水库里的水,终究也是有限,无法能够继续缓解旱情。
人们也知道,若是天气,再这样下去,肯定会发生旱灾。
就在众人纷纷祈祷,千万不要发生旱灾,希望能够老天,让他们这群百姓,能够丰收的时候。
一日晚上,整个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见到了此景,所有人无不在睡梦中惊醒。
打开窗户看了一眼,外面阴云密布,这天就要降雨,众人,无不跪在了地上,纷纷欢呼。
要下雨喽,要下雨喽。
人们幻想着,即将下一场大雨,把所有的庄稼,全部浇灌。
在那之后,即使不降雨,也能够扛得住秋收,所有人感慨,夏季即将过去。
等待秋季,迎来丰收的时候,一场乌云,风声,雷声,悄然散去。
迎接给众人的,却是第2天的更为毒辣的太阳。
烈日,比前几天还要毒辣,所有人无不哀嚎,老天爷,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们啊?
这到底是怎么啦?
炎热的天气,又持续了10多天,苗都在地里,没有水的灌溉,要枯死。
所有人无不哀嚎,难道,这是要旱灾吗?
百姓哭声不断,上报官府,希望官府的官员,能够想想办法。
这群官员,快速的把消息传到长安。一时间,整个朝堂上下,议论纷纷。
这旱灾,终究是来了。
“陛下,我长安城外,上万亩良田,已经全部都干旱了。本来之前,也有河道里的水,水库里的冬雪,可以进行浇灌。
现如今,河道干枯,水库里的水,也已经全部用光,想必今年,已经是大旱征兆。
请陛下,抓紧安排,陛下。”
一个官员站出来之后,其他的官员,也纷纷站了出来。
除了长安城之外,长安城周边的各个州府县,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若是还继续这样持续下来,今年,整个中原地区,这粮食产量,会大幅度减少。
李二一边,听着整个人的脸色,变得甚是难看。
这旱灾来的,可真不是时候。
本来当时,在开春的时候,预计今年,是一场丰收。
谁知道这半路,突然来了个旱灾,好在之前弄的这些个玉米,其他的农作物,在王小子那里搞来的时候。
当时,王小子就说过,这些个东西,都是高产,耐旱作物。
即使发生旱灾,顶多产量会受到影响,而不至于颗粒无收。
现在看来,当时王小子,就知道,今年是要发生旱灾呀,所以才未雨绸缪。
虽说是如此,但是大家也明白,若是这场旱灾不彻底的解决。
老百姓的心,肯定会十分的难受!
“好了,这件事情,朕知道了,还有其他的事情吗?”
“报报报。”
只见外面一个官员,匆匆忙忙的跑了进来,一个匆忙,在跨过台阶的时候,险些绊倒。
还好,一旁的官员眼疾手快,迅速的把他扶了起来。
只见他整理了一下衣服,快速的来到李二面前,对着李二行了个礼。
“启奏陛下,下官,乃是长安城县令,有要事,汇报给陛下!”
本来按照要求,向县令这种官职,是不允许,随随便便进入皇宫的。
除非有什么十万火急的事情,才可以进皇宫直接汇报。
如今,这县令来到此地,想必,一定发生了十万火急的事情!
只见县令,再次行了个礼。
“启奏陛下,我大唐周边各个县城,都发生了蝗灾,其中以武都县,蝗灾,最为严重,请陛下定夺!”
一说到蝗灾,这两个大字,所有人,无不呆立。
有句话说的好,大旱之年,定有蝗灾。那么,今年这蝗灾。没想到,这么快,就来了。
所有人,再次开始议论纷纷,如今长安城周边县城,发生了黄灾。
这额外的意思,也就意味着,这蝗灾,若是控制不住。
便会铺天盖地的,向周围发展。
到那个时候,整个长安附近,寸草不生,乃至整个中原地区,都会收到严重的灾祸。
武都县,武都县,李二一听,这个武都县,怎么这么熟悉呢?
“陛下,武都县,乃是王爵爷的地盘儿。”
“对了,王小子,王小子。”
一个蝗灾,把李二弄得,心神不宁,险些忘了,武都县,是他王小子的地方。
想到了这,他倒是松了口气,随后,哈哈大笑起来。
若是之前,遇到这些事情,他早就,急不可耐。
现如今,这武都县,王小子那受灾了,难不成他王小子,会乖乖的看着,自己的百姓受灾?
而不管?
想必,这小子,应该正在处理这些灾祸呢。
自己应该先去武都县,看看这小子,是如何处理皇灾的事情,顺便学一学。
只不过,李二的这一声笑,传到众人的耳中,可就变成了,另一种韵味儿。
几个言官,直接站了出来,用手指着李二,怒斥。
“陛下,如今长安城县令,向陛下汇报起长安城百姓受灾一事。可是陛下,为何荒唐大笑?
难不成,我大唐百姓,受了蝗灾,受了旱灾,就让陛下您,这么高兴吗?
是呀,陛下,如今我大唐百姓,已经受灾祸之苦,您作为当今圣上。不为百姓做这,做那,也就罢了,竟然如此大笑?这是何道理?”
第362章 这是上天的启示
一个一个的言官,直接把李二一顿抨击,李二表示,自己真是躺着,都中枪。
无非不就是想着,王小子那里也受灾了,得去王小子那里,亲自看一看。
他是如何赈灾的,结果,这可好,直接被人抨击。
而且,完全不给自己解释的机会。就这样,被他们喷的,一脸唾沫!
刚要说话,刚要跟所有人,解释一下,发生了这个事情的缘由。
自己忽然转了个思路,他倒是想要看一看,其他的人,还会怎么说自己。
“放心好了,这件事情,朕知道了。朕这就安排人手,亲自去处理蝗灾一事。”
只不过,李二说的这句,亲自安排人手处理蝗灾。
传到众人的耳朵里,又成为了敷衍的话。
任何人都知道,这蝗灾,根本就没法处理。
古代人虽说知道,这个东西就是个虫子,但是为何这虫子面前,会加一个黄字儿。
而这个蝗,左边是虫,右边又是皇帝的皇。
无论是其他人,还是物,这个皇帝的皇,可不能随随便便的乱写。
但是这个蝗虫,却可以与这个皇帝并为一起。
因为大家认为,这个蝗虫,是老天爷降下来的,没有任何人能够解决。
就连那当今圣上,当今朝堂,都无法解决,而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只能任由他们啃食。
所以,人们对待蝗虫,便是发自内心,那种无尽的恐惧!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大臣站了出来,行了个礼。
“陛下,微臣,倒是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当这个大臣,说完了这句话之后,其他众人,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他,并不清楚,他要说什么。
“王大人,想说什么,但说无妨!”
“是,陛下,陛下,微臣觉得,此次的旱灾,蝗灾,是上天,对我大唐的警示!”
当他把这个句话,说完之后,周围大臣,无不唏嘘。紧接着,开始小声的讨论起来。
这旱灾,蝗灾,怎么就成为大唐的警示了?
这句话是所谓何意啊,怎么回事啊?倒是快说呀!
李二听完,眉头紧皱,摆了一下手,让他继续往下说!
“陛下,如今我大唐,征战辽东,高句丽的大军,正在从前线撤回来。而陛下,已经把胜利的消息,带了回来,这件事情,本来是一个高兴的事情。
但是微臣,怎么听说,陛下攻破城池之后,任由我大唐军队,烧杀抢夺。
有数座城池,都被我大唐军队,抢劫一空,陛下,这件事情,可是真的?”
李二一听,脸色,瞬间变得难看!
这件事情,确实是真的,而且命令,还就是自己下达的。
主要是因为,他觉得,这群高句丽小儿,反复无常,比那群突厥人还可恶。
至少一点,人家的突厥人,从始至终,都没有臣服你大唐,就是和你,直接开战。
而那高句丽小儿,在中原强大的时候,开始投降。
时不时,就开始蹦跶起来,侵犯中原边境,在隋朝的时候,就是这样,搞隋朝的。
他和那苏盖文,就是在那隋朝的国都见过一面。
当时的苏盖文,是作为和平使臣来到隋朝。只不过,那个时候,他们的身份,地位,并不相同而已。
到了唐朝之后,这高句丽又臣服大唐。
若是臣服,你就好好臣服,若是表现的好,也许自己,就不会征战了。
可是奈何,到了最后,又开始,反叛大唐。
还把自己派去督促他们纳贡的官员,侍卫,通通杀死。
而且高句丽这小儿,他们还把自己使臣给杀了,这简直是对自己,乃至整个大唐,赤裸裸的羞辱。
所以,攻城之日,就是灭城之时。
消灭高句丽,李二毫不犹豫!
想到了这,看了下方大臣一眼,李二点了点头!
灭城一事,人尽皆知,也没必要,说的咋地,咋地。
“陛下,请恕老臣多嘴,陛下这样做,这简直是与理不符,简直就是丧尽天良,伤天害理呀!”
被人这么一喷,李二的老脸,一瞬间,变得难看!
自己派人,征战辽东,高句丽,把他们征服掉了。
到了最后,这群人,不说自己,英明神武,也就罢了。
竟然说自己,丧尽天良,伤天害理?
一时间,李二的心情,十分不爽。
“陛下,请恕老臣说的话有点难听,自古以来,两国交战,百姓终究是无辜。
那高句丽的百姓,也是无辜的,我大唐,虽说强盛。
但是我大唐,是个礼仪之邦。
即使攻破他们的城池,消灭了敌军,何必要对那些无辜的百姓,竖起屠刀?
那些无辜的百姓,被我大唐,无情的杀虐,一定是他们那种悲愤,上了天。
由此,我大唐,才受到上天惩治。同样,降下天灾,来警示我大唐,来惩罚我大唐百姓。”
一边说着,这官员,一边暗自摇头。
当他说完了这句话之后,周围的一众官员,纷纷议论起来。
这话说的,还真有道理,这大唐军队,所到之处,尸横遍野,寸草不生。
无论是男女老幼,全部杀光。如今,天上,降下了旱灾,降下了蝗灾。
岂不就意味着,让大唐也是,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让这群百姓,无故受到伤害。
简直就是一报还一报,让人不相信,都有点,不太可能。
这则言论,掀起来之后,所有人,暗自感慨,这还说的真对,这太形象了。
去年冬季,大唐军队出征,在夏季来临之前,已经大获全胜。
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结果这上天,降下惩罚,让大唐,受到了如此的灾祸。
更有甚者,又往前推了好久。
说起了,关于大唐,吐谷浑,吐蕃的那场战争。
我大唐,无辜占领人家吐谷浑的地盘,人家吐谷浑,本是自己的小弟。
结果,愣是被大唐的军队,直接给占领了,这也是大唐不再理。
当务之急,应该是把人家吐谷浑的底盘给还回去,把人家的君主,给放回去。
只是李二,这越听,这怎么感觉,这些个话,有点不对劲儿?
这些话语,好像是,无不抨击着自己?
话说,这些个话说的,有点太过分了吧?
第363章 前去寻找方法
紧接着话音一转,那大臣,继续开口说道。
“陛下,虽说微臣说的这番话,有点难听,但是忠言逆耳。陛下也是仁义之君,也应该知道,微臣说的这番话,是何道理。”
正所谓,以退为进,采取这种溜须拍马的方式,全部拍在李二的身上。
一时间,让李二,有点招架不住。
若是人家说的这些个话,自己就治他的罪,恐怕群臣也不服。
虽说这可恶的氏族,用这些个话,抨击着自己。
“陛下,还有那扶桑国,那扶桑国,本来与我大唐,没有任何联系。人家不远千里,跨越大海,来到我大唐,向我大唐学习。
拜我大唐为师,更是认大唐为爷爷。
而且陛下,上一次,您还同意了。
如今,第2次人家来了之后,却把他们所有人都杀了,这于情于理,都不符合。
这若是传出去,不就意味着,我大唐是那种出尔反尔之人?岂不就意味着,让天下人,都耻笑我大唐?”
这一招,釜底抽薪,针针见血,让李二想发怒,却不能发怒。
所以说,没有箭矢的箭,扎在人的身上,才是最让人疼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