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理由是,这样一来就可以彻底的解决困扰红袄军很久的粮食问题。泰安州那里的六十万石军粮,足够起义军再吃上几年也没问题。
而老将马志远提出来的方案,就比较老成持重了。
他的建议是义军一路向北,攻下诸城北面的潍州(也就是现在的潍坊)。
这样一来,起义军短时间内的粮食问题,就会在潍州城里到解决。
而且他们这支义军一旦攻下潍州,就相当于在实际上切断了整个山东半岛,伸到海里的那只犄角。
这样一来,他们东面的山东半岛突出部上,莱阳、黄县、宁海、文登几处城池就没有了金兵呼应,很容易便会被他们攻下。
这样以来,他们就相当于有了一大片稳固的根据地!
等到马志远说完之后,那位觉证和尚则是一脸高深莫测的没有开口。
据沈墨的估计,这家伙在战术战略上的脑筋一塌糊涂,估计他现在心里也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案,能够盖过所有战将的主意。
至于那个一上战场,就如同黑旋风李逵一样发疯的岳老三。他对这件事根本没什么主意拿出来。
说实话,这家伙在战场上的时候认不认识东南西北,沈墨的心里都很怀疑。
此时的杨妙真听完了众将的建议之后,也在这两个主意之间摇摆不定,不知该如何是好。
……
在他们军议的时候,沈墨依然还是以他之前的造型,在草垛上装死狗。
如今这个草垛已经被他趴出了一个坑,成为了他了御用床铺(其实也没人跟他抢)。
沈墨听着下面花厅里的军议,心里却是连连大摇其头。
其实这两个主意里边,令飞扬和马英提出来的直取泰安州的主意,一听就是一次极为不靠谱的军事冒险。
对方金军凭借坚城而守,而他们起义军却是远赴数百里奔袭而去。别的不说,起义军在泰安城底下要是坐困十日,还不能攻下泰安州的话。
等到那时,军中粮食吃光的时候都不用对方反攻,自己这边再不退兵,就会产生大面积溃散!
更何况,人家守城的金军一看到泰安陷落已经不可避免的时候,人家难道不会一把火把那六十万石军粮全部烧光吗?
而且最要命的是,现在控制的泰安州那支金军的,可是青史名将——完颜陈和尚!
就这帮起义军,凭借着四万人就想去攻打泰安?要是他们不被完颜陈和尚玩儿死,沈墨的名字都可以倒过来写了!
……
至于老将马志远提出的那个主意,沈墨也觉得根本不可取。
因为马志远的计划即使真的成功了,起义军也会在战略上处于极端不利的形势。
他们占领了山东半岛探入海中的那个犄角,看起来确实是后顾无忧,可以不用担心敌军从后面攻来,并且能够控制半岛上的大量土地。
可是别忘了,这条半岛,同时也是一条无路可走的死胡同!
一旦他们的这一支起义军被人堵在诸城和潍州这两地,那他们就得被人打得一步步向着牛角尖里后退,一直被人活活憋死为止!
迄今为止,这支起义军的战斗力还不够强。所以在沈墨看来,他们对付金国官军唯一正确的战术,就是敌进我退。
要是失去了可以闪展腾挪的战略纵深,那这只红袄军也就离死不远了。
所以这两个主意明显都不靠谱,在这一点上,沈墨相信杨妙真本人也能分析出一点端倪来。
所以当他看见杨妙真现在一副取舍不定的样子,沈墨也不由得在心里长长的叹了口气。
随后就见杨妙真呆呆的想了半晌,又看了看那位绝症和尚。
只见这个家伙还是一脸云淡风轻的样子,在那里装世外高人,根本没有开口的意思。杨妙真只得又把目光投向了王云峰。
第1594章:觉证军师评三策、一策太缓、一策太急
这时候的王云峰在杨妙真的目光中看到了询问之意,他知道自己必须得发表意见了。
就见王云峰叹了口气,向着杨妙真说道:
“依属下的意见,咱们应该在诸城这里整顿军纪、清理队伍、用十余天的时间好好梳理一下咱们的红袄军。”
王云峰这句话一出口,只见满屋子人中,好几道惊异的目光同时看向了他。
……
其实按理说,这是一个最不靠谱的主意了。
在杨妙真他们看来,起义军目前极度缺粮的情况下,无论是采取什么行动都有闯出一条生路的机会,怎么也比困在诸城这里饿死强。
可是王云峰呢?他居然提出了这样一条建议!
如果这要是在三天以前,肯定会有人对王云峰这个主意嗤之以鼻,甚至都不屑于去考虑这么做的可能性。
可是如今看来,王云峰和杨清岳的这支部队,他们两位将官武艺精湛、智谋深远,部队训练有素、军纪严整。可以说正是“将有谋略、兵有勇力”。所以大家也全都知道,这两个家伙不是白给的。
况且人家兵练得好,士兵纪律严明。在草桥镇那里有吃有喝,甚至还能拿出粮食接济大股义军。这就说明人家在发展自己势力的时候,也是很有独到之处。
在这种情况下,王云峰的建议一提出来,整个厅堂里的义军将领,立刻就默不作声的思虑起来。
“王大哥是怎么想的?跟我们大家说说?”
只见杨妙真想了一下之后,还是能没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她便让王云峰把心中的想法彻底讲出来。
就见王云峰想了想后才说道:“对于咱们这支队伍,属下初来乍到,毕竟了解的不深。所以说得对了说错了,大家权当听着一乐儿而已,可不要责怪我老王哈!”
王云峰的这番话,无非是新来者的客气之言,大家听了之后纷纷表示无妨,杨妙真也用眼神示意着王云峰继续讲下去。
就见王云峰慢慢地说道:“我就觉着咱们这支队伍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他这一句话,顿时大家就带着一副复杂表情,相互交换了一下眼神。
“人太多了?人不是越多越好吗?”此时大家的心中暗自想道。
就见王云峰接着说道:“咱们这四万起义军里,老弱病残不在少数。其中更是有不少人打仗的时候不行,祸害起老百姓来倒是一把好手!”
“要按照我的估计,咱们这支义军里,最起码有一半是属于这种情况。”只见王云峰说到这里的时候,他抬头看了看杨妙真和在座的众将。
“大家想一想,咱这种粮食极度缺乏,被逼无奈,得不得不四处转战的情形,是不是因为吃饭的人太多、打仗的太人少造成的?”
“除此之外,军纪不整也让咱们红袄军的声誉败坏到了极处。可是若没有了山东百姓的支持,咱们红袄军就是无根之萍!”
就见此时的王云峰皱着眉头说道:“依照我在草桥镇练兵的经验,只要是精壮正直的汉子,不去想那些打家劫舍的烂事,而是一心扑在打仗上面。只要让我老王操练个三两个月,就能得到一支训练有素、如臂使指的精强军队!”
“到时候咱们再在军队的武器铠甲、马匹装备上做做文章,手上便有一支所向无敌的强军!”
“如果要是那样的话……”只见王云峰说到这里,抬头看了看杨妙真:“杨将军您说,漫说是山东了,全天下哪里咱们红袄军去不得?”
“到时候,咱们到哪儿老百姓都会夹道欢迎,金军官兵都会闻风丧胆,还用得着愁什么军粮和后备兵员?”
当王云峰说到这里的时候,只见杨妙真陡然间便是精神一振!
随后,她又是神情复杂的看了一眼王云峰。
……
此时此刻,趴在草垛上的沈墨,偷着看了一眼大厅中的杨妙真。
只见她此时此刻的神情,也是在痛苦之中带着一丝无奈。
其实王云峰说出来的这个道理,杨妙真也未必不知道。
但是沈墨的心里非常清楚,杨妙真处在她这个位置上,她绝对可以提出一百条理由,对王云峰说:
“你的这个主意好得不得了,但是现在做起来,实在是不合适啊!”
……
这世上的事其实就是如此,好多人都知道怎么样做才是对的,但是事到临头的时候,却往往会找出好多理由来,偏偏不去走那条正确的路。其实这就是后世所说的“成功者寻找方法,失败者寻找理由”。
可是这个时候的杨妙真却并没有出言推脱,而是转头看向了觉证和尚。
此时终于到了这位和尚发表意见的时候,就见他清了清嗓子慢慢地说道:
“刚才几位将军的意见中,马英将军和令飞扬将军所说的攻取泰安,实在是失之于过急。”
“在这个计划中,如果泰安不能一鼓而下。等到咱们在敌人城下把军粮用尽,那时候的形势就实在太过恶劣了。”
说到这里的时候,只见觉证和尚又转头看了看马志远:“而刚才马老将军所说的这个主意,又失之于过缓。”
“若是在咱们起义军声势大盛,兵强马壮之时,想要占据一块地方发展自己的势力,那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就见觉证和尚摇头叹息道:“没奈何,现在金军和我起义军之间的形势早已今非昔比,正是强弱之势易主之时。”
“在这个时候,咱们其实是处于弱势。如果此时采取守势,放任山东的金军势力继续发展壮大,实为不智之举。”
“至于刚才王云峰将军所说的……”就见和尚说到这里,他又把目光转向了王云峰。
“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王将军的建议其实是好的。”
“只不过现在这个时间,在当前的形势下,这个计划是不是便于马上实行?那就要看杨将军定夺了”。
当觉证和尚这番话说到这里的时候,大家见他分析的头头是道,也都纷纷点头。
可是同时,趴在草垛上的沈墨,却是不屑的在心里哼了一声。
第1595章:岂容临渊久羡鱼、妙真决断、整肃军纪
这和尚絮絮叨叨的说了半天,实际上等于是什么也没说!
到了现在沈墨才知道,为什么这个家伙以极其平庸的智谋水准,却能当上起义军谋士的原因了。
原来他的心思根本没有用在分析敌我态势、制定战略目标上面,他是一直在揣摩杨妙真的想法!
换句话说,往往当杨妙真打不定主意的时候,他却早就知道了杨妙真心中的犹豫。并且他所出的主意,其实就是杨妙真心中所倾向的方向。
所以这样一来,他每每发表意见的时候,都是正好说中了杨妙真的下怀,并且把其中的好处分析透彻、讲述得明明白白。这样的谋士,怎么会有人不喜欢?
可是如此一来,这个家伙有也就相当于是没有,实际上完全起不到谋士的作用,所以沈墨的心里才会对他嗤之以鼻。
在这最后,杨妙真想了想,就见他抬起头来向着王云峰看去。
此时杨妙真的眼神之中充满了坚定和执着,一双水汪汪的杏核眼中带着摄人心魄的力量!
王云峰一见之下便是心知有异,而这个时候就见杨妙真开口说道:
“下一步咱们的行动,就在本地整肃军队、严明军纪,按照王将军所说,以十五日为限,把红袄军彻底梳理好!”
听到了杨妙真的话,所有人全都吃了一惊!
……
这花厅里面的众将,全都惊讶于杨妙真的魄力和坚决。大家全都没想到,她居然会选择了这条风险最大、最为艰辛的道路!
要知道整顿军队这样的事要是做不好,用不着别人来打,部队自己就会散了架!
可是看见杨妙真这个样子,大家都知道她是心意已决,所以也没有人再说什么了。
这里面的王云峰和杨清岳心中是清清楚楚,大概在杨妙真和王云峰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在杨妙真的心里留下了整顿起义军军纪的种子。但是他们两个依然还是为杨妙真魄力和格局感到十分惊奇。
而她现在竟然做出了这么一个决定,显然是认为目前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而此时此刻,最惊讶的莫过于沈墨了。
连他都没想到杨妙真居然会下这么大的决心,要知道她做出的这个选择,其实是有极大风险的。
首先第一点,就是他们的军粮只够吃二十天多一点,所以杨妙真付出这宝贵的十五天时间让王云峰来做这件事,本身就是在用自己有限的存粮来做赌博。
军纪要是整顿好了,固然是队伍纯洁,战斗力也会攀升。但是这样的行动一旦要是做不好,部队可能会一下子卷堂大散也说不定!
所以这一注押下去赌注极大,却有可能收获到一场惨败。就在这种情况下,杨妙真居然咬着牙做了决断!
沈墨在草垛上翻了个身,忍不住在心中暗自想道:“就从这一点上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