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站起身急急忙忙来到泾阳。
宣读圣旨的太监,就站在了自己家门口。
李义府站到许敬宗的身边说道:“你看看咱们县侯多受陛下的看重。”
许敬宗靠着墙站着也说道:“这一年是第几次旨意了,能让圣旨像家常便饭一般,真是平生仅见。”
李义府非常认同的点头。
见人来了,宣旨的老太监笑呵呵说道:“县侯,我们又见面了,近来可好?”
李正拱手说道:“公公客气了,一切都好。”
“可别怪老奴多嘴,是代陛下问得。”
“不碍事,见过公公数次,敢问公公高姓大名?”
“老奴姓王,,想必以后会经常与县侯见面的。”
王公公说完打开圣旨念道:“泾阳县侯接旨。”
李大熊使劲扯了扯李正的衣衫小声说道:“跪下!”
王公公长叹一口气,“无妨,陛下仁德不会与县侯计较的。”
“对了。”李正突然问道:“王公公,您吃了吗?”
“吃了。”
王公公重新打开圣旨。
李正又问道:“要不我还是行礼吧,稍稍意思一下?”
王公公只好说道:“县侯随意。”
又觉得什么地方不对,李正说道:“是不是应该洗面洁净一下。”
重新收起圣旨,这小子有完没完。
王公公黑着脸说道:“县侯,老奴念完就走。”
“哎。”李正躬身点头。
长出一口气,王公公重新打开圣旨念道:“泾阳县侯……”
念到这里,王公公顿了顿看了一眼李正的脸色,确认这小子不再说话,接着念下去。
“泾阳县侯,研制新纸,开创活字印刷术有功,赐永业田三千亩,划入长乐公主封地,择日户部造册,封龙武军左骁卫中郎将,念在泾阳县侯年幼,由龙武军上将暂代职务。”
念完圣旨,李正还是有些懵。
王公公微笑说道:“县侯接旨吧。”
接过圣旨,李正问道:“我现在是龙武军的中郎将?”
王公公点头。
李正又说道:“那我是不是不用养马?”
“呵呵呵……”王公公突然怪笑,又收住笑声,“还是要养马。”
“我都是中郎将了!我还要养马?”
“县侯莫要见怪,圣旨上说了,县侯还年幼中郎将一职由龙武军上将暂代,不过迟早还是县侯的。”
李正诧异地说道:“这不是赏了跟没赏一样,我还是一个养马的,莫非陛下见我养得好,不舍得我走了。”
“倒也不是这样,侯爷养马,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试问谁人不知?”王公公耐心说道:“主要还是就缺这么一个养马的。”
这李二不地道啊,封一个中郎将还让别人暂代?
这也太抠了!不带这样的。
李正琢磨着又问道:“除了我,就没有其他人了?”
王公公长叹一口气,“上一个战死了,再说了这种苦差事除了县侯,谁干呀。”
李正:“……”
接过圣旨,李正打开看一遍说道:“那我再多嘴问一句,中郎将的事情我就不计较了,明明给我三千亩永业田,为啥还划入长乐公主的封地了,这不是赐给我的吗?怎么划给公主?”
王公公似笑非笑说道:“中郎将,朝中已经在为您和长乐公主准备婚事了,早晚都是您的何必急于一时。”
“公主?”李大熊立刻站起身问道:“什么娶公主?”
王公公说道:“李老弟,你儿子都要做驸马了。”
李大熊机械般地扭头看向李正,冷声说道:“臭小子,你是不是又闯祸了。”
李正退后一步,“我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我闯什么祸了。”
李大熊走上前一步说道:“你没闯祸人家公主为什么要嫁给你。”
李正又说道:“你儿子我长得丰神俊朗,才华傲视群雄,人家公主看上我合情合理。”
“你放屁,你和老子我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李大熊喝道:“你哪来英俊?!老子长什么样做爹的我自己不知道?”
李正又退后一步,“你看你这就不讲道理了。”
李大熊抡起袖子说道:“老子跟儿子需要讲道理吗?”
“哈!果然不讲道理。”
王公公笑呵呵说道:“那老奴就告辞了,县侯,还有两个客人要见你。”
“王公公慢走。”李正说道。
见外人在,李大熊说道:“晚上再收拾你!”
说完李大熊杀气腾腾地离开。
王公公离开之后,褚遂良上前一步说道:“在下褚遂良。”
说完褚遂良介绍着身边的老者,“这位是永兴县公,虞老先生。”
虞世南拄着拐杖说道:“老夫虞世南。”
“见过虞老先生。”李正上下打量着这个老人家,虞世南是唐初四大家,与褚遂良,欧阳询,薛稽四人。
这可真是活祖宗,他们的书法笔墨,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王羲之之后的当世四大家。
只可惜他们的楷书字体,折磨了多少后世学子。
练字太辛苦了。
李正心想着尊敬归尊敬,自己这两辈子怕是都练不好字了,没啥书法天赋。
虞世南笑着说道:“当初县侯一计定阴山,就听闻了县侯大名,此番总算是见到了。”
“虞公过奖了,小子只是一些小聪明。”
虞世南点头说道:“刚刚老夫见你对陛下的圣旨意见颇多,你可知三千永业田是县公才有的封赐?为了避嫌避开朝中大臣的意见,陛下没有明说而已,县公往上就是郡公和国公了,再者说龙武军中郎将,你才十二岁呀。”
李正朝着长安拱手说道:“那就多谢陛下体谅。”
看李正的神态,虞世南笑骂道:“你阳奉阴违倒是不掩饰一番,对陛下对圣旨如此不敬,还能活到现在,还真是邪门了。”
“在下山野小子,不懂礼数,不要见怪。”
虞世南看了一天褚遂良,便问道:“李正,你觉得这个世上什么最大。”
第一百六十五章 号召天下读书人
李正仰头想了一会儿才开口,“我觉得这个世上道理最大。”
听到这个回答虞世南没有否定,也没有点头。
奇怪地看着虞世南,李正好奇地也看着虞世南。
虞世南笑着说道:“褚遂良,你觉得这个世上什么最大。”
褚遂良立刻说道:“小侄以为应当是天地最大。”
看着李正自信的笑容,虞世南说道:“李正,你是不是觉得自己说对了。”
“虞公以为是错的吗?”
老迈的虞世南点头,“老夫明白了。”
心想着他明白什么了?
看虞世南的眼神,李正心头一咯噔,这个老人家眼神闪过那么一瞬间,很锐利的目光,可也仅仅只是一瞬间,又恢复了慈祥。
这一瞬间确实是看到了,李正确认自己不是看错。
虞世南低声说道:“老夫走了,李正你好好保重。”
“小子送虞公。”
虞世南摆了摆手,“不用送了。”
说完,看虞世南越走越远,李正看着他老迈的背影问褚遂良,“你说老爷子他说这么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褚遂良摇头,“我也不知道。”
虞世南是一代书法大家。
李正摸着自己的下巴。
褚遂良有些感慨地说道:“其实今日虞公已经向陛下告老了,今日就会离开长安,临行前让我带他老人家来看你。”
“告老了?”
“嗯。”褚遂良点头,躬身点头说道:“下官褚遂良,奉陛下命来给县侯办事。”
他李二还算是说道做到,不知道薛仁贵和上官仪什么时候可以来。
看了一眼李正的眼神,褚遂良说道:“刚刚听王公公念完了圣旨,下官以为,陛下的旨意有深意。”
“你说说看。”李正坐在家门口满不在乎地说道。
褚遂良微笑说道:“从县侯开设印书坊以来,就与五姓争执不下,加上如今县侯与长乐公主的婚事闹得朝堂群臣进谏,县侯面对的是世俗之见,门第之见,而陛下面对的是五姓七望对士族的统领。”
“这道旨意,陛下赐一半却留一手,是因为县侯的事情还没办完,半月后的秋日开办的秋日游园才是县侯要真正要面对五姓七望的时候,到时候是千夫所指,还是万人敬仰?”
“陛下不会赏赐一个千夫所指的人。”
李正稍稍点头说道:“嗯,你说得很对。”
褚遂良笑着。
李正站起身就要走进家门,对他说道:“老褚啊,你先去教村子里的孩子们写字。”
“啊?”
突然的一句话让褚遂良愣在原地。
李正接着说道:“要是可以的话,你帮我把印书坊的字模给改良一下。”
褚遂良站在原地,有些石化……
李义府心里感叹,县侯是什么人,那是万中无一的高人,褚遂良想到的县侯会想不到吗?
许敬宗对李义府说道:“县侯这人看起来真是让人琢磨不透啊。”
李义府认同地点点头。
许敬宗又说道:“心思很深,咱们县侯怕是想得比你我都要深远。”
李义府再是非常认同地点头。
许敬宗说道:“吃了吗?”
“还没。”
许敬宗邀请道:“走!平康坊,我请客。”
李义府躬身说道:“却之不恭。”
许敬宗带着李义府走着一边说道:“平康坊我熟,哪些姑娘手艺好我一清二楚……”
许敬宗和李义府两人越走越远。
李泰也说道:“要赶紧去见父皇,今日没去上朝还没给父皇一个交待呢。”
说完李泰也离开了,留下褚遂良站在原地无所适从。
看着宁静的泾阳县也不知道自己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虞世南离开泾阳县之后,乘着马车一路来到长安城的郊外,在这里有一处凉亭,欧阳询就等在这里。
在下人的搀扶下,虞世南走下马车笑呵呵说道:“让你久等了。”
“我也刚到,带了好酒。”欧阳询说道。
人到中年的欧阳询给虞世南倒上一杯酒水说道:“虞公这是见过李正了?”
虞世南点头,“见过了。”
“感觉怎么样?”
没有拿起酒碗,虞世南想了好一会儿说道:“这个李正……”
“很特别?”
虞世南用手指沾了沾酒水,写下一个字。
看着虞世南写得字,欧阳询也照着模样也写下,“这个字看起来像是积?写错了吧。”
虞世南又写下一个“马”
欧阳询看着马字问道:“虞公的意思是?”
苍老的虞世南开口说道:“老夫写了一辈子的字,看字识人是老夫最擅长了,这一生看过的字帖数不甚数,这两个字是老夫在当初李正写的阴山策论里看到的。”
“老夫有一种感觉,李正的字不像是写错而像是另外一种写法,若是错字笔迹必然会凌乱,落笔提笔会更加的频繁,可李正的字自上而下很自然就写出来了。”
欧阳询说道:“或许是李正写错字写了很多年了吧,改不过来?”
“形势不变,化繁为简,保留了型体,一字两字也就算了,可若是很多字呢?”
欧阳询思考着虞世南的话,按照习惯写字自然而然可以很顺了写下来,若是写错字笔墨肯定会有停顿,笔迹也会错乱。
“若是得空,在下一定去看看李正的字迹。”
虞世南低声又说道:“时辰不早了,老夫也该走了。”
“虞公,酒还没喝呢?”
虞世南慈眉笑着说道:“老夫写字一辈子,看字半辈子,看字如看人,李正此人很特别。”
说完之后,虞世南便又乘上马车离开了。
李世民问着回来禀报的侍卫:“那三个球落下了吗?”
“回陛下,我们一路向西找了数十里地,依旧没有找到。”
李世民闭上眼低语道:“莫非真的上天了?”
……
半月后的秋日灯会就要在长安城郊外展开。
五姓七望等士族邀请了不少大儒,以及大学士。
在五姓的邀请下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来到长安。
五姓联手的振臂一呼,可以号召大半个天下的读书人。
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要在全天下的读书人面前,将李正辩驳的体无完肤。
让李正不得翻身。
李正手握印刷术,一门科学带人登天震动了整个长安。
第一百六十六章 全村上下的头等大事
泾阳村的夜里,李正坐在安静的家中,正在向李大熊解释着事情的前前后后。
听完之后,李大熊思量再三说道:“所以当初经常来找你的大户人家小姑娘就是公主殿下。”
李正吃着饭菜点头。
李大熊又说道:“没想到你这么早就结识公主了。”
李正有些感慨地说道:“是金子都会发光,尽管我是一颗蒙尘的金子。”
吃完饭,李正放下碗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