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从新政官员到我这个元首,也没人想着要千秋万代,而是谁行谁上。这里面判断一个官员是好是坏,说了算的人也是百姓。”
“其实大宋各地的儒生,都有很好的素质,他们识文断字、写字算数、行政能力都很强,我也很想在新政府中任用他们。”
“只要他们愿意承认一点。”这时就见沈墨竖起了一根手指,笑着向廖家兄弟说道:
“你们和我一样,都是天下百姓的雇工……绝不是主人!”
第3328章:明伦堂上千载夜、郎心如铁、一言而决
沈墨说到这里,廖明轩才算是彻底明白了这位大宋元首的来意。
自始至终,这位元首虽然表现得极为客气礼貌,也并没有以权势压迫他这位儒学宗师。甚至在说话的时候也是轻言细语,连一点凌厉的语气都听不到。
但是这终究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就是这个元首此行绝不是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或是说服他们这两位大儒,而是为了给他们下最后通牒来的!
整个话语中,廖明轩甚至没有机会辩解或者询问,这位统帅意志坚定,看起来也并没有打算做丝毫的退步。
廖明轩的心里清楚,如果不打算退步的话,那就算不上谈判!
所以今天这场程门立雪,看似出自元首对他的尊重,实际上不过是沈墨给他的最后一个台阶罢了。
作为学界宗师,他今天若是向元首让步,那么今天元首对他的尊重,就可以成为他下台阶的理由。
反过来说,如果他非要一意孤行,带领天下儒生和元首新政对着干……
廖明轩心中惊惧万分的想道:当初董仲舒可以罢除百家,将诸多学说一扫而空,如今的沈墨难道就不可以把同样的招数,用在他儒家身上吗?
正当廖明轩被沈默说的哑口无言,不知该如何应对之际,旁边他的弟弟廖明亭心里也是犹如惊涛骇浪一般。
廖明亭的心里很清楚,在这位沈郎君的治理下,儒学即将成为百花齐放中的其中一支学说。而且元首也曾经明言,儒学或许可以成为华夏国人的思想和品德规范,却不能拿来治理国家。
照这样说的话……廖明亭心里沮丧地想到:这世上再也不可能出现范仲淹、王安石那样从学界大儒晋身宰相的事。儒学一统天下,成为天下幕后之主的局面,也将一去不复返了。
最可怕的是:这位沈云从元首看来是心意已决,无法更改了!
……
跟他的兄长廖明轩不一样,廖明亭这个人更加聪明,思想也更加激进。他兄长想的是儒家的千秋道统,而廖明亭此刻却在思虑着能不能打、能不能赢的问题。
可是这廖明婷心中稍一思虑,就知道他们儒家根本赢不了。
以他们儒家的行为模式,如果真要是跟当朝统治者弄成了水火不容的境地,也不会直接起兵造反。因为他们不是不想那么干,而是没那本事。
所以在历史上的每朝每代,只要是出现了的当朝统治者和儒家产生了对抗,他们总是会树立起一个“英明”的主公,然后天下儒生一起鼓吹、各大家族竞相投奔。
很快的,他们那个新的代言人就会实力暴涨,将儒家不喜欢的统治者干掉。
可是这个方法对于沈墨而言,显然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因为但凡头脑比松子儿大的人都知道,在沈墨的治下造反那就是作死!
而另一方面,他们儒家的本事无非是口诛笔伐而已,也就是“你让我一时不好过、我就让你遗臭万年”,这个方法对沈墨显然也不好使。
因为这位元首平西夏、灭金国,拓地万里。过黄河、取中原,尽复故国。
当他收复燕云之后,那些书生就算想昧着良心往沈墨身上抹黑,他们都做不到了。因为此时沈墨的成就,已经超过了自始至终都没摸着燕山山脉的大宋太祖太宗。
更何况属沈墨主政这大半年以来,差不多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改善民生上。在他的治理下无论是田地的负担还是赋税的数量,乃至于各地民生,全都在明显地向上攀升。
要知道在历史上,无论是多辉煌的王朝,从民生方面想要达到这种进步速度,那都得是当朝皇帝绝对优秀,朝堂吏治相对清明,再加上没有战乱和灾荒。才有可能达到那样的上涨。
可是在沈墨的治下,这一切却仅仅用了半年!
所以那些想要抹黑沈墨的儒生,他们无论是从武功和文治哪一方面,都无法对沈墨抹黑和造谣。
他们如果想跟沈墨大举为敌,廖明亭心里怎么想都觉得,根本没有一丝胜算。
这时的廖明亭通过了心里的一番衡量,已是心灰意冷,而正座上的廖明轩则是想的比他还要悲观!
廖明轩非常明白,眼下就看他如何做出抉择了。
面前这位大宋元首,已经明确地告诉了他今后儒学的定位,和儒家在政坛上能作到的最高限度。
廖明轩的心里非常清楚,如果他带领儒家一心跟沈墨对抗,双方真要是到了撕破脸的程度,儒家面临的情况,有可能比现在还糟!
换句话说,现在儒家的情形就像是手里有一只羊,马上要被沈墨这头狼拽着走,他廖明轩现在就拽着这条羊腿。
如果双方和和气气的分赃,他还能得到这头羊的一小部分。但是如果两边真的打起来,不好意思,羊基本上是没了,你的命可能也得搭进去!
……
于是廖明轩想了许久,这才喉咙里干巴巴地说道:“儒家怎会如此不堪,竟被元首一再打压?”
结果他一开口,就让沈墨抬手止住了话头。
沈墨把身子向前微倾,面带微笑地向着廖明轩说道:“山主多读史书典籍,您没发现吗?每每天下大治之时,前面都经历过一段天下大乱。”
“皇室权臣兼并土地,往往数十州县的田亩,都落在一个王侯权臣的手中。”
“东汉梁冀灭族抄家,得银钱三十多亿。唐朝宰相元载,他的家占了长安城里‘大宁、安仁、长寿’三坊。”
“唐朝的安乐公主造一个定昆池,就占地四十九里。本朝蔡京,一家就拥有五十万亩土地!”
“要不把这个破坛子烂罐子摔烂了重来,百姓天下百姓怎么可能富足得起来?”
“儒家在这里面扮演了什么角色,你心里清楚。对百姓你们不是扑上去吸血,就是跟在皇权后头为虎作伥。”
“然后在天下大乱的时候,你们几头下注各保一支。不管谁赢了受难的终究是百姓,受益者永远是你们!”
“到了本朝情形更加严重,甚至在儒学之中出了理学这样的怪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忠臣出于孝子之家!”
第3329章:此后千年待何如、吴干越钩、芝兰当路
“你们鼓吹皇权神圣,你们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可是这读的书,还必须得是你们的儒家经典!可是孔夫子说过的话,你们都忘到哪儿去了?”
“不应该是‘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吗?不应该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吗?”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都是孔圣人之言,可你们儒家是这么做的吗?”
“读书人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怎么就成了存天理灭人欲了?”
“每一个当官的儒家子弟,都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朱紫缠身就是你们的天理?百姓就应该任人鱼肉不成?”
……
沈墨的这番话,说得这两兄弟两人汗流浃背。只是他们明知自己可以举出无数反例来反驳这位元首的话,但是他们知道天下大势,其实就是如此!
“廖先生。”这时的沈墨语气中带着平静,但他说出来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大锤,重重地落在廖明轩心上:
“儒学是华夏瑰宝,应该珍而重之。可是它绝不应成为奴役百姓的工具,成为独霸天下学术界的唯一声音。”
“在当今天下,你们儒家鄙视的奇技淫巧正在为百姓造福。被你们打压的军人武夫,正在舍生忘死的抵抗侵略。被你们认为下贱的商人,正在努力让国家强盛富足。”
“在这个时候不要来给我添乱,我还可以让你们存续圣人之学,不然的话……”
“吴干越钩,轻用必折。芝兰当路,不得不锄!”
……
沈墨最后的这句话,顿时把廖明轩吓得全身一颤!
这位大儒当然懂得,元首的意思是:无论是什么样的神兵利器,若是拿来见什么砍什么,势必免不了当场折断。即便是再好的灵芝兰花,你最好也别长在我前进的道路上,不然就要面临被我碾碎的下场!
沈墨的这番话说得冷酷之极。但是廖明轩却能听得出,这位元首也正在做出一个痛苦的选择……“芝兰当道”这个词就说明,儒学在元首心中毕竟不是无用之物!
显然元首对儒学也有深入的了解,并且极为推崇。但是在当前的形势下,被程朱理学扭曲的儒家学说,还有那些用儒学当作工具、妄想着治国平天下的儒生。再这样捣乱下去,他们就将成为这位大宋元首,不得不除的目标了!
此时的廖明轩浑身震颤,他当然知道现在已经到了必须做出抉择的时刻。是抗争还是妥协,这最终会决定他们儒家在此后千年的气运!
可是就在这时,他却觉得双手一紧。
坐在他旁边的沈墨伸出手来,紧紧抓住了他的双手,廖明轩陡然就是一惊!
当他抬起头,就见沈墨的一双眼睛里似乎蕴含着熠熠星光,深邃而沉静的看向了自己。
这位大宋元首轻声说道:“不管你答应不答应,从此以后,我绝不会让任何人骑到百姓和民族的头上。”
“我为民族而战,是百姓的忠犬。谁想欺负我的主人,就看他能不能先咬得过我再说!”
“北鲁蒙酋铁木真正在啸聚集结人马,六十万蒙军铁骑、一百二十万色目人大军,就要踏进中原……”
“在这个时候,我要用我的胸膛挡住蒙古铁骑。或是一战之后天下太平,或是像我的弟子雷子滽那般,让他们从我的尸体上踩过去。”
“虽千万人吾往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沈某也是儒家弟子……我早就做好了决定,现在是你选择的时候了。”
“崇高和生存,对我来说从来就不是问题……现在该你了!”
此刻在明伦堂中沈墨的话音方落,周遭便是鸦雀无声。在这清冷寂寥的雪夜之中,似乎每个人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廖丹琪姑娘靠在明伦堂的门外,此时的她已是泪流满面!在这之前她从来没有想过,天下间竟然会有元首这样一位儒家子弟!
而这一刻,旁边的小李响则是看着这位廖姑娘,皱着眉头嘀咕道:这还用想吗?真是一群糊涂蛋!
“我雷子滽大哥和元首师公,还有那些随时准备牺牲在战场上的人,才算真正的活过一场。为了你们这些书中蛀虫,真是不值得……”
这小李响的几句话,却把这位廖丹琪姑娘说得满面羞愧!
是啊!若不知圣人微言大义,若是这一辈子仅仅为自己活着,即便是读了再多的书,又和蛀虫有什么两样?
……
当夜沈墨从应天书院离开之后,随即天下儒学界的风向就是一变!
这一夜间产生的变化,让天下读书人都是目不暇接。
首先就是应天书院的儒学宗师廖明轩,把“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当做了传播儒术的重点。他宣扬的学说也开始渐渐向着为民请命、为百姓谋取福祉的方向转变。
同时廖明轩山主的胞弟廖明亭,这位学界声名显赫的大儒也在次日启程赶赴临安,去临安大学中任教。
当然他教的还是儒学,而且他传播学术的内容,也和他兄长廖明轩一模一样!
应天书院之中品学兼优的三百名学子,也一起进入临安大学儒学院求学。
在他们每个人的身后,差不多都有一个宗门大族的背景。这使得天下学界因此震荡,好像一夜之间风向就逆转了过来。
这一次“元首雪夜访应天”的结果,最终使得天下铁板一块的儒学界,瞬间崩落了一个不小的缺口!
好多品学兼优的儒家学子在求学有成之后,通过行政能力的培训,也开始进入沈墨的政府机构充任官员。
至此之后儒学界分裂的情形开始越发严重,那些思想敏锐,接受新事物能力极强的年轻儒生开始在政界崭露头角。他们取得的成就,也让天下大多数出自贫寒之家的儒生看到了希望。
要知道这些贫寒子弟,原本在科考之际,要不能拜得一个学界名人为师,想要在科考中一步登天几乎完全没可能。
根据后人的统计,整个中华的科考史上,一共进行过五百次左右的科考,其中以贫寒子弟登顶状元的,历史上一共才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