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又说道:“当我们在迷宫中走的时候其实眼睛会欺骗自己。”
张公瑾疑惑道:“自己的眼睛还是欺骗自己?”
狄仁杰说道:“眼见不一定为实,当我们看到眼前是一条直路时,我们下意识认为自己是一条直路,但不妨想想在没有参照物的时候,我们真的走的是直线吗?
不过眼睛给的错觉而已,当顺着通道往下走一路走你并不能察觉自己走的是直线,但当你闭上眼贴着墙壁往前走的时候……”
张公瑾接过话说道:“闭上眼走你会撞到墙壁。”
狄仁杰点头。
听到这话李绩不自觉有些毛骨悚然,照这么说这个迷宫有一个很悚人的地方,不仅把人逼疯还能把人困死。
谁能够抛却自己的认知去走这个迷宫。
李绩看着狄仁杰说道:“你们这些孩子都快学成怪物了。”
狄仁杰笑道:“研究这种人认知方面的知识说起来挺难的,人要克服自己的认知也很难,尤其是关于本能上,就像是你感觉自己走的是直线,但那是本能告诉你你在走直线,实际上其实你走的是弯路。”
张公瑾品味着这番话说道:“老夫听孔颖达说过,李正说我们脚下的土地是圆的,但在我们的认知里土地是平的人才能站得直。”
李绩站起身说道:“那不正是这样吗?
不然我们怎么可能站着。”
张公瑾长叹一口气说道:“好歹你也是行军打仗半辈子的大将军,在大平原之上行军你是先看到旗帜还是先看到兵马。”
李绩说道:“当然是一起看到的!”
张公瑾又说道:“你再仔细想想。”
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超脱认知
李绩琢磨着说道:“好像又不对……”
脑海中想着以前打仗时候的场景,李绩一拍脑门说道:“好像还真是这样。”
张公瑾笑着说道:“狄小子,这就是你说的认知吧。”
狄仁杰笑道:“这也是我最近想的问题,我们一般认为眼见为实,但有时候眼睛也会欺骗我们。
当然了大多数情况眼见为实这句话是对的。”
李绩感慨着长叹一口气,“到底是什么样的疯子才会去想这些问题。”
又是思量了半晌,李绩又说道:“那么如果我们脚下的土地不是平的,那么我们是怎么站的好好的。”
张公瑾也看着狄仁杰,在等待着回答。
狄仁杰反问道:“那么在下敢问大将军,为什么水往低处流,为什么石头只会往下落呢?”
这话让李绩不乐意了,站起身喝道:“臭小子戏弄老夫?
水不往下流还能往天上去?”
狄仁杰说道:“所以在我们的刻板认知中,这些事情根本不会去思考,但当我们去思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的线索。”
李绩皱眉说道:“那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狄仁杰笑了笑没多说什么便转身来开。
李绩愣在原地,看了看张公瑾。
张公谨也是笑了笑。
李绩不明白这是在笑自己还是在笑狄仁杰。
挠了挠自己的后脑勺,李绩低声说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又在后山呆了好一会儿,今夜夜里李绩失眠了。
第二天天一亮,李绩站在书院门口。
大牛早早来到书院看到神情憔悴的李绩说道:“大将军看起来气色不太好。”
李绩上前一把抓住大牛的胳膊说道:“你告诉老夫,为什么水往低处流?”
看着李绩魔怔一般的神情,大牛说道:“大将军这是怎么了?”
李绩瞪着眼满眼血丝说道:“老夫想了一晚上,也想不明白水为什么往低处流,为什么!”
大牛看着他的神情说道:“大将军知道磁铁吗?”
李绩使劲点头,“老夫当然明白。”
大牛说道:“其实我们脚下的土地就是一块巨大的磁铁。”
李绩使劲眨了眨眼。
大牛又说道:“这也只是我们的猜测,现在我们自己也在研究,还没有想明白这些问题。”
李绩颓废地退后一步,“是吗?”
大牛看了看研究员说道:“书院还有不少事情要忙,大将军自便吧。”
李绩愣愣地站在书院门口。
孔颖达和往日院门口的李绩好奇说道:“你李绩这个杀才来书院做什么?”
李绩坐在书院门口的一块石头上,一脸忧愁地说道:“老夫子,你说为什么水往低处流?”
孔颖达抚须说道:“这世间的一切都在遵循一种规律,水往低处流也是,用李正的说法这种规律就是科学。”
李绩还是一脸的迷茫。
孔颖达又说道:“超脱认知以外的事情自然无法理解,就像李正的抽水泵可以凭空将井水抽出来,看起来很神奇,其实是李正借用的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的规律而已。”
李绩长叹一口气,“李正教出来的都是怪物。”
孔颖达稍稍点头,“你也不必太在乎,就算是现在没有答案,以后也会有答案的。”
李绩重新站起身这一次精神好了很多,就像老夫子说的这世上的一切都有自然的规律,明白这种规律的人都是怪物。
想完这些李绩很快就把这个烦恼抛到了脑后准备回去接着睡一觉。
孔颖达走出书院,孩子们到了之后书院也已经开始上课了。
翻开自己的书本,孔颖达看着上面的内容,能够利用自然的规律可以让水往倒流,这世上最强大的力量往往不是蛮力,活了大半辈子。
孔颖达学贯古今,也看过诸子百家的典籍,李正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科学并不是毫无考究,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李正的学识都可以从诸子百家留下的学识之中窥得一二。
这一切并不是说李正这个孩子有多么地神奇。
只不过恰好说明了千年以来留下来的学识是非常珍贵的宝藏。
而李正是一个会利用这个宝藏的人。
世上最大的力量并不是蛮力,即便是再强大的蛮力在世间的规律下也不值一提,真正强大的力量就是智慧。
孔颖达明白这个道理,或许李正也知道这个道理,而李正一直都将这个答案藏了起来。
似乎对李正来说这个答案并不适合出现在这个时候。
今日的李治并没有去书院。
按照约定,李治来到破旧的泾阳县的府衙。
上官仪看到李治说道:“晋王殿下,你来早了。”
李治看了看刚刚升起的太阳说道:“我每日都这个时候醒来。 ”
上官仪深吸一口清晨的空气说道:“那我们去干活吧。”
见上官仪要走出府衙,李治好奇说道:“我们不在府衙做事吗?”
上官仪说道:“府衙不过是个歇脚的地方,要帮村民解决问题只是坐在府衙中可不行。”
李治跟着上官仪走向村子,心想着有时候也听人说起过,上官仪自从暂任泾阳县县丞以来,几乎很少在府衙内。
在府衙里很难找到上官仪。
上官仪平日里都在村子里忙也在村子的各处奔走。
李治看了看上官仪的神情。
上官仪加快脚步说道:“前面有两户人家,一户人家经常让另外一户门前倾倒一些残羹剩饭,两家人因此经常吵闹。”
看李治皱着眉头,上官仪说道:“晋王殿下是不是觉得身为一个县丞不至于管这些小事?”
李治摇头说道:“我不是很懂怎么做官?”
上官仪感慨着说道:“这种事情也不能不管,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大,当初没来泾阳之前下官就见过很多事情,人们是很容易拉帮结派的,在一些小事上的矛盾被放大之后,就很容易发现一些大规模的打斗,若是在事态升级之前把这种矛盾抹去那样村子也就太平了。”
李治低声说道:“可这点小事费神费心,还浪费时间。”
上官仪耐心地对李治说道:“坊间小事莫要怕麻烦,要防范于未然,而不是等到真正发生了后果才去解决。”
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打坏主意
李治跟着上官仪在村子里走了好半天,一路跟着上官仪处理一些村子里的鸡毛蒜皮的小事。
到了中午,李治跟着上官仪来到泾阳护卫队蹭饭吃。
护卫队本就是大锅饭,上官仪经常来这里蹭饭,这里的人也习惯了,程处默也很欢迎。
上官仪端着饭碗和这里的厨子有说有笑。
李治吃着饭菜看着这里的景象说道:“一直以来你都是这样的吗?”
上官仪坐在一张凳子上端着碗说道:“晋王殿下觉得丢人了?”
李治说道:“我倒是没觉得有什么丢人的,我只是觉得县丞不应该是这样的。”
上官仪说道:“谁都有自己的做法,晋王殿下就当我这人比较喜欢多管闲事。”
跟着上官仪在村子里走了一上午,下午没什么事李治就去铁匠铺看看铁大现在的情况如何了。
铁大用了铜之后锅炉的各处拼接点果然牢靠了许多。
从小就做铁匠的铁大对各种金属都了解。
什么样的铁能够做出好刀自然很清楚。
眼下铁匠铺堆满了各种铜器和铜钱,这些都是李正送来的。
铁大有些担忧地对李治说道:“晋王殿下,铸铜可是重罪,在下担心朝中会怪罪。”
李治说道:“你放心这件事没多少人知道,就算是朝中要治罪你就说我让你这么做的。”
铁大信得过李正,也信得过李治。
只是知道世态炎凉,就算朝中真要怪罪李正和晋王能不能保住自己两说。
铁大只是一个不起眼的铁匠,也见过很多事情,或许事情到了最后朝中不会追究晋王殿下,毕竟晋王殿下还小,就算是李正,以李正的地位朝中不可能大动干戈。
没有李正就没有现在的自己,铁大长叹一口气,心中下定决心就当是报答李正了,这些年也攒下了不少银钱,李正给的工钱一直攒着,也攒下了不菲的家底。
到时候离开泾阳远逃他乡也可以做个富户。
铁大低声说道:“我明白了,晋王殿下放心小人一定把这个锅炉造好。”
李治听不出铁大的话里有话,也是重重点点头。
回到家中之后,李治看了一眼在院子里悠闲哼着小调的李正。
李正这副懒散的模样,李治虽然看不过但也他哼的小调确实很好听。
应该是某个地方的歌谣吧。
坐到李正的身边,李治说道:“今日跟着上官仪忙了好半天。”
李正慵懒地闭着眼说道:“晋王殿下有什么收获吗?”
李治一手撑着下巴双眼麻木的看着地面说道:“完全没有。”
李正笑了笑说道:“那就对了。”
李治不解地看着李正欲言又止,重新站起身作罢回自己的房间。
李丽质看到这一幕走过来说道:“稚奴和你抱怨了?”
李正悠哉的摇着手里的扇子说道:“倒也没有和我抱怨。”
拿起茶壶,李丽质沏了一杯茶水说道:“倒也让你受委屈了。”
接过李丽质递来的茶水,李正说道:“总不能一直让晋王殿下不食人间烟火,下基层对他有好处。”
李丽质笑道:“下基层?”
李正喝下一口茶水说道:“就是和群众打成一片。”
正说着看到许敬宗走到院门口,李丽质说道:“看来你又有事情要忙了。”
李正站起身说道:“晚上吃什么?”
李丽质琢磨了一会儿说道:“排骨。”
李正点头,“准备食材等我回来做饭。”
李丽质朝着家里喊道:“稚奴!出来。”
李治不乐意地走出自己的房间,面对自己的姐姐还是要言听计从,他低声说道:“皇姐有何吩咐?”
李丽质说道:“你去坊市拿一些排骨来。”
李治颓废着一张脸走出家门。
站在门口的许敬宗见到李正行礼说道:“在下打扰长安令雅兴了。”
摇着手中的扇子,李正说道:“倒也没有打扰,有什么情况直说。”
许敬宗低声说道:“长安令借一步说话。”
带着李正走到泾阳的田地边,四周没有人许敬宗低声说道:“吐蕃又出乱子了。”
李正低声说道:“甚么乱子。”
许敬宗拿出一封书信说道:“这是莫先生送来的消息,说是今年吐蕃天气不好,松赞干布的牧民偷偷来长安令的领地内放牧,因为那边的牧场都是莫先生管着,已经驱赶了好几次。”
李正一边听着点头。
许敬宗接着低声说道:“平日里这种事情不少,不过也都是小打小闹,只是这一次冲突有些大,几百人的牧民打了起来,甚至惊动了禄东赞。”
李正皱眉说道:“谁先动手的。 ”
许敬宗开口说道:“之前那些迁入我们领地的牧民本来就过得好好的,松赞干布那边的牧民经常来草场,这一次咱们的牧民实在忍不下去就先动手了,谁知对方人手太多,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