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的封赏,令他有一丝意外。他本已闲赋在家,陛下却又召他为官。而且是正三品九卿之一的太常之位。
不过刘协的用意却极为简单。这是老将军皇甫嵩之前的职务,可惜老将军在汉中战役中不幸牺牲,太常也没找到合适的人选,也就一直空了下来。
现在朝中九卿王允背后的大臣就占了7个,他也需要一两个人不是。
皇甫氏位于弘农郡东,其族多不置于朝,算是合适人选。
转眼,刘协又看向国舅董承,
“卫尉董承。”
“臣在!”
朝下,刘协称呼他为董舅,但在朝堂上,还需要称呼其官名。
况且他接下来赏赐完了甜头,就是苦头,不得不严肃对待。
“你镇压禁军,救驾有功,想要什么,尽管说吧。”刘协故意问道。
董承论官职,已是三公之一的太尉(大司马),论地位,也是当朝国舅爷,尊贵无比。
想要什么,不如问他自己。
“这……”董承一时愣住……陛下这是何意?
而没等他回过神,刘协便再次开口,仿佛想好了似的:“哦!朕看你的1万大军中装备精良,战力强大,可唯独其中的3000骑兵差了点。不如,朕就赐你三千套马铁铁和马镫如何?”
瞬间……
董承、还有一些大臣惊惧万分。
他们这些大家族私屯兵都是心照不宣的事情,可从未拿到明面上来讲过啊!
如今陛下竟然说赏赐战马装备?谁不知道这马蹄铁和马镫是陛下的机密之一,目前只用于震天骑兵团军队中。
现居然赏赐给下臣,装备自己的军队,还是在这天下如此敏感的时期?!
第102章 科举之制
“陛下!”
“这万万使不得,使不得!”
董承连忙大喊,内心复杂交错无比。
但更多的,还是惊恐。
他先不猜测这是陛下的故意试探还是单纯的赏赐,光是这东西,便已经够敏感的了。
而陛下这一年来是如此的圣明,又怎会是无心之举呢?
这要是受了赏,他不得在陛下心里成为第二个董卓啊!
“哦?”
刘协似笑非笑,反口问道:“如何使不得了?”
看着刘协渗人的表情,大臣们……不,准确的说,是士族的大臣们,心里简直直打破浪鼓。
长得如此纯净的陛下,如此的年纪,怎么生出这般可怕的心思啊!
董承愣住几秒,身子颤了一下,直接跪在地上:“陛下!臣位极人臣,但绝无半点其他心思,陛下,收回成命吧!”
董承在话语中透露出毅然决然的决心,看样子是死了心不会要自己这份“礼”。
刘协严肃的蹙眉,负手道:“那你是在拒绝朕咯?”
董承凝神,紧气,“不……臣不是那个意思。”
随即,刘协坐回了原位,脸色突然一变,爽朗笑道,“那好,朕换一个,你再不同意,便视为抗旨不遵,视为谋逆!”
“喏。”
董承听了,心头颤栗,额首发汗。
这要是陛下故意搞他,再说出个自己不能接的东西,那他不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嘛。
到时……董承眼神中闪过一丝细微变化。
“朕赐你千金财宝,布帛五百匹,行不。”
刘协说完,董承当场一懵。
陛下这到底是要搞什么啊!
既然要赏这些身外之物,又何必说什么军队军资呢?难道就只为了试探一下自己?
不,以陛下的城府,绝不止这么简单。
董承坚信不疑。
“行,老臣谢陛下恩赐。”董承还是回答。
而王允诸人,也看得有点糊涂了。
陛下是何意?
不因何家政变之事大怒,反而上朝就赏赐董承、杨彪二人。
难道是准备放过他们吗?
而陛下越是这样,士族大臣们就愈发的紧张。
正这时……
刘协再次开口了,对所有人道:“这赏也赏完了,不妨来听听朕的新政吧。”
“常公公。”
刘协莞尔一笑,示意常公公,后者便拿出一份准备好的圣旨,打开,锐声朗读:“今,天下动荡,群雄四起,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朕欲安内平外,广纳贤才,即日起,朝廷废除察举之制,开设科举,录取人才。不论出身贵贱,皆可参考……毕!”
常公公读完,满堂寂静。
随之,又在顷刻间炸响,群臣哗然!
科举?!
他们虽然未曾听过,但根据刚才圣旨上的意思……那不就是即使平民也能通过这个科举来当官了嘛?
这还了得?!
几百上千年来,从未有过这样的先例!
让平民贱籍做官,黔首登朝,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事!
不行……这绝对不行!
更不用说废除察举制了,这是他们士族招揽门生,培养朝政伙伴的主要方式呀。
若是废除了,用那个科举制,那今后的朝堂岂不是更没有他们说话的份儿?士族还何以容身?
即使是陛下要打压士族,但也不能做的这样决绝啊。
这简直动摇了他们的根本!
这科举……决计不能开设!
旋即,就有大臣站了出来,神色正义肃穆:“陛下!恕臣斗胆。所谓科举之制乃误国误民,万万不可推行!”
“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刘协微微将眼皮抬起,瞄了此人一眼,有点印象,好像是士孙瑞的门客,通过他大司农推举的。
但刘协依旧静静地观望着,没有回话。
这种情况,按照士族的尿性,很快就会有下一个冒出来。
果不其然!
大司农士孙瑞便赫然出列。
在义正严词的讲了诸番道理过后,直接跪在地上,说多,无非就是和刚才那人一个意思。只不过讲的更加的精彩了些。
这时……
侍中赵温出列,和士孙瑞两人跪到一起:“陛下啊,科举误国,臣也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不然,微臣宁肯当场叩死在陛下面前!”
刘协眉毛一扬,还真是小看了这群人的“毅力”。
便是道:“众位爱卿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科举推行可解朝廷之急,何故阻拦呢。”
士族们一听,全都呵呵了……陛下这是睁眼说瞎话呢,这种动摇世家大族根本的政策,怎会如陛下说的那么轻巧。
司徒王允也不由的站出,老身微躬,道:“陛下,您若想用人,朝廷上的赵氏、张氏等等都是名门望族,培养人才颇多。再不济,还有我太原王氏,虽然不才,但也是足够供陛下驱使,报效朝廷。何须科举呢?”
刘协缓缓起身,凝视着王允,“那王司徒的意思,便是不同意了。”
王允稍微一愣,点了点头便埋下去,也不再说话。
三公之一的王司徒拒绝,便代表了朝堂上的士族一派,几乎占了大半。
刘协也没再多言,转头看向老贾,“那贾丞相以为如何呢?”
贾文轩出列,这都是他们商量好的,则淡淡道:“臣赞同开设科举。”
“臣也赞同!”
老贾说完,高顺和几名年轻将官也站出来,表示支持。
一边,士族们表示不屑。
贾诩一党,简直是朝廷之蛀虫,危害朝政,蛊惑陛下。
想必这科举,就是贾诩搞出来的,想要削弱他们的实力,进一步掌权吧?
刘协笑着点头,走个过场。
最后,看向国舅董承。
董承也是三公之一,更是中立派的代表。现在司徒王允反对,御史大夫贾诩表示赞成,两边相当。
可以说,董承现在的决定,就是科举制施行的关键。
虽然刘协可以如往常那般霸道,直接推行不理会王允等人,但终究不能逼的太急。何况科举确实事关重大。
而士族大臣们,也将目光转移到董承身上。
不过他们却很窃喜,虽然董承站在中立位置,但也别忘了,他也是士族啊!
即使他背后的那些大臣,虽与皇室沾亲带故,但也免不了士族的身份家世。
他们怎么可能支持科举?董承又怎会赞同呢?
然而……
董承却想起刘协先前的一句话,他现在才想明白……原来陛下在这里等着自己呢!
“你再不同意,便视为抗旨不遵,视为谋逆!”
私存精锐兵甲一事已经被陛下惦记上了,恐怕,他日后让陛下逮着任何一个机会都不会好过啊。
陛下要推行科举,要他站出来说话,他拿什么来反对?
第103章 谁?谁能与我袁术匹敌?
……
退朝后,刘协一路笑着回到寝殿。
至于董承最后的态度嘛,如他所料。
科举制顺利推行了!
一想到刚才那些士族大臣在朝堂上听到董承回答的表情,刘协就乐得合不拢嘴。
董承身为士族门阀一员,居然赞同了科举制度?
真是……太特么有意思了!
当然,刘协还颁布法令,在雍州、羌州、徐州的下辖各郡,以及汉中郡等领地,建立官学。
历史上最早的官学,也就是官方的国立学校,起源于汉武帝时期建立的“太学”。
但太学只存在于中央,是古代最高学府,平民亦是无法触及。
而刘协在科举制度下成立的官学,是以县级为单位,贵族亦或是平民都可参学,保证了一定的公平公正,为平民子弟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教育资源。
科举考试,也提前成为了百姓入仕为官的主要途径!
一时间,国库刚赚来的万千资产,几乎瞬间清零。
刘大天子,又没钱了。
……
同一时间的扬州,寿春。
一处大殿内。
装饰奢华,以木质器具以纯黑色为主,庄重高雅。
南角,殿门敞开,却光线暗淡,导致屋内也分外的清寂。
首座的前方案牍之上,放有一物,成立体方形,以无暇璞玉制成,用金盘玉牒陈放,而它的下方,缺失一角,用黄金镶嵌补齐。
与它相比之下,仿佛案牍上摆放的其它任何奢华之物,都不过低贱饰品。
屋内,仅存在一人。
一个花甲老男人,衣着玄,头戴冠,尊贵无比。
他便正半卧在案牍前的位置上,浑浊的眼睛散发出精光,毫不停留的注视着案上宝物,恨不得除了睡觉之时,目光全都放在它的上面。
此人,便正是望族汝南袁氏之人,也是当今天下诸侯中的一方雄主,淮南的袁术,袁公路。
而桌案上摆放的宝物,赫然是前些日子孙策脱离他时献上的宝物——传国玉玺!
“哈……”
“哈哈!”
“哈哈哈!!”
突然,袁术看着玉玺,颌开大笑。
眼中的精芒更甚,双手伸出,搁在玉玺上方,停留在空气中,不自觉的颤抖起来。
同时,袁术嘴里开始念叨:“得玉玺者,得天下……”
“天意……实乃天意……天要助我袁术,安能奈何!!”
最后几个字,他几乎放声大喊。
空荡的房间,回音荡起。
正这时……
一名白胡子白发的老者进到殿内,满面愁容。
而老者听到自家主公大喊的话语后,更是愁的睁不开眼。
“先生?”
袁术也注意到来人,抬眼看向对方。
他知道,这杨弘,当初是极力劝阻他放孙策离去的。
说所谓的传国玉玺,不过一块无用石头,自己被孙策骗了。
但是……
他哪里会不知道孙策是为了脱离他?
但孙策献上的可是传国玉玺!
古往今来只有拥有玉玺者才是正统!才是承帝位之人!
区区一个孙策,不要也罢。
杨弘一来,他便知道,对方又是准备劝说自己了。
“唉!”
袁术重重的叹了一口气,半躺下身子,手兜到宽大的袖袍之中,一副雍容的姿态。
他眉头拧成“川”字,旋即忧叹起来:“先生啊,你看我,人已年过花甲,满面沧桑,年华将逝,来日无多啊。”
“我要再不创立大位,以后就没有时间完成心愿了。”
“等我即位后,一定拜先生为国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青史扬名啊——”
老者杨弘听后,着急得直摆手,“不,不不不……”
可还没等他说什么,袁术便摸上玉玺,直道:“先生啊,不要再劝了。”
“日后,先生便是开国功臣,国之柱梁,史书上,也会留下先生的名字。”
说话的同时,袁术也一直盯着玉玺,片刻不离。
见此,杨弘只好踏前一步,决心道:“不,请主公见谅,在下生性固执。”
“宁肯直言死于谏,不愿谄媚图荣华。”
“主公啊,您万万不可做这皇帝!”
袁术一听,又一叹,再把手兜袍里,抖起腿来:“为何不可啊?当年高祖帝刘邦,不过一泗水亭长,手中不过三尺剑,随从不过十余人。就敢谋取天下,成就了王图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