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有没有咱们神机营的份啊?”
“将军,咱们神机营也出征呗?”
苏程抬了抬手示意大家安静,笑道:“当然有咱们神机营的份,陛下命我调派一千火枪兵随军出征,由中郎将薛仁贵统领。”
大帐里的将领们一听顿时欢呼起来,薛仁贵则一脸懵,什么?由他带着火枪兵随军出征?
愣过之后,他突然反应了过来,公爷新婚还不到半个月啊,陛下怎么可能让公爷领兵出征?
所以只能由他领兵出征,薛仁贵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压力,同时心里也激动不已,这是他证明自己的好机会啊!
说是调派一千火枪兵,其实根本用不着调派,因为整个神机营也才一千多支火枪,按照训练的先后循序卡就行了。
能够出征的将领激动不已,不能出征的将领虽然略微感到一丝遗憾,但同样很兴奋,因为这是火枪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
火枪必然在战场上大放光芒!
“太好了!”
“真是太好了!”
“这下咱们神机营可以大发神威了!”
“让高昌国人感受一下咱们火枪的厉害!”
“就怕他们直接吓尿了裤子!哈哈哈!”
“可惜高昌国太远了,还得翻越沙漠,不然咱们带着火炮,那才叫过瘾呢,大炮齐发,保准吓得他们屁滚尿流!”
众人听了不禁哈哈大笑起来,火枪和火炮的威力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所以才让他们对此战充满了憧憬。
第452章 血脉偾张
该振奋人心的时候就振奋人心,该泼冷水的时候就得泼冷水,苏程觉得现在就该泼冷水了。
“这次出征,关系甚大,这将会是火枪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苏程沉声道。
“之前,陛下还有朝中的国公们对火枪都抱有厚望,对咱们神机营的训练也赞不绝口,但是,战场才是真正的试金石!”
“说一千道一万都没用,上了战场见真章!所以,你们身上的担子很重,你们在战场上的发挥决定了陛下还有朝中大臣们对火枪的重视程度!”
“换句话说,你们此次在战场上的发挥,决定了咱们神机营的地位!”
整个大帐里的将领们都变得肃然起来,他们也感受到了那股压力,正如将军所说,他们此次上战场的发挥关系到火枪的地位,关系到神机营的地位。
如果此次火枪在战场上大放异彩,那陛下肯定更加看重火器,大力发展火器,而他们这些被将军训练出来的人毫无疑问都会被大用!
如果他们在战场上发挥的不好,让陛下和将军失望了,那他们就等于失去了大好前程!
“不要觉得高昌国国小就骄傲自得,也不要太过紧张,只要你们能在战场上按照咱们平时的训练照常发挥,一定就能大放异彩!”苏程笑道。
“所以最重要的是,将士们上了战场不能慌,按照军令和操典来,一路行军,你们也不能松懈,要做好将士们的思想工作,将服从命令的军令可到每一个士卒的骨子里……”
不能亲自领兵上战场,苏程心里很不放心,神机营对他来说就像是自己的学生,辛苦教了这么久,终于要迎来考试了。
所以苏程嘱咐了很多,一众将领们不管是出征的还是留守的,全都认真的听着。
“好了,先到这里,大家散了吧,回去动员一下,还有,如果有什么困难或者要求,尽可以来找我。”苏程沉声道。
“薛仁贵,你留下!”
一众将领们行礼之后鱼贯退出了大帐,只有薛仁贵留了下来。
苏程拍了拍薛仁贵的肩膀笑道:“此次出征对于神机营的重要性,我就不再多说了。”
薛仁贵拱手肃然道:“末将都明白,此次出征必然全力以赴,绝不辜负公爷的期望!绝不给公爷丢脸!”
苏程点了点头笑道:“心里的压力也不要那么大,这次出征,神机营只出动了一千火枪兵,无法担当主力作战的任务,陛下只是抱着试验的想法。”
薛仁贵点头道:“末将明白!”
苏程笑道:“陛下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我举荐薛万彻做了行军副总管。”
薛仁贵听了不由在心里盘算了起来,毫无疑问,他和薛万彻将会是此次出征的大军中最稳固的同盟。
因为他和薛万彻都是公爷这一系的。
苏程接着笑道:“侯君集,我与他也还算相熟,他和卢国公等人出身秦王府,相交十分不错。”
“虽然说,行军打仗,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但是私下里有什么建议也未尝不可以提。”
“火枪兵是第一次上战场,侯君集还有军中其他的将领对火枪终究陌生,你才是军中对火枪最熟悉的人,所以,我想侯君集在如何运用神机营方面也会垂询你。”
“不用怕,大胆的说,你是代表我去的,时刻记得,神机营,神机营将军在陛下面前,在朝中,还是有几分面子的!”
薛仁贵听了也不禁心中澎湃,公爷在陛下面前在朝中岂止是有几分面子!
虽然他薛仁贵是无名小卒,却是公爷的亲信,即便是侯君集贵为行军大总管也得高看他一眼。
“属下明白,属下愿立下军令状,一定让咱们火器营在战场上大放异彩!”薛仁贵抱拳一脸坚定道。
军令状?苏程不置可否,沉声道:“此次出兵十分仓促,很快就会拔营,你明天去拜访一下侯君集,我就不陪你一起去了。”
“是,末将遵令!”薛仁贵抱拳道。
既然他已经被调派随军出征,理应去拜见大总管听候指使,当然也无需公爷陪着去,那反倒是有以势压人之嫌。
而且,公爷陪不陪着去都一样,谁不知道神机营是公爷的心血?
“这都深秋了,让你随军出征,我反倒有些过意不去,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老夫人。”苏程叹道。
薛仁贵笑道:“公爷不必如此,征战沙场是末将毕生所愿,也是家父之遗志,也是家母一直期盼的,希望我能振兴门楣!末将还应该感谢公爷的提携之恩呢!”
苏程拍着薛仁贵的肩膀道:“出征在外你且放心,专心打仗就是,我会代你照顾好老夫人和小妹的。”
其实薛仁贵心里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老母和小妹无人照料,听了苏程的话,感激的抱拳道:“多谢公爷,末将感激莫名!”
“跟我还客气什么?”苏程笑道。
随着李世民的旨意下达,大唐朝廷飞快的运转开来,为这次出征坐着充足的准备。
好在朝廷一直做着战备,所以此次动兵虽然仓促,但是却有条不紊。
随着朝廷的急速运转,消息也在长安城中飞快的流传开来。
一连串战争的胜利,让长安的百姓们充满了豪情,大唐国力日盛威震四海,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所以对于这次突然传出来的战争,百姓们并没有感到惊恐。
区区高昌国而已,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高昌国在哪里,只知道哪是一个小国。
连昔年不可一世的东突厥都覆灭了,连东突厥的大汗都在长安献舞,区区高昌小国何足道哉?
他们唯一感到好奇的是,高昌小国到底怎么招惹到了大唐,竟然让陛下如此果断的发兵攻打。
很快,详细的消息就传了出来。
竟然和白叠花有关!
白叠花竟然源自高昌国!
听说高昌国遍地都是白叠花。
听到的人无不惊呆了,遍地都是白叠花?
一棵白叠花一万贯,那得多少万贯?
听到的人无不血脉偾张,感觉高昌国遍地都是银钱,这谁要去一趟高昌国,回来不就发了吗?
第453章 沸腾
但是稍一冷静,大家就想明白了,既然高昌国遍地都是白叠花,那白叠花就不值钱了。
一棵白叠花根本就不可能值一万贯,安康郡公取消了悬赏肯定是因为知道了高昌国遍地都是白叠花。
但是皇帝为何又因为白底花而出兵高昌国呢?
白叠花到底有什么用处呢?
原来,白叠花有保暖的作用。
白叠花十分柔软,将其塞进衣裳里被子里,跟皮裘一样保暖!
长安城里的百姓听到这消息的时候都懵了,跟皮裘一样保暖?冬天就再也不用怕冷了?
皮裘有多暖和这咱也不知道啊!
但是,肯定十分暖和。
而且白叠花十分好种,屋前屋后甚至荒地里都能种。
人们知道这消息之后才恍然大悟,为何安康郡公重金悬赏白叠花?是因为家里缺皮裘吗?
当然不是!
安康郡公这是想收集白叠花的种子,将白叠花传播开来,造福百姓!
之前还有人议论,觉得安康郡公太过豪奢,竟然花费重金悬赏白叠花,如今他们觉得羞愧难当。
安康郡公这是何等的胸怀啊!
一年两季的稻种,丰产的玉米,到如今的白叠花,安康郡公真是爱民如子啊!
这是多么大的恩德!
这天下所有的百姓都得感念安康郡公的恩德!
他们也明白了为何皇帝如此着急的出兵高昌国,明年春天还能来得及播种。
让人遗憾的是,今年冬天是没有机会了。
真想试试冬天穿上和皮裘一样保暖的白叠花是什么滋味。
三万大军出征,对于大唐来说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不过李绩、程咬金、李孝恭、李道宗等人也陆续离开了长安,前往边镇镇守,监视西突厥的动静。
整个长安最受震动的却是四方馆里的各国使节们,没有任何风声,大唐竟然就突然对高昌国用兵了。
起因是高昌国和西突厥联盟为祸西域,而且身为属国却对大唐不恭,为了西域的稳固,大唐出兵征讨高昌国。
然而各国使节们却都知道,这是怀璧其罪。
大唐愈来愈强势了!
各国使节们心里不免有些沉重。
高句丽正使高正心里也有些沉重,但是他也敏锐的察觉到了,这次战争的推动者是谁?
是安康郡公苏程!
甚至在皇帝钦点了大总管的人选之后,苏程一锤定音举荐了副总管!
可见苏程在皇帝面前,在朝中的影响力。
所以高正很欣慰很庆幸渊盖苏文竟然能和安康郡公苏程交好。
庆幸之余,高正对白叠花垂涎不已。
高句丽地处苦寒之地,他们高句丽的百姓可比大唐苦多了,吃不饱穿不暖,每年不知道有多少百姓受冻饿而死。
听说大唐找到的稻种能够一年种两季,他听说之后哈喇子都快流下来了,一年种两季那产量不就等于翻了一倍?
可惜的是,他们高句丽没法种水稻。
他也听说玉米丰产,适合在北方种植,然而他根本就没有见到玉米,玉米地竟然有官兵把守!
大唐让人垂涎的东西太多了,还都和安康郡公有关。
吐蕃使节的院子,禄东赞神情凝重,白叠花确实是造福百姓的好东西,大唐为了白叠花出兵高昌国也是理所应当的。
换做是他们吐蕃,同样会出兵掠夺,因为国与国之间本就是利益之争。
让他心中凝重的是大唐的反应,出兵三万精锐征讨高昌国,对于大唐朝廷,对于长安百姓来说竟是毫无影响一般。
大唐国力已经强盛如斯!
连市井百姓都不畏战不怯战,反而一脸热血,恨不得也投身沙场随军出征,这才是最让他震动的地方。
当然,也不是所有四方馆的使节都受到了震动。
比如说倭国使节就十分的淡定,因为他们和大唐隔着万里重洋。
你再强还能怎么样?
来呀,来呀,你来打我啊?有本事你来打我啊?
根本无所畏惧,倭国的使节看着四方馆里紧张兮兮的各国使节们,他们有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我们不一样!
大军出征之后,长安城里却一片沸腾。
因为玉米终于熟了。
其实玉米早就熟透了,苏程已经跟李世民说了可以收了,但是李世民却一直没收,生怕玉米还没熟透。
苏程提了两次也就懒的再提了,反正玉米掰了之后也还得晒,放在地里也是晒,苏程就懒得管了。
如今,连玉米杆都彻底枯萎了,负责的官员们这才来上报,玉米熟了,可以采摘了。
李世民很重视,带着文武百官亲自来到了地头,不止如此,发动了长安附近的宿老们前往观礼。
事实上,整个长安都轰动了。
去年苏程种了一百亩玉米,虽然前去查看的人络绎不绝,但是放在长安城来说其实并不算多。
但是这次却彻底轰动了长安,不止长城里的百姓轰动了,就连城郊的百姓都轰动了。
因为玉米的名声太盛了,而且这次的动静太大了,皇帝带着文武百官都亲自前去收玉米,可见对玉米的重视。
秋高气爽,太阳却火辣辣的厉害。
秋老虎啊,一大片的玉米地硕果累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