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第6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事涉伦常。
    这些书院的学子答卷显然不能被这一次科举采纳。
    “他们的答卷都是这个回答吗?”
    “还有说土地兼并问题的,涉及土地又关系到封地,这又是朝中的大忌,显然也不能被采纳。”
    李世民黑着脸说道:“那这一次有能用的吗?”
    房玄龄低声说道;“听着有道理,但这些人一个都不能用,若是采用被人知道这种文章,怕是……”
    李世民拍桉说道:“一个都不能用,朕还配了十个文吏。”


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 铅球
    房玄龄低声说道:“泾阳书院的学子写出这些文章已经犯了读书人的大忌了,再者事涉土地,甚至还有人说工业力量可以改天换地,改天换地这种说法太过无道了。”
    李正是答应了让书院的孩子参加这一次的科举,可谁能想到这些孩子一个都不能用。
    做官?那些孩子写出这种文章能用吗?
    光是这种文章就足够让人口诛笔伐了。
    李世民低声说道:‘这些文章还有哪些官吏看到了?’
    房玄龄开口说道:“审阅答卷,中书省三十多名考官都看到了。”
    李世民长叹一口气,“李正到底给泾阳的孩子教了什么”
    看李世民恼怒的神情,房玄龄一时间也不知道说什么,按照约定李正确实是让书院的孩子来参加科举了,但朝中不录用是朝中的事情,难怪李正会说这些孩子不适合参加科举。
    这些孩子在泾阳所学的知识,和中原其他地方根本不一样。
    有点标新立异?
    李世民开口说道:“如果这些孩子收录朝中会怎么样?”
    房玄龄低声说道:“审阅卷子的考官这么多,这件事瞒不住,如果录用了朝臣们也不会答应的。”
    心中越发不痛快,李世民又说道:“给李正的十个文吏派过去了吗?”
    房玄龄回话道:“开考的时候已经派过去了,现在应该在泾阳了。”
    李世民灌下一口茶水,这个哑巴亏是咽下了。
    房玄龄又说道:“要不是这一次科举,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里李正的书院教的是什么,如此大的忌讳怕是泾阳的学子为读书人所不容,如果这样的学子越来越多,怕是以后会出乱子。”
    会不会出乱子还两说,毕竟泾阳只有这么一个书院。
    大多数的读书人看的还是六典五经等儒学书籍。
    李世民说道:“那朕接下来要如何?”
    房玄龄躬身说道:“泾阳学子的文章肯定会在读书人中传播,会有很多的声音出来,这个时候陛下应该做出表率。”
    “什么表率。”
    李世民的神情凝重。
    房玄龄低声说道:“以后泾阳的学子,朝中绝不录用,这样那些孩子便不能做官,大家互不冒犯,不论泾阳学子学的是什么都不能影响其他读书人晋升,自然就对读书人没有威胁,读书人的声音也能平息不少。”
    李世民苦笑道:“李正不再乎骂名,为读书人所不容的事情,李正以前就做得太多了。”
    房玄龄行礼道:“臣就先告退了。”
    李世民点头,示意他可以离开。
    走到殿外,房玄龄心中思量着,泾阳的孩子是这般,那么李正呢?或许从一开始李正就抱着这种理念。
    当初看不懂李正,也看不透李正。
    现在房玄龄心中有些明白,李正的心里一直藏着的是什么。
    而且李正心中所藏的东西非常危险。
    忧心又有些无奈。
    房玄龄甚至感觉自己老了。
    泾阳
    朝中派来的十个文吏,上官仪很快着手安排。
    现在的泾阳地盘这么大,已经不是一个小小的县丞府衙可以负担的。
    光是上官仪一个人就忙得脚不沾地。
    现如今多了十个文吏来办事,上官仪也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
    来到李正的面前,上官仪说道:“长安令都安排好了,三个做主簿,三个典史,四个录事。”
    泾阳是个大县,而且比关中任何一个县都要大。
    从来没见过一个县和人家一个郡一样大。
    泾阳的县丞府衙人手也不一样,人家县丞府衙只有一个史,一个主簿和录事,泾阳则有好几个。
    而这十个文吏主要管的还是这质押的一万八千亩新地。
    现在的泾阳面积一直向北都到了渭水河,横跨泾河与渭水。
    李正拿出一个圆球说道:“上官仪,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上官仪疑惑地看着说道:“这是什么?”
    李正低声说道:“这个是铅,铅球。”
    对村子里新奇的东西,上官仪已经习惯了,用铅做个球也不足为奇。
    李正对他说道:“你知道吗?其实有一个运动叫作扔铅球。”
    “扔铅球?”
    “对。”
    说完李正把铅球递给上官仪,“扔一个试试?”
    手里拿着脏兮兮的铅球,上官仪越发不解,“为何?”
    李正指着一个方向说道:“往远处扔。”
    迟疑了一下,上官仪还是把铅球用力扔向远处,扔的不远,只有四五步远。
    李正把铅球捡回来,站在上官仪的位置。
    在上官仪不解的目光下,李正用一个奇怪的姿势,再次把铅球扔出,这一次铅球扔的有十多步远。
    忍不住心中的好奇,上官仪说道:“长安令这是做什么?”
    李正说道:“这是一种运动。”
    “运动?”
    “我都想不起来上一次玩这个是什么时候了。”
    说着,李正又玩了一遍,“嗯,就是这种感觉。”
    看李正有点疯癫的样子,上官仪哭笑不得,“在下就先回去忙了。”
    “去吧,去吧。”
    李正一次又一次的玩着。
    玩累了这才把铅球放在一边,坐下树下李正感慨着:“真怀念呀。”
    其实铅球还有另外一个用途,有一种叫作铅弹的东西。
    重新站起身,李正拿着铅球往家中走去,手里还把玩着。
    一群孩子从眼前嬉笑着跑远。
    路边几只狗叫着。
    铅球的运动可以追朔到很早的时候。
    说法也有很多,有人说早在很早的时候人们会用石头打野兽,来获取食物。
    这是一种说法。
    还有说法古时候的人没什么娱乐消遣的活动,扔石头玩,比谁扔得远,就有了扔铅球这种运动。
    还有说法是中世纪的时候炮兵在闲暇之余喜欢玩投掷炮弹的游戏。
    也就有了铅球这项运动。
    说法有很多,争议也很多。
    回到家中,李正把铅球扔在一旁,仔细洗了洗手,准备开始做饭。
    走入厨房的时候,徐慧已经在忙着做饭了。
    虽说这还没入夏,眼下的天气就有些闷热,徐慧在厨房忙碌地额头都是汗水,顺着脸颊流下。
    看到李正回来了,徐慧擦着汗水微笑着说道:“长安令,饭食马上就好了。”


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立夏
    李正说道:“我来吧,我也好久没有做饭了。”
    徐慧点头帮着切肉说道:“养殖场送来了一些鸭血,村民们发现鸭血可以熬汤很好吃。”
    鸭血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食材。
    小兕子和李治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现在也是最能吃的时候,饭量大,而且还要营养齐全。
    李正拿过她手里的菜刀说道:“你去休息吧。”
    “嗯。”
    徐慧看着李正的神情,小步离开厨房。
    在李正身边徐慧总能感觉到一种很温暖的感觉。
    李正和其他男子不同,或许在别的男子眼里,做饭并不是他们的事情。
    但李正会主动去做菜。
    除了做菜生活的平时上,李正也会自己收拾家中的事物。
    很多是下人的活,李正也会自己主动来做。
    就像院子中的小菜园,他时常会打理菜园。
    李正看待家中的侍女,不像是在看下人。
    这种感觉是在别的男人身上感觉不到。
    那是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小兕子和李治在饭点的时候回来。
    和往常一样,李治还是那个吃饭吃得最快,吃得最多的那个。
    小兕子喝着鸭血熬成了的汤说道:“好喝。”
    饭后,李正坐在院子里喝着茶水。
    小兕子很懂事帮徐慧收拾碗快。
    尽管徐慧几次都说不用公主殿下收拾。
    ……
    夜里,凌乱的书房中,李丽质的额头还有些汗水坐在床边安静的穿着衣服。
    床的另外一边已经塌陷。
    刚刚的疯狂让本就并不宽敞的床,终于支撑不住了。
    李正看着她近乎完美的后背。
    李丽质慢条斯理穿着衣服,单薄的衣衫盖住后背,她略显吃力地站起身。
    月光下她的神情还有些疲惫。
    李丽质俏目看着床说道:“你这个床也太小了,你看看床脚都已经坏了。”
    李正也瞧了瞧说道:“下次我自己做个质量好点的。”
    皎洁的月光照入书房中,李丽质看着李正,如果穿着衣服并不会觉得李正有多健壮,但长年累月的圈养龙武军的战马,也都是体力活,其实脱下衣服,他还是很健壮的。
    瞧着眼前的狼狈,这床显然是睡不成了。
    李丽质穿好衣服走出书房。
    侍女安静地进来收拾房间。
    徐慧扶着李丽质就要去楼上卧房,李丽质回头说道:“晚上你来楼上卧房睡吧。”
    说完她径直走向了楼上的卧房。
    今晚的月色不错。
    李正呼吸着夜晚的空气,来到院子里用冷水洗着身子。
    冷水从头顶浇下,登时清醒了不少。
    换了一声衣服,李正坐在院子里给自己倒上一杯热茶。
    楼上卧房,李丽质站在房间里看着院子里的李正,他正喝着茶水看着夜空中的月亮。
    李丽质的目光也看向月亮,徐慧走入卧房说道:“公主殿下,热水已经准备好了。”
    “嗯。”
    李丽质低声应着,她看着夜空说道:“以前李正说过一句话,他说不管过几千年,这星空是亘古不变的。”
    徐慧微笑着低声说道:“看起来长安令还是不愿意来卧房睡。”
    李丽质无奈摇头。
    第二日清晨,李正在自己家院子里睡了一夜。
    在院子里睡觉的结果就是被蚊子咬了好几个包。
    小兕子和李治早早就去书院上课了。
    李正嘴里啃着一只馒头,在敲敲打打修着床,顺便再把自己的书房整理一下,书房里的东西太多了。
    泾阳又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整个泾阳都开始为了新一年的致富开始努力。
    张公瑾和孙思邈走在村子里。
    孙思邈说道:“现在的泾阳是关中最富有的一个地方了吧。”
    张公瑾说道:“如果说泾阳的村民是关中最富有的村民的话,那泾阳就是关中最富有的地方,很多地方看起来富裕,但富不在民,而是在权贵和地主。”
    孙思邈点头。
    泾阳的村民确实很富有,看泾阳孩子们身上穿着的衣服就知道。
    光是穿着就和权贵家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家家户户都能吃上肉,也不用为了明天的生活烦忧。
    新地的开垦已经步入正轨。
    一个月之后,李正终于收到了系统提示:
    属地四千六百亩,人口一万九千三百四十一人。
    任务完成:垦荒一万亩。
    任务奖励:农作物三阶段。
    新任务:建设房屋三千幢。
    任务奖励:图书馆四阶段。
    李正看着现在的系统阶段。
    药店三阶段
    农作物三阶段
    图书馆三阶段
    看着系统农户作物三阶段中的杂交水稻,改良的猕猴桃,西瓜和柑橘…
    李正感慨着,终于有杂交水稻种了。
    因为要赶时节,李正还要忙着把这些种子种下,西域的西瓜并不是很大,也不甜。
    眼下有改良过的大西瓜,看来西域的瓜商以后要破产了。
    他们那种小小的西瓜怕是要没人买了。
    李正在田地里带着村民忙活着。
    水稻的种植需要水田,田地一直延伸到渭水河畔,引水灌既田地还要改建沟渠,水车也需要搭建几个。
    别说建设三千幢房屋了,眼下泾阳的事情都忙不过来,这一年到秋冬时节为止都别想好好休息了。
    长安,皇宫中。
    李世民正批阅着奏章。
    王鼎在一旁说道:“陛下,泾阳已经派出了好几支人手开赴各个关隘,前去开工修建了。”
    李世民稍稍点头,“朕知道了。”
    王鼎拿出一张张图说道:“这一次修建工事由泾阳学子带队,而且他们还带了一些比较奇怪的工具。”
    李世民疑惑道:“这些泾阳的学子还能担此大任?”
    说完李世民又拿过王鼎递来的图,上面画着的是泾阳学子所带的一些工具,这些工具有的看起来是个架子,有的看起来又像是一个大磨盘……
    既然李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