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敬宗摆手说道:“不清楚,过几天应该还会有战报送来。”
当初朝中下旨让高句丽和倭国休战。
看来这道旨意没什么用。
倭国和高句丽该打还是打起来了。
李正心中暗想王武在高句丽主持着高句丽的事宜。
称心在倭国又是推波助澜。
现在倭国太子也已经成了倭国的王。
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 又进一步
两国之间的战事也在按照李世民的预想在进行。
李泰说道:“朝中应该不会出兵支援。”
许敬宗说道:“就算是要支援也不好说支援高句丽和倭国。”
李泰站起身说道:“天色不早了,我还是回书院吃饭吧,今天书院有红烧肉吃也是难得。”
说着话李泰便离开了。
等李泰走远之后,许敬宗又拿出一纸书信说道:“这一次在倭国的称心也送来消息了。”
李正打开书信看着上面的内容,倭国太子登基之后,便拜了称心为国师,明年会派使者来长安,倭国已经开始大规模招收兵力,战事只会接着扩大,而且称心发现了不少朝中的眼神,有关中人伪装成高句丽人,现在已经在倭国了,以后的消息传递会更少。
看完信上的内容,李正交给许敬宗。
许敬宗看了一遍便烧毁了信纸。
“长安了,看来陛下也布置了不少眼线,还有高句丽王身边的那个王武,看起来也不容小觑,甚至还懂一些兵法,现在高句丽的兵马和倭国人打得也是有来有回。”
许敬宗担忧地说道。
要说做卧底的经验,称心以前卖兵器的时候也是有经验的。
再者说李世民也是知道称心的存在的。
李世民想要的是真正的四海归附。
许敬宗又说道:“以在下对朝中的了解,过不了多久陛下一定又会下旨让倭国和高句丽休战,根本不会再次出兵。”
秋收之前刚刚平定了渊盖苏文之乱,眼下大唐确实不会出兵。
一直住在长安驿馆中苏我立也收到了倭国送来的消息,倭国的老国王过世了。
苏我立心中悲切,自己的父亲过世了,而自己却不能在他身边。
心中愤恨苏我立踹着紧锁的门,苏我立怒声说道:“放我出去,我要去倭国!”
门被紧锁根本出不去,苏我立转身看向窗台,一咬牙纵身一跃从二楼跳下。
从二楼跳下落地,双脚落地脚踝一阵刺痛,苏我立倒在地上挣扎着。
一双脚朝着自己面前而来,苏我立抬头看向来人正是李孝恭。
李孝恭摇头叹息说道:“使者这是何苦呢?”
苏我立咬牙说道:“让我回去。”
李孝恭招呼看守的士兵说道:“把人带回去找个人来医治,以后就把窗户也封起来。”
士兵应声回答:“喏!”
被士兵架着,苏我立大声说道:“放我回去!”
苏我立的呐喊声被淹没在喧闹的长安街头。
此刻远在大唐东海另外一边的倭国。
称心正在帮着处理倭国的国师。
一旁做着的正是刚刚登基倭国新王苏我信。
看着眼前的称心,苏我信说道:“如今东南沿海又出现了大风,东南沿海海水倒灌,多少粮食和人都被淹没。”
说出这番话苏我信的神情中都是无奈。
在倭国的这些日子里称心基本已经熟悉了倭国的环境。
这一次验证了长安令的说法,倭国经常受到台风或者地震的影响,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倭国的民生都不是太好。
是不是一场地震,或者海啸台风这些天灾让倭国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人口和粮食毁于一旦。
以至于倭国不断有人口北上迁移,倭国北半岛聚集了不少的人口。
称心对苏我信说道:“陛下不应该这般气馁。”
苏我信说道:“我该怎么做好这个王?
还请国师赐教。”
称心说道:“因为倭国地处狭小所以我们更应该要打,高句丽有很多肥沃地土地,但凡出现大风海啸都是倭国受寒,反而给北边的高句丽挡住了这么多海啸大风,凭什么?”
听称心这话,苏我信咬着牙说道:“对,凭什么?”
称心又说道:“想要让倭国强大起来,就需要更多地土地,就需要打仗,只要拿下高句丽我们就会拥有很多肥沃的土地,让倭国更加的强大。”
苏我向称心行礼说道:“还请国师教我。”
看苏我信完全信任的样子,称心轻蔑一笑转而又很快恢复严肃的神情,“倭国不是独木难支,千万莫要忘了还有中原的长安令会帮助我们。”
苏我信说道:“可是大唐陛下难道就不会帮助高句丽吗?”
称心说道:“大唐刚刚帮助高句丽平定了渊盖苏文造成的混乱,大唐不会再第二次出兵支援了,只要我们先拿下高句丽的大片土地就行,在我们中原有句话叫做远水救不了近火,当一切都成了定局之后,大唐只会承认倭国的实力。”
苏我信用力点头,但想了一会儿又说道:“那长安令要如何帮助我们?”
称心看着苏我信的神情说道:“如今倭国最缺少的是什么?
人口,粮食和兵器。”
苏我信坐得很端正。
称心又说道:“人口只能靠我国自己来解决,但粮食和兵器是可以向长安令买,我们倭国不是有很多的银矿吗?”
苏我信迟疑着说道:“可是父亲说过这些银矿都是倭国的家底。”
称心又说道:“家底是什么?
家底就是在最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的,只有让倭国强大了你父亲才能瞑目,我们可以用银矿向长安令买粮食和兵器,不然北上高句丽此事怕是不能成,而且高句丽势必也会南下反扑。”
苏我信端坐着双手握拳似乎还在犹豫。
称心接着说道:“别忘了在长安还有陛下的胞弟,他一直在找着大唐的权贵想要夺取你的王位,这世上没有什么人会真心实意地对你好,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能让他们都高看你,才能让他们不敢欺负你。”
这番话说得掷地有声,苏我信缓缓抬起头看了称心好一会儿,随后行礼说道:“那一切就拜托国师了。”
称心也躬身说道:“在下一定尽力。”
说完缓步走出大殿,一步步走到阳光下。
称心看着近百个倭国的大臣跪在殿外。
面对下跪的倭国大臣,称心深吸一口气,身后就是坐在昏暗大殿内的倭国新王,此刻的整个倭国的大权就在自己手中。
面带诡谲的微笑,称心知道距离大计可成又近了一步。
称心挥袖说道:“诸位请起。”
近百个大臣这才缓缓站起身,他们也不敢直视称心,因为称心是现在倭国最有权力的人。
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矿产主意
倭国人口不多,而且还以为大多数都是山林导致田地也很少。
倭国新王登基大典之后,称心成为国师接下了整个倭国的权柄。
如今倭国用着的还是竹简,甚至有些事情会写在一些布匹上。
称心直接住在了倭国王宫的宫殿之中,这些日子以来除了处理倭国的各项事宜,不停翻阅着倭国从记载以来的各地矿产记录。
在倭国人面前,称心尽心尽力办好倭国的各种问题。
以至于倭国的大臣根本看不出称心是不是别有用心。
而是非常积极处理各种朝政。
甚至还能指点倭国的将领在高句丽出奇招制胜和高句丽的兵马打得有来有回。
有了倭国新王的首肯,以及大权在握,称心叫来了倭国朝中所有的大臣。
十多个掌握着倭国财权和土地,还有粮食的大臣整齐坐在殿中。
在称心背后坐着的是现在倭国的新王苏我信。
站在众人面前,称心说道:“大家都知道我们没有多少粮食储存,况且我们倭国与高句丽之间的战事不会这么轻易结束,按照现在的粮食储备我们与倭国的战事之间打到今年年底就没有粮食了,撑不到来年的秋收。”
一群大臣听了也是沉默。
这确实是摆在众人面前的事实。
倭国北面遭遇了地震和海啸,南方又是大风海水倒灌,粮食几乎全被淹了,就算是有北方的粮食,光是救灾也是不够的。
甚至不用坚持到年底,甚至不出三个月别说打仗了,很多人都要饿肚子。
称心低声说道:“眼下也不是没有办法,在下与大唐的长安令交情不错,我们可以向长安令买粮食,甚至可以买兵器。”
听到这话众人面面相觑,有人说道:“只要我们和高句丽休战,想必应该就可以没事了。”
称心冷笑道:“休战?
你觉得高句丽会和我们善罢甘休吗?”
众人又是一阵沉默。
称心说道:“高句丽接壤中原,高句丽想要中原的支持比我们简单的多,高句丽难道不会趁机南下攻打我们高句丽吗?”
苏我信听着称心的话语,这些话确实说的没错。
称心接着说道:“难道诸位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有人说道:“但我们府库也没有太多的银钱向中原购买粮食。”
倭国很穷,确实很穷。
府库的银钱也很少。
称心坐下来说道:“在下翻阅了倭国往年的典籍,在倭国还有五处银矿是不是?”
一个大臣站起身说道:“确实有五处银矿,但先王有命那都是家底,不能轻易拿出来用。”
看着这个大臣对方也是倭国颇有名望的人,称心很清楚这个家伙看到国师之位旁落,他心里一直不服气。
对倭国和高句丽的战事也是颇有意见。
称心说道:“那你有何高见。”
对方开口说道:“派出使者向高句丽谈和并且撤军,然后向大唐承认错误。”
称心再看众人,朝政这场游戏要是在大唐就没有这么简单。
但在倭国朝堂上就这么一两个领头人只要铲除了他们,一切就简单多了。
称心长叹一口气说道:“那就先试试吧。”
倭国很快指派使者渡海前往倭国。
这段时间称心一直在研究倭国的朝政派系之间的关系。
并且开始在倭国朝中培植自己的亲信。
表面还是和以往一样处理各项朝政并且安排救灾的事情。
闲暇之余还陪着苏我信喝酒谈话,不断争取苏我信的信任。
之所有听从那个大臣的话语,是因为称心很清楚高句丽和倭国的战事早就不是两国自己可以说了算。
在高句丽的王武同样也很清楚。
与其在倭国咄咄逼人,不如自己退后一步。
中原有句话叫做将计就计。
也有请君入瓮的故事。
对付这些没什么头脑的倭国人,称心觉得自己可以玩死他们。
过了一个月之后,从高句丽传来的消息倭国派去高句丽的使者被杀了。
而且因为撤军的事情,高句丽开始收复失地,并且还一路追杀已经后撤的倭国兵马,因为撤军的关系失去阵地数千倭国将士被杀。
秋收之前好不容易拿下来的优势眼看就要消失殆尽。
甚至高句丽还放下话,要南下拿下整个倭国。
听到这些消息苏我信怒火中烧,“当初就该听国师。”
称心连忙说道:“陛下息怒,大臣们不知道人心险恶被人算计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苏我信站起身说道:“不用给他们说好话了。”
一群大臣跪在地上面对着眼前的结果也是无话可说。
称心拦住提刀而起的苏我信说道:“若是杀了他们只会让高句丽开心,谁都有犯错的事情,倭国还需要大家一起来治理,切勿内讧,还请三思。”
再次拦住苏我信,众人看着称心也是心头一热,没想到这个外人会帮着自己说话。
苏我信扔了手中的刀,“一切听凭国师处置。”
称心笑着点头。
有了前车之鉴,称心看着众人说道:“眼下正是倭国生死存亡之秋,我等一定要齐心。”
一群大臣躬身齐声说道:“听凭国师处置。”
称心衣袖一挥说道:“首先我会向长安的长安去信,告诉长安令准备粮食,其次我们开始挖掘金矿,虽说这是留下来的家底,但若是高句丽人打来,这些家底反而给了他人,再者招收兵力,南方居民北迁,整顿兵马继续攻打高句丽。”
众人躬身称是。
称心接着说道:“这一仗若是不打亡的就是我们倭国,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还有一线生机!”
苏我信也亲自下令挖掘银矿。
事情变得很顺利,称心再次写了一份封封让人渡海送往中原,等长安令收到信,三个月后应该就可以在中原的东海沿岸收到粮食了。
信送到了倭国的海边,借着东南季风杨帆启航被送往了中原。
两个月后的泾阳。
李正一脸悲伤地看着地里的西瓜苗,好不容易培育出来的西瓜苗又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