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刘协求知心切,也没等他们见礼,便主动开口说道。”刚才听说,你们是文聘从汉中派回来的,说是有张绣将军被杀一案的人证物证!你么要知道,欺君之罪,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末将不敢欺瞒陛下!”蒋龙最终还是选择了最熟悉的称呼,恭敬地对天子说道,“文聘将军推测,杀害张将军的真凶,很可能不是汉中郡的张鲁,而是蜀军的益州牧刘璋!不过文聘将军不敢断言,这才让末将几人护送人证、物证进京,请陛下圣裁!”
刘协闻听此言,目光开始在四人的身上扫视,最终落在了杨钊的身上,沉着声音说道:“若是朕没有猜错,人证、物证都要着落在你的身上了吧!张绣将军乃我朝栋梁,你想好了再说!”
杨钊赶紧把木盒子放在一边,对刘协深施一礼说道:“陛下!小的杨钊,乃是张绣将军的亲兵,亲眼看见张绣将军被人所言,因此说得话句句属实,不敢有半分欺瞒!”
目击证人?
刘协顿时眼前一亮。通过后世种种刑侦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熏陶,刘协十分清楚,在很多毫无头绪的疑难杂案面前,目击证人往往就是破局的关键。
不过刘协虽然心中高兴,但脸上却没有显露出半分,反而是一副怀疑的表情说道:“既然如此,那你且说说,当日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禀陛下!当日小的想要进大帐给张绣将军敬一杯酒,感谢他的恩情。不过刚到营帐门口,就听得帐内有两人在说话。
其中一个人称另一个人为吴将军!由此可见,那两人并不是所谓的汉中郡杨松、杨柏!”杨钊沉声说道。
吴将军?
刘协皱了皱眉,心中不由得想到了一个名字。
方才那蒋龙提到蜀郡刘璋,刘协也就不自觉往西川那些人身上靠,可巧西川有一位知名的武将,就恰好姓吴!
吴懿!
虽然现在吴懿的名头还不算响亮,天下间少有的人知晓。但这位可是历史上刘备入川之后的国舅爷,刘协又怎么不知道其大名?
而眼下吴懿身为东州兵的统帅,又和刘璋有姻亲关系,若是刘璋真有些不为人知鬼蜮勾当,派吴懿出面倒也说得过去。
但这天下姓吴的人多了去了,就因为相同的姓氏,便强行把罪名扣到吴懿的头上,似乎也不太妥当。因此刘协面不改色,听杨钊继续说下去。
“紧接着,那位吴将军便提到了一个名字。张任!他们说这位张任是张绣的师兄,此番来暗害张绣将军,就是背着张任来得!
而且他们生怕事情暴露,也没敢把张将军的首级带回,而是在大营附近就地掩埋!”
杨钊说着话,将放在地上的木盒子重新捧在了手中。
“那两人出去掩埋首级的,小的一直在后面悄悄跟随,他们逃走之后,小的便把首级挖掘了出来。现在张绣将军的首级在此,一切定陛下裁夺!”
哗!
堂上再次炸开了锅!
以前张绣被人割去首级,现场也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因此使整件事情看起来都有些扑朔迷离,直能凭借着杨松、杨柏两个名字去追查真凶。
如今首级被找回,证人也说得有鼻子有眼,难道说这幕后的真凶,还真就那益州牧刘璋?
刘协咽了口唾沫,身子微微前倾,示意了一旁的小黄门。
小黄门立刻会意,迈着小碎步跑到杨钊的面前,打开了木盒子,直接就张绣的首级暴露在了刘协的面前。
刘协两眼微眯,往前看看了,确认那其中的确是张绣的首级,便收回了目光,两眼中的怒意再也掩饰不住。
“杨钊!你确定你当晚你听到的,是张绣将军的师兄张任吗?”刘协强压着火,尽量用平和的语气问道。
“不错!那吴将军就是这么说的,小的万万不敢瞎说!”杨钊好不犹豫地回到道。
“那好!”刘协点了点头, 把目光放到了一旁的荀彧说道。”
荀尚书,着尚书台拟旨,追封征西将军张绣忠侯,将首级与尸身缝合,以王侯之礼下葬!忠侯尚有母亲在堂,赐万金,以彰其功!“
荀彧在一旁点了点头,显然是把刘协说得都记了下来。
“你们四人一路劳顿,先下去休息一段时间,等一切真相都查明,再回汉中也不迟!”刘协重新看向四人,点头说道。
“呃……末将领旨!”蒋龙本想把沈虎遇刺一事说出来的,但见刘协已经下肢了,最终还是把到了嘴边的话收了回去,乖乖呆着剩下那三位,一起退出了大堂,在兵士的带领下,前往驿馆休息。
这四人一走,刘协的目光便扫过满朝文武,缓缓地问道。”方才杨钊所言,诸卿想必已经听到了。对于这件事,朕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第240章 老臣愿往
0240 老臣愿往;
刘协话音未落,马超直接跨步而出,满脸都是怒气,向刘协插手施礼,朗声说道:“启奏陛下,臣愿提大军西入益州,踏平蜀郡,擒杀刘璋,为张绣将军报仇!”
马超虽然张绣也算不上是熟悉,但两人毕竟是一统从洛阳走过了,难免会有些并肩作战的情分。
自己不过就是出征个把月的时间,张绣居然就这么横死,马超自然是有些气不过。
刘协点了点头,但并没有立即表态,而是看着群臣问道:“孟起将军所言,是要领兵杀入西川。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孟起将军所言甚是!”黄礼性情爆火,直接闪身而出,朗声说道……”
张绣将军乃我朝栋梁之才,与国与家都立有大功,却惨死在那刘璋手中!此仇不报,张绣将军于九泉之下,也绝难安心!”
“臣附议!”
“臣也附议!”
黄礼开了一个头,就开始不断有人站出来,要求出兵益州,剿灭刘璋的势力,一时间近乎满朝之上,都充满了声讨刘璋的声音,如当日决议征讨汉中之际,何其的相似。
刘协看中汹涌的人群,两眼微眯,眼神不自觉得看向了一旁沉默不语的荀彧,心中猛然想起当日决议出兵汉中时,荀彧貌似就是这样一言不发,不由得开口问道:“荀爱卿,此事不知你怎么看?”
刘协这话一出口,堂上立刻就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荀彧。
经过这两多月的相处,这些荆襄旧臣已经十分清楚,这位尚书令荀彧荀大人,那就是天子眼中的第一重臣!那是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能开罪的存在!
所以荀彧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或许也能决定事情的走向。
见所有人的目光都看了过来,荀彧只能无奈地笑了笑,干咳两声,迈步出班,给了刘协施了一礼,这才缓缓说道:“启禀陛下,若依臣之见,伐蜀之事,应当要从长计议!”
“为何?”刘协眼神一亮,饶有兴致地看着荀彧。
听了太多的伐蜀郡,擒刘璋,刘协也想听听不同的声音。至于堂上其他的大臣,却都是满脸的惊愕,心说这荀大人莫非是要向着刘璋说话?
“陛下容禀!此事毕竟只是杨钊一家之言,当日凶手到底说了什么,谁也无法确定。
若是只凭杨钊一番话,便发兵益州,难免有些仓促。若那刘季玉并非凶手,那陛下岂不是又陷入今日之困局?”
“再说那刘季玉,毕竟是鲁恭王之后,与陛下有血脉之亲,不能贸然与之交恶,否则将与陛下的名声不利!”荀彧目光如炬,侃侃而谈,莫名就给人原意相信的感觉。
“荀大人!何须如此麻烦!”马超与荀彧相识已久,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忌讳,直接脱口说道,“反正那益州之地早晚也是要拿回来的,管他刘璋是不是真凶,只要我大军一到,便能克服益州,何乐而不为?”
“孟起将军!”荀彧知道马超年轻气盛,也不和他计较,只能淡淡地说道,“荀某知道你武功盖世,勇猛无敌,可是蜀道艰险,易守难攻,你真有把握长驱直入,直逼成都城下吗?一旦被蜀军击败,那陛下的颜面,可就荡然无存了!”
“这个……”马超一下子就涨红了脸,虽然有心满口答应下来,但毕竟涉及到天子的颜面,马超最终还是忍住了这口气,没有轻易放出话来,缓缓低下了头。
见带头发言的都不说话了,那些站出来迎合的,也就跟着低下了头,不再多说了什么。
刘协见此情景,不由得笑了笑道。”那如此看来,荀尚书怕是己经有了好的应对之策了?“
荀彧微微点头说道。”虽然仅凭杨钊所言,无法定刘璋的罪,但这并不代表刘璋就没有了嫌疑。
更何况如孟起将军所说,伐蜀是早晚的事情。不过陛下乃是大汉正统,凡事要师出有名,天下诸侯才挑不出陛下的错来。“
“在这件事上,陛下只需派人往成都送一道旨意,就说思念汉室宗亲,想请那刘季玉到襄阳一叙。
若是刘璋敢来,那自己也就派出了嫌疑;
可若是刘璋不敢来,那就说明他心里有鬼,陛下在出兵伐他,那任谁也挑不出陛下的错来!”
嘶……
刘协听了荀彧这话,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看向荀彧的目光中,不由得多了几分赞叹之色。
越是与荀彧共事,刘协就越是感叹自己当日招揽荀彧的决定,是多么的正确!
刘协都无法想象,若是想荀彧这样的人物,始终呆在曹操手下与自己作对,那该是一种何等尴尬的局面。
就像现在,满朝文武苦思难解的谜题,就被荀彧这么轻描淡写的化解了。
“荀尚书所言,甚得朕心,此事就这么决定了!”刘协点头说道,目光再次投向了那些荆襄旧臣……”只是不知哪位爱卿愿意往成都走上一遭啊!“
这个……
刘协这话一出口,原本还有些跃跃欲试的朝臣,顿时就老实了,全都退回了队伍之中,不愿意再发一言。
毕竟谁都不是傻子!
往成都一行,去试探刘璋的意图,开玩笑,这东西一个搞不好,那就是掉脑袋的差事!
刘璋没有敌意还好,这要是有敌意,这还能活着回来吗?
如今这荆州小朝廷蒸蒸日上,大家都算得上是小朝廷的从龙元老,待在这襄阳城中好好享享清福不香嘛?何必要跑到蜀中去但这份风险呢?
刘协见没人搭话,便又开口问了一遍,底下依旧没有人搭言。刘协连问三遍,却始终没人愿意站出来毛遂自荐。
“昔日毛遂自荐于平原君,遂名扬天下。小小一门客,尚知为国尽忠,诸卿皆是我大汉重臣,竟无一人原为朕分忧吗?”刘协皱着眉,隐隐带着些怒气说道。
刘协话音刚落,就听有人重重得哼了一声,随即便有一个略显苍老的声音朗声说道:“陛下!既然这满朝文武无人愿以身犯险,那老臣愿去蜀中走上一遭,为陛下分忧!”
第241章 伏完请缨
0241 伏完请缨;
这话音还未落,堂上文武群臣的目光齐刷刷循声看去,就见说话之人正是大汉三朝元老。
太尉杨彪!
杨彪生于汉顺帝汉安元年,至今已经年近六十,胡子都已经花白了,但往出这么一站,这番话往出这么一说,全身上下就一股正气喷涌而出,凛然不可侵犯。
在如今的大汉朝廷之上,杨彪的资格可太老了,不但出身于顶级豪门弘农杨氏,而且还历任三公,官拜太尉。
纵观这堂上所有人,除了天子之外,有一个算个,在杨彪的面前都要低上半头。
就像杨彪这种级别的老臣,本就应该待在京中享享清福,享受为大汉拼搏半生所带来的福利。
可就这样一位老臣,居然主动站出来要前往益州传诏,继续为天子尽忠,为朝廷效力!
难道杨彪不知道蜀道艰险吗?难道杨彪不知道前往益州的危险吗?
可即便如此,杨彪却依然愿意站出来,以老迈之身,为百官之表率!
这是何等的风骨!
一时之间,那些唯唯诺诺,怕死贪生,无一人敢挺身而出的群臣们,不知不觉间都涨红了脸。
在杨彪的感召下,一种奇特的情绪开始在朝堂上涌动。
“区区小事,何须杨老大人亲自出马?臣伏完,愿往蜀中传诏,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官员忽然闪身而出,在刘协面前深施一礼,沉声说道。
伏完?
刘协心中一动,目光就汇聚到了伏完的身上。
在这么多于李傕郭汜之乱中幸存的汉室老臣,伏完无疑是比较出名的那一个。
当然,这主要还是因为伏完有一个更加知名的女儿,也就是历史上汉献帝刘协的第一位皇后伏寿。
公元200 年,汉献帝建安五年,衣带诏之事泄露,董承为曹操所诛。
董承之女为汉献帝妃子,受封贵人,当时已经怀有身孕,却也被曹操所诛杀。
当时伏寿身为皇后,就在一旁眼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