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头叹息一声,魏征走入房间中休息。
第二日一早,户部的官吏又像昨日一样清查田亩。
只是这些户部官吏比昨日更快地散漫,更有点开始交头接耳。
莫不是说李正想要用好吃好喝来腐蚀这些忠直之臣?
再看四周,魏征发现此刻大家已经有些喜欢上了泾阳的日子,若是这个时候再提出什么,反而会引起大家的不满。
思量了片刻之后,魏征来到府衙门口对上官仪说道:“其实我们的吃住不用这么好。”
上官仪说道:“其实这都是长安令安排的,不论郑国公带着户部的人来清查田亩也好,或者是别人来查别的事情,我们都是以客人的招待方式来招待大家的。”
魏征说道:“是不是有些太过了。”
上官仪说道:“哪里哪里,我们平日里吃的用的也是这些。”
魏征大半辈子为官清廉,哪里吃过这么多好酒好肉。
上官仪又说道:“要是郑国公觉得不合适我们也可以调整饭食,尽量简单一些。”
魏征回头看了看忙碌的户部众官员,挥了挥衣袖说道:“不用了。”
上官仪也笑了笑说道:“郑国公见笑了。”
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 像活在另外一个世界的李治
问完上官仪这些话,魏征苦恼地扶着自己的额头。
心里想着好像不该问这些话。
忙碌之余,傍晚的空闲时候,查阅泾阳田亩卷宗的事情也无法在晚上进行,众人也都累了一天了。
魏征走在泾阳的村子里,意外地发现一户人家的家中桌案上放着一个大猪蹄子。
再走了几户,看了看各家各户的菜肴,基本上每户人家都有肉吃。
身在长安以来都过着清贫生活的魏征,在泾阳就像是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人。
走在村中的小道上,魏征见到了泾阳画在墙上的标语,“勤俭节约,劳动致富。”
醒目地八个大字。
魏征问向一个正要回家的老农说道:“敢问这上面八个字为何写在墙上。”
老农看了一眼魏征所指地方向说道:“那都是李大熊的儿子闹出来的,说是让大家都节约一些,到现在我们各家各户的日子都遵循这八个大字,衣服旧了不敢扔了,粮食不敢有一点的浪费。”
魏征抚须说道:“这么多年以来一直都是如此。”
老农古怪地看了一眼魏征,“你是做官的?”
魏征点头说道:“是的。”
老农说道:“是来查田亩的吧,你说说你们这些做官的,整日不想着好好做官,尽和泾阳过不起。”
说完老农扫兴地离开了,不想再搭理魏征。
要来泾阳清查田亩,自然也会让泾阳的村民讨厌。
在村子里走了一圈,魏征回到住处。
又过了一天,魏征还在泾阳府衙查阅着田亩的卷宗,李义府带着两个少年来到了这里。
魏征抬头看着两个少年,其中一个就是当今晋王李治。
一群户部官员连忙行礼说道:“晋王殿下。”
李治连忙扶起行礼的魏征,又和一众官员说道:“诸位不用多礼。”
看着众人李治说道:“我也只是来看看大家查得如何了。”
魏征说道:“晋王殿下放心,我等一定公正严查。”
面对魏征这样的话语,习惯于泾阳宽松的气氛,面对魏征这样长时间在长安和朝中人。
这种气氛一时间让李治有些难以适应。
在书院可没有这么多僵硬的话语和这些礼仪。
李治看着众人说道:“我带人来看看你们查得怎么样了。”
魏征连忙递上一份卷宗,“这是今日所查的。”
李治拿起卷宗看了起来,一看之下皱眉说道:“你们都是这么算账的吗?”
魏征说道:“一直都是这么算的。”
李治长叹一口气说道:“难道不觉得这么算账会很累吗?”
魏征疑惑地看着李治。
李治坐下来拿起笔一边写着说道:“诸位的算法都是一条账目与下一条账目相加,再相加得出总量。”
魏征点头说道:“没错。”
李治说道:“这样算不仅费时间,还吃力不讨好,就像是本来可以一口气吃完东西非要拆开来吃,非常废时间,而且还容易出错。”
魏征看着李治说道:“晋王殿下何出此言?”
李治当着一群户部官员的面前一边写着说道:“我们先假定泾阳一年所产粮食的总量为甲,那么每亩数量为乙,用每亩田亩的数量相除,就可以得出假定的甲,再由甲来推出乙数量,那么就都可以算出来。”
一番话说得众人云里雾里。
魏征说道:“魏王殿下,老夫……老夫没听懂。”
好一会儿,魏征憋着老脸说出了这句话。
李治又说道:“当所求未知量与已知量比较清晰的时候,就可以把所求量设置成未知数。”
魏征又愣了好一会儿说道:“敢问魏王殿下,什么是未知数。”
李治苦恼地挠了挠头。
一旁的狄仁杰写下了一个简单的代数方程说道:“你们按照这个方程中的数字,用你们所算的账目核对一下,看看有没有错。”
一群官吏还是一眼的迷茫。
代数方程是泾阳书院数术中一种很简单的方程式,十几岁左右的孩子都会算。
但教眼前这些人的时候特别费劲。
好一会儿之后这些户部官吏才明白。
等到他们会运用这个方程之后,发现算过来丝毫不差,而且还更准确了一些。
众人纷纷向发现了新大陆一般。
魏征也亲自用这个方程算了一遍,发现与自己之前所算的确实一样,就算是有出入也只是很小的差异。
抬头看向李治,魏征说道:“这是为何?”
李治说道:“其实很简单,就像是数木头,一根根数很费劲,但是用高度和宽度加在一起算就简单了许多,就是一种思路上的转换,当你从前往后算没有头绪的时候,试着从尾向前算,这样就会融会贯通了。”
魏征说道:“魏王殿下是如何学会这个的。”
李治说道:“这个啊,就是数术而已,泾阳的孩子都会。”
“都……都会。”
魏征揪着自己的胡子说道:“当真?”
李治说道:“有些孩子学得比较慢,可能还不会吧。”
有了李治的这个方程式,户部官吏清查田亩的速度何止快了几倍。
李治又说道:“如果有算不出的,可以来书院找我们。”
一个户部官员像是找到了救命稻草一般找到李治说道:“求魏王殿下帮帮我们。”
李治讶异说道:“何事如此激动。”
这个户部的官员苦哈哈说道:“我们几个是丈量田地了,这些日子可跑坏了,有没有更加简单的方法。”
李治看了一眼他们手里一丈长的量尺说道:“随我来吧。”
魏征看着李治带着人离开,心中已经是惊涛骇浪,莫名有一种感觉,李治在泾阳这么多年,当初也在皇宫中见过小时候的李治,现在看来李治像是变了一个人一般。
户部官员清查田亩的公式很快就送到了长安,送到了李世民的面前。
李世民问着房玄龄,“这个公式真的可以清查田亩吗?”
房玄龄说道:“可以用。”
李世民低声说道:“那么可以用在其他地方吗?”
房玄龄知道李世民说的是什么,如果有这个公式,很多不在明面上的账一眼就可以算出来。
但这种事情不能算,大唐的土地就是一笔烂账,谁也不敢乱动。
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田亩事宜
这两年权贵侵占田亩的事情时有发生,也就是查查泾阳,要是查别的地方指不定又会出现什么波折,大唐的土地问题是一条紧绷的绳。
李世民低头看着桌案上的公式愁眉不展,心中当然也想要清查天下田亩。
但自前隋以来权贵侵占土地的事情一直都有。
虽说现在朝中整事还算清明,但问题依旧在眼前。
这是历朝历代留下来的病灶。
想要去除这个病灶就要下猛药。
李世民长叹一口气说道:“房玄龄,你觉得朕应该做吗?”
房玄龄低声说道:“陛下大唐立足不到百年,臣以为还不到时机。”
李世民苦笑了一番,不知怎么了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想法,李正肯定是有办法的。
疲惫地长叹一口气,李世民低声说道:“天色不早了,你也早点休息吧。”
房玄龄躬身行礼道:“臣告辞。”
独自坐在甘露殿内,李世民看着殿外的空洞的夜色沉默不语。
天一亮,户部清查田亩的事情又开始紧张地进行。
有了李治给的公式,在清查田亩账册的事情上速度快了好几倍。
一众户部官员甚至还能根据这个公式举一反三,相乘相除仅仅几个时辰就算完了泾阳半年的田亩账册,魏征欣慰地看着眼前的速度欣慰地点了点头。
泾阳的田地边,李治也带着几个户部官吏开始丈量田亩。
李治拿出一卷线圈说道:“这个线圈十种颜色循环就是十丈,你们也不用用这么短的量尺一仗一仗去量。”
户部官员接过线圈说道:“这个东西准吗?”
李治说道:“误差不会太大。”
为了谨慎起见,户部官员先用已经丈量过的田地测量了一遍。
确实如李治所说,这个线圈的线有十种颜色相间,每一种颜色的长度就是一丈。
确认无误之后,户部的官员便用这个线圈开始测量。
将线圈的一头绑在一个桩子上,再往后拉线,拉到田地的另外一头之后再用另外一个木桩固定。
线贴着田埂笔直平行。
只要数上面的颜色就可以得出田亩的宽度。
泾阳的田地多数都是水田。
丈量起来也方便。
看户部官吏算着田亩的面积还是用笨重的相减相加的方法。
李治摇头说道:“你们这么算,算到什么时候去,难道我们户部一直以来都用这么笨的方法在算的吗?”
这几个户部的官吏面面相觑,苦笑着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其实户部一直都是用这种方式算田亩的。
“还请晋王殿下赐教。”
李治叹息说道:“也不知道你们平时怎么给父皇办事的。”
听着李治的数落,这几个户部的官吏心里不痛快,晋王殿下这才几岁?
今年也才十四岁,都没有成年。
李治一边写着公式说道:“其实有更简单的方法,首先是田地的长与宽一定要清楚,两者相乘就是平方面积。”
平方面积?
一群户部官吏再次迷茫了。
李治又说道:“九章数术有言凡广从相乘谓之幂,对面积的公式其实前人已经给我们答案了,你们户部官吏竟然不知道这个。”
“我等才疏学浅,让晋王殿下见笑了。”
李治接着说道:“我们算出面积之后,再求田亩数,按照你们户部的田亩数应该进三再进三,平方进三,再除以一亩所值,就是田亩数,按照十五亩一顷地,刚刚我们所丈量的田地,共计两顷。”
李治说完之后,几个户部的官吏目不转睛看着公式沉默不语。
户部的官吏多少对数术还是有些了解的。
平日里要算赋税钱饷,也没少到数术。
只是看到李治的公式一时间有些愣住了,平日里如此复杂的算法,经过李正这个公式一套反而简单了许多。
看看自己,再看看李正,莫名有一种半辈子白活了的感觉。
李治说道:“有什么问题就来书院找我,或者去找别的高年级孩子都行,想来这么简单的问题应该难不住你们。”
户部的官吏还是尴尬地笑了笑。
午时休息的魏征来到马圈,看李正喝着茶水悠哉地坐在树荫下。
见到魏征来了,李正说道:“郑国公这是忙完了?”
魏征在一旁坐下说道:“老夫当初查你修路的事情,查到现在倒也没发现什么端倪。”
李正说道:“说来郑国公查我们修路的事情其实也是给我们的一种广告效应,我希望郑国公接着查。”
魏征说道:“你觉得老夫反而帮了你。”
给魏征倒上一杯茶水,李正笑着说道:“明前的好茶,我留的也不多,郑国公尝一口?”
魏征拿起茶杯喝下一口热茶,目光依旧看着李正,“老夫怎么听着不对劲。”
李正说道:“郑国公你知道吗?
你在外面的名声如何?”
魏征冷笑道:“老夫从不在乎自己的名声。”
李正说道:“您在不在乎自己的名声不重要,但是您在外面的名声是清廉正直,敢于直谏的忠臣,而且是一个油盐不进的老顽固。”
听完这些话,魏征的眉头直跳。
李正又说道:“我更要谢谢郑国公,我们修路的那些郡县都是我们的阻力,但郑国公都查不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