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第5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阿大说道:“你要教这些孩子读书,有什么需要你可以来找我。”
    王盛木然地点头,眼下也只能听从安排,那个老家伙说的没错,这个时候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活着回到了关中,才有报仇的机会。
    阿大盯着王盛,这个王盛很快就进入了教书的状态。
    一边盯着王盛,阿大叫来几个人说道:“这里的孩子要到每天天黑才能让他们回去,都看好了,必须要让这些孩子学会。”
    按照长安令的计划,要让吐蕃人学习中原话,学习中原文字。
    甚至希望这些孩子可以忘却吐蕃的文字。
    而且就是从吐蕃的这一代孩子开始。
    打仗只是杀人,长安令要做的不是杀人,但非常诛心。
    这是要刨了吐蕃的根子。
    默呕来到营地的另外一边,一车车银矿又送了出去。
    阿二走来说道:“父亲,那个王盛看起来并不能担任大任。”
    默呕惆怅着说道:“他是五姓子弟,要说学识一定也不错吧。”
    阿二低声说道:“我看他就是一个孬货。”
    默呕说道:“别看他现在这样,人都是会变的,而且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王公子现在才二十岁,等到回到了中原也才三十岁,父亲我老了也就走到这里了,孩子啊,小看谁都不要小看年轻人,欺负人永远不要欺负孩子。”
    阿二点头说道:“知道了。”
    默呕带着阿二走进一处帐篷,这里挂着一张巨大的地图。
    这张地图只有半张,是李正给的。
    另外半张还在李正手中。
    这是一张世界地图。
    默呕拿起毛笔说道:“老三现在在哪儿?”
    阿二说道:“老三过了波斯,来信的时候说是要渡海去更加西方的地方,他在那里发现了一片新天地。”
    默呕的手提着毛笔,目光一路从吐蕃以西,过了波斯之后在一片叫作地中海的地方画了一个圈。
    默呕又说道:“老四老五呢?”
    阿二说道:“老四和老五在天竺谈生意。”
    默呕地图的天竺所在地画了两个圈。
    眯眼看着地图,由于上了年纪现在默呕看东西不是很清楚,低声说道:“老六去哪儿了?”
    阿二说道:“老六去了突厥草原以北,听说那里有很多大熊,没有来信不知死活。”
    默呕点了点头在地图的突厥北上方向画了一个圈,又说道:“老七呢?”


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夏日炎炎
    阿二吃着一只羊腿回话道:“老七跟着西域的一个小国王混吃混喝,整日快活着呢。”
    默呕这才放心地搁下笔,低声说道:“去盯着银矿吧。”
    阿二搁下吃了一半的羊腿说道:“明白了,父亲。”
    看着阿二的样子,默呕语重心长的说道:“多吃点素,少吃肉。”
    “知道了,知道了。”
    阿二一边说着走出了帐篷。
    默呕重新坐下来,拿着毛笔开始写要给李正的信。
    最近手总是会不停地颤抖,颤颤巍巍提着毛笔,默呕小心翼翼地写着每一个字。
    接下来的日子,王盛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尽管生活环境不好,多洗澡,勤洗衣服多少可以让自己舒坦一些。
    经过这几天的了解,王盛也摸清楚了这里的情况。
    从青海以西的三千多里地都是默呕的地盘。
    一个西域人竟然可以控制吐蕃这么大的地盘,实在是骇人听闻。
    这件事却在朝中没有任何人提起过。
    王盛想起当初李正和松赞干布谈判,确实用五百万贯的债质押了一片土地。
    再想想默呕的情况,王盛大致能够想明白个大概。
    让王盛不明白的是如此大的动作,几千里地的大事,朝中竟然一点消息都没有。
    还是说这件事根本就没有经过朝议。
    李正到底有多硬的手腕。
    还有吐蕃教孩子的模式,这里的人管理孩子特别的严格。
    泾阳才有的作业,吐蕃的孩子也有作业。
    不同的是教书一天结束之后,孩子们要做作业,做完了作业之后才能回家。
    若是有孩子做不好作业,那就一直教,直到他会了为止。
    这些日子,王盛也感到自己的压力非常大。
    好在每五天都有两天可以休息。
    出身五姓世家,王盛深刻明白孩童期的重要性。
    这也是五姓近数百年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教书育人这种事情若是被人控制,那就可以控制人的一生。
    也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一个孩子在孩童时期,每天可以接受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
    孩子们辛苦学着中原文字,中原话,中原的习俗,他们哪里还能学得了吐蕃文字?
    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摧毁一个国度并不一定需要兵马长刀,抽空一个国度的底蕴,让他们彻底忘记自己的文明,这才是最可怕的。
    光是想想,王盛都觉得有些后怕。
    也在想着自己到底要到什么地步,才能和李正抗衡。
    一封信送出了吐蕃地界,途中经过半个月,一路从陇右进入了关中。
    到了长安,许敬宗收到了这封信。
    李正和李泰还有大虎正在打理着马圈。
    马圈里多了几匹刚刚出生的小马儿,眼下要扩建马圈是一个力气活。
    李泰累的瘫倒在地只剩下了呼吸的力气。
    瞧着李泰的模样,李正无奈摇了摇头。
    李泰摆手说道:“不干了不干了,我已经站不起来了。”
    一边说着李泰便突然吐了起来,吐完之后便不再说话了。
    许敬宗带着信来说道:“长安令,这是吐蕃送来的信。”
    李正洗了洗手接过信看着,看完之后说道:“一切顺利。”
    许敬宗也说道:“我们的事情也一切顺利,在下偷偷给了不少消息给我们的眼线,现在对方很重用他,长安令的计谋已经有效果了。”
    话说的很小声,只有彼此两个人听到。
    李正说道:“其实可以多招一些五姓子弟去吐蕃支教,我担心王盛一个人忙不过来。”
    许敬宗躬身说道:“要不在下去物色几个。”
    李正摇了摇头,“也没有必要,鸡多了不生蛋,还容易出乱子。”
    许敬宗又是点头说道:“长安令说的是。”
    李正说道:“吃了吗?”
    许敬宗有些疑惑,长安令为什么突然问这个,低声说道:“吃过了。”
    李正擦了擦自己的汗水说道:“那帮我们干活,把马槽搬过来。”
    看到硕大的马槽,许敬宗伸手去搬,这个马槽搬起来非常地吃力。
    也难怪魏王会累倒在地。
    一直忙到了中午,马圈的扩建这才完成。
    现在李正只想跳进河里洗个澡。
    走在村子的小道上,李正遇到了李世民。
    瞧着李世民的模样像是在这里特地等自己。
    李正说道:“陛下是在等我?”
    李世民板着脸说道:“正巧路过。”
    李正又说道:“陛下这嗮的一头汗,看起来像是等了很久啊。”
    李世民擦了擦汗水说道:“朕有事情问你。”
    一边走着,李正脱下衣服走到河边便跳入了河中,感受着河水地清凉说道:“陛下有什么想问的就问吧。”
    看李正就这么游在河中,李世民着实有些难堪,“你好歹也是朕封的郡公,就这么大庭广众之下洗澡?”
    李正背靠着河岸舒坦地长叹一口气说道:“从小就是乡野小子,习惯了。”
    此刻李世民也热的衣衫被汗水浸湿,看李正的模样似乎还很舒坦。
    李世民也想跳入河中。
    可自己的身份要是这么做了,怕不是会被人笑话。
    李世民清了清嗓子说道:“朕想问你,你的泾阳书院有没有扩建的想法?”
    李正说道:“泾阳的书院一直都在扩建。”
    李世民还是板着脸,“朕的意思是扩建到外面去。”
    “呵呵。”
    李正冷冷笑了一声。
    李世民狐疑道:“你在笑什么?”
    李正说道:“外面的士子视我如豺狼虎豹,我扩建出去他们怕不是都要拆了?”
    李世民皱眉说道:“你说得倒也是,其实……”
    话说到这里顿了顿,看着李正悠闲的神情,李世民犹豫了半晌接着说道:“其实朕也像大唐的子民可以更加地聪明,识字的人越来越多,这样大唐的国力也会更强。”
    说完李世民等着回复,可是看着李正这小子丝毫没有要回答的意思,反而哼着小调。
    小调乍一听没什么,不过细听之下竟然还有些好听。
    朕这边苦心想着国事,这小子竟然充耳不闻?
    李世民瓮声说道:“你就这么和朕装聋作哑?”
    李正干笑道:“陛下莫要见怪,在下不过是个乡野小子,顶多做做生意,国事实在是听不懂。”


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 扩建工坊
    李世民挥了挥衣袖便走回了自己的别院,和李正聊多了容易让人上火,迟早有一天会被气死。
    关中夏日炎炎,好在泾阳种的树木不少。
    有不少的树荫。
    李世民路过泾阳坊市的时候,看到新修的官道。
    这条官道是李正四年前就开始修的,从长安可以直通泾阳的坊市,道路两边种满了大树,树木很高,枝叶也很茂。
    这也让官道的两边都在树荫下。
    一眼看过去有不少的人做在树荫下歇脚,甚至有人直接睡在了路边。
    管道上也出现了一幅别样的风景,道路两边坐满了避暑的人。
    在树荫下比坐在家中更舒坦。
    这种天气下,炙热的阳光下整个长安城都像是一个蒸笼。
    拥挤的长安城内,就算是在家中也根本坐不住。
    至少坐在树荫下还有一些风。
    李世民在泾阳坊市走了一圈,便回到了别院。
    回到别院中,李世民拿起冰镇的西瓜便啃了气来。
    长孙皇后身边放着冰块,倒也自得悠闲。
    看着李世民一口一口吃着西瓜,长孙皇后说道:“听说陇右那边又起风沙了。”
    李世民低声说道:“你说以前的人为了粮食毁林做耕地是不是做错了。”
    长孙皇后说道:“时局不同,人们做得选择也不同,是对是错谁知道呢?”
    李世民稍稍点头,认同长孙皇后的想法。
    说完李世民用冰水洗了一把脸,暑气消去了大半。
    长孙皇后说道:“不过最近高阳遇到了一件事情。”
    高阳现在正在忙着自己的事业,作坊扩建,提高提防郡县收入,从而增加收入,对朝政和民生都是很有益处的。
    李世民倒也乐见其成。
    摇着手中的扇子,李世民说道:“她遇到什么麻烦了,李正也摆不平吗?”
    长孙皇后低声说道:“灞上的绝大部分土地都是赵国公的封地,高阳他们要建设作坊,原本可以招收一千多人壮劳力,可是正巧在这个时候赵国公也开始招收壮劳力,这就导致高阳的纸浆作坊无法建成,现在还是停停修修的。”
    听长孙皇后说完,李世民好奇道:“赵国公要这么多壮劳力做什么?”
    长孙皇后低声说道:“不清楚,但也没看到灞上有兴修水利或者其他的工事。”
    李世民又说道:“李正呢?
    他没有做什么吗?”
    长孙皇后叹息道:“陛下也是清楚丽质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若是别人也就算了,但自己的舅舅给她添堵,她也不会多说什么,也让高阳不要和陛下说,又怕陛下烦恼。”
    李丽质从小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纸浆作坊不能在灞上扩建,这个哑巴亏吃就吃了。
    以泾阳的财力也赔不了多少银钱。
    李世民仔细一想又不对,连忙说道:“朕是不是有造纸作坊的七成份子?”
    长孙皇后点头说道:“自从上次陛下和李正签下契约之后,便有了造纸作坊的七成份子,因为在泾阳造纸作坊和印刷厂是一起的,但造纸作坊属于印刷厂的一部分,若是没有足够的纸就会影响印刷厂的印制速度。”
    思量了一会儿,李世民说道:“那纸浆作坊不扩建,亏的还不是朕的银钱?”
    长孙皇后又说道:“这不是亏一天两天的事情,高阳算过一笔账,若是灞上的作坊不能正常运行,印刷厂的效率就会提不上去,如果建成可以正常运转,利润可以提升三成,而一天不建成,陛下亏的只会越来越多。”
    看着李世民的神情,长孙皇后又说道:“也就说原本陛下可以吃三碗,现在还能吃两碗。”
    李世民皱眉说道:“长孙无忌也是朝中的中流砥柱,可他的心胸却没有这么大。”
    涉及自家亲眷的事情,身为晚辈的丽质自然不会多问,也不会多管长辈的决定。
    高阳和丽质两难,没想到是她们自己的舅舅在设计。
    李世民喝道:“王鼎!”
    王鼎小步走入其中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