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欣慰地点了点头。
看着这一幕的李丽质忍着笑意,就差李正说一句孺子可教了。
李治又说道:“如果要换一种燃料,锅炉内部的还要进行一些改造,锅炉的气阀大小也要修改,既然换成了煤,煤在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热比炭火更高,锅炉内壁也还需要加厚,密封也需要加固。”
想玩这些李治苦恼的扶着自己的额头说道:“这相当于将整个锅炉推倒重来。”
说完李治再次看向李正。
感受到李治的目光,李正说道:“晋王殿下不要这么看着我,图纸是你自己设计的,锅炉也是你自己让铁大做的,失败了不能都赖我。”
李治说道:“图纸最关键的一部分是你给我的。”
李正叹息道:“那是我根据茶壶而来的灵光一现而已,能够做出锅炉全是晋王殿下自己的功劳。”
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 冬至
“我……”
李治一时间有些语窒。
李正又说道:“晋王殿下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想着解决,锅炉的事情与我一点关系都没有。”
愣在原地的李治想要再说些什么李正已经走进了书房并且关上了房门。
手里拿着图纸,李治一脸颓废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坐在自己的房间中,李治看着眼前一本本的书籍,一直以来心里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不论是研究方向还是图纸理论按照李正的说法,一切进展都很顺利。
像是李正早就知道会有这种结果一般。
就算是中间出错,一次次的论证后发现也只是自己在造锅炉的过程中出错了。
但要问李正的时候,李正总是顾左右而言它。
李治皱眉看着窗外的夜色,一时间睡意袭来,也很快就把这些烦恼都抛到了脑后,在床上一趟就睡着了。
冬日里的泾阳比以往安静许多。
李治一大早便来到泾阳县衙。
上官仪一边整理着卷宗说道:“晋王殿下,村子里要组织布置大棚。”
李治早起睡醒无精打采地说道:“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
上官仪递给李治一把锄头说道:“去地里干活吧。”
自从来到泾阳以后,这几年李治也经常在田地里忙活。
李治说道:“你一个县丞也亲自种田?”
上官仪笑道:“谁说县丞就不用种地了。”
李治跟着上官仪来到田地里已经有一大群村民在这里忙活了。
田地里的菜苗已经长成,现在只要盖上大棚就可以了。
上官仪来到这里也和村民有说有笑的。
村子里的婶婶笑着想给上官仪介绍姑娘。
上官仪总是一直推托。
李正坐在家中听着许敬宗的禀报。
听完许敬宗的讲述,李正皱眉说道:“这么说这件事有长孙家的一份?”
许敬宗点头说道:“一个小小的大理寺少卿肯定查不出太多的事情,但要是有长孙家帮忙,以长孙家的势力说不定真的可以查出什么。”
李正喝下一口茶水说道:“这长孙家上蹿下跳还真是不消停啊。”
许敬宗低声说道:“查到多少,查了如何柱哥的人还在打探,过些日子应该就会有消息送来。”
随着天气开始冷了,马圈里的马儿也开始惫懒了起来。
一个个无精打彩的样子,大虎一个个驱赶着它们离开马圈,让它们出去跑跑。
今天是冬至,李正思量着今天该做羊肉饺子吃。
看着还剩下一些面粉和羊肉,李正卷起袖子开始动手。
回想起小时候吃的酸汤羊肉饺子,李正不禁咽了一口唾沫。
程处默带着一篮子的羊肉而来,“有酒吗?”
李正指了指马圈旁的小屋,“屋子里有酒。”
程处默自己动手把铁架放好,生火开始烤羊肉。
一边烤着羊肉,程处默喝下一口酒水说道:“今年的冬天还真是冷呢。”
李正说道:“听说你夫人又给你生了一个儿子?”
程处默咧嘴笑了笑。
李泰和李崇义也早早来了。
李崇义看着忙活的程处默说道:“处默也在啊?
今日护卫队不忙吗?”
程处默往羊肉上撒着辣椒粉说道:“过年过节的,大家都回去过节了。”
李泰看着众人脸上带着笑意,到了节日大家不用互相招呼,就可以不约而同再一个地方聚在一起的感觉很好。
这样有温度的感情,在冰冷的宫中体会不到。
李崇义帮忙烧着热水。
李泰拿出一些糕点说道:“江南送来的糕点,宫里带来的,名贵着呢。”
李正熟练地剁完肉馅,包上饺子下锅。
再准备一些蒜就可以准备开始了。
看程处默不停往羊肉上洒着辣椒,李泰无奈地摇头说道:“最近上火,孙神医说了我吃不了这么多辣。”
程处默也不客气说道:“魏王殿下要烤肉自己去宰,某家就吃这些。”
李泰低声嘀咕着,“怪物!”
对大家来说程处默确实是一个怪物,尤其是对辣椒这种东西,已经到了一种无辣不欢的地步。
一般人受不了程处默这样吃辣的程度。
李崇义说道:“听说你们书院造了一个大炉子?”
李泰点头说道:“那个大炉子造出来还有点问题,据说是还需要修缮,至于做什么用我也不清楚。”
饺子煮熟上桌,四人围着桌子而坐,除了程处默吃东西的模样狂野了一些场面还是很和谐的。
李泰吃着羊肉水饺说道:“我听大牛他们说要把村子外面的迷宫拆了。”
李崇义好奇道:“为何?”
李泰喝下一口饺子的酸汤说道:“说是为了验证理论,现在理论已经验证完成他们就打算拆了,以后要用在关健的地方。”
李崇义了然地点头低声说道:“如果这个迷宫的建造扩大的话,我觉得用来保护泾阳还是很不错的。”
李正吃着羊肉水饺,感觉到两人的目光都看向自己好奇说道:“这么看着我做什么?”
李崇义说道:“如此高明的迷宫用来保护泾阳还是很不错的。”
李正笑道:“我觉得泾阳现在是很安全的。”
程处默吃完了完了的水饺嘴里吃着烤羊肉还打了一个饱嗝。
李泰清了清嗓子说道:“虽说父皇可能不会出兵攻打泾阳,但太子李承乾和长孙无忌走得很近,再说了你李正也还年轻,将来的事情谁说的好,如果为了将来的事情以防万一建设一个迷宫保护泾阳还是很有必要的。”
程处默听完认真的点头说道:“在建设一个高大的城墙将整个泾阳围起来。”
李崇义也点头说道:“处默兄的这个说法也有必要。”
一顿饭吃完,李崇义,程处默一起离开。
李泰坐在一旁说道:“就连崇义和处默都看出来了,你难道看不出来吗?”
李正叹息道:“要不你去登基得了,把李承乾给推下台,你要是成为陛下,那我的泾阳可不安全多了?”
李泰一脸惆怅道:“管一个书院已经够累了,还管一个天下?”
冬至过后一场大雪飘在了关中,临近新年越来越多的各国使者来到长安,从吐蕃而来的禄东赞站在城头前再次来这里心中百感交集。
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各国使节
禄东赞迎着风雪来到长安城下,正是严冬就连长安城外也没什么来往的行人。
摘下自己的斗笠,禄东赞拍去斗笠上厚厚的积雪,拍去落在身上的雪花。
“禄兄?
天冷过来喝一口。”
听到呼喊自己的声音,禄东赞寻声看去,见到了坐在城旁酒肆里的许敬宗。
许敬宗笑着招手说道:“好酒已经热好了。”
禄东赞在冷空气中呼出一口气便走入酒肆中。
一进入酒肆就感到酒肆内暖和的空气,不由得让人长出一口气。
许敬宗给禄东赞倒上一晚热酒说道:“禄兄请坐。”
禄东赞放下自己的行囊,在酒桌前坐下,连日的奔波寒冷和劳累早就快坚持不住了。
端起这碗热酒,禄东赞便一饮而尽。
感受着温热的酒水流过自己的五脏六腑,整个像是活过来了一般。
坐在温暖的酒肆里,酒桌旁烧着一个小泥炉,禄东赞头发上的雪花化成了水淅淅沥沥滴落。
许敬宗把手放在暖炉边取暖,又使劲搓了搓手说道:“今年冬天冷的邪性。”
伙计也端着一叠叠小菜上桌。
禄东赞看着碟中的青菜也是一愣。
伙计说道:“许头按照你说了这青菜就烫了一下。”
许敬宗笑着说道:“余下的青菜你们自己留着用吧。”
冬季的青菜可是稀罕物,据说只有泾阳有寻常人家很难吃到,伙计脸上堆着笑意,“那这酒钱就不用给了。”
没等许敬宗再说什么,伙计便离开了。
许敬宗再往禄东赞的空碗中倒上温热的酒水说道:“这个时候的吐蕃应该更冷吧。”
禄东赞低声说道:“确实很冷,布达拉宫下根本不能住人。”
许敬宗吃下一根烫口的青菜长出一口气说道:“尝尝这个青菜,冬日里的青菜难得着呢,禄兄就算是进宫也不见得可以吃到。”
禄东赞低声说道:“我知道李正就可以在冬天种出绿菜,现在种的更多了吧。”
许敬宗喝下一口酒水说道:“按照长安令的说法现在的大棚蔬菜技术还很不成熟,尤其是蔬菜成长的光照方面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这些大棚蔬菜也就只能长到比菜苗好一些,能吃就不错了。”
说完许敬宗又吃了一根青菜,“禄兄,你也吃呀。”
见禄东赞呆坐着不说话,许敬宗说道:“你我虽然有过节,但没到不共戴天的地步,大家都已经人到中年了又不是年轻小子。”
禄东赞缓缓抬头看着许敬宗说道:“如今李正怎么样了?”
许敬宗低声说道:“除了让皇家也着急的子嗣问题,长安令到现在都没什么大碍,除了挣钱比以往更多了还是和以前一样。”
说完许敬宗把酒壶放在泥炉上。
禄东赞吃下一口青菜而后自嘲地笑了笑,“能够在严冬吃下一口青菜还真是……”
许敬宗拿着酒碗说道:“还真是人间一件没事。”
看了看酒肆外还在飘着的风雪,禄东赞低声说道:“我看长安城外也种了不少树木。”
许敬宗解释道:“这是为了防止沙尘。”
禄东赞疑惑道:“树木还能防住沙尘?”
许敬宗点头说道:“泾阳村外有很大一片的树林,防沙尘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如今长安城外种着的树林虽然不大,多少有点用,不过书院的学子研究过想要彻底杜绝沙尘还要把树一直种到陇西以西才行。”
禄东赞点头说道:“说来也是现在的陇西只要一起风就是一大片的沙尘。”
行军打仗的时候当初砍伐山林,将山地和树林都给铲了用来种粮食。
千百年来的君王一直都在这么做。
直到良田成了荒漠。
战乱年间谁都会竭泽而渔。
许敬宗感慨着说道:“到底是为了活下去毁了土地,还是保住土地牺牲人命。”
禄东赞又灌下一口酒水说道:“你这话很矛盾。”
许敬宗苦涩地笑了笑,“你不是出生在关中,不知关中事,你要知道先秦战国的历史再看现在的环境你就能明白我的意思了。”
禄东赞说道:“我知道有句关中话叫做孰是孰非后人自会评说。”
多年不见禄东赞,现在看起来禄东赞比以往多了一些什么,那股颓废的感觉不见了,反而多了一些让人看不透的东西。
好一会儿之后,禄东赞缓缓起身用吐蕃礼仪行礼说道:“多谢你的款待,我还要去驿馆不久留了。”
许敬宗自顾自喝着酒水看着外面的雪景说道:“不送了。”
禄东赞走到长安城前将手中的文书交给守城官兵。
官兵确认之后这才放行。
长安城外行人希少,不过走入长安城内街道上还是很热闹。
人来人往特别多。
禄东赞一路走着一边观察着人群,意外的发现这里的人已经习惯将垃圾丢入了垃圾桶,街道比以往干净很多也整洁许多。
长安还是很繁华,但也比以往更加整洁了。
来到驿馆门口,这里有不少人聚集了不少人,大家都穿着各种奇装异服,看起来都是各地来的使节。
各式各样让人听不懂的话语在驿馆吵闹着,一时间很嘈杂。
禄东赞在驿馆伙计的带路下来到自己的房间。
吐蕃人还是有自己的房间的,其他一些不起眼小国的使者根本没有自己的房间,或者几个小地方来的使者挤在一起睡。
“这一次朝贺的使节就有上百人,有些人住在城外了。”
听到说话声,禄东赞回头看去是一个突厥人。
禄东赞看着对方说道:“现在突厥每年都会来朝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