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已经又涨了一些,现在有一万四千。
距离完成目标还有一半。
涨势喜人啊。
李泰坐在李正的身边小声说道:“李正,你都这么有钱,你还想要多少钱。”
观察着正在晾嗮的纸浆等着嗮干成纸。
“问你话呢。”李泰再次说道。
“我啊……”李正想了想说道:“钱这个东西不用太多,等我到了三十岁挣够了,我就退休,吃了就睡醒了再吃先过一年,多买一些地,天气冷了去南海过冬,天气热了找个雪山去滑雪,嗯嗯!就很棒。”
李泰直愣愣看了李正许久又是一声叹气。
或许李正就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
李泰瞅着李正一脸的憧憬,想来像李正这人一辈子可能都不会有什么大出息。
恰恰是一个想活得很舒服的人。
江山社稷对李正这样的人来说太过虚无缥缈。
李泰躺在草地上说道:“李正,真羡慕你啊。”
“我还羡慕呢。”
李泰看着蓝天白云,“我有什么好羡慕的。”
李正顿了顿说道:“奉旨白吃白喝,多好事情,多少人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李泰:“……”
不想和这个家伙说话了。
李崇义再次来到泾阳和李正说了这次会盟的结果。
吐谷浑答应了大唐的条件,李正的三个条件吐谷浑全部应下。
大唐也给了吐蕃很多的军械,包括大唐的大陌刀。
听完感觉李世民有些太客气了,李正感叹道:“陛下还是太慷慨了。”
李崇义有些不解地笑道,“怎么这也慷慨了?”
看着眼前空地上一大群婶婶们正在忙着做活字印刷的模块。
李正说道:“要我说武器分很多种,棍棒也是武器吧。”
“可是棍棒也太……”
“再不济还有扫帚是不是,有时候邻里不和还会用扫帚打人呢。”
李崇义苦笑了一番,“随你怎么说吧,反正东西已经送出去了,你觉得吐谷浑和吐蕃这一仗,吐谷浑的胜算有多大?”
李正一阵摇头。
似乎不太看好的样子,李崇义又问道:“你觉得吐谷浑撑不住多久?怎么都能撑四五年吧。”
李正伸出两根手指。
“两年?”
李正还是摇头,“最多两个月。”
“吐谷浑不会这么差劲吧。”李崇义还是有些不解,就算是吐谷浑不如吐蕃也不会到这种地步。
李正苦笑了一番,继续说道:“失去了河西走廊,吐谷浑就没有了天险,西漠贫瘠环境恶劣,就算是他们有我们大唐的大陌刀也没用,陌刀的用法是需要用人数排开阵势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连军阵都排不好的吐谷浑人越发显得笨重。”
听完李正的话,李崇义沉默良久。
“照你这么说,吐蕃灭了吐谷浑之后很快就会来攻打我们?”
李正摇头,“那也不见得,吐蕃想要来攻打我们还要多等几年,等到松赞干布真的平定和一统吐蕃各部之后。”
历史上吐蕃吞并吐谷浑的战争没有持续多久。
在松赞干布积蓄了足够的实力之后他一定会来用大唐来做他的磨刀石。
这一次大唐守住了凉州无非就是给松赞干布一个信号。
一个大唐并不是孱弱不堪的讯号。
吐蕃和大唐之间必有一战,一战决定两国之间谁是霸主。
不过原本的这一仗,是用和亲的手段和平解决了,但是往后数年吐蕃对大唐的袭扰还是没有停止。
大唐对夺取吐蕃的念想也一直没有变过,其中吐蕃与大唐之间真正的利益就在于那条丝绸之路。
这才是大唐与吐蕃最根本的矛盾。
永远不要小看松赞干布这个人,他是让吐蕃实力达到鼎盛可以与大唐叫板的一个人物。
“对了,崇义哥,我让你转交给陛下的奏章,陛下看了没有了。”
李崇义回想着说道:“已经交给陛下了。”
那为什么李世民没有反应?莫非他对活字印刷和新纸不感兴趣?
看到李正的表情,李崇义问道:“你在奏章里写了什么事吗?可能陛下太忙了没有看到吧,陛下每日要批阅的奏章有很多,有些轻重缓急都会先后批阅,重要的事情陛下都会先看。”
“可能是真的没看到吧。”李正想着说道:“我再去写一份,崇义哥再帮我转交一下。”
李崇义点头。
回到自己的家中,李正又重新写了一份,递给李崇义,“又要麻烦崇义哥了。”
“没事的,举手之劳而已。”
李崇义再次把李正的奏章送入甘露殿,等着李世民回来看。
刚从立政殿回来的李世民看到了放在桌案上的奏章,早上的奏章已经批阅完了怎么又送来一份。
李世民问道:“这是谁送来的奏章。”
太监回禀道:“是河间郡王的公子,礼部侍郎李崇义。”
李崇义这段时间的表现还不错,当初李孝恭送这小子去军中确实有些浪费,做文臣李崇义也是大有可为的好苗子。
充满期待地打开奏章,李世民乍看之下面色又黑了下来。
这不是李崇义的奏章,这又是李正的奏章!
而且提的又是做生意的事情。
放下奏章,李世民黑着老脸喝道:“把李孝恭给朕叫来!”
人在家中坐的李孝恭莫名其妙地收到了李世民的召见。
照年纪来说,李孝恭还被李世民年长几岁。
都多少年了,上一次李世民召见自己是什么时候,李孝恭自己都忘了。
也不能不见吧,这是当今陛下,李孝恭起身前往宫中。
到了甘露殿李孝恭行礼说道:“陛下!”
第一百三十三章 活字印刷
李世民把奏章扔到李孝恭的面前说道:“你看看,你儿子一天到晚和什么人混在一起。”
李孝恭不解地拿起奏章看着上面的内容,看着好像是要和陛下做生意。
李世民着急说道:“崇义是个好孩子,朕也是看着他长大的,你说像他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都能朝中身居要职。”
李孝恭算是看明白了奏章上的内容,不由得嘴角直抽抽。
李正敢和当今皇帝做生意讨价还价,还真是胆量。
实在是太有种了。
“李正胡闹,他也跟着胡闹!还让朕和他李正做生意?当朕是什么人了!朕怎么可能和李正做生意?”
被李世民这么一喝,李孝恭连忙说道:“是臣教子无方。”
李世民平复着自己的情绪,“李崇义这个孩子也是太过正直,他李正活得鬼灵精!若是崇义在这个和李正相处下去怕是性子都被李正给带坏了。”
李孝恭躬身点头,“臣回去之后一定好好教训一番崇义那小子,陛下放心。”
冷静下来之后,李世民对李孝恭说道:“咱们好久没有见面了,不如一起吃一顿酒。”
心里纠结了一阵,李孝恭说道:“臣领命。”
当天夜里,李孝恭和李世民一直喝到了深夜。
当年的芥蒂放下,两人说起了以往的事情。
说起了一起驰骋江山豪迈。
等酒后散席已经是深夜,被宫里的侍卫护送着回到家中。
李崇义连忙搀扶着自己有些醉醺醺的父亲。
李孝恭用凉水给醒酒之后关上了家门。
“父亲,陛下召见你所为何事啊。”
李崇义担忧地问道。
李孝恭灌下一口热汤水说道:“这些日子你和李正是不是走得很近。”
李崇义点头。
李孝恭又问道:“李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李崇义有些犹豫。
“说!”李孝恭喝道。
“是。”李崇义回答说道:“李正算不上是个君子,但是人也不坏,就是有时候太过市侩。”
李孝恭微微点头,“程咬金这个老匹夫不会看错人,他看中李正这个小子,那李正这人就不会差。”
“父亲,到底是怎么了。”
李孝恭又问道:“你以后想要留在长安吗?”
“孩儿……”
“老实说!”
李崇义低下头说道:“孩儿不想留在长安,长安太纷扰,太多纠葛了。”
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样,李孝恭心里最清楚,很多话这小子都埋在他自己的心里,不愿意对外人和自己说。
李孝恭拍着李崇义的肩膀说道:“从明天开始多跟着李正鬼混,朝中的事情你少管,记住为父的话!不用顾忌什么,就算是闯祸有为父给你撑着。”
“可是……”
李崇义是个好孩子,知道他放心不下自己,李孝恭又说道:“你放心,老夫的身子骨硬朗再活得几十年不成问题。”
“孩儿明白了。”
长安是一个充满纷争的地方,如今看起来朝堂一片清明,可李孝恭心中很清楚,朝中一直暗流涌动。
这长安不会太平,以后也不会太平。
嘱咐完这些李孝恭回到自己的卧房睡觉,心想着程咬金这个家伙的目光还真是毒辣,这么一个小子就先被他看上了。
长安的另一边。
“阿啾!”
半夜睡不着正在练斧子的程咬金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看了一眼夜色心中想着这天气是不是就要入秋了。
泾阳。
活字印刷用的模块都已经捣鼓了一大半了。
大唐的文字笔画比简体的要复杂得多,这种手艺活做起来没这么快。
李崇义再次来到泾阳。
“陛下看了我的奏章,怎么说?”
李崇义说道:“我说出来你千万不要多想。”
“你放心我不会多想的。”
开什么玩笑,这么好的生意他李世民会不做?
而且和皇家做生意也可以成为自己以后最大的一顶保护伞。
不是没有考虑过其他人,李泰和程处默,就连太子也考虑过。
活字印刷的影响巨大,可以让大唐的书籍数量再上一个台阶。
如今的大唐书籍大多数都是刻板拓印要不是用人抄录。
国子监很多人现在都干着这个活。
他李世民难道不想中原再多一些读书人?
若是这笔生意交给了程咬金他家,那他程咬金以后还想不想在李世民面前晃悠了。
交给太子和李泰?
想都不要想了。
所以思来想去还是和李世民合作是最安全的。
有什么比皇家的保护伞更牢靠。
也就有李世民他家了。
李崇义缓慢开口说道:“据说看了你的奏章之后陛下很生气,甚至把我父亲都召见了过去。”
李正脸色的期望一扫而空,只剩下了一脸沉默。
李崇义又说道:“你要做生意怎么能找当今陛下。”
“不对呀。”李正抓着自己的后脑勺莫非是自己写的不够明白。
在草地上盘腿坐下,李正心中盘算着,要是李世民不做这笔生意和谁去做?
要不找长乐?
这个小丫头就算了吧。
估摸着交给她,李世民都不答应。
李正一咬牙,心一横!
那这笔生意就自己做。
大牛帮忙收着晾嗮而成的纸张。
这些纸张非常地厚实,墨水滴下也不会在纸张上扩散。
写下一个字一点都没有散墨的迹象。
好纸!
果然还是要多读书啊。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诚不欺我。
李正开心地笑着,仿佛看到了一大堆的银饼在招手,“我要发财了!”
李崇义看着李正的神情,怎么感觉这个人神经兮兮的。
拿来一些已经做好的模块,李正一一对照着。
先印一篇三字经出来。
将字一排排地整理好,刻了字的小木块都放在一个框中。
大唐如今用的还是雕版拓印,这种拓印方法很笨重将一篇文章先雕刻在一块板上。
若是里面少了一笔一划或者有缺损,整块板也就报废了。
又要重新雕刻,特别的麻烦,大多数用的还是人为的抄录。
活字印刷可以自己排版,自由组合使用,方便很多。
活字印刷最早使用的是在宋朝,到了宋朝晚期才开始普及。
第一百三十四章 恐怖的印书速度
已经邀请了李世民两次做生意都被他给拒绝了,虽说有些可惜,但也是他自己拒绝的。
三字经赫然拓印在纸上,字迹也很整齐,就是墨水有些多了。
咱们村子的孩子以后都有书看了。
以后教孩子们读书认字就可以更加地方便。
那么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首先要印一本什么书呢?
李正回到自己的房间翻阅着系统图书馆,脑筋急转弯?
十万个为什么?
中考优秀作文选集……
接着翻阅着,嗯?竟然还有白蛇传。
从系统里取出这本书。
李正看了一遍,这应该是比较早期的白蛇传,里面还有不少文言文的语句,不像是白话文。
白蛇传的故事最早流传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年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