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站起身说道:“许敬宗呢?”
女人冷笑道:“什么许敬宗?
这长安的男人真是越来越不规矩了,来人!”
随着几个大汉走了进来,王盛当即被揍了一顿。
而后又被几个壮汉被架了起来。
女人说道:“送去官府!”
王盛挣扎着说道:“我被人设计了!许敬宗,你个混蛋!”
平康坊门外,许敬宗就站在这里。
看到许敬宗,王盛红着脸怒吼道:“许敬宗,你设计我!”
许敬宗瞧着王盛的神情说道:“昨晚王公子在平康坊可是意气风发得很,怎么这会如此狼狈。”
此刻王盛想要杀了许敬宗的心都有了。
许敬宗对几个壮汉说道:“你们怎么能这么对我兄弟。”
壮汉抓着王盛不放低声说道:“姑娘们挣这种钱不容易,放人可以打,但是要给钱,这个公子没有钱。”
许敬宗了然地点头,“原来是这样,多少银钱。”
壮汉板着脸说道:“一万贯!”
“一万贯……”
王盛挣扎着说道:“你们讹人,还有没有王法了!”
壮汉说道:“我们这里的头牌一夜就是一万贯,不信公子可以去打听。”
许敬宗摇头一脸怜悯地看着王盛说道:“啧啧啧,这可不是什么小数目。”
王盛红着脸看着许敬宗说道:“都是你设计的。”
许敬宗感慨道:“这可不是在下设计的,是王公子自己要来平康坊的,难道王公子不记得了。”
王盛愣愣地看着许敬宗。
许敬宗琢磨着说道:“怕是这件事要传到太子耳朵里了,说不定昨晚就有消息送到东宫了,你觉得太子会留你这样的人在身边吗?”
见王盛依旧愣在原地,眼神里已经慌了神,许敬宗接着说道:“平康坊的姑娘挣钱不容易,这长安城的男人都看不起像你这样不给钱的人,看来以后这长安城怕是没有你的容身之地了。”
才二十岁出头,还没经过人心险恶的王盛此刻心中已经凉了半截。
许敬宗说道:“不过在下手中倒是有点闲钱。”
王盛缓缓抬起头看着许敬宗。
许敬宗微笑说道:“在下可以帮王公子把钱付了,只不过这钱王公子要还,敢问王公子还得起吗?”
眼下可以离开平康坊才是关键,眼下正是清晨,街上人并不多。
王盛说道:“我还!只不过我现在没有这么多钱。”
许敬宗又说道:“听说你还有个姐姐,她应该也有钱吧。”
听到自己姐姐王盛当即跳脚说道:“你要对我姐姐做什么?”
眼下这个王盛已经上了套,任由拿捏许敬宗冷笑道:“你拿不出钱,我只能找你姐姐要钱,王公子看起来君子模样,没想到逛平康坊不给钱,要是被王氏知道怕是会伤心吧。”
王盛的神情开始慌乱。
许敬宗的话语一直在耳边萦绕。
许敬宗接着说道:“在下好歹和王公子相识一场,也不是见死不救的人。”
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 陈旧的枷锁
说完许敬宗拿出一份契约说道:“既然王公子拿不出钱财,也不让在下去找你的姐姐,那就签了这份契约还债!”
王盛拿过契约看着上面的内容,“你要我给你做十年苦力?
!”
许敬宗点头说道:“十年已经很便宜你了,你一个落魄的世家子弟,你觉得你值几个钱?
这也是我看在你姐姐和长安令的交情上帮你的。”
王盛扭头说道:“我不会签的。”
许敬宗点头说道:“好呀,你可以不签,那把人送去官府。”
看着王盛要被押走,许敬宗低声说道:“王公子,你姐姐一定会想办法救你,到时候你姐姐能求的人不多,现在你姐姐就在泾阳,而且她与长安令和长乐公主有交情,你是王家的独子,你姐姐会用尽办法救你的,只不过为了救你,你的姐姐要付出什么代价。”
听到这话王盛脸色惨白。
许敬宗说道:“不得不说你姐姐是个美人,要长安令救你,你可知道她要答应长安令什么?
更何况,你堂堂王家独子做出这种事情,王家世代的脸面都被你丢光了。”
王盛怒目圆睁,怒声说道:“许敬宗,我杀了你!”
许敬宗摇头叹息道:“可怜啊,说不定长安令正等着这个机会拿住你的姐姐。”
王盛大声喝道:“慢着!”
回头看向许敬宗,王盛说道:“我可以签,但我有一个要求。”
许敬宗拿着契约说道:“说。”
王盛咬着牙说道:“这件事别让我姐知道。”
许敬宗点头说道:“可以,王公子再看一遍契约要是没问题,就画押。”
王盛低声说道:“我想见见太子,至少让我见他最后一面。”
许敬宗点头答应,让这个大汉带着王盛来到承天门前。
告诉承天门的官兵后,不到一炷香的时间,一个东宫的侍卫走来对王盛说道:“太子不想见你,以后你也不要来东宫了,太子不想和你这样的人有交集。”
说完东宫的侍卫便离开了。
瞧着王盛心如死灰的神情,许敬宗说道:“好在还有我帮助王公子,也不算是走投无路。”
拿着契约,王盛颤颤巍巍的话,按下指印的一瞬间王盛想死的心都有了。
许敬宗收好已经画押的契约说道:“王公子,以后的十年可要都听我的安排,一旦反悔,你在平康坊的那些事情可会人尽皆知的。”
王盛低着头不再言语。
许敬宗对架着王盛的壮汉说道:“城外有一辆马车,把他送入马车,接下来的事情我会安排。”
壮汉点着头答应。
瞧着犹如行尸走肉的王盛,许敬宗长叹一口气,“长安令还真是费心了。”
把事情处理好之后,许敬宗亲眼看着马车朝着吐蕃的方向而去,这才让人去泾阳回报。
泾阳,李正坐在自家的院子里,吃着西域送来的葡萄。
一旁李治正在教小兕子做题。
李丽质带着王乔儿而来。
李正对她说道:“你弟弟的事情都已经安排了,从此他再也去不了太子的身边,过程有些不太好看,希望不要见怪。”
王乔儿躬身说道:“多谢长安令相助,只要他离开太子身边,父亲在天之灵也会宽慰的。”
李正拿出契约说道:“希望他在吐蕃的十年多磨练自己。”
王乔儿拿过契约说道:“多谢长安令,多谢公主殿下,小女无以为报,今后愿为侍女侍奉长安令和公主殿下。”
李正摆手说道:“不用了,我这里不缺人手。”
看王乔儿对李正的反应有些诧异,李丽质说道:“哪有让你做侍女的,不如和我一起打理生意,我这里缺少帮手。”
话语间李丽质的语气怪怪的,她的眼神里很警惕。
王乔儿确实很漂亮,而且很有那种大家闺秀的味道。
李丽质把她带入了账房,就瞧不见了。
像是生怕自己多看王乔儿一眼,李正摇着手中的蒲扇思量着,女人还真是不好琢磨。
说来也不用王乔儿报答什么,本意上自己这边确实也缺个能够去吐蕃,教吐蕃人学习中原文字,中原书籍的人。
而且十年并不短,等到王盛回来他也应该三十多岁了。
看起来李丽质似乎对她另有安排。
李正也不再多问,来到田地里继续记录观察西瓜苗的情况。
孔颖达很快就融入了书院。
在书院里孩子们并不认识孔颖达。
只是称呼孔颖达怪老头。
童言无忌,孔颖达很喜欢这些孩子。
一直以来在国子监孔颖达见到都是权贵子弟,他更喜欢这些寻常百姓家的孩子。
是不是孔颖达还会讲解一些孩子们不懂的问题。
大多数时间孔颖达都会在书院等孩子们上课的时候,他便坐在门口旁听。
孔颖达手中也有了一本小册子。
每一次他一边听课都会和孩子们一样做着笔记。
孔颖达像是整个书院年纪最大的学生。
其实孔颖达大可不用这样。
李淳风对孔颖达说道:“老夫子,您都读了大半辈子书何必呢?”
孔颖达笑道:“你们书院不是有句话叫做学到老活到老,你不知道老朽在国子监眼前都是陈旧的学识,那些学识太过老旧了,偶尔能够在这里学到一些新的学识,还有这么多的孩子,老朽也会觉得自己年轻了几岁。”
孔颖达脸上是慈祥的笑容。
李淳风也不好多劝。
孔颖达又说道:“在泾阳老朽还能看看自己的孙女,抱一抱孩子,老朽已经很知足了。”
回到书院的藏书阁,继续翻看着这里的书籍。
从这些书籍中总能获得一些从未有过的感悟。
科学,数术,物理。
孔颖达在这里坐了大半天之后,走出藏书阁看着晴朗的天空,心中有一种感悟,自己似乎对天地之间有了新的认知。
像是眼前的虚妄就要被剥开一般,有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
从一个境界走向另外一个新的境界。
一辈子都没有体会过这种天地清明的感觉。
束缚了大半辈子的陈旧枷锁,仿佛就要打开了。
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河中建房
孔颖达来到书院的办公室,这里是书院夫子平日里办事的地方。
李淳风见孔颖达来了连忙起身说道:“老夫子,今日过得如何?”
孔颖达把小册子收好说道:“今日也是颇有收获的一天。”
带着孔颖达来到自己的房间,李淳风说道:“平日里我们几个夫子就住在书院里。”
孔颖达走入李淳风的房间,入眼墙壁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咋一看还很渗人。
瞧见孔颖达的神情,再看看自己的房间,李淳风尴尬地笑了笑:“陋舍有些日子没有整理了。”
说着李淳风一边手忙脚乱地收拾着说道:“要不和魏王殿下打个招呼,书院还有空房子,老夫子也可以住在这里。”
孔颖达摆手说道:“老朽的身份不适合住在书院。”
李淳风长叹一口气,想想也是孔颖达身份代表的是儒家,儒家子弟若是知道孔颖达住在书院,怕是会再生波折。
看着墙上的公式,孔颖达问道:“你这是在算什么?”
李淳风感慨道:“老夫以前在李正的数术一书中看到了一个符号,后来大牛说这个符号是圆周率,这个数字比三大但比四小,三点一四一五之后还有无数位,据说是永远都算不尽的一个公式。”
孔颖达说道:“当真?”
李淳风叹息道:“从老夫到泾阳已经有三四年了,这两年就一直在算这个圆周率,已经算到第五十四位,目前来看还没算到尽头,每次睡前老夫都会花几个时辰算,但还是没有算完。”
孔颖达疑惑道:“还有这种事情?”
李淳风点头说道:“老夫年轻时跟随袁天罡也在其他的典籍中看到过这种算法,久远之前就有前人也算过,只不过没有李正这么清晰。”
正说着一群孩子结伴跑出了书院。
李淳风说道:“今日大牛带着人又要进行实验了,要不要一起去看看。”
孔颖达点头说道:“也好,也好。”
人到中年的李淳风与白发苍苍地孔颖达一起走出书院。
跟在一群孩子身后,他们来到泾阳的河边。
孔颖达也见到了站在这里的李世民。
李淳风和孔颖达一起上前行礼。
孔颖达好奇道:“陛下也来看实验?”
李世民只是淡然说道:“朕只是过来走走。”
村子的另外一边也来了不少人,这些人中领头的就是阎立本。
跟在阎立本身后的还有一千个招收而来的学徒。
这些学徒来泾阳也有一个月了。
瞧着阎立本那边声势浩大,李世民倒也没多看,继续观察大牛和几个孩子。
阎立本对工匠们说道:“抽水泵的技术你们大多数人也都掌握了,大家的目的都是来学技术的,接下来大家可以看看这个实验,看完之后如果想要离开的今晚拿了工钱就可以回家,想要留下来的继续留下来学技艺。”
河道的两边都站满了人。
众人都盯着河中的情况。
泾阳河的上游飘来一膄船。
船很小就是一艘很小的渔船。
船上的是大牛,狄仁杰和裴行俭,李治四人。
随着船慢慢到了众人眼前。
仔细一看船的后方还有一根根非常粗大的石柱。
李世民疑惑道:“这个石柱是如何飘在水上的。”
李淳风解释道:“臣倒是在研究院见过图纸,这个石柱其实是空心的,用泥浇筑的,之所以能够浮起来,因为石柱的下方还有木头。”
李世民凑近仔细看了看,“还真是。”
四个孩子分别游到四根柱子的一端。
李世民不知不觉已经凑近到了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