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第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白蛇传的故事最早流传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年间的故事,那时候讲的还是洛阳巨蛇的故事。
    也有人说这个故事发生在北宋,在这个故事的起源上,充满了争议。
    直到后世也没有确定到底起源在哪里。
    不过这些版本和白蛇传的原型相差很远,到了明代这个故事才被最基本地定型。
    到了后世才会一步步地编撰修订,成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常常被说书人拿出来讲述。
    提着这本书李正开始琢磨着将白蛇传批量地刊印出来。
    这些日子李正窝在泾阳开始了印书大计。
    宫里,李世民悠哉地喝着枸杞泡白开。
    身边坐着长孙皇后与长乐公主。
    李世民喝下一口枸杞泡白开说道:“这个李正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
    长孙皇后笑着问道:“李正又怎么了?”
    李世民瓮声说:“这个李正竟然让朕跟他合伙做生意!朕是什么人?朕怎么可能和他做生意。”
    长孙皇后安抚着李世民的情绪,“李正现在还小不懂规矩,陛下何必跟他过意不去。”
    扶着自己的额头,李世民满面愁容,“朕给他的官,他不好好做,成天想着生意,看来是该把青雀给召回来了。”
    长孙皇后看了一眼李丽质神情,知道这些话是说给自己女儿听的。
    一个宫女拿着一本书而来,“拜见陛下,皇后,这是一本长安在卖的书。”
    “书?”李世民接过书看了一眼书名,“白蛇传?”
    宫女解释道:“据说这本书出自泾阳李正之手。”
    李世民微笑说道:“李正这小子还会写书了?”
    李正本就是当世大才子,要说这么一个人写书也不奇怪,这小子倒是干了一件正事。
    李世民翻开一页,立刻就觉得不对,“这个纸……”
    “这纸为何这般的厚实坚韧?”李世民打量着书页,如今大唐的纸很少,就算是有用纸也是那些薄如蝉翼的纸张。
    用起来也是格外的麻烦,李世民感受着纸张的厚度,就连写在上面的墨水都非常的精炼,丝毫没有散开。
    光是看着这纸张,李世民就知道这种纸的意义。
    不过细细想想这种纸的造价应该不低。
    李世民问道:“这册书要多少钱买?”
    宫女躬身说道:“只要三十文。”
    “三十文!”
    李世民拍案而起,对着这个宫女喝道:“你可知欺君是何罪!”
    宫女跪在地上委屈地说道:“真的只卖三十文钱,长安好多人都买了。”
    这么好的纸张只卖三十文?怎么可能有这种事?
    就算是普通的纸一张也能卖到十几文,这么厚一册只要三十文?怎么可能!
    长孙皇后也是好奇,若是这个宫女说的是真的,李正为什么把书籍卖得这么便宜。
    李世民叫来了李君羡,“你去查查,这白蛇传是不是只要三十文一本。”
    “喏。”
    李君羡立刻离开去查探。
    李世民坐下来翻阅着白蛇传的内容。
    乍看之下,还算是挺有意思的一本书。
    许家沟所依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古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脉。这里峰峦迭嶂,淇水环流,林木茂盛……
    一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在眼前展开。
    话本坊间确实有,不过写成这样的还真不多。
    李世民继续看着这个有些奇闻怪诞的故事。
    这一看不知不觉半个时辰过去了。
    李君羡拿着几本白蛇传而来,“陛下。”
    李世民收回心神问道:“查得怎么样了?”
    李君羡回报说道:“这确实是三十文一册,刚刚送来一百多册很快就卖完了,末将也是转手从别人手里才能买到三本。”
    李世民拿过另外三本白蛇传,看着装订也非常地结识。
    翻开每一本看着,李世民的神情越来越不对。
    已经散步走了一圈的长孙皇后疑惑问道:“陛下是出什么事情了吗?”
    李世民说道:“这些书竟然是拓印出来的。”
    “是吗?”长孙皇后拿过一本看着上面字迹非常的工整。
    而且排列非常的整齐,看完之后长孙皇后又觉得不对,“陛下,李正是怎么做到隔行的,而且这些点圈有什么什么意思?”
    唐朝的雕板印书,其实很常见。当然如今纸张很少会用到,大多数人家用的也都是竹简。
    所以雕版印书也只有皇家有,就算是权贵也不见得会用,因为根本用不到。
    一是纸张太容易损坏,二是很多时候拓印完就基本搁置不用了。
    当然为了拓印减少用料和省时,一般是不会选择断行。
    而是一行连着一行印到底。
    这样可以减少很多用料,还能节省空间。
    而且要做一个拓印的板非常地费时。
    就算是宫里除了特定的祭祀与节日也不会经常用到。
    长孙皇后看了之后说道:“不过这样子看起来倒是更舒服了,这些点圈倒是很有妙用。”
    李丽质也趁着自己父皇不注意拿过一本藏在自己的身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
    一百多本书很快就在长安售罄。
    第一天的销量很不错,看着活字印刷的木模已经做出了好几套。
    李正兴奋地搓着手,打算扩大规模加大产能。
    李泰津津有味地看着这本白蛇传,故事非常地吸引人。
    倒是被李正的印书速度给惊为天人,一天可以拓印出数十本白蛇传。
    而且是一页页装订,这种效率真是匪夷所思。


第一百三十五章 有剑不用
    叫来工头张齐,把工匠班调过来。
    瞅着一张图纸,有长年工匠经验的张齐一眼就看出了用途,他低声问道:“侯爷,这个是用来拓印的?”
    “这个叫做活字印刷。”李正说道。
    张齐瞅着图纸好半天,“确实是个好东西。”
    活字印刷能不是好东西吗?这东西用起来灵活不费力,而且字模可以随时拿下来替换反复利用,比那些笨重的雕板好用多了。
    张齐瞅着大牛动作略显笨着的印书说道:“侯爷,为何不用染布的方法呢?”
    “染布?”李正心里思索着。
    张齐又说道:“不过造起来确实麻烦,需要一些时日,侯爷想必也考虑周全,不过先印书看看成效。”
    “对对对,我得考虑周全。”李正尴尬地点点头。
    张齐重新绘制了一张图纸,这像是一个染布坊的用来刷布的滚筒。
    看明白之后,李正犹如醍醐灌顶一般。
    原来这么用,现在的染布坊为了保证布的色泽均匀,都会把浸染的布重新刷一遍。
    这就是张齐的想法由来。
    还是术业有专攻,要没这张齐说不定自己还是一样摸不着头脑费力的一页又一页的拓印。
    看完图纸,张齐说道:“县侯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
    李正略显尴尬地说道:“还行,勉强凑活用。”
    张气连忙笑着说道:“若是有更好的办法,县侯一定要告诉在下,咱们就靠手艺吃饭了,多一门手艺兄弟们将来也可以多一口饭吃。”
    摇着手里的蒲扇,李正怪笑着说道:“那是当然。”
    虽说还是手动不过已经趋向了半自动,效率也会好很多。
    像是流水线上的半自动盖章一般。
    纸随着滚筒成长条形滚动,拓印就成了盖章一般,盖下就好。
    省事很多,但也要在纸张绝对坚韧的条件下才行。
    张齐看着晾嗮好的纸张,这种纸非常的粗糙,而且搁置久了很容易发黄。
    品质虽说有些差,但还是有提高的空间。
    张齐带着自己的木匠班开始建设工坊。
    接下来的事情交给这些木匠班的人就行,李正又闲了下来。
    钱是个好东西,李正充分明白它的重要性。
    在这个缺少书籍的大唐。
    李正有把握可以让纸制书籍大卖。
    李泰吃着一个不知名的果子而来说道:“李正,我听说朝中有大臣建议父皇减少行伍大军的开支。”
    “为啥?”
    “说是因为西北方向太平了,河西走廊也收复了,接下来应该休养身息,不应该穷兵黩武。”
    李正坐起身毫不在意地说道:“和我有什么关系。”
    李泰低声说道:“你以为呢?应该怎么办?”
    李正摇着扇子笑道:“我当然不这么认为了,这种话语就是谬论。”
    “此话怎讲?”
    “即便是现在对手看起来比我们弱,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安乐就是自大的来源,我们永远不要小看我们的对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个非常厉害的人说过手里无剑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
    李泰点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手里无剑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看似很简答的一句话,但很有道理,还有……”
    顿了顿话语,李泰说道:“最近我可能我要回长安了。”
    “真的!?”
    李正兴奋地站起身立刻来了精神。
    看着李正一脸高兴的模样,李泰拍着他的肩膀说道:“你放心,我还会经常来你家吃饭的,毕竟吃习惯了你家饭食,我已经吃不惯别家的。”
    李正:“……”
    “哈哈哈!”
    大笑三声,李泰转身就上了一辆马车前往长安。
    长安,李泰来到甘露殿前见到李世民躬身说道:“父皇。”
    李世民微微点头,“从明日开始你上朝听政。”
    听到这话,李泰欣喜,立刻行礼,“谢父皇。”
    “退下吧。”李世民头也不抬地说道。
    一直以来皇子之间能够上朝听政的也就只有太子李承乾。
    没想到这次父皇也让自己去听政。
    不过话没多说两句就让自己退下。
    李泰临走前多看了一眼,发现父皇看的正是白蛇传。
    还看得很入迷。
    离开甘露殿去问安自己的母后。
    来到立政殿,向自己的母后长孙皇后问安,也是没说几句就让自己退下了。
    李泰看着这里的情形,发现丽质和母后都捧着一本白蛇传专心地看着。
    走在长安,许久没来长安,没想到如今的长安人人都在谈论白蛇传的故事。
    长安因为白蛇传的故事,又热闹了起来。
    也不知道为什么泾阳卖了一批书之后就停下来了。
    白蛇传这本书的价格被越炒越高。
    纸页书在大唐太难得了。
    一本书用纸来装订对现在的人来说太奢侈。
    甚至有人高价买来直接当作将来的孤本。
    第二日的朝堂上
    李泰走入太极殿看向李承乾,“皇兄,许久不见了。”
    李承乾警惕地看着李泰,“能够听政是一个学政事的好机会,你可不要怠慢了父皇对你的期望。”
    “那是自然。”李泰对李承乾毕恭毕敬地说道。
    太子与魏王两兄弟之间的对话,房玄龄停在耳中,两兄弟之间的神情也是看在眼里。
    李泰来听政李承乾真的会高兴吗?倒也不见得。
    这两兄弟一直不对付,从小到大都是这样。
    话语之间的互相针对,房玄龄听得出来。
    随着李世民的到来,朝会开始。
    六部各自汇报着自己的事情。
    李世民的精神不太好,有些昏昏欲睡。
    白蛇传这种章回体的书一看就有些停不下来。
    昨晚看到深夜,不得不说真的还算是一个挺动人的故事。
    说到兀兵屯兵的事情,朝中两方又开始争吵起来。
    兵部尚书侯君集等一众大将都不同意减少兵员裁撤大军。
    文臣们义愤填膺,“陛下,建武陆抗穷兵黩武,其下场可想而知,如今边关已收。”
    “陛下,若是裁撤大军,突厥和吐蕃再次打来该如何?”
    “陛下!这也是为了让突厥安心。”
    “陛下,如今应该与民休憩,让天下百姓休养生息。”
    ……
    朝堂再次争执不下。
    李泰看了一眼父皇的脸色似乎还有些生气。
    站出朝堂,李泰行礼说道:“父皇,儿臣有话说。”


第一百三十六章 朝堂争辩
    李世民颔首说道:“讲。”
    朝堂之上安静下来,群臣都看向李泰。
    这魏王殿下第一次上朝听政就敢站出来说话。
    这是急着想立功了?
    李承乾也观察着李泰,心想离开长安这么多时日,青雀倒是越来越莽撞了,这么多大臣都争议不下的事情他李泰倒是敢站出来。
    李泰看向满朝大臣说道:“诸位,穷兵黩武这个帽子未免有些大了。”
    “就是!”程咬金附和着说道。
    李世民瞪了一眼程咬金。
    程咬金也立刻识相地闭上嘴。
    李泰开口说道:“如今能够有这太平与父皇的明治分不开,当然没有这些大军了,大唐边疆也何来安定,没有死守凉州的将士,大唐何来现在的安宁?”
    “魏王殿下的意思是说应该屯兵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