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怪笑着说道:“一般心虚的人都会想着解释,所以你们果然是禄东赞的同谋,来人呐,把他们都给我赶出去!”
李恪上前一步,拉着几个倭国人就往外走。
“县侯,请听我等解释……”
李恪人虽然老实,不过力气倒是不小,揪着三个倭国人就丢到了村外。
伏逆看着这一幕越加看不懂了,李正为何这么不待见倭国人,莫非他们真的别有用心?
回长安准备向李世民告别的伏逆,悄悄与这几个骂骂咧咧的倭国人保持距离。
把李世民的儿子当下人确实很好使。
先不说他是不是和李泰一样,是李世民安插在自己的身边的卧底。
用自己的儿子做卧底,李世民还真是下了血本。
不用李恪这个家伙好使多了。
至少比李泰好使。
李恪重新回到李正的身边问道:“你为什么不待见倭国人。”
李正悲伤地说道:“因为倭国人也狼子野心啊。”
“此话怎讲?你应该也是第一次见到倭国人吧。”
李正低语道:“我就是知道,你别问这么多,你帮我去打听打听倭国来大唐的诉求是什么,他们想要什么。”
李恪点头这就去办事。
等到太阳不再这么毒辣,李正再次来到院外正在专研着造纸。
皇宫里李世民看到李崇义送来奏章,这份奏章是李正让李崇义代为送来的。
打开奏章李世民心里想着,李正亲自来送一趟奏章不行吗?
看着上面的内容,奏章上说了松赞干布的野心,他迟早会对大唐动手。
还说了要和朕一起做生意。
新式造纸术?活字硬刷?三七分账?
皇家拿三,他李正拿七?
让朕做生意?在他李正眼里朕是什么人?
李世民看完气得把这份奏章摔在地上。
“这个混账!”
吓得一旁的太监噗通一声跪在地上。
也不知道陛下为何又发怒了。
最近陛下的脾气越来越暴躁。
太监也不好做啊。
虽说大唐没有贬低商人,可是让皇家跟着他李正生意,还让朕做生意?
真要是和他做了生意,朕还算个什么皇帝?
凭什么皇家只有三?
李世民愤怒地挥挥衣袖便离开甘露殿。
几日后,李恪再次回到泾阳。
李正好奇问道:“你怎么回来这么晚?”
“去见了一趟母妃。”
“哦,查的怎么样了?”
李恪想了一会儿说道:“倭国人想要的还挺多,他们最想要的还是大唐的书和粮食。”
眼光倒是毒辣,李正忙活着做活字硬刷的模板接着说道:“蜀王殿下给我帮我一个忙吗?”
“说。”
“想办法让他们永远留在长安。”
“永远留在长安?要杀他们吗?”
李正欣喜一笑,“这个办法好,要是杀了他们一了百了。”
李恪收起神情,“他们是倭国的使者,怎么可以说杀就杀的,至少也要好好谋划。”
“对!”李正一拍大腿说道:“还是蜀王殿下说得好,要杀就要杀得周全。”
李恪一阵无言地看向李正,不是你要对付倭国人吗?怎么现在来看,好像要杀倭国的主意是自己的。
李泰吃着花生而来问道:“你们要杀谁了?”
李正小声对李泰说道:“蜀王殿下要杀倭国人。”
“什么!”
李泰也是瞪大了眼。
李恪连忙退后一步,“我没有,我没说过。”
李正听得咧嘴笑了笑,“蜀王殿下,不要不好意思,咱们都是自己人,你放心我绝对不会把你要杀倭国人事情说不出的,来!咱们好好谋划谋划怎么杀倭国人。”
李恪:“……”
自从李正在泾阳杀马,这件事就一直在长安流传。
也有人在各个酒馆摆台讲故事,一时间各个版本的杀马故事传遍大街小巷。
李恪与李正在当着吐蕃人的面,杀了吐蕃的人的马!
这个故事太提士气了。
李承乾在平康坊的一处酒楼里听着人说故事。
一个声色并茂的故事脱口而出。
在李正一声令下,杀马!
听到这里,酒客们一阵喝彩。
李承乾注意到也有一小群人听着这个故事骂骂咧咧,甚至还有顾客因此发生了争执。
不论李正这么做是对是错,惹得百官弹劾,但是这件事确实让坊间的百姓觉得很出气。
给嚣张的吐蕃人迎头一击,让那些吐蕃人再也不能在长安横着走。
就算是百官弹劾,李世民对李正也是迟迟没有发落。
看向那骂骂咧咧的家伙,李承乾问着身边的东宫属官,“他们是什么人?”
属官看了一眼说道:“有几个小人认识,他们是长孙家的幕僚,应该是经常和长孙冲走在一起的人。”
李承乾怪笑着地看着这一幕,“一件让满长安的都值得骄傲的事情,到了这些人眼里怎么就如此不堪了。”
属官微笑地说道:“长孙家视李正为眼中钉,自然就会这样,对人不对事。”
李承乾也没了兴致,站起身离开这里。
一路上又问着自己身边的属官说道:“最近长孙冲都在做什么?”
“回太子殿下,最近长孙冲和汉中王李元昌走得很近,一起经常喝酒呢。”
李承乾脸上失望神色越加浓重。
长孙冲已经好久没有去门下省当值了,自从上次李泰去门下省闹事之后就一直没有回去过,像是不要了这个官职的模样。
李泰也去了泾阳之后也没有再回来。
李承乾长叹一口气,感觉整个长安就只有自己在办正事。
长孙家和李正的矛盾其实很简单,说来可能李正根本就不在意这件事。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一个老渣男
有人活得狭隘,有人活得豁达。
何必自己和自己过不去,长孙家只要稍稍放下身段这个坎不就是过去了。
阳光照到这片长安地界,泾阳的早晨很静谧。
偶尔还能听到几声犬叫。
李义府按照李正的要求,找人入住泾阳。
每日来迁居的人并不多。
李义府看着人去县衙登册造案。
可这每日也就这么几户人家,就等着这么迁,要多久才够。
当今陛下又不肯,泾阳县侯又不肯入朝为官。
正所谓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李正和当今陛下过不去。
当今陛下又和李正过不去。
李义府感觉到自己的心累,到头来这种苦活累活还得自己干。
李正和李泰一人端着一碗面坐在家门口吃着早饭。
李恪带着一个人而来。
“李正,我给你带了一个人过来。”
吸溜着面条,李正扭头就见到了来人,这人不是当初和李崇义一起来见自己的那个人吗?
许敬宗上前一步稍稍行礼说道:“在下许敬宗见过泾阳县侯。”
一口气把面条吸溜进口中。
李正咀嚼着咽下问道:“你就是许敬宗?”
许敬宗点头,“县侯认识我?”
李正放下手中的碗说道:“你可是大名鼎鼎的许敬宗,我怎么可能不认识?”
许敬宗也是一脸疑惑,自己什么时候大名鼎鼎了?
“你出身高阳县许氏,年少的时候就颇有才名,前隋大业年间就被封为了淮阳的书佐,你父亲被乱军给杀了之后,你就投奔了瓦岗军,成了李密的秘书,就是记事。”
听着这些话,许敬宗看着李正的目光开始警惕起来,李正也不过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怎么知道自己这么多事情?
“后来你就被看重成了秦王府十八学士,没有什么功劳,所以也没被重用,就是名声不咋滴,下场也不是很好。”
听到李正说起自己的名声,许敬宗连忙说道:“县侯,我与你素不相识,为了一见面就要污在下的名声,在下在朝野的名声还是挺好的,不信县侯去打听!”
为了名声,许敬宗说得义愤填膺。
古代的读书人重名声,要是一个人的名声坏了这辈子的仕途就无望了。
为了名声,甚至会和其他人拼命。
说起自己的名声许敬宗自然要捍卫。
李正尴尬地笑了笑,“不好意思,我随口一说。”
许敬宗现在的名声当然不错,不过以后的名声就不咋滴了。
李恪开口说道:“这人昨晚找到我,说是他可以帮助县侯出谋划策对付倭国人。”
李正连忙把李恪拉到一旁说道:“蜀王殿下,对付倭国人的事情怎么可以随便对别人说。”
李恪回头看了一眼尴尬站着的许敬宗又说道:“我看这人来找我的时候挺有诚意的,我就告诉他了。”
“你连人家是什么用心都不知道,就告诉他了。?”
李正唉声叹气,“万一他把我们告发了怎么办?出师未捷身先死!”
李恪一脸认真地点头,“你这么一说也有道理,要不我去杀了他灭口?”
许敬宗:“……”
李正来到许敬宗的面前说道:“你说有对付倭国人的计策?”
许敬宗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说道:“回泾阳县侯,在下确实有办法对付倭国人。”
“你知道我要如何对付他们吗?”
“让他们永远回不到倭国。”
李正一副孺子可教一般地点头,“那就交给你去办了。”
这就交给自己了?
许敬宗一脸疑惑:“县侯不怕我告发你们吗?”
李正微笑说道:“你试试看?”
许敬宗稍稍一礼,“我尽量试试。”
“去办吧。”李正说完看到许敬宗腰间挂着的一袋东西,“这是什么?”
看了一眼自己腰间的布袋子,许敬宗解释道:“就是一些枸杞,家里的那几斤枸杞都吃完了。”
枸杞?李正又问道:“敢问你有夫人了吗?”
虽然不知道李正为什么问这个,许敬宗摇头说道:“没有。”
李正了然地点头。
疑惑着许敬宗越加不解问道:“县侯这点头是何意?”
“家人没媳妇,枸杞的消耗量如此之大,想来是个老渣男没错了。”
许敬宗躬身问道:“敢问县侯,什么渣男?”
李正连忙摆手说道:“没什么,你去办事吧,这件事若是办成了,我会好好奖赏你。”
“赏倒是不用,下官只是想留在县侯身边为县侯办事。”
许敬宗算不上是一个多好的人,也算不上是一个多坏的人。
历史上对这个人的争议很多,甚至有人说他是一个很擅长背锅的人。
李正又说道:“若是这件事办不成,或者败露了?”
“绝对和县侯没有半点关系,都是在下自己想做的。”
中肯地点头,这番话李正点头,感叹道:“果然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啊,那就交给你去办。”
许敬宗转身就离开。
等他离开之后,李泰小声问着李正,“这么一个陌生人你就如此轻易地相信了?”
许敬宗身为当年的秦王府十八学士,如今那十八学士各自都有着他们各自的出息,只有许敬宗这么多年一直都浮浮沉沉没什么大成就。
像他这样的人最需要做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李正心里想着,许敬宗这样的人来投靠自己?
我这样一个无心朝堂的人呢?
许敬宗的心里当然不是这么想的,也不是想要真心实意地跟随自己。
他只不过把自己当作是一个跳板而已,一个可以跳到李世民面前的跳板,让李世民看到他的本事。
现如今李世民身边的人才太多了,许敬宗无法和那些人争锋,李世民或许早就已经忘了他这个人。
像他这样的人不过是利用我,来显示他的能力而已,到头来他还是会选择朝堂。
没搭理李泰,李正摆弄着缸里的那些纸浆说道:“你去把村子里的婶婶们叫来,我有些手工活让她们去做。”
李泰狐疑地多看了几眼李正,就去叫人。
纸浆的配比是按照宋朝的纸浆来做,那本造纸工艺学的记载宋朝时候的纸已经很接近现代了。
第一百三十二章 李孝恭见李世民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难买爷高兴,千金散尽还复来,爷想怎么高兴就怎么高兴,武林外传里同福客栈吕秀才的一句话就是李正现在的心理写照。
奋斗和努力的事情交给别人去做吧。
李正宁可选择在腐朽的古代好好过着数钱数到手抽筋的日子。
所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外面的洪水滔天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至于做什么贡献,自认自己也不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
李泰叫来了村里几个婶婶,李正让她们做一些活字印刷需要的模子。
忙里偷闲的一段时间,李正又看了一眼系统面板。
人口已经又涨了一些,现在有一万四千。
距离完成目标还有一半。
涨势喜人啊。
李泰坐在李正的身边小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