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行使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度,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家天下一说了!
若是从古礼来讲,将皇权从世代传承改为禅让制度,可以说是崇尚古代君王的雅量高致。可是从今以后废止皇权,又是上下数千年前所未有之事!
这个沈墨真不愧是妖孽,居然被他弄出了这等稀奇古怪的制度!
此时沈墨手下的诸多官员的和军事将领,也在惊诧的看着他们的统帅。
原本他们以为统帅今天是要当皇帝了,可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这位统帅居然把到手的皇权奉还于天了。
而且统帅还给自己封了元首这么一个官……按照统帅所说,这根本就是一个官员职位而已,并不是什么天下至尊。
不过沈墨的手下和军队,一直以来都信奉崇尚这位统帅,对沈墨奉之若神。在这一刻,他们想到统帅之前经常说要带领他们为黎明百姓谋取平安幸福。征战沙场、为国捐躯也在所不惜。
没想到他们统帅居然在御极登位,即将身登大宝之时,竟然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第3051章:始终不负少年情、拓地十万、炎黄之盛
这些官员和将领,一时之间忍不住热泪盈眶。统帅是在用自己的行为,践行他传播到众人心中的理想!
这一刻沈墨手下的众将,不知有多少人眼眶发红、须发戟张,热血在胸中喷薄燃烧!
这就是他们的统帅,即使面对皇权之重,也依然没有改变他的理想!
……
这时的沈墨来到呆若木鸡的赵与芮面前,他拿起天子耳边两侧的冕旒冠绶带,轻轻替天子重新系好。
“虽然没了权柄,可你还是皇帝。”沈墨一边系一边笑着对赵与芮说道:
“这回你的烦心事全都没了,也可以对祖宗有所交代,我沈墨也不负前言……”
沈墨说到这里,赵与芮的眼泪“唰”的一下,顿时忍不住奔涌了出来!
此刻的赵与芮忍不住想到四五年前,他在福建路新宋皇宫之中,两人在深夜里的那番对话:
“……沈墨你说,这个皇帝我还当吗?”
“……只要有我沈墨在,你永远都是皇帝!”
……
当禅让大典进行到这里时,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了。沈墨并没有去当皇帝,而是仿造后世的政治体制,成立了一个新政府。
首先就是国家元首并不能世袭,在他卸任之后,新元首就由政府选拔出来的另一位才智之士担任。
至此之后,这个政府将会以百姓的幸福安宁作为目标继续执政。而他的新政和沈墨前世制度不同的,只是多了一个名义上的赵宋皇室。
不过现在的皇家,已经跟治理天下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在这之后,沈墨命人撤下了赵宋皇室的讳榜,却并没有张贴新的讳榜出来。言外之意就是致此之后,天下的文字再也无需避讳。
到最后沈墨也并没有穿上那件,早就为他准备好的龙袍。而是穿着自己的盔甲,在祭坛上大声宣布:
“至此之后,国号不变,仍为大宋。为了纪念这次新政,将年号改为华夏元年。”
其实只有沈墨知道,他保留了大宋年号和赵宋皇室,也有另一个收获。
他这么做实际上避免了,因为政坛上的巨大变动而引起的天下骚乱。因为大宋没变,皇帝还在,就可以让很多思想守旧的人得到安抚,可以避免很多麻烦。
在这之后,沈墨简要的说了他将要组建的新朝廷,和他一切为了黎民服务的施政理念。到了这个时候,祭天台上的礼仪已经完全乱套了!
因为这一次统帅突然改变了主意,使得下面的好多礼仪根本无法进行,那些礼部官员只能听着统帅的吩咐,一步步的往下走流程。
于是当典礼即将结束之际,周边各国来道贺的使臣纷纷在台下向元首献礼。
原本他们准备的表章,现在是一句都念不出来了,因为里面全是祝贺新皇登位的言辞。不过诸国朝贺的场面,却依旧是热闹非常。
只见金国西夏轮番上前,献表归附,正式成了大宋国土的一部分。他们的王室成员也将受封王爵居住在临安,成为大宋王侯。
随后凌霄子道长来到台下,将美洲十万里国土奉于大宋元首……这一下可谓是盛况空前!
此刻的凌霄子须发飘飞,意气飞扬。就他这一手,相当于将大宋二十倍面积的土地,交给了自己的父母之邦。要说功勋,他也真是当世无二了。
这时的凌霄子忍不住想起,统帅当初派他到美洲时,对他说过的话:
这次的美洲之行,要说到功勋,或许只有大禹治水才能与其相提并论!
一时间,凌霄子想起自己的身世,不由得感慨万千。
之后就是琉球岛主赵若愚上台,献表归附,将琉球三万六千平方公里土地献于大宋……这一下,又是一次显赫无比的拓土开疆!
之后就是东瀛和高丽两国使臣上前具表道贺,奉上国礼。
当然,由于沈墨之前征伐两国时,立下了无比威望。所以这次两国派来的使者都是当初沈墨并不讨厌,而且还甚为欣赏的人……他的弟子程无忧和孟无惊!
此刻的沈墨看着金国斡雷及达、美洲凌霄子、琉球赵若愚、东瀛木村剑心,高丽崔敏实。当沈墨和他们众目相对时,不由得发自内心的绽放出了笑意。
而台下的文武百官,看到这诸国来朝的景象,见到大宋到了统帅沈墨手上之后,国土瞬间变得强盛广袤至此,也不由得暗自感叹,这真是千古未有之盛世!
……
随后沈墨示意史官,宣布禅让大典结束。
天子依旧回宫,沈墨也把他办公的地点设在了御花园……就是当初枯魂草一案的所在地。
那里和大宋皇宫是分开的,就是钱王祠附近那座庞大的花园。
……
等到禅让大典结束之后,大家纷纷散去。祭坛周围的史官和礼部官员们则是哭丧着脸,完全不知道今天的典礼应该怎么往青史上写。
没过多久,就在他们中间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华夏诸朝的天子之中,应不应该算上元首这么一位。
这里面有人说元首接过了印绶,随即焚化还政于天,所以元首不应该按照天子来算。
而另一帮人则是激烈的反驳道:哪怕就是一弹指的功夫,大宋天子将印绶奉于元首,再由他转手交付于上天,元首也应该算是一任皇帝。
他们这帮人吵吵嚷嚷,有的人说将元首在青史上写成皇帝,只怕是有违他本人的意愿,而另一些人则是激烈的反驳道:
“今天这次禅让,应该算是元首拿到了皇权,才又重新将天子之位交给了赵氏。若不是天子之重,又有何权限能做这样的事?”
所以在场的史官,一部分坚持认为元首应为圣帝,即使他只是当过这么半盏茶时分的天子,也是不争的事实。而另一部分人则是继续激烈地反对。
可能有人会问了,像这样的事,为什么不直接问沈墨的意思就行了?可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在历史上的史官修著历史时,他们的权限其实是高于皇权的。
这里有一个事例可以证明:在春秋时期,齐庄公与大臣的妻子私通,大臣设计杀了齐庄公。
之后这位大臣担心自己会因为“弑君”的行为,被记入史官的竹简上,随后当他查看史官的著述时,果然上面写着他在何时何地,某某弑君!
第3052章:九州四海尽翻腾、帝国元首、力推新政
大臣很生气,派人杀掉了这位史官。可是因为当时史官职位是世袭的,所以史官的长子立刻继承了他父亲的史官职位。
大臣命他把这段历史修改掉,长子不从,于是又被杀掉了。
这时史官的二儿子又担任了史官,大臣命他修改这段历史,史官的二儿子不从,于是也一样被杀。
直到史官的三子担任史官,大臣又命他修史。三子不从,大臣便威胁说:“你父亲和两位哥哥都被我杀掉了,你难道不怕吗?”
三子却说:“我一家头颅可断,青史断不可改!”
随即三子又在竹简上记录“何地何时,某某以下犯上、弑君夺位。”大臣看后虽然暴怒,却终究长叹一声拂袖而去。
当时因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所以这位史官一家,也因此千古留名,至此改姓为“左”。
这也是中华姓氏之中,“左”姓的由来。
所以在这件事上,就连沈墨也没有发言权,只能让史官自己说了算。
由此,元首沈墨到底算不算当过一任皇帝,也成了大家长久争论的一个话题。
……
在这之后的次日,沈墨这位大宋元首开始执政。大家千万双眼睛都在看着,他第一天打算做些什么。
此刻的临安上下从百姓到官员,从民间到朝堂,都在观察着这位元首要如何治理国家。
不出意料,沈墨次日开始理政时,果然是一副新气象!
原本的御花园变成了新朝堂的施政地点,沈墨也并没穿着冠冕朝服而是一身军装,他召集朝堂上的新旧文武官员,开了一次会。
在这次会上,沈墨第一件事就宣布了对于大宋皇室的优待条款。
首先就是大宋皇帝保有临安皇宫,将那里作为他家族的永久居所,皇宫中所有的财物都归赵与芮本人所有。
其次就是赵与芮作为皇帝,仍旧可以保留天子仪仗和礼仪,当然在这里边不论有多少花费,都是皇家自负。
然后赵宋皇家可以将皇位世代传承,永葆皇室尊荣。而且赵与芮还有权颁发爵位,以表彰那些为国作出贡献的精英人士。
最后,每年由国库拨款十万贯,作为奉养赵宋皇室的津贴。以免赵与芮和他的子孙入不敷出,没办法过日子。
这些条例颁布出来之后,大家当然没有任何反对意见。因为毕竟人家把天下都给你了,所以对赵与芮作出适当的回报也是理所当然。
当沈墨把这些事宣布完之后,他一抬头,就看到大会议室里无数的新旧官员,都在目光灼灼的看着他。
沈墨笑了笑,随即开始颁布政令,这就是他新朝廷从组建到施政的核心部分了。
为了保证政令的执行不造成混乱,所以沈墨并没有打算全盘推翻前朝旧制,而是将他的新制度一点一点的推出,逐渐的执行下去。
所以在今天他执政的第一天,沈墨就宣布了三条政令:
首先就是官制:在沈墨组建的新朝廷中,所有官员要通过考试才能任用。地方官要得到地方上百姓的肯定和定期考核,才能连任或升职。
将临安城内的六部改成部级单位,改路为郡,重新设置郡守(大宋没有路一级的长官)地方上的组织架构,也会在今后派驻官员之时逐步建立。
取消爵位给予的薪饷待遇,保留爵位荣誉头衔。
第二条就是军队改制,在全国建立临安、通州、山东、临洮、中原、燕云、广西、成都八大军区,地方上不再负担军队费用。
最重要的是,军队的效忠对象也不再是皇家,而是属于民众,由沈墨组建的新朝廷负责指挥。
第三条是经济改制:地方上的税务,开始使用沈墨在通州实行的新税制,明确清晰的税制可以避免百姓被税吏盘剥。
认可商人和工人的地位和士农无异。废除路引制度,使商品流通和城乡劳力的流动更加顺畅。
这三条一宣布,立即就在朝廷官员中,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
刚才在朝的那些旧官员,基本上都没仔细听后面的两条是什么。
因为只要事关军队,肯定是沈墨自己去管理,那些军人也只可能听他们统帅的,这些官员知道这事儿跟自己完全没关系。
至于说改变税制,他们也是早有心理准备。废除路引让那些老百姓随处乱窜,更是跟他们八竿子打不着的事。
不过这新的官员考核制度,却让朝廷上那些旧官员们的脊背上,一阵阵的发凉!
……
原本在他们的料想中,沈墨成立新朝廷之后,由于官员上的巨大缺口。那些平时没有跟沈墨结仇的、劣迹不显的、还有现在主动投靠的、应该都在沈墨的朝廷中有一席之地。
至于那些平时跟沈墨捣乱习惯了的官员,一方面胆战心惊的担心元首沈墨秋后算账,一方面也寄希望于沈墨会做出宽厚仁慈的姿态,允许他们改过自新,继续在朝堂中担任要职。
所以这些旧官员们现在是既满怀希望,又心中忐忑。
他们心里想着:既然沈墨开始执政了,那肯定是要大肆封官,将他自己通州一系的文武官员提拔上来。
至于治理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尤其是临安城中三省六部的政务,可谓是浩繁无比,极其难办。新朝廷当然还要依赖他们这些旧官员才行。
可没是想到,沈墨居然并没有给自己人封官,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