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凑近仔细看了看,“还真是。”
四个孩子分别游到四根柱子的一端。
李世民不知不觉已经凑近到了河边,眼神中地好奇已经掩饰不住,仔细一看这几根石柱还用锁链连在一起的。
随着大牛一声令下。
四人一起动手,抽出各自石柱一端的木筏。
水流立刻流入了空心的石柱中。
慢慢地石柱开始下沉。
四个孩子也随着石柱往下游。
等到石柱的一端完全沉下去,众人这才看到四根石柱的另外一端是一个扁平的台子。
石柱完整的立在了河道中的时候,大牛,李治,狄仁杰,裴行俭四人也都游了上来,似乎是在确认,游在水中怎么都推不动石柱。
李世民观察着,这个石柱看起来确实是推不动。
看向李淳风,李世民说道:“这是怎么回事,就这么立在河道了?”
李淳风从一旁拿来一只碗,把碗倒扣在沟渠中说道:“陛下请看,因为水压的关系,倒扣在水中的碗很难拿起来,水压越大越费劲,泾阳河水的深度不错,所以石柱一旦被水压压住,寻常人根本推不动,这就是原理。”
李世民这才稍稍点头,眼神中还是有疑惑。
一块块已经浇筑好的石板运向河中。
用那四根柱子作为支点,开始铺设了石板。
一个时辰之后,一个平台在河中就建设好了。
李世民干脆坐下继续看着,越是看眉头紧皱。
半天过去了,李世民吃着王鼎端来的饭食,几个孩子依旧在忙活,原来他们是要在河道中建一个房子。
看了好一会儿,吃了碗中的饭,李世民拿起一旁的科学书,专研着水压和气压之间的关系。
等到傍晚时分河道中建设的房子已经有了雏形。
在村子里闲逛的李绩走来说道:“陛下还在这儿呢?”
李世民指着河道说道:“没想到不用填河,就可以在河道中建设房子。”
李绩说道:“确实是这样,不用填河也不会影响下游,这样在河中建设房子也很是轻巧。”
天色也就要黑了,大牛李治几个孩子也上了岸。
李治见到李世民连忙跑来行礼,“父皇怎么过来了。”
李世民跟着李治一起往回走说道:“这样地房子坚固不?”
李治说道:“其实我们对河道底部也做了处理,严丝合缝扣住的,还是很牢固的。”
李世民稍稍点头说道:“原来你们在河道底下也做了手脚。”
李治解释道:“我们在河底也做了相应的平台,不然也不可能这样牢固。”
送李治回到了家中,李世民干脆也来这里。
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科学深奥
李正看到李世民来了,小声对他说道:“陛下这是干脆连晚饭都来蹭了?”
李世民说道:“陛下也是顺路。”
李正说道:“也对,咱们都是一个村子的,怎么着都能顺路。”
李世民不屑地笑了笑。
阎立本拿着名册而来说道:“这边是第一期留下来的学徒,一共有四百学徒留下来了。”
李正看着名册上的名字,“留下来的人不多,不过也够用了,一开始我们工程队的规模也不用太大,眼下正好,以后我们再想着扩大河道规模。”
阎立本赞同地点了点头又说道:“不过你放心,一些原本有基础有技艺的工匠我都私底下说来了,他们都会留下来做事。”
有四百人规模的工程队可以做很多事情了。
阎立本又说道;“李义府这个人在工程队合适吗?”
李正说道:“阎大匠要是不觉得不合适,我可以换走他。”
阎立本连忙摆手说道:“老夫没有要他走的意思。”
李正对阎立本说道:“阎大匠擅长手艺,李淳风擅长调度,管人我也怕阎大匠一个人忙不过来。”
阎立本说道:“倒也是,他确实也是挺有能力,以前建房子,建书院都是他在调度人手,老夫也见过他的能力。”
李正收好名册说道:“陛下在这里,你要不要去见见行了个礼。”
阎立本往院子里看了看,就瞧见了正牵着晋阳公主的陛下。
阎立本说道:“老夫就不打扰陛下了,先安置那些学徒去。”
李正说道:“阎大匠慢走。”
重新走回院子,李正对李世民说道:“阎立本来过了。”
李世民说道:“他来做什么?”
李正说道:“没什么,就是来说说那些学徒的情况,说是不想打扰陛下,就先回去了。”
李世民稍稍点头,也没多问。
在李正家中对付了一顿饭,李世民回到了自己的别院。
长孙皇后修补着衣服说道:“陛下出去了一天,都在做什么呢?”
李世民坐在躺椅上思索着说道:“朕今天看大牛他们做实验了。”
长孙皇后点头也没多问。
李世民低声说道:“你说以前在河中建设房子,要如何做?”
长孙皇后想了一会儿说道:“挖土填河要不就是先掐断上游的水流,等到河道枯竭再建房子,而后放开河道让水流下来,就成了水上楼阁。”
李世民低声说道:“很费时间吧?”
长孙皇后回忆着说道:“臣妾当初也见过,用了大概四五个月吧。”
李世民说道:“今日朕看到大牛他们只用一天时间,就在河道做好了地基,明日就可以建设房子了,省时省力非常快捷。”
长孙皇后说道:“他们书院一直以来都是推崇知识的,书院里的孩子都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也可以让日子过得更好。”
李世民苦笑道:“让日子过得更好,现在的日子不好吗?”
现在的日子好吗?
可能在中原还有很多的地方的人食不裹腹。
还有很多地方的人挨饿受冻。
要说好,也说不上太好。
要说差,倒也不是太差。
李世民当然也希望让大唐子民过上好日子。
王鼎走来说道:“陛下,长安出了一件事。”
李世民问道:“什么事情?”
王鼎说道:“陛下可还记得跟在太子身边的那个王盛。”
李世民说道:“你是说那个王家子弟,曾经王家家主的独子。”
王鼎点头说道:“是的。”
王鼎又说道:“许敬宗给王盛下了一个套,说是在平康坊没给钱,太子也不想再见他了。”
李世民说道:“还有这事?
这个王盛如何得罪他们了?”
王鼎说道:“据老奴所知,这个王盛和李正有过节。”
李世民皱眉说道:“有过节?
因为之前有过节,李正也必要和他过不去,这不是李正的性格。”
王鼎说道:“是不是其中还有什么缘由?
或者说王盛和许敬宗也有过节。”
思量了一会儿,李世民说道:“现在这个王盛怎么样了?”
王鼎低声说道:“现在这个王盛被送去吐蕃了,我们的人跟了一段路,可是跟丢了。
不过现在王家的那个王乔儿和长乐公主走得很近。”
听到这里,李世民皱眉说道:“王盛和李正有过节,这个王乔儿和长乐公主关系反而更好了?”
这些事情与以后的计划也没有什么交集。
李世民也不愿意多去想。
今天一天经历的事情有些太过离奇。
李世民坐在别院中,还在消化着自己今日见到的事情。
细想之下,李世民又明白了为什么现在在河道中建设房子。
按照书中对水压的描述,水位越高水压越大。
这和深度也有相对关系。
眼下这个时候正是盛夏,这个时候的河道水位也是最低的。
从水位最低点开始建房,以后的水位也只会越来越高,水压也会越大,反而会让房子更加地坚固。
书中还有压力的公式。
只能明白大概的意思,想要算出其中的具体公式对李世民来说太难了。
放下手中的书籍,李世民不想再研究了。
就算是这些学识再深奥,再离奇,终究和帝王权术没有半点关系。
对治理朝政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倒是李正的工程队,声势挺大的。
来到房中,李世民倒头就睡。
面对从未接触过的学识,李世民只是感觉到精神的疲惫。
一觉睡到了第二天中午,醒来之后李世民总算感觉自己清醒了许多。
在别院中打了太极打算出去走走。
按照约定孔颖达确实没有在书院中教书。
对外界也只是说孔颖达告老之后便离开长安养老了。
孔颖达的孙女和程处默就住在泾阳。
住在泾阳,孔颖达也可以有自己的孙女照顾他。
到了孔颖达这个年纪也该停下来享受天伦了。
儒家子弟都非常看重这方面。
以至于就算是孔颖达在泾阳,外面的儒家子弟也不好多说什么。
而王盛被许敬宗下套的事情也传了出去。
王盛是当初的五姓子弟,也是少有的可以好好活下来的五姓王家嫡系。
当初的五行旧人对李正,对许敬宗越发的咬牙切齿。
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吐蕃教书
王盛被人拉下马车灰头土脸地一路被押着走向草原。
此刻心中对许敬宗的愤恨无以复加。
从中原到吐蕃地界,来回押着的人已经换了几批。
王盛心中暗暗发誓,此生一定要把李正和许敬宗碎尸万段。
被押着来到一个人面前,王盛目光看向他,对方看起来大概五十岁,脸上带着笑容,眼神十分锐利。
王盛移开自己的目光说道:“你们是什么人?”
默呕说道:“你欠了许敬宗一万贯,接下来的十年都要在这里干活。”
观察着王盛的神情,默呕又说道:“我知道你心里有多么的怨恨许敬宗,不过你又能怎么样?
你没权没势,就连你一直希冀的依仗当今太子都不要你了,你能报仇吗?”
王盛咬牙说道:“终有一日我要许敬宗十倍奉还。”
默呕冷笑道:“年轻人空谈抱负是没用的,我现在就算是杀了你,也没人管你。”
看王盛还是一脸的不服气,再上下打量王盛,默呕说道:“来这里干活穿着还挺讲究的,这身衣服应该值不少钱。”
说完默呕对身后的人说道:“把他身上地衣服全部扒了!”
“你们做什么!”
王盛挣扎着,但双手双脚给捆着,三两下就被人扒走了衣服。
默呕把一套粗布短衣丢给王盛,“在这里就给我穿这种衣服。”
双手双脚的束缚被解开,王盛拿起地上的衣服,默呕给的衣服非常破烂,甚至还能看到几只肥大的跳蚤。
默呕低声说道:“穿上吧,你还要干活,这里的夜晚冷,别给冻死了。”
王盛站在原地好一会儿,没有穿地上的衣服。
默呕长叹一口气对一旁的壮汉说道:“打他,打到他穿衣服为止。”
话音落下,王盛还没反应过来,对方的拳脚就像雨点一般落下。
五姓子弟身上都有一种傲气。
这种傲气对王盛来说只会害了他自己。
也不知长安令为何要把如此重任交给这么一个人。
听说这个王盛的姐姐是出了名的美人,至今未嫁。
默呕心中暗暗猜测着。
王盛忍受着对方的打,目光却看到了默呕腰间挂着地一个罗盘,再仔细一看这个罗盘不是别的,是泾阳才有的指南针。
“我穿!”
王盛怒声说道。
拳脚停下,王盛忍受着厌恶,把这些破烂衣服穿在自己身上,甚至已经可以感觉到跳蚤在自己身上爬。
默呕让人拿来一堆书籍放在王盛的面前说道:“从现在开始你就给吐蕃人教书,教他们说关中话,教他们写中原文字。”
王盛看着一本本书籍,这些书籍大多数都是一些给小孩子蒙学启蒙的书籍。
默呕说道:“这点小事难不倒王公子吧。”
王盛说道:“我只要教书?”
默呕指了指身边的一个年轻人说道:“你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他,他会安排你,你叫他阿大就好。”
阿大笑着说道:“王公子好。”
王盛瞧着这个阿大,他看起来比自己还小几岁,不过对方地体格很好,几乎褐色的皮肤,脸上一片黄一片褐色,像是给阳光长时间晒过之后的蜕皮,看着就让人感觉不是什么好人,偏偏这样的人脸上挂着有些和善的笑容。
默呕再次说道:“在这里我就是王法,一切都要听我的,你在这里教书十年,其实长安令来信中有一个说法,他把这个比作支教。”
从指南针就可以看得出对方和泾阳的关系匪浅。
看来他也不打算瞒着。
跟着阿大来到一处帐篷前,这里聚集了数百个孩子,年纪有小有大,小的只有四五岁,大的看起来有十四岁。
阿大说道:“你要教这些孩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