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第6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阎立本,还有魏王李泰坐镇书院。
    整个泾阳看起来什么都不缺,这样的泾阳看起来让张公瑾越发讶异。
    一个五脏六腑俱全的泾阳,当初李正是用什么样的眼光,将这么多才俊聚集在一起的。


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各方要人
    安静的营房内,众人看着巨大的泾阳规划图。
    谈话一直到了午时,众人也有些饿了。
    程处默干脆让泾阳护卫队的伙夫把吃食都端了进来,众人一边吃着一边聊。
    程处默说道:“诸位,咱们护卫队的伙食虽然粗了一些,还是管饱了。”
    有菜有肉就不错了。
    而且和寻常人家的菜色没什么区别。
    众人吃完一顿饭食,谈话继续。
    泾阳护卫队扩编的事情,暂时有了着落。
    李正对众人说道:“东海那边还要兴建一个盐场,我打算再派一些泾阳的书院的学子过去,包括把锅炉也运到东海。”
    李泰打了一个饱嗝皱眉说道:“需要多少人。”
    李正琢磨着说道:“大致需要百来人,泾阳会付给他们月钱。”
    李泰思量了一会儿说道:“一百人倒是可以,但需要时间,泾阳最近还要准备一场考试,再过半个月。”
    其实盐场的事情,李泰也挺着急的,毕竟父皇也只给了一年的时间,这一年时间需要把盐提炼出来,光是动工就需要一段时间。
    李正看向李义府说道:“村子里还有调出多少人手去东海。”
    李义府拿出一份卷宗看着说道:“泾阳的人手紧张,最多五百人,不能再多了。”
    上官仪忧虑道:“中原沿海州郡方面会不会有影响。”
    说完上官仪看向许敬宗。
    许敬宗喝下一口茶水说道:“近日朝中确实有一些沿海州郡说了关于东海船厂扩建的事情,征召了不少民力,朝中甚至有人弹劾影响春种,不过段纶让船厂停工了一些时间,这才平息。”
    话语顿了顿,许敬宗又说道:“虽说还要看东海州郡的规矩,但我可以派人从中周旋,尽可能避免和州郡发生一些矛盾,段纶本就是混迹过朝堂又和五姓的人接触过。”
    思量了半晌,许敬宗又说道:“在下派人从中周旋,段纶也是一个会打交道的人,问题不会太大。”
    张公瑾安静地听着众人的议论,内外配合,还去周旋,像极了朝堂之上朝会。
    能有这些才俊在手中,泾阳能这么富有不是没有理由,甚至以后的泾阳很有可能会更加的强大。
    光是许敬宗和李义府还有上官仪这些人放在朝堂上也能施展所长。
    张公瑾暗自长叹一口气,朝堂毕竟尾大不掉,太过复杂,还有各种人际关系,导致各项效力发挥不大。
    泾阳不大,但人人都能各司其职,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所在的领域施展所长,不像朝堂各项政令发布,又会遇到层层阻碍。
    现在再看泾阳,这里是章程精简,办事效力高,管理有序,就算是有什么矛盾,也能第一时间解决。
    张公瑾看向李正,光有这些才俊还不行,还要一个妥善的管理方式。
    李正的管人方式并不紧,也不会让人天天去盯着谁,反而是让自己的人放开手脚,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办事。
    段纶在东海这么长时间,李正完全是一种放养的状态,而且段纶要多少银钱,他就给多少钱。
    就算手底下的人整日玩乐,只要他们能够办事办好,李正不仅会给钱,而且办得越好给得越多。
    就像是上官仪忙起来整日都忙得停不下来,如今闲下来了三天半月不去府衙都没事。
    而且魏王殿下说是管着书院,但丝毫不插手书院的事宜,书院的夫子每日教完课也是自由的。
    整个泾阳给人的感觉就是自由,宽松,效率。
    精简的办事体系,让泾阳处理事情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可以各路配合。
    李正看向阎立本,“阎大匠这边人手足够吗?”
    阎立本叹息道说道:“如果有人手就更好了,工程队最缺的就是人手,最好是书院的人手。”
    上官仪也说道:“朝中派来的几个文吏办事一板一眼,不会变通,用朝中老规矩来泾阳办事也有些不合适,我们府衙也需要泾阳书院的学子。”
    泾阳和关中州府不一样,泾阳管理方式也和其他地方不一样。
    朝中派来的文吏也只是暂时顶用而已。
    上官仪的话语刚刚落下,李恪也说道:“其实泾阳护卫队最好也有一些书院的学子来进行管理,而且很多书院的学子在泾阳护卫队军训过,他们更熟悉泾阳护卫队。”
    一时间阎立本,上官仪,李恪的目光都看向了李泰。
    李泰怪笑道:“书院培养学子还需要时间,年初的时候就派出去不少,哪有这么多学子给你们。”
    学院的学子是抢手的香饽饽。
    而且还掌握数理化,不论是工程队还是府衙都是需要这样的人。
    缺人但也不能像螺丝钉一样哪里松了拧哪里,最需要的还是稳定。
    这就是发展带来的弊端。
    太缺人才了。
    眼看一场抢人大战就要开始。
    李泰说道:“你们一个个的要人说得轻松,我们泾阳一年才毕业多少学子,够你们分的吗?东海那边还要人呢!”
    李正拍桌说道:“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可以勤工俭学和实习。”
    “勤工俭学?”
    “实习?”
    李正说道:“在书院的弟子还没正式毕业之前,在高年级学子不耽误学业的情况下,可以先去各个岗位试用,如果合适,并且学子自己也有能力,届时毕业就可以留任。”
    “这个主意好。 ”上官仪率先锁定。
    阎立本和李恪也点头。
    起初不觉得,如今泾阳有了一定规模之后,书院学子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泾阳的发展模式是没有前例的,需要新的模式也需要新的人才。
    书院也经过这几年的沉淀,已经有了一批资质不错的学子。
    李泰说道:“可以是可以,还是要按照书院的规矩来,我们不能杀鸡取卵,一切人手都要看书院安排。”
    话语很强硬,李泰也不想因为各方要人手而耽误了书院学子的学习。
    在书院这两年,李泰早就把整个书院当成了自己的事业,而且也把学子看得很重要。
    一场会议吵吵嚷嚷,大家都在要资源。
    李正无奈说道:“休会半个时辰。”


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李治的新方向
    众人也纷纷站起身走出营房,张阳看着一群护卫队的队员正在拉练着。
    张公瑾走来看着眼前的一切,“总觉得这么重要的会谈,老夫不用参与。”
    李正气馁说道:“您老可以当顾问呀,如果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您也可以提点意见。”
    张公瑾微笑道:“真要说有点意见,老夫倒是觉得你应该给你的这些能人安置一下官职。”
    踢开脚边的石头,李正无奈道:“邹国公的意思是希望泾阳可以有清晰的上下级关系,方便发布号令,统筹管理,给每个人发工钱,让他们也有上下级关系。”
    张公瑾点头,“如果泾阳还是这样的话,一旦出现矛盾,如今大家可以聚在一起,将来可能会有分崩离析,如果你不想将来出现这样的局面,老夫以为这种事情早点做,早点安全。”
    程处默正在和上官仪争论。
    张公瑾的这番话有点像是让一个集团早点上市,早点上路,泾阳确实可以早点上路。
    李正犹豫了好一会儿,“我觉得还不是时候,也没到时机。”
    “时机?你要等到什么时候。”
    “我也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张公瑾摇头笑了笑,“看来老夫没有说动你。”
    半个时辰之后,大家再次坐下来。
    李正对众人说道:“既然大家都要人,不妨书院安排一个招聘计划,招聘会在泾阳书院内进行,至于能够招到多少人手,还要看你们各显神通了。”
    李泰赞同地点头,“从勤工俭学的实习入手,再到之后的任职,这样比较好,而且对大家来说也公平,能够招到多少人手可以看你们自己的本事。”
    众人也都做下了决定。
    李正又说道:“我这边还有十多万贯能够活动使用的银钱,不论是工程队也好,还是护卫队也好,还是府衙也好,如果有需要用钱的地方,可以找李义府,李义府安排之后我会想着把钱给你们。”
    十几万贯钱,以前没见过李正又这么大方。
    现在一拿就是这么大一笔钱。
    张公瑾眉头紧锁,泾阳要做什么大事了。
    至于钱怎么给,给谁能够给多少,李正都没有。
    散会后,众人三三两两离开。
    等人都离开之后,张公瑾独自一人坐在营房内,他看着巨大的规划图,以后的泾阳一定也会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
    越是在泾阳,看着这里的种种变化,张公瑾越发觉得自己老了。
    全速运转的泾阳铆足了劲开始发展。
    泾阳书院的研究院又造出了一个怪物,研究院的晋王殿下带着一队学子,将锅炉装在了一辆马车上。
    马车的马儿已经卸下,原本坐人的马车上放着一个巨大的锅炉,这辆马车是四个轮子的。
    马车的前方可以坐一个人,能够用来控制方向。
    锅炉的汽笛声响起,锅炉开始运作。
    运作的锅炉带动一个轮子,轮子带动了几个连杆,轴承驱动着四个轮子。
    不用人力拉,不需要任何外力的情况下,这辆马车就可以自己动起来。
    围观的村民也是惊为天人。
    李治记录着这一次的试验数据,看向一旁的李正,“怎么才能提高效率,来增加速度?”
    李正说道:“精简轴承驱动可以加快一些速度。”
    李治点头,“我知道,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不改变锅炉的效率运用,无法发生质变,速度只是快一些而已,传动优化之后并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这个锅炉用在海船上倒是合适。
    可是用在陆地上速度有些慢,像是一个成年男子慢跑的速度。
    如果真的按照李治的说法,让速度产生质变,那就需要造出内燃机。
    以泾阳现在的工业水平,想要造出内燃机几乎是不可能。
    李正对他说道:“我觉得晋王殿下有点太过急于求成了。”
    李治收起书本,“我不信这就是力学的瓶颈,既然我能够造出这个锅炉,我也可以让力学的应用再上升一步。”
    李正说道:“晋王殿下知道铁匠坊的风炉吗?”
    “知道?我还用过。”
    李正接着说道:“如果把空气也想作一种燃料,那么风炉的作用就是推动活塞压缩了空气,来提高炉子的火力。从而达到在一刹那间提高了火力与温度。”
    听到李正的话语,李治神情一怔,站在原地思考着良久,脑海中不断模拟着分炉的使用场景。
    终于李泰眼神中有了一些坚定,“我明白了,如果我们将燃料和空气进行一定的压缩,就可以在一瞬间获得更大的效率和动力,用这种运作方式,来达到动力不断增加的效果。”
    “算是这么一个意思,晋王殿下自己慢慢领悟吧。”
    锅炉车的试验很顺利,有了这种压缩方式理论,李治对刚刚造出来的锅炉车以没有兴趣。
    如果这个猜测真的可信,自己的力学可以更上一层楼。
    李正说道:“我安排一队人手,魏王殿下也安排两个能够维护维修锅炉的学子,把这个锅炉送去东海吧。”
    “可以。”
    李治想到没想就答应了,起初造出锅炉的激动早就已经没了,对这种运作有些笨重的锅炉,甚至有一点嫌弃。
    压缩空气的原理,模拟到燃料压缩点燃后获得瞬间的动力,这才是李治的下一个方向。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像是呼吸的鼻息无法吹动树叶,但是你可以深吸一口气,这样空气的排量就会增加。
    看李治这小子眼里带着兴奋。
    李正无奈摇头,李治在这条路上已经一去不复还了,内燃机对工业技术水平的要求很高。
    这会是一个漫长探索的过程。
    从蒸汽机到内燃机中间过了很多岁月,才造出一台真正像样的内燃机。
    倒是内燃机真的可以造出来的话,大唐可能真要有钢铁洪流了。
    李丽质怀着孕,但孕相稳定了之后丝毫没有影响她的工作。
    夫妻俩一个发展泾阳,一个开始控制关中经济发展。
    时间过得很快,泾阳用上了一切资源,全力发展泾阳的建设。
    短短半年时间,泾阳的规划已经有了初见成效。
    一大片房子和一大片工坊连成了一片。
    工业区已经有了雏形。


第一千三百八十七章 经济命脉
    五个月后的泾阳,关中刚好入秋,李丽质的孕肚也已经很明显了,她总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