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第5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坐在躺椅上,李正说道:“是李泰请来的。”
    李丽质又说道:“你想用孔颖达的名声来为书院做势?”
    李正摇头说道:“我不会用孔颖达老夫子的名声用来做任何事情。”
    看着李正的神情,李丽质心里还是很尊重孔颖达的。
    但李正和儒家有过节。
    甚至很多儒家学子都把李正列为头号大敌。
    其实李正把孔颖达请来,就算用孔颖达的名声来做一些事情都没什么。
    不用孔颖达的名声来做任何事情。
    从这一句话看来,李正还是那个李正。
    李丽质满意地点了点头,“只是为了让孔颖达老夫子养老?”
    李正低声说道:“只是这样而已。”
    孔颖达来到自己的住处,听着李泰的介绍这里是泾阳的住宅区。
    李正将整个泾阳分成了六块区域,一片是住宅区,一片是田地,工业区,养殖区,学院区,护卫队营地。
    将所有事物都分开,然后在一起整理。
    这样人们的住房也不会东一块西一块,工业区也可以集中整合处理。
    看似一些莫名其妙的规定。
    实则其中也暗藏着智慧。
    李泰说道:“李正就喜欢这样,专门的事务让专门的处理;  这样不仅方便统筹安排方面也不容易出现什么岔子。”
    孔颖达笑着点头,“其实中原的很多郡县也可以这么做;  但……”
    话没说话,李泰也知道孔颖达的意思。
    李正这种管理办法确实很好用,在一些事情上处理可以很快很便捷地找到问题在哪儿,并且调配人手和统一处理方面很方便。
    可泾阳的方式用在其他地方反而不合适。
    因为土地的关系,土地关系到很多权贵的利益。
    因为泾阳就是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李正可以任意安排。
    可对于整个中原呢?近千年来中原都按照古老的方式在进行。
    尤其是每一次的变法革新,都会有阵痛和风险。
    收拾好家里,李泰说道:“老夫子早先休息,我就先回去了。”
    孔颖达点了点头不再说什么。
    第二日,孔颖达早早就来到了李世民的别院。
    对孔颖达的到来,李世民并不意外。
    面对李世民,孔颖达躬身说道:“老朽谢过陛下应允。”
    李世民在院子里打着太极拳说道:“不用谢朕,你应该谢青雀和李正,青雀去请你,李正和朕谈的条件,这两个孩子出了不少心力。”
    孔颖达还是躬身行礼说道:“老朽还是要谢过陛下。”
    李世民坐下说道:“朕知道当初你就不愿意去国子监,你不喜朝政,也不喜人情世故,这么多年朕都知道,如今既然告老就好好度过晚年。”
    孔颖达对李世民说道:“陛下,其实泾阳治理模式又何尝不是一种新朕,其中暗藏智慧何止一二。”
    李世民说道:“哪有这么简单。”
    孔颖达点头说道:“陛下万事开头难,总要有第一步。”
    李世民长叹一口气,“朕也不是看不明白,中原顽疾很多,五姓能够拔除已经是很冒险了,这还是用李正的人头冒险的。”
    当初李正刚刚在长安成名,五姓对李正的抨击最大。
    就算是如今五姓已经塌了,但对李正的抨击依旧存在。


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 真正的智慧
    而且长年以往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孔颖达长叹一口气说道:“其实儒家的根本对于其他学说并没有这么大的敌意,直到董仲舒天人三问之后,就再无百家争鸣了。”
    李世民说道:“朕很难想象如此大逆不道的话,会从您老人家嘴里说出来。”
    在多少读书人眼里董仲舒是一个儒家的伟人。
    孔颖达却敢这么评价董仲舒。
    嘴里这么说着,李世民倒也没有见怪,只是笑了笑。
    孔颖达也是一个明白人。
    董仲舒能够天人三问,也不过是当初的汉武帝需要而已。
    这才有了独尊儒术。
    那时候开始以儒家为核心的五姓便开始壮大。
    李世民自认不能点评汉武帝。
    也没有资格。
    又和李世民聊了聊眼下中原的儒家情况;  孔颖达便离开了别院。
    一路走向泾阳的书院。
    来到书院的门口,孔颖达就看到了很多学子进进出出。
    在这里逛了一圈,孔颖达意外地发现这里的孩子对于学问非常地渴求。
    三五学子成群,都在议论着做题,也在看书。
    孔颖达看到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十五岁的模样。
    瞧着这个孩子孔颖达看了好久这才辨认出来;  孔颖达笑呵呵说道:“你就是大牛了吧。”
    大牛朝着孔颖达行礼说道:“见过老夫子。”
    孔颖达摆手说道:“不必多礼,老朽也是来这里学习的。”
    大牛对孔颖达说道:“书院里的学习比较自由,年长的孩子们也可以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门类。”
    孔颖达低声说道:“其实老朽一直以来有个问题。”
    大牛说道:“老夫子请讲。”
    孔颖达说道:“李正建了这么一个书院到底是为了什么。”
    大牛说道:“起初只是教书识字;  那时候都是上官仪在做这些事情,但孩子们在书院学习并不只是死读书,对老师来说儒家的书籍并没有太多的效用,反而要孩子们学习技能。”
    孔颖达又好奇说道:“什么技能。”
    大牛说道:“就比如说孩子们跟着阎立本学习,可以学到木匠的本领,跟着李淳风学习就可以学得数术。”
    孔颖达稍稍点头,“这些坊间就可以学。”
    大牛又说道:“书院最大的区别就是基础学识。”
    孔颖达好奇道:“什么是基础学识?”
    大牛说道:“我们的孩子想要去高年级就需要先考试,只有当数术,医术,以及一些科学上知识作为基础,再去学其他的技能,懂得数术的孩子,他们也会做几何题目,那么他们的匠作就不只是木匠一途,他们可以通过学习数术,通过运算就知道河道宽度;  设置木桩等等造出坚固的桥梁。”
    孔颖达稍稍点头。
    大牛又说道:“又比如说科学上的物理;  我们最近用杠杆原理做出一种耕田用的犁,不需要牲口,人就可以轻松拖动,这就是科学的用处,科学是求知,也是格物致知,老师创建研究院的目的也是希望我们的学识可以照顾到民生。”
    孔颖达感慨道:“都是好孩子呀。”
    大牛带着孔颖达来到藏书阁说道:“老夫子这里就是藏书阁,这里有泾阳学子所学的所有书籍,老夫子可以在这里多看看。”
    孔颖达拍了拍大牛的肩膀说道:“多谢你了,小子。”
    大牛也笑了笑,“我还要带着大家去做实验,老夫子自便就好。”
    孔颖达走入藏书阁,这里也坐着不少的学子。
    只是一眼看去,非常的安静。
    安静到可以听见自己的呼吸声。
    再看这些专心读书的孩子们。
    他们和国子监的孩子们有很大的不同。
    国子监的孩子大多也都是权贵子弟。
    那些孩子对学问二字没太多兴趣,大多数孩子也只是学会了读书识字。
    对于智慧二字,他们领略的却不多。
    孔颖达看着眼下藏书阁的孩子,这些孩子才是最想求知,最想要智慧的孩子。
    孔颖达心中莫名有些悲凉。
    儒家子弟嗤之以鼻的李正,却能建造出如此优秀的书院。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寻常人家的孩子心地也是最干净的。
    这样的孩子学习知识也是最快的。
    他们读书不为了功成名就,也不为了进士及第。
    而只是为了学习本领。
    这样的意义也是如今国子监最需要的。
    想要建造出这样的书院,达到这个地图;  环境,人群,氛围,初心这些一个都不能少。
    而恰恰是李正这样一个人,能够做成。
    孔颖达心里也希望儒家也能在这个书院有一席之地嘛,但眼下儒家子弟对李正的唾弃,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儒家可以修养身心,也可以教人做君子。
    但这些真的是眼下的寻常人家需要的吗?
    他们需要的不过是求生的根本。
    而这些儒家给不了他们。
    阎立本这几日一直都很忙。
    泾阳招收了近一千个学徒。
    烈日到头照着,阎立本将名单交给了李正。
    李正递给阎立本一碗冰沙说道:“阎大匠吃一口这。”
    阎立本接过冰沙说道:“这个是……”
    李正说道:“我管这个叫做冰沙,解暑很好用。”
    阎立本拿起勺子挖起一口冰沙放在嘴里,还带着西瓜味的冰沙,一口咽下感觉自己的五脏六腑都凉了一截。
    等到这一阵凉意过去,暑意也消去了不少。
    见李正看着名单,阎立本解释道:“这是挑选出来的九百三十人,其中有十人是老夫请来的,你放心这些人都是精挑细选。”
    李正收起册子说道:“有劳阎大匠了。”
    阎立本摆手说道:“不客气,听说孔颖达也来泾阳了。”
    李正也点头说道:“现在应该就在书院吧。”
    阎立本连忙说道:“老夫去见见孔颖达就先告辞了。 ”
    李正拿着册子点头。
    册子上的名单还要交给李丽质,这些学徒的工资也都要李丽质来付。
    阎立本来到书院,见到了刚刚从藏书阁出来的孔颖达。
    阎立本说道:“老夫子怎么来这里了?”
    孔颖达一边走一边说道:“年纪大了,教不动书了。”
    走了两步,孔颖达看向阎立本说道:“你来泾阳有些年头了,你觉得泾阳书院怎么样?”


第一千二百四十章 新天地
    阎立本感慨着说道:“老夫进入这个书院之后,老夫才知道什么是天高地厚吧,有些事情如果细细研究一下你会发现还有很多奇妙的东西没有发觉,就像是抽水泵这个东西,如果没有抽水泵老夫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气压。”
    话语停顿了一会儿,阎立本又说道:“还有一個叫做抽水马桶的东西,老夫也知道了水压;
    原来造东西还能这样做。老夫出身匠作世家,工匠一行一直以来以手艺为尊。”
    孙思邈稍稍点头,对这些话语表示赞同。
    阎立本又说道:“越来越多的工匠不再专研如何造物,却在钻研手艺精细,手艺的精细与否决定了一个工匠的水平,老夫觉得这是错误的;
    只会让匠作一行一直原地踏步;
    因为他们只知道手艺,却不会去学习知识。”
    “先秦之后;
    世上再无公输墨子,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凉,老夫心中渴求的是一种希望吧,就像是李正专研出来的抽水泵,还有至今一直在完善的自行车,这些东西又何尝不是造福民生,而且李正开辟了研究院之后,再一次确定了老夫没有看错人,李正的研究院就是为了让书院的研究方向朝着改善民生而去。”
    听完阎立本的这番肺腑之言,孔颖达也陷入了沉默。
    站在书院外站了许久,孙思邈缓缓开口说道:“或许李正想要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这片学识的新天地可以让人们过得更好。”
    阎立本又说道:“可偏偏李正又是一个死要钱的人,他被多少人唾骂,他与佛门已经不共戴天,他又是儒家子弟的眼中钉。”
    孙思邈低声说道:“可能李正自己也没有想这么多;
    或许这些威胁李正根本就没有看在眼里。”
    阎立本皱眉说道:“有好几次;
    老夫总觉得李正不对劲,但又说不上什么地方不对劲。”
    孙思邈笑着说道:“有些事情他一意孤行,看起来是无的放矢,但仔细一想你就会发现李正坚持的一些事情是值得推敲,他像是早就知道他的方向是对的一般。”
    阎立本思量着说道:“难不成真是一个路过他家门口的一个道士教他的?”
    孙思邈说道:“谁又知道呢。”
    正在马圈看着吐蕃地图的李正打了一个喷嚏。
    默呕又送来消息了,吐蕃的牧民已经迁回来也安置了下来,对于一些新规矩吐蕃牧民虽然有所反抗,但也已经被摆平了。
    许敬宗说道:“长安令,默呕的信上说越来越多的牧民要迁入,这已经比以前要多了。”
    李正拿出一份契约说道:“这不是问题,牧民迁入质押土地就是劳工,凡是要迁入的都是劳工,这都是劳动力,不嫌少。”
    许敬宗接过李正的契约看了一眼,这像是一份劳工的契约,只不过这份契约没有后续的保障,默呕一方可以随意遣散牧民,不得不说李正的这份契约非常的毒辣,把那些牧民拿捏得死死的,而且这份契约上写的是临时工契约。
    也就是说这些牧民都是临时工罢了。
    没有后续的保障;
    更是没有去留的权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