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第一卧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宋第一卧底- 第16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是却没人想过,这斗米三钱的背后却是种粮的百姓,并没有多得到多少实际利益!
  ……
  这时的宋慈人还在这里坐着,思绪却是已经魂飞天外。
  他曾经在朝中担任过几年民政官,当然知道在丰收之后会发生什么。
  一般来说,粮食产量的急剧提升,立刻会造成粮食价格下跌,使得原本应该获利丰厚的农户并没有见到多少银钱,他们所得到的无非是在丰收之年吃上饱饭罢了。
  至于说那些价格极其低廉的粮食,变卖成银钱无利可图,所以极有可能被酿成酒,或者是成为牛羊的饲料,最终的结果就会造成肉食和酒类价格很低,被赶上丰年的百姓们吃喝一空。
  之后遇到灾年,无论是国家还是百姓,还是一样的毫无抵抗能力!
  所以沈墨制定的这最低收购价,使得丰年之中的百姓,仍能将他们多打的粮食变成银钱储存起来。
  这粮食也成了国家粮食储备,被沈墨放在粮仓里。话说这些没有经过加工的玉米小麦等粮食谷物,储存期绝对可以轻松的达到十年以上。
  在这之后,哪怕连续遇到几年以上的大灾荒,百姓手里有积蓄,国家仓库里有存粮,都不会在灾年酿成巨大的饥饿和流民灾难……这就是沈墨制定这个政策的原因。
  ……
  话说咱们这位宋慈虽然不了解民间的情况,但却聪明之极,而且在民政方面还富有经验。
  所以往往他得到了一个消息之后,立刻就能清楚的逆推出沈墨当初制定这样的政策,是出自什么目的。
  而现在,政策实行了数年之后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也清晰的呈现在了宋慈的眼前。
  所以现在的宋慈其实就相当于一个最严厉,同时也极其明白民政事物的审核员……甚至是挑刺儿专家。要是能让这位宋慈仁兄觉得心服口服,那就说明沈墨的政策是真的成功了。
  最起码到现在为止,宋慈对山东一带的百姓民生,和官府对农户的保护政策,已经让他一句责难的话都想不出来。
  反而这时的宋慈,还在这位赵棒头老兄的身上,感受到了一股之前的大宋百姓,从来没有的朝气与进取心。
  宋慈还不知道,这次山东居民从本地到临洮,再重新回到山东,实际上已经在他们这些人的心中形成了一次洗礼。
  毕竟这些人都是从生死之际艰难活下来的,而且每个人都在临洮路生活了数年之久。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些山东居民的眼界也因此开拓了不少。最起码比老守田园一辈子都没出过村儿的农民,要强太多了。
  就以这位赵棒头而言,如果他不是参加红袄军,经历过生死拼杀,又在临洮路当过民兵队长。假如他只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让他去美洲探险队担任护卫,他得下多大的决心才行?
  可现在赵棒头却是毫不犹豫的就做好了打算,其实这就是开启民智的好处。也是百姓对世界的认知上升了之后,整个社会变得跟从前截然不同的原因。
  此时的宋慈还没想到这些,不过他见到这位年过四十的山东老乡,居然还要为自己的儿孙出海美洲再去拼搏,宋慈也不由得对他暗自佩服。
  ……
  其实宋慈不知道,对于沈墨而言,解决开启明智的问题,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难度。
  在华夏数千年以来,对农民的教育都是老守田园,不要弄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事。统治者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百姓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
  可是来自于现代社会的沈墨心里却很清楚,面对同一件事的时候,大宋占主流的农耕民族跟蒙古的游牧民族,或者是现在临安、泉州一带的海洋民族,做出的决定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农耕民族的习惯里,气候和收成都教育了他们,要遵循先辈们总结下来的经验,任何违反规矩的行为,都会让他们受到惩罚。


第3341章:各有水土成一方、游牧海洋、农耕称王
  同样作为游牧民族,他们的习惯则是:每到生存困难的时候,就会立刻换一个地方,或者换一种生活方式。这对于时时刻刻都在逐水草而居的他们来说,根本就不成其为一个问题。
  所以相较之下,且不说谁优谁劣,在游牧民族的血液里,冒险因子原本就比较多。
  至于海洋民族,就更是一个异类。他们的主要特征就是比上述两个民族,更加勇于探索。
  无论是谁,哪怕做过一个礼拜渔民的人都知道,根据洋流渔情,经过缜密分析和大胆决策后作出的决定,会使得一个捕鱼者获得出乎意料的收获。
  所以他们计算得与失的能力,还有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都要更强一些。
  而沈墨所做的就是,把农耕民族长达数千年的演变过程,急剧压缩到了几年之间。
  如今的沈墨,已经在域外开拓了巨大的商品市场,况且仅仅从美洲一地就带来了海量的财富。
  他不但用美洲作物的高产特性丰足了大宋的百姓,而且还就此将冒险与探索的种子播种在他们的心里。
  这时的宋慈还不知道,沈墨为了鼓励大宋居民探索海洋,还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探险的政策。使得现在的大宋出现了很多依靠探索未知地域,获得土特产和领事权的冒险者。也让无数的大宋航海家赚取了惊人的财富。
  宋慈现在所在的山东,恰好正处于海贸发达、人力资源丰富的地方。(这里的人力,说的是有战斗经验的山东老兵)所以在这里,海外探险的氛围也十分浓厚。弄得百姓那种的大胆进取的勇气和开拓精神,使宋慈都是暗自佩服。
  ……
  在山东一行之后,宋慈迅速登船离去,此时他已经知道,连人口数量偏低,屡次经历战火的山东都是如此。其它地方的农户和百普通百姓的民生,他已经不用再看了。
  最起码从养活百姓这一点来说,那个元首沈墨就是功德无量。而他自己所预料到的那个人间地狱一般的大宋,原来根本就没出现过!
  ……
  在宋慈游历山东的二十天之后,他又来到了长江重镇鄂州。
  这鄂州是长江和最大支流汉江的交汇之处,也是天然的水陆码头。这里货运极其发达,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这一次宋慈来此,是因为他听说依沈墨的规划,将原本分属两州的武昌、汉口、与汉阳三地合为一处,变成了鄂州官署所在地。
  而且这个地方由于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已经在这三年之中,扩充了数倍!
  宋慈这次来就是打定了主意,要看看这里的官员操守和吏治情况如何。
  因为按照他的设想,越是事务繁忙、扩展迅速、经济发展极快的地方,官员和吏治就越容易出问题。
  ……
  可是没想到他一上岸,走在街上正不知该如何入手之际,却被旁边一处正在招工的摊子给吸引过去了。
  至于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引起了他的兴趣……宋慈从没听过招工的人,会喊得这么惨烈!
  宋慈凑过去一看,只见到边上摆着一张桌子,两三个人正站在边上一边大喊,一边用目光在人群中搜寻,看起来正急不可耐的等着用人。
  在他们旁边有两个书生打扮的人,看来是通过了面试,正在一边等着。
  宋慈一听到他们口吻中急得不行,就挤过去听了听。就见前边的人大声喊道:“高薪聘请!高薪聘请啊!五天抄写员,一天一百文钱,一天就一百文!”
  “怎么回事?钱给得这么高?”宋慈用胳膊肘一拱旁边看热闹的一个书生,向他好奇地问道。
  “这钱可不是谁都能挣得着的!”那人虽然也是书生打扮,但却明显是不合格被人刷下来的。
  就见他气呼呼地说道:“字体还要好看,还出不得一点错误,还五天都不让回家!说是要抄写什么保密文书,谁知道他们搞什么鬼?”
  “哪有正经人几天几宿不回家的?这要是让堂客知道了,不活活儿打死我?”
  宋慈一听,知道此人八成就是因为不让回家这件事儿,才被刷下来的。宋慈一笑之后向前挤了过去。
  面试的桌子上摆着笔墨纸砚,宋慈提笔写下了几个字,果然字体娟秀端正,看起来十分可喜。
  而且他也说了,自己是刚从外地过来找工作的,若是东家提供住宿,对他来说反倒是个好消息。
  招工的人一看宋慈这一笔书法,就毫不犹豫的拍板把他算到了入围者里面。
  然后宋慈就被人带走,到一个院子里用餐沐浴了之后,就开始了工作。
  ……
  这时宋慈才知道,他们要抄写一份极其复杂的文件。同样的文件要在三天之内抄出二十份才行。
  同时有十多个人在那里奋笔疾书,每个人都生怕完不成任务或者写错一个字。错了一笔就要把这张纸重来。
  而宋慈在其中更是忙得厉害,他的心思还在这些文件上,想要知道自己抄的到底是什么。
  第一天还没,宋慈就因为心理素质极高,抄出来的文件一字不差、清晰美观,立刻就得到了主管的好评。
  之后这位主管答应宋慈,每天多给他加五十文钱,让他在先完成自己抄写的内容后,再去检验自己同伴有没有在抄写中出现错误。
  宋慈也借此机会,获得了和这位主管聊天的便利。
  根据这一天的抄写,宋慈已经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商社要用在工程方面的文件。
  这里边涉及到了大量的图纸、规范、和土木数量以及造价等等。中间哪怕一个数字错了,都会酿成严重的后果,也难怪会要求得这么严。
  就这样两天之后,宋慈零零碎碎的通过和那位主管聊天,终于知道了他们为什么会急雇这些抄写员的缘故。
  原来这里是鄂州本地,一家专门承办土木工程的商社,这次的文件是用于投标的。
  宋慈好奇的向这个主管,问起什么叫投标,主管倒是耐心地向他解释了一番。
  ……
  原来鄂州要建一所高等中学,朝廷已经拨下了款项。至于谁来干这个活儿,却是由鄂州城中十几家负责土木公司的商社一起竞标。


第3342章:江汉十年度春风、吏治裂缝、投标必中
  在鄂州官府发下了工程图纸和建筑规范之后,在满足图纸和规范要求的前提下。这十几家商社谁的出价更低,谁就能得到这个建设鄂州高中的生意。
  情况虽然很简单,但是宋慈一听就知道,这里边肯定有文章可做!
  宋慈不禁心道:设下这个规矩的人,心里想的倒挺美!他想用这个方法避免官商勾结,合伙捞钱。
  可是这种招标方式虽然看似公正,但是要想做文章,却实在是再容易不过了!
  ……
  于是宋慈装作不理解的样子,向着这位主管问道:“如果有其他商社的人打点了官府,咱们不就成了陪太子读书了,白忙一场了?”
  “打点什么呀?朝廷拨款的数量就在那儿放着呢!”这时这位主管好笑的看了宋慈一眼,就像是老师看那些用拙劣手段作弊的学生一样:“负责工程验收的工作组,那都是从郡里派来的!”
  他向宋慈解释道:“这世上聪明人有的是,但是做工程这行要想凭借投机取巧赚钱,下场可是惨得不得了!”
  “就在前年,咱鄂州刚开始建设的时候。当时有承包资质的四家工程商社,打算三家帮一家围标……这个你肯定不懂。”
  “围标就是三家捧着一家,让第四家高价中标。话说这样的主意,你一个外行想都想不出来!”
  这时的宋慈连连点头,心里一下子就想到了几户商家用这种围标的做法,哄抬工程价格的手段……架不住人聪明,宋慈一下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关窍。
  然后就见这位主管说道:“结果被人查到之后,这四家的工程资质一下就被郡里全给注销了。那可是他们干了多少工程才积累起来的评分,换来的资质!”
  只见这位主管摇了摇头,一脸正色道:“还有你刚才说打点官府,贿赂那些评标人员的主意。我告诉你,这些事怎么可能没人想到过?”
  “不过新朝廷立下来的规矩,跟过去行贿受贿都有罪不同。现在行贿无罪,举报有奖!这消息一出来,不知有多少官员被人揭发被抓了!”
  “现在每个当官的都知道,哪怕就是笑嘻嘻的跟你称兄道弟的商家,死活非要往你手里塞钱。也备不住他十年八年之后,啥时候一高兴就举报你一下……人家到时候还能获得大笔奖励!”
  “现在要是再有稀里糊涂的人,往官府里送钱的,不但没人敢接,还得让人把你给抓起来!”
  听了这话,宋慈顿时就愣住了……在这一瞬间他就想到,这个主意百分百是沈墨想出来的!
  看这样子,就因为在律法上的这个小小的改变,现在大宋各地地方官员受贿的情况,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