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第5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杜如晦又说道:“就算是朝中现在有很多陈粮无法处理,但也不能这么贱卖。”
    李正接着说道:“一贯钱八石!你们觉得呢?”
    房玄龄纠结着说道:“李正,你这是趁人之危。”
    李正笑道:“就是趁人之危又如何?
    眼下你们朝中就是这么一个情况,积攒多年的陈粮就连酿酒的程家都不要,我还能做饲料用。”
    房玄龄看了一眼杜如晦。
    杜如晦说道:“这样吧,一贯钱六石如何?”
    李正心中盘算着,“一贯钱六石?”
    房玄龄又问道:“你嫌价格高?”
    杜如晦接着说道:“一贯钱六石的价格,朝中卖你三十万石陈粮!如果按照一贯钱八石朝中只能卖你十五万石,长安令以为呢?”
    不得不说这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个人不好糊弄。
    这两人可不是寻常对手。
    房谋杜断也不是瞎传的。
    他们也是李世民手中的最顶尖的谋士。
    能为李世民办事这么久,这两人自然不能小觑。
    一贯钱六石,能卖三十万石。
    一贯钱八石,只能卖十五万石。
    价格低两成,损失的却是近一半的粮食。
    价格高两成得到的是三十万石头粮食。
    而对朝中粮食不论哪个价格卖出去,朝中都不是赔钱的。
    反而损失的是自己这边买粮食的数量。
    反客为主,这个杜如晦和房玄龄一唱一和反而轮到自己做抉择了。
    没想到古人已经把讨价还价玩到了这种地步。
    还真是不能欺负古人落后呐。
    李正长叹一口气说道:“两位还真是……”
    杜如晦说道:“长安令心中应该有一笔明白账了吧。”
    李正笑着说道:“做生意嘛和气最重要,我要是选择一贯钱八石,朝中只卖十五万石,那朝中还是净赚的。”
    房玄龄点头说道:“对朝中来说本就是赋税收来的粮食,对你来说一贯钱六石也不亏,价格已经很低了,还请三思。”
    李正对许敬宗说道:“拿契约来吧。”
    许敬宗拿出两份契约,李正在上面写下价格和数量,一贯钱六石,用五万贯钱买三十三石陈粮。
    房玄龄说道:“老夫会拿起向朝中批复的。”
    杜如晦也说道:“至于各地郡县的事情,我们会让各地郡县自己递交各地情况,而后交给你。
    “
    李正躬身说道:“有劳了。”
    见两人起身要走,李正说道:“两位真的不留下来用饭了吗?”
    房玄龄说道:“不了,我们还要赶着去向陛下回复。”
    杜如晦也说道:“就先告辞了。”
    送走了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位,许敬宗说道:“长安令,这两位还真是不好对付。”
    李正说道:“他们这么受李世民器重不是没有原因的,其实我也很想挖这两人来泾阳给我办事。”
    许敬宗皱眉说道:“怕是不容易吧。”
    李正若有所思点头,“怕是李世民要和我拼命。”
    许敬宗又说道:“不过最近长孙无忌这个老狐狸和他们两人相比就是差了不少。”
    长孙无忌确实有能力,但长孙无忌手段多,并且还喜欢拉拢人心。
    而杜如晦和房玄龄属于做实事的那种,没有长孙无忌这么多的心眼。
    相比长孙无忌喜欢排除异己。
    房玄龄和杜如晦更值得让人敬重。
    到了午时,房玄龄和杜如晦这才回到了中书省,安排接下来的事宜。
    回复各地郡县,将各地自己的情况上报,并且交给泾阳选择。
    各地也不用一股脑去求泾阳。
    也算是给各地一个交代了。
    至于那些情况比较差的郡县,还要各地县丞和郡守治理的情况。
    这样一来于情于理都说过去,各地郡县自己也不好在有推诿。
    治理不好也是各地自己的问题。
    既考验了各地郡县的治理能力,也可以让朝中知道各地的情况。
    是一举多得的事情,李世民很快就批复了。
    买卖陈粮的事情交给户部去办,一切都进行的很顺利。
    忙完了一天的事情,房玄龄和杜如晦一起走出承天门。
    热闹的朱雀大街上,房玄龄对杜如晦说道:“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在泾阳会有别样的感觉了。”
    杜如晦说道:“是吗?
    是什么原因?”
    房玄龄一边走着说道:“长安令太过拥挤,太过喧闹,给人一种非常压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拥挤的笼子里,在长安久了之后,在去泾阳有一种走出笼子豁然开朗的感觉,更重要的泾阳那种安宁的氛围,也让人能不自觉宁静下来。”
    杜如晦看着四周说道:“你们一说来真是,长安确实太过拥挤了,太过喧闹了,什么人都往长安挤,已经有很多年没有体验过那份宁静了。”
    房玄龄笑了笑说道:“等我们年迈之后也找个像泾阳这样的地方渡过余生吧。”


第一千二百八十九章 李世民心中的芥蒂
    李世民看到了中书省给出的答复。
    让各个郡县自己整理各地的情况,并且上报朝中再交给李正让泾阳来定夺。
    再看陈粮买卖的事情,价格上倒也还算是过得去。
    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办事能力自然不用多说。
    李世民心里还是信得过他们的。
    批复之后李世民便让人传下去办事。
    接下来的事情就看大唐的朝政机器运转了。
    窗外吹来一阵冷风,秋日里难得会下雨,这场雨也诉说着秋收时节已经结束了。
    李世民站起身一步步走向殿外。
    王鼎连忙拿起一把伞跟在李世民身边。
    任由雨水打在自己的身上,王鼎也把伞撑在了李世民的头上,希望这位君王不要因为淋雨而生病。
    走在宫里,李世民呼吸着带着凉意的空气,走到了凌烟阁前稍稍停下脚步。
    看着凌烟阁的题字,李世民只是多看一眼便接着往前走。
    所谓凌烟阁也不过是为了拉拢人心的一个手段而已。
    李世民并不在乎凌烟阁怎么样,其实一直以来心中都有一种芥蒂。
    这种芥蒂是从袁天罡过世之后开始的。
    来到钦天监门口,李世民推开门,钦天监内很黑暗。
    王鼎走入其中点燃火烛这才可以看到屋内的情况。
    从李淳风去了钦天监,袁天罡过世之后这里就一直被荒废着。
    王鼎低声说道:“陛下,这里已经许久没有人来打扫了。”
    李世民走入其中说道:“朕知道。”
    看着钦天监里的陈设,大多都是以前袁天罡用过的东西。
    袁天罡说在他临终前做了一个噩梦。
    梦见李正站在无数的尸骨上。
    在以前的时候袁天罡从来没有做过什么噩梦。
    也没有说过类似的事情。
    似乎在袁天罡的心里,李正会变成一个很可怕的人。
    而如今李正的种种作为,以及现在的李正所表现出来的能力,都在印证这个说法。
    李世民双手向北抬头长叹一口气说道:“如果有朝一日李正造反了,朕该如何是好。”
    也不知道李世民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王鼎心中暗惊看来陛下和李正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了。
    就当李世民在自言自语这种话王鼎可不敢随便乱接。
    在袁天罡死前还留下了晦涩难懂的推背图。
    关于那种似是而非的神秘力量,李世民打心里不想信,如果真的举头三尺有神明,自己的所作所为神明又会如何惩罚自己。
    对神明李世民只是敬畏。
    相比那些所谓的信奉,李世民更喜欢李正的那句人定胜天。
    这世上真有神明吗?
    李世民看向王鼎低声说道:“人活一世很多时候都在和命斗,和天斗,就是因为朕不信命,朕才会走到今天这个位置你说对吗?”
    看李世民在问自己,王鼎连忙躬身说道:“老奴愚钝,不懂陛下的意思。”
    李世民苦涩地笑了笑,都说天子奉天命,又有谁知道只有天子才是最不信天命所归这种事情,世上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的,从来没有什么天命所定。
    他李正不敬神明,更是一个坚信自己的人。
    当然这种人容易被千夫所指。
    李世民心里倒也有些敬佩他。
    走出钦天监,李世民又对王鼎说道:“增派人手盯着泾阳的动静。”
    王鼎躬身说道:“喏,老奴这就去办。”
    李世民看着偌大的皇宫,或许有李正这么一个人也好。
    心里想着李世民的目光一直看向东宫,李正的对手不是自己。
    将来要和李正较量的是李承乾。
    只是眼下李承乾更需要磨炼。
    想要控制李正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有这么一个对手也好。
    至少不会让李承乾太过安逸。
    有一个抢劫的对手,对李承乾来说是一种压力。
    这不是一件坏事,至少会让李承乾坐立难安,让他知道他若是不努力便会一直被低李正一头。
    泾阳,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让人有些措手不及。
    李正收拾着家里的衣服,只是有些晚了,不少衣服都已经淋湿了。
    徐慧和武媚,还有王乔儿都在账房里忙碌着。
    王乔儿看着手忙脚乱的李正说道:“人家夫妻都是女子做家事,在长安令这里似乎反过来了。”
    徐慧说道:“长安令这人确实古怪,不过他对女子的看法和其他人不一样。”
    王乔儿说道:“如何不一样。”
    武媚接过话说道:“他很尊重女子。”
    徐慧稍稍点头,“今晚要把灞上的账目都准备好,过些日子还要留出富余的账目给工程队拨钱。”
    听到徐慧说话,武媚和王乔儿又接着埋头整理账目。
    李丽质和高阳在院子里的另外一个房间,眼下还要留出造船厂的预算。
    这些日子泾阳要花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
    以前李正说基础建设是一头吞金巨兽。
    现在李丽质终于明白了李正的意思,眼下工程队才是真正的吞金巨兽。
    工程队第一份生意也到了,要修建骊山以北的灌溉沟渠。
    骊山脚下的田地本是皇家的田亩。
    之后便一直都是宗室在打理,眼下这个功臣就是如今的宗室监正,也就是礼部尚书李孝恭送来的生意。
    这钱自然也是由宗室来出。
    李治从从拿着一份土地而来说道:“皇姐,我都画好了。”
    一幅巨大画卷铺开,这里就是骊山脚下五百顷田地的布局。
    李丽质和高阳皱眉看着眼前的布局,一时间不知道该从何下手。
    对账目的和生意上的事情李丽质倒是可以得心应手一些,但眼下这种修缮田亩沟渠的事情有些难办。
    李丽质又看向李正,现在李正正在做着家务。
    心中不免有些气馁,这个李正还真是铺了摊子就不管事。
    建了工程队之后,李正一幅撒手不管的样子。
    李治在图上画了一条线说道:“其实骊山的问题也简单,就是因为纵深太长,水源灌溉不到,这也导致今年收成并不好。”
    李丽质看着图纸说道:“这要如何改善?”
    李治说道:“其实方案有很多,因为地势的原因,骊山山脚是由高而低,这是问题所在。”


第一千二百九十章 处默妙计
    “因为高低差距导致高处的田亩受不到灌溉,低处的田亩反而容易形成水涝,要改善也简单,加深沟渠并且加装引水的装置,还有一种方法比较省事就是用老师用过的梯田,但关中土质比较松散,若是用梯田的话后期维护又是一件很烦人的事情。”
    李丽质低声说道:“这么说来只能用第一个方法?”
    李治点头说道:“其实还有一种滴灌的方式可以用来灌溉只是成本比较高,就看对方能给多少价钱。”
    李丽质说道:“你们研究院去做方案,我们这边做大概的预算。”
    李治重新收起图纸,“这就去书院准备。”
    看李治风风火火的离开,高阳愣在原地说道:“稚奴懂的好多。”
    李丽质摇头说道:“也不知道他整日都学了一些什么东西。”
    高阳听得出来李丽质这话看似心不在焉,其实话里还是对李治的转变有些骄傲的。
    再看看自己,眼下的事情都很难办。
    高阳问向李丽质,“下一作坊说是要各地自己上报郡县的情况,我们是选几个条件最好的地方吗?”
    其实高阳自己都没有发现,现在的高阳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的方式都比以前周到了不少。
    人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变化的。
    现在高阳已经很少发脾气了,就算是发脾气也是她实在解决不了眼下问题的时候自己对自己撒气。
    李丽质低声说道:“倒也不是选择条件好的,就算是条件再好,环境和地理关系不合适我们也不会选的。”
    高阳这次又说道:“下一次我们要开几家作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