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最应该跟百姓站在一起的皇帝呢?
每天高坐在紫禁城里,听到的是这些剥削阶级想让他听到的,看到的是这些剥削阶级想让他看到的,最终的结果就是皇帝沉迷在国泰民安、四海升平的美梦之中,王公大臣们上下其手,百姓苦不堪言,然后揭竿而起,改朝换代。
所以赵桓这个皇帝才会在登基之初,刚刚解决了亡国之祸的危机后便大力推行起了社学和扫盲。
没错,赵桓最为在意的其实并不是外人所以为的皇家学院,更不是什么国子监,赵桓最为重视的是社学,是扫盲!
社学让大宋所有的孩童都拥有读书的机会,扫盲则是让那些已经成年的大宋百姓有了识字的机会。
能识字能读书,就保证了这些百姓能够独立思考,哪怕是面对大宋律也能起码知道个一二三,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赵谌显然也不是太蠢,在仔细琢磨了一番后便明白了赵桓话里的意思。
然而在赵谌等人沉思的时候,赵桓却又呵的笑了一声,说道:“只不过,这教化万民之事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
“朕此前曾经做过一个梦,梦到有一座书院名唤东林书院,书院大正处有一副对联,上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下联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赵谌跟庄成益等人原本还在暗自佩服赵桓并打算将社学制度进一步发扬光大,却不防忽然听到赵桓话里的嘲讽之意。
“这副对联挺好的啊?”
赵谌试探着问道:“多读书,多关心天下大事,学成之后报效国家,不正是读书人应尽之责么?”
赵桓摇了摇头,说道:“在朕的梦里,那东林书院的学子们一开始也确实如这些对联所言,确实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可是时间久了,这座书院里的学子们想的便不再是朝廷,而是怎么能才逃开赋税,怎么才能升官发财。”
赵谌跟庄成益等人一愣,庄成益更是勃然大怒——逃税?彼其娘之!
第459章 资本,从来不是善类
“原本免杂泛而不免正办的优待生员之政,被这些读书人上下其手,不仅不再承担杂役,连正役、均徭、赋、税都不再承担,区区五个抗税之徒,居然能被他们美化成不屈的斗士,甚至为之做铭立传。”
说到这里,赵桓忽然将目光投向了庄成益,问道:“庄卿,若你是彼国朝之户部堂官,国朝处处需要用钱却无法收到原本应收的赋税,你会怎么做?”
“自然是杀一儆百!”
庄成益杀气腾腾的说了自己的办法,却见赵桓笑着摇头,便好奇的问道:“官家何故发笑?”
赵桓道:“朕笑庄卿你还是将人心想的太简单了些。”
“既然有胆子在国朝律法上面动手脚,若是地方官府之中无人与他们勾结,朝堂上没人替他们发声,你觉得单凭几个读书人能做得出这好大的事情来?”
庄成益一愣,赵桓却又接着说道:“哪怕就是朝廷因为收不到足够赋税的原因而想要查办,他们也有的是法子应对。”
“劳役和赋税都集中在名下没有几亩地的穷苦百姓手中不就行了了?”
庄成益疑道:“百姓既然没有几亩地,那朝廷不还是收不到赋税钱粮?且那些读书人既然如此欺压百姓,那百姓岂不是要揭竿而起?”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不错,百姓活不下去了,自然要揭竿而起,朝廷没有足够的赋税,自然也就无力镇压百姓起义,朕梦中的那个老大帝国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分崩离析,被蛮夷捡了便宜。”
一听到被蛮夷捡了便宜这几个字,庄成益顿时皱起了眉道,说道:“既然如此,那些人总该有些悔改之意吧?若就此回头,未必不能力挽狂澜?官家之梦,终究还是离奇了些。”
“离奇?”
赵桓哈的笑了一声,说道:“庄卿以为这便已经够离奇了么?”
“在朕的梦中,那些蛮夷在窃居神州之后曾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规矩,却不想那些口口声声忠君报国的正人君子们带头剃发,反倒是出身鹰犬的一个小吏带着全城百姓誓死抵抗。”
“只不过当此山河倒悬,天翻地覆之际,区区一城百姓又能如何?不过是八十日带发效忠,十万人同心死义罢了。”
“神州就此陆沉三百年,彼蛮夷视我中原如奴仆,毁我中原文化,折我中原脊梁,此恨何及!”
瞧着赵桓脸上不胜唏嘘感慨的神色,庄成益忽然笑道:“官家这梦未免太离奇了些——这胡人向来无百年之国运,又如何能窃居神州三百年?”
话风一转,庄成益又接着说道:“如今我大宋已经没有了正役、均徭与杂役,官家又下过了《永不加赋诏》,就算是有人想要上下其手,只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赵桓却呵的笑了一声,摇了摇头之后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
没那么容易?总有人说中原堂口的历史上出现了好几次资本主义萌芽,如果不是因为南宋或者大明亡国,估计中原堂口早就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甚至还有许多人为之惋惜不已。可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为什么不是正因为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所以才导致了南宋和大明的亡国之祸?
资本这个玩意从来就不是什么善类,只要给这些人一丁点儿的机会,他们就能把一个缝子撕成一个大洞,继而达成他们想要的目的。
如果这么说还不能理解的话,那么换个角度来看就好理解了——先是有了花呗,接着又有了借呗,然后是网商贷,蚂蚁金服自然而然的也就拥有了万亿的体量且成功的把风险转嫁给了银行。
同样再换个角度——就在狗东下架了技嘉之后,某宝上面却依然存在公然辱华的技嘉,这算怎么回事儿?被全体国人喊一声马爸爸的马小云,他真当得起那一声马爸爸?
说来说去,不过是笑贫不笑娼罢了。
马小云成功了,所以并不是屌丝的他被某些鸡汤文给塑造成了草根逆袭,无良媒体的节操也由此可见一斑,谁信了他们谁才是真的蠢。
甚至把这些事情放在大宋也同样是成立的。
赵桓东灭倭国、高丽,西平西夏,南灭交趾与三佛齐,北征蒙兀跟金国,现在大宋已经有了赵桓出生之时神佛漫天来贺,汴京城许多上了年纪的百姓信誓旦旦的说当年赵桓出生之时异香满城,小时便有种种神异,绝对是真命天子之类的传闻。
甚至就连金国那边都有人相信这些传闻。
谁还记得赵吉祥带兵跑路之时赵桓也险些跑路的事情?谁还记得被做成京观材料的李乾顺、李乾德以及完颜宗瀚?
赵桓成功了,所以赵桓做什么都是对的,而且所有人都对此深信不疑。
但是那些暂时蛰伏起来的资本和旧官僚们绝对不会放过任何一丝一毫的机会。他们会想方设方的一点点儿的把赵桓拉下神坛,再慢慢的泼脏水,最后让大宋眼下的大好局面烟消云散,让一切都再回到他们想要的轨道上。
最为反对大锅饭,提倡按劳分配的是谁?令不出紫禁城,甚至被逼到要重上JGS的又是谁?
一代伟人尚且如此,赵桓又怎么逃得过?现在所有人之所以都显得老实听话,其根源也不过是碍于赵桓手中的屠刀罢了。
“等回头收拾掉了金国,朕会从东辑事厂那边划拨一部分人手给你们户部。”
心中想过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后,赵桓便对庄成益沉声道:“这些人的训练、装备,一应按照禁军的标准执行,专门应对那些偷税、漏税、抗税的不法之徒。”
“税收的事情,以后从地方上的户科独立出来,不能让地方官府再插手进来。”
一听说以后户部将拥有自己收税的武装,庄成益顿时大喜过望——
户部穷,户部难啊!
表面上看起来户部是向全天下征税的,可是这个天下又哪儿是那么简单的,总有些人能想出来各种各样的法子来不交税,偏偏户部还只能干瞪眼,最多也就是上几个题本进行弹劾。
可是这话又说回来了,偷税漏税不交税的又不是一个两个,从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都有,再加上还有朝堂和地方官员勾连其中,户部难道还能因为这个天天上折子?就算能,户部还能把所有人都给弹劾一遍?
就在庄成益想着谁不交税就让谁见识户部税务铁拳的时候,赵桓却又抬腿向前走去。
“走吧,咱们一起到学堂里面看看。”
第460章 鲜花著锦,烈火烹油
汴京城外的祝家庄子虽然远没有《沼泽边的黑帮故事》里的那个祝家庄出名,但是汴京城外的这家祝家庄庄主祝家大郎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这货原本是个在西夏杀人越货的盗马贼。
后来随着西夏彻底灭国,西夏也彻底成了大宋的甘肃布政使司,祝家大郎的盗马生意就做不成了,于是这货就带着祝家庄子上的一帮杀胚们跑去金国那边搞起了劳务派遣的生意。
但是祝家大郎一直觉得自己之所以只能干些盗马或者劳务派遣的生意,完全就是吃了没读过书的亏,要不然就自己这一身本事,怎么着也该出将入相才对。
后来恰好赶上赵桓要大搞社学,觉得自己已经对钱没什么兴趣的祝家大郎甚至没等官府出钱,就抢先一步在祝家庄子上盖起了学堂,只等着官府把教书先生安排过来。
所以这祝家庄子的学堂自然而然的秉承了中原堂口土财主们一贯的审美风格——占地要广,空间要大,围墙要高,设施要多,基本上能安排的全都得安排上才行。
至于祝家庄子一共才有多少适龄的儿童,整个学堂里面有多少面积是浪费的,则完全不在祝家大郎的考虑范围之内。
祝家大郎只知道自己给官府省钱了,就等于给官家省钱了,自己就是天字号的良善百姓。
结果现在赵桓推开了学堂的大门才发现这所谓的社学学堂甚至比国子监的规模都不差太多,想要从大门走到里面的教室,估计还有一段路可走。
“真是有几个臭钱就开始飘了。”
庄成益嘟囔道:“也不知道这祝家大郎有没有按时交税。”
赵桓没有理会庄成益,只是沉浸在学堂中那些孩童们稍显稚嫩的读书声中,沉浸在明伦堂前那些努力跟着武科先生习武的幼小身影中。
尽管赵桓不想说什么大宋的胜利早在小学的课堂上就已经注定这一类的屁话,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无论是大宋的未来,亦或者是整个人类的未来,其实都掌握在社学的课堂上,社学到县学这一阶段甚至比国子监的课堂更重要——
众所周知,从小学到初中的这个年龄段正是塑立一个人的三观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在这个时间段的三观跑没能正确塑立起来,那么后面一辈子的三观基本上也就跟着跑偏了。
而大宋的社学,对应的正是小学这个阶段,县学对应的则是初中这一阶段,府学对应了高中,国子监则对应了大学。
当然,所谓的对应是一回事儿,能否真正的对应则又是另外一回事儿。
有了赵桓“创作”出来的那些教材还有规定好的那些科目外加洗脑手段,社学这个阶段自然是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到了县学、府学乃至于国子监一级,则是问题多多。
无论是县学也好,还是府学也罢,在赵桓重点关心的数学、物理、化学方面的教材实在是少之又少,而皇家学院那边编写相应教材的进度也实在是一言难尽。
从0到1,总是比从1到2要困难无数倍,既要考虑到社学、县学、府学、国子监各个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要考虑到内容是否正确等等乱七八糟的问题,总之就是麻烦的很,进度也慢的很。
但是没有对应的教材又不行。
比如那个被吹捧成民族英雄的林则徐,实际上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蠢蛋——
这货之所以要搞虎门销烟,是因为这货认为中原堂口的土地比英吉列等要的土地要好,种出来的鸦片毒性也要小的多,应该用螨清自己种的鸦片来代替进口甚至反向出口。
这就是典型的读错了书,结果把自己读成傻子的典型。
所以说,读书开智这事儿很重要,赵桓不希望大宋将来出现类似的蠢蛋。
除去文理科的闹心事,反倒是武科方面一直让赵桓很是放心——从社学开始,一直到最后的国子监,武科都是必须的科目,等到靖康十五年后,武科科目不及格甚至都没有当官的资格。
在赵桓看来,大宋以及之后那些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读书人简直都丢尽了读书人的脸面,唯有辛弃疾和王守仁等有限的几个人才能勉强当得起读书人的称号——
孔武有力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孔夫子当年之所以敢周游列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