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第5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要李正好好地,那么自己也可以好好的。
    倒也确实如李正所说,这关中哪里还有自己的容身之地,就连李世民也不会在用自己。
    李正对段纶说道:“你在东海做一番事业,做到谁也不敢再小看你的程度,你觉得还会有人小看你吗?”
    段纶低声说道:“长安令,在下能否多嘴问一句。”
    李正点头道:“你问便是。”
    段纶正了正自己的衣衫,“建设造船厂是要出海?
    既然出海,海上有什么值得长安令建设船厂?”
    李正笑道:“海上有很多宝藏,也有很多还未被人发掘地好地方,我会给你海图,甚至给你指南针,你放心海上的一切决定不会让你失望的,那是一片巨大的宝藏。”
    段纶好奇说道:“既然阎立德也参与来这件事,工部和阎立本也知道了?”
    李正摇着手中的扇子说道:“可惜当今陛下看不上造船厂,也就是说朝中不会参与这件事,这件事只有我们自己来,当然了这其中还要先做好我们和倭国还有高句丽的生意,明白吗?”
    段纶点头说:“在下明白了,可是我走了这个泾阳县丞府衙要怎么办?”
    看了看四下,李正说道:“让狄仁杰来帮上官仪办事吧。”
    段纶点头说道:“也好狄仁杰这孩子不错。”
    李正说道:“你也可以把航海事业当作你的翻身仗,阎立德负责建造,你负责调度和统筹,如果造船厂有什么需要尽管来信,泾阳给的帮助一定给。”
    段纶答应道:“明白了。”
    时间又过去了五天。
    阎立德带着妻儿来到泾阳。
    段纶也准备好了,三个泾阳的学子一路随行,还带了不少的银饼,后方的车队装着的全是粮食,这两千石都是要卖给倭国的。
    李正对段纶和阎立德说道:“会有倭国人来东海找你们买东西,这里有两千石粮食,届时你们交给倭国人,记住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我们只收银饼。”
    段纶拿着一份账单说道:“一石粮食三十贯钱?”
    李正点头,“没错,我们只要现银。”
    段纶琢磨着说道:“这也太贵了。”
    李正笑道:“他们有的是银饼,千万不要客气了。”
    段纶收好账单说道:“在下明白了。”
    送走了阎立德和段纶,车队也跟着出发了。
    人走之后,李绩也跟着来了。
    看李绩朝着这里走来,李正说道:“大将军,粮食的事情我都安排好了。”
    李绩颔首说道:“兵器的事情需要一些时间,不过已经在安排了,用不了太久就可以送到东海。”
    看站在身旁的李绩,李正说道:“说来我与陛下合作做生意,我这里都是在明面上的,大将军的生意渠道在下一直不清楚。”
    李绩板着脸说道:“这是陛下安排的事情,陛下既然没说让你知道,你还是不知道的好。”
    话也这么说了,再问也没用。
    希望柱哥可以查清楚这个渠道到底是如何运作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对李世民的事情两眼一抹黑,也不是什么好事。
    至少要让自己心里有个底。
    眼看天色又要下雨,李绩说道:“最近老夫总是睡不好。”
    李正说道:“失眠了?”
    李绩摇了摇头,“上了年纪就这样,醒了就睡不着,睡了也睡不长。”
    说完李绩又看看李正,“你也别瞅着老夫,等你人到中年也会这样的。”
    古人和后世的人有差别。
    细想之下本质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后世人们的毛病,在古代也会有。
    回到家中,李正对李丽质说道:“事情都已经安排下去了。”
    李丽质说道:“需要拨出多少银钱给造船厂。”
    李正说道:“暂时不需要,他们应该的可以自给自足,而且还有银钱送到泾阳来。”
    李丽质说道:“你是说和倭国的粮食生意?”
    李正点头说道:“没错。”
    一手抱着账本,李丽质好奇说道:“听说倭国非常的贫瘠,他们有这么多银钱找你买粮食?”
    李正捧着茶杯说道:“你们有所不知道在很多地理书上都有记载,倭国有很多的银山,在倭国有个叫作西三川的地方,那里有一座金矿山。”
    李丽质疑惑地看着李正。
    倭国有很多的矿场,倭国的很多矿产在幕府时期便是当初很多大名的收入和收买人心用的金银。
    在近现代的很多书籍中都有对倭国金银矿的记载。
    当然在幕府世代的开采已经很大了,只不过现在倭国的开采技术并不大发达。


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李正的建议
    到了后世倭国的那些矿产因为很多的暴力开采被破坏地很严重,以至于到了后世很多矿产都被封存保护了起来。
    各地郡县的动作很快,不出半月房玄龄带着十多个郡县呈报上来的奏报来到了泾阳。
    这天正在下雨,李正站在屋檐下看着漫天大雨对房玄龄说道:“今年秋季的雨水是不是有些太多了。”
    房玄龄点头说道:“长安令,我们还是来看看各地的呈报上来的奏章吧。”
    看来房玄龄对这种伤春悲秋的场面并不感兴趣。
    李正收起心神带着房玄龄进屋。
    一份份奏章放在眼前,李正看着其中一册,“这是潼关的?”
    房玄龄点头说道:“朝中就有潼关的官吏在。”
    李正看着潼关的奏报说道:“潼关不论是地理位置还是人力治安都挺好,不过潼关距离泾阳太远,出了关内的地方暂时不考虑。”
    房玄龄帮着整理奏章,把关内以外的奏章全部排除只留下了十多份奏章。
    看着李正一份份看着奏章,房玄龄也说道:“不过托你的福,朝中多少也对其他郡县有些了解了。”
    李正的目光从奏章上移开看了一眼房玄龄说道:“其实也不排除有些人在奏章上造假,除了自己亲自去看鬼知道他们治理成什么样?
    别看奏章上说的天花乱坠,朝中自己心里有谱没谱是另外一回事。”
    房玄龄尴尬地笑了笑。
    李正说道:“房老我说得对吧。”
    房玄龄无奈点头,“说的也是。”
    李正吐槽道:“要说就说你们朝中的监察能力也太落后了。”
    落后?
    房玄龄又说道:“朝中的监察机制承袭隋制,怎么能说落后呢?”
    李正说道:“所谓监察并不是说向御史台那种风闻奏事,要我说御史台这个地方除了添乱,没有任何的实质用处。”
    房玄龄闻言欲言又止开口又说道:“那照长安令的说法朝中要如何施行监察制度。”
    李正放下一本奏章一边看着说道:“我怎么知道。”
    房玄龄又是一阵无言,李正一边说着朝中的监察落后,问他该怎么改,他又说不知道。
    瞧着他的神情,房玄龄长叹一口气,心中想着暂时不和他计较。
    李正看完手中的奏章说道:“高陵这个地方不错,距离泾阳也不远,如果在高陵可以建设其实渭水以南也不错,两边还可以相互呼应,至于富吴县还有待考量,暂时就定高陵和渭水两个县这两个地方我还要好好派人实地去看过再做决定。”
    房玄龄重新整理好奏章说道:“老夫明白了,这就去回报。”
    刚起身要走,房玄龄又停下脚步说道:“你说的那个监察制老夫会和朝中重新商量。”
    李正说道:“我也就随口一说,房老不用介意。”
    治理天下这种事情终究是朝中和李世民的事情。
    就算是再离谱也不会和自己有多大的干系。
    这种事情李世民更加费脑子。
    如果随意插手反而落得自己进退不得。
    而且清查天下田地的事情,朝中也是雷声大雨点小。
    李世民想查但又不敢大张旗鼓。
    权贵侵占土地这种事情历朝历代都有。
    但凡有地方要查这些事情,往往到了后来也只能不了了之。
    或者激起民变,或者地方敷衍了事。
    又或者有个叫王莽的家伙想要查这件事到了最后反而落得皇位岌岌可危,最后也被人踢下皇位。
    这么多的前车之鉴在眼前,李世民敢查吗?
    也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心里清楚,但考虑后果也不敢随意动。
    要做成这件事需要很强的手腕。
    李世民终究还是不够狠。
    只要天下太平对李世民来说还不至于大动干戈。
    离开马圈,房玄龄心里还想着李正的话语,确实如李正所说各地上报的奏报也都是各地郡县自己写的。
    各地郡县实际上的情况,还是要派人去实地看看才知道。
    思量着这些,房玄龄坐上了回长安的马车。
    李正看着外面的雨季,长叹一口气撑着伞走回家中。
    回到家中,李正把渭水和高陵的奏章递给了李丽质,“让李治带几个书院的学子去那里实地看看。”
    李丽质收下奏章说道:“明白了。”
    好一会儿之后,雨虽然停了,天空还是阴雨密布,指不定晚上还要再下一场。
    李丽质说道:“派去给程咬金修缮房子的人手已经派出去了,准备了五千贯银钱到时候这笔钱能够挣回来吧。”
    到现在为止,工程队这个吞金巨兽也是一直都在消耗银钱。
    目前来看还没到盈利的时候。
    徐慧走来说道:“长安令,李义府说是西域的货物到了,过一会儿就送到家门口。”
    李正点头走出家门,就看到李义府带着一队马车而来。
    一共十架马车,走上前掀开马车帘子的一角,看到马车都是满满当当的银矿。
    李正对徐慧说道:“把这些全部收到自家库房中。”
    西域的银矿又到了,而且是满满十车的银矿。
    上一次也是将近十车,从西域送来的银矿已经快要堆满库房了,到现在也没有用过。
    有了这些银矿,要说寻常只是做生意根本用不完。
    可眼下还要养一个工程队,倒是还有富余。
    有了一个可以源源不断送银矿而来的地方,工程这方面李正完全可以放开手。
    也难怪,李正要修路。
    这些就是李正说的,从吐蕃的银矿中挖出来的。
    除了这些银矿还有很多吐蕃的土特产。
    李义府说道:“这是默呕从吐蕃送来的,说是眼下只有这些牧民也才刚刚回到牧地,想要有好收成还要等到明年的夏天。”
    眼下已经进入了秋季,吐蕃也快到了草木枯黄的时候了。
    回到正常的收成还要等到明年的夏天。
    吐蕃草原上,王盛教完了一天的书,身心疲惫地躺在草地上。
    默呕递给他几个馒头和一块烤羊腿说道:“这是你今天的饭食。”
    王盛拿起馒头和羊腿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一边吃着目光一直等着默呕。


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 吐蕃冲突
    默呕坐在石头上说道:“你这么看着我做什么?”
    王盛说道:“你帮李正做事多久了。”
    默呕低声说道:“很久了。”
    王盛又说道:“很久是多久。”
    默呕想了想说道:“有七八年了吧,也记不清了。”
    王盛又说道:“你为什么帮李正做事?”
    默呕笑着说道:“没有长安令就没有我的今天,以前我只是一个落魄的突厥商人,是李正看中了我,并且给我现在的权力。”
    王盛看着默呕又说道:“很少有人知道你的存在吧。”
    默呕笑了笑没回答这个话题。
    阿大骑着马儿走来说道:“父亲,发现唐玄奘。”
    默呕抚须说道:“他在哪儿?”
    阿大低声说道:“他去见了见松赞干布,有天竺的兵马护送。”
    默呕皱眉说道:“护送的兵马有多少?”
    阿大说道:“人数不少有近一千人,看来松赞干布铁了心要和唐玄奘绑在一起了。”
    默呕冷笑道:“一个丧失了信心的人遇到了一个疯子。”
    见阿大和默呕一起要离开,王盛追问道:“你们和李正在联系吗?
    李正到底把我姐姐怎么样了!”
    王盛大声说着,阿大和默呕也没来搭理自己。
    愣愣站在原地许久,王盛回到了自己的帐篷。
    第二天一早,王盛早早起床已经习惯了这里的日子。
    这片地方的守卫很森严,王盛看帐篷外还没人,孩子们也要等到晌午吃过饭才来上课。
    王盛拿出一张羊皮卷,上面画着的是一条条路线。
    经过这些日子以来的了解,基本上了解了这里的守卫情况。
    看来地图上的路线,王盛重新收起地图,想来这一次一定可以逃出去。
    这里的日出来得晚,已经是辰时了还看不见太阳。
    王盛走出帐篷一路朝着自己计划的方向跑,一边跑一边走过了小半个时辰也没见人追上来。
    成功了?
    这一次比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