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他渡海而去,几乎是一上岸就要和敌军展开作战,这可和他之前的几次渡海登陆截然不同。
相比之下东瀛高丽那样的防卫水准,几乎就可以称作不设防。而之前他登录东辽时,也是在海边的大片无人地带上岸的。时间充裕到足以让他有条不紊的占据滩头阵地。
可是这次作战却很像诺曼底登陆,估计船还没靠岸,蒙古大军就到海滩上了!
除此之外,此战的艰难险阻还并非只有这一点。比如此刻摆在沈墨眼前的,就是一个让他非常头疼的难题——渤海湾内的气候情况。
海洋上的气候,直接决定了海况的好坏。而海况则对于登陆作战的成败,则是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这一点只需要参考忽必烈时代,两次东伐东瀛之战的结果就能知道。在恶劣海况下进行登陆作战,会造成多严重的后果!
原本蒙元大军在登陆东瀛之时,毫不夸张的说,他们的军事实力足以横扫东瀛百十个来回。可是他们却鬼使神差的遇上了两次台风……最终导致了元朝的东征船队遭遇惨败,片甲都未能回师。
这就是天气影响历史进程,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如果不是这两场东瀛人所谓的“神风”,说实话如今的世界版图,还真不知该怎么画呢!
……
所以沈墨一到通州之后,一边积极的准备渡海登陆,一边焦急的等着天气状况逐渐好转。
如今在登州的海边,一排排战士背着防水背囊,把身上的铠甲弹药和物资全都装进了背囊里,扎得紧紧的。
与此同时,他们的步枪上也套着一个涂覆了橡胶的帆布袋。
其实这倒并不是全为了防水,而是因为海水里面的盐分会对枪支机件产生严重的腐蚀。
这些士兵们齐聚在登陆场上,他们每天都按照自己长官的要求摊开防水帆布,将所有的装备和武器在上面整齐的摆放好,然后相互检查验证,确保所有的装备都带上了,而且还保持在良好的状态。
这些士兵们都在焦急的等待着,希望能立刻登船渡海作战!
有两次他们甚至已经上了船,但是由于天气情况不允许,又只得重新下船待命。像这样在紧张状态下不停的等待,随时面临出发的感觉,是最容易让人疲惫的。
好在这些士兵训练有素,意志坚定,到目前为止状态还好。
与此同时,带领部队的将官们也都在暗自焦急。
这里面包括淮扬军团的主将姜宝山,还有山兴军和东兴军的领军大将王云峰和杨清岳。
如今在他们的面前,正是忙碌拥挤的登州军港,再往远看则是澄澈碧蓝的渤海海面。
军港上三十余艘硕大无比的军舰运输舰,正在那里严阵以待,至于小船小艇则是不计其数。
在高大的主力战舰上,一片片防水炮衣下,全都是新装备的大口径海军火炮,等着在登陆战时对岸上发起支援炮击。
一艘艘火力船上,大片的雷霆火箭也早就在发射架上严阵以待。
与此同时,在港湾里浅水火力炮艇、蒸汽动力牵引船、“梧桐树”型浮动式人造港,遍布着蒸汽动力打桩机的浅水工程船。
还有数之不尽的运输舰、海上蒸汽动力侦察艇……在水面上停泊得一望无际,在波涛中纷纷起伏。
同时,码头上还有无数的武器弹药、军粮补给,野战医院、宪兵部队都在等着起运出发。
这是一次准备得异常完备的军事行动,已经花费了无数的财物和资源,也是一次代表着通州军鼎盛实力的大型渡海登陆作战!
可是如今他们所有人却都在这里,焦急的等待着海况恢复平静。
按照统帅的话,只要有两天、甚至一天半的时间风平浪静,他们这次的登陆行动就可以开始了!
第2835章:世如流水总无凭、波涛强风、心海翻腾
其实要说现在心理压力最大的一个人,当然是非沈墨莫属了。
本身渡海作战就是一件极为凶险之事,更何况这次登陆作战,面对的还是天下强军蒙古。
在这次战斗中,他要面临着海况凶险、敌军凶猛,陷入重围这几个不利因素,一旦失手后果不堪设想。
不但他的几万军队,有可能折戟沉沙于敌后重重包围之中。而且最严重的是,现在通州一系的势力里不管是军民还是官员,都已经对沈墨产生了盲目的自信。
在他们看来,这位沈郎君只要是带兵出征作战,就必然会大获全胜。所以沈墨一旦要是失败,对通州士气的打击一定是沉重之极。因为有可能在外人看来,这就是通州由盛转衰的征兆。
所以现在沈墨的心里也是异常焦急,他一直在登州军港上等着,最后终于还是忍无可忍了。
……
“带上卫队,跟我上草亭山!”这时的沈墨一边把大衣往身上披,一边向着他的副官安俊吩咐道。
在这之后,沈墨带着卫队离开了军港,直奔附近的草亭山而去。
草亭山的位置在登州军港东面二十里处,是一座海拔不到五十米的小山包,在那里有一座沈墨设下的军用气象站。
在这些天以来,这个气象站二十四小时,都在向着登州军港发送气象报告。可沈墨接到的消息却让他始终难以下定决心,立刻开始登陆作战。
海面上云层密布,一阵阵强风吹过,渤海湾里的波浪汹涌翻腾。
……
沈墨骑着战马一路穿过了登州附近的城镇,向着气象站而去。现在他根本不用气象站报告,只要转头一看海面就知道,现在还是不能下令开始行动。
如今面上的波涛形成了明显的起伏,而且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白浪——这就说明海况已经接近了四级。
要说沈墨的气象站里有什么设备,其实以现代人的标准来说,这个气象站还真是简陋得很。
在那里除了测量温度的温度计,还有检验风速的风速仪之外。他们最主要的一件法宝,就是测量气压的气压计。
这个气压计其实很有意思,最早它的来源是沈墨在给天骄五营上课的时候,从一堂科学课上偶然想起了它。
在那堂课上,沈墨给他弟子讲述的是真空……从这些授课内容就可以知道,他的天骄五营,实际上教出的是一群掌握了现代科技理论的孩子。
为了让大家能够清楚的看到真空的具体形态,沈墨当时让他手下的威尼斯匠人,烧了一根一头封死的中空玻璃管。
这根玻璃管大概比小拇指还要细一些,沈墨在里面灌满了水银之后,就用手指将开口的那一边堵住。
在这之后沈墨把它倒过来,将玻璃管那个开口朝下,浸入了一个装满水银的玻璃碗里……随后由于水银的自重,玻璃管里的水银就向下面的碗里流出了一点点。
当这种情况平衡之后,在玻璃管最上方,就会出现一节并没有水银,也没有空气的空腔。
这就很直观了,这个空腔部分就是由于水银自重,形成的真空。
当然这个方法并不一定非要用水银,只要是有重量的液体就可以,水跟酒精都没问题。不过由于水银的质量比较重,所以形成的空腔更大,更方便观测就是了。
在上这堂课之前,沈墨的学生们已经知道了空气的概念,并且沈墨还通过实验,让他们知道了空气里的氧气可以燃烧……不过在上这堂课的时候,沈墨却陡然间想到了另一件事。
在历史上,意大利科学家埃万杰利斯塔·托里拆利……当然沈墨是绝对记不住这个么个破名字的。
他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发现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水银形成的空腔大小是不一样的。
这是因为他在玻璃管上做了刻度,并且一面向山上爬,一面不断测量才发现的。
结果他发现他登上的山峰越高,那个空腔,也就是真空的部分就会变得越小。至此他发现了高空中气压比较低,而越接近海平面气压就越高的现象。
至此,世界上有了第一个测量海拔高度的仪器……当沈墨想起这件事之后,他毫不犹豫的就做出了一个高度仪。
当然他做出来的这个东西,根本不是用水银玻璃管之类的东西做的。而是像历史上那样,他做了一个薄铁制成的小盒子。
当这个盒子被抽成真空之后,它势必会被大气压力压得向里面瘪下去。于是沈墨做了一个钢制的框架把它拉开,以免让它被大气压力压扁。
同时,他在上面安装了一个能将盒子的厚度变化,转换成表盘刻度的仪表。这个仪表就跟后世配眼镜的时候,测量镜片弧度的仪表基本上一样,实际上原理和制作工艺都非常简单。
就这样,沈墨就组装成了世界上第一只海拔高度仪。当然他在做这玩意儿的时候,目的是把它安装在热气球上,作为热气球飞行时的辅助设备。
因为天空上要是能见度太低或者有云雾,热气球升空之后就很可能不知道自己距离地面有多高。于是这种真空式高度仪,就这样在沈墨的热气球部队中开始服役了。
可是没过多久,沈墨又忽然想起这种高度仪,它测量海拔高度的原理就是利用气压的变化。所以只要把它做得再精密一些,它不就可以用来测量大气压力了吗?
由此,这个比指南针大不了多少的高度仪,就又变成了气象站里测量气压的仪器。
那么气压又跟气候有啥子关系捏?这里边的关联可就大了。
根据沈墨的气象站里传来的消息,草亭山一代测量气压的结果一直都很不稳定,这就代表着一场风暴正在附近!
……
要是这个时候沈墨命令舰队出发,还有可能他还没看见一个敌人,登陆部队就会被海上风暴打得七零八落。
所以沈墨这才决定,亲自到草亭山气象站去看看。
因为现在距离他预计的出兵时间已经落后了几天,他的部队已经不能再等了!
在沈墨的战略中,他这支北路军,实际上是有一个最佳的登陆时机的,这个时机就是现在!
第2836章:烈火无明燃满胸、大旱山东、龙王出城
按照沈墨的设想,当杨妙真和姜俞馨的东西两路大军向北攻击之后,很快燕云一带镇守的蒙军部队就会得到消息。
在这之后的几天,草原上的成吉思汗,也随之得到这个情报。
然后燕云一带驻守的蒙军,毫无疑问会立刻南下,试图阻挡沈墨的北伐部队。而这时的成吉思汗也会派出蒙古大军向南面开进,向战场上派出援兵。
而沈墨所要抓住的这个时机,正是燕云十六州原本的驻军南下,而草原上的蒙古大军,还没赶到燕云的这个空档期。
……
在这段时间里,燕云一带驻兵的人数最少,也就是说他们正处于最软弱的时候。
而这个空档期的长度,正好是从燕云一带快马跑到斡难河,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说,这段时间绝不会超过十天!
沈墨必须在这段时间内赶到燕云,并且尽快占据那里。
在这之后,他只要攻下燕云十六州的几个重要防御地点,就可以率领部队牢牢的钉在那里,于是他这支北路军就可以形成一面铜墙铁壁。
他占据的这条防线向南,可以阻挡住燕山南面的蒙军。使得所有的蒙军,都被他们牢牢地挤在北路军和东西两路大军中间,一个都别想跑出去。
而他占据燕山之后一个转身向北,就可以利用地形,抗击铁木真派来的大批援军了!
所以沈墨的北路军不但要抓住出兵的时机,而且还要在进攻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燕山山脉的几个防守要地,才能达到他的作战目标。
在这期间,只要有一个关口没有被夺下封死,就有可能造成围困的那个,反而成了他的三万北路军部队!
可是偏偏这个时候,他却受困于登州一带,渤海上骤然变化的恶劣天气,使得他无法立刻派兵出征。
所以沈墨此时的心情该如何焦急,就可想而知了。
……
可是就在他绕过登州城墙,眼看着还有两三里远就到达草亭山气象站的时候,沈墨却突然被一支出城的队伍拦在了道边上。
只见这支队伍吹吹打打,锣鼓喧天,人数也很是不少。
最开始的时候,沈墨还在仔细观察这支队伍的色调,到底是以白色为主还是红色居多……他听到这锣鼓喧天的声音,以为不是出殡就是娶亲的。
可是当他带着警卫团一直走到跟前,才发现情况不对。
这支队伍里既没有红绸花轿,也没发现打着白幡漫天洒纸钱的迹象,明显之前他那两个猜测全没蒙对。
而且看这支队伍的规模,显然也不是什么红白喜事,因为它的人数简直是太多了!
最开始的时候,他们还只是三两百人从城门里出来。可是沈墨接近过去时,才发现这支队伍的前边已经走出了两三里远,可是后边的大队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