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敬宗看了一眼田地里的藤蔓,今年应该有更多地黄瓜,这种瓜吃起来爽脆。
两人看着一车的卷宗,吃着黄瓜。
嘎嘣……嘎嘣……嘎嘣……
一阵冷风吹过。
李正木然的看着一车卷宗说道:“称心让人送来这么多?”
许敬宗说道:“这些卷宗里把高句丽的民生,民风,以及高句丽的地理情况还有皇室情况都写清楚,后续还是有很多送来。”
李正看着满满一车的卷宗,“你要我都看完?”
许敬宗从怀中拿出一本册子说道:“在下都已经归类整理好了,看这一册就够了。”
这个家伙笑起来的样子,真让人想要揍一顿。
李正翻看着册子,第一眼就看到渊盖苏文的消息。
许敬宗小声问道:“听说长安令被陛下罚俸十年?”
李正吃着黄瓜点头,翻过一页继续看着,“渊盖苏文的父亲已经时日无多了?”
许敬宗点头说道:“按照送消息来的日子来算,送消息来时已经时日无多,眼下应该是过世了吧。”
李正吃着黄瓜点头又说道:“渊盖苏文还一直招兵买马?”
“确实是这样,渊盖苏文号称十万雄兵,按照称心所写的也就三五万杂兵。”
“称心写这些渊盖苏文发现了吗?”
“不清楚,可能没发现吧?”
李正低声说道:“不如让称心给渊盖苏文写一本自传吧。”
许敬宗一拍大腿说道:“长安令这一招高明,以写自传为由来纪录高句丽的消息,以渊盖苏文自大的性格一定会答应的,这么一来称心就可以明目张胆的记录了,长安令此计实乃高招,既能纪录高句丽的情况,还能让称心更好地获得渊盖苏文的信任,作为一个自大的将军,他肯定乐得让他的事情留在书中,让更多的人传颂。”
“行了,少拍马屁,不然我让你天天挑马粪。”
李正又翻过一页说道。
许敬宗立刻停下不说,安静地吃着黄瓜。
初略看完称心送来的消息,李正再次看向这一车的卷宗说道:“更详细地都在驴车上了吧。”
许敬宗点头,“这上面都是详细的。”
李正收起册子,放入自己的怀中说道:“把这些卷宗全部交给印书坊邹国公。”
许敬宗点头,“明白了。”
见许敬宗牵着驴车要走,李正叫住他说道:“慢着!把驴留下。”
许敬宗干笑两声,“长安令,这驴也不是在下的,要还给人家。”
李正打量着这头驴说道:“这种牲口多难得,现在村子里才几头牛?留下来拉货用。”
“可……”
李正从田埂站起身说道:“三根黄瓜。”
许敬宗一跺脚一咬牙说道:“好!”
接过三根黄瓜,许敬宗忍着心痛,留下了这头驴。
关于高句丽的消息送到了邹国公张公瑾面前,只是这些卷宗只是在张公瑾家留了一天就不见了。
就是昨日王鼎挺忙碌的。
长安,倭国皇子苏我立的伤差不多都已经痊愈了。
在礼部官员的照料下,现在苏我立已经在长安的东市逛街了。
这段时间苏我立见了很多人,也见了很多大唐的权贵。
知道很多事情。
更是知道了苏我信带走了很多佛经的事情。
佛经上不记载耕种的事情,更没有治国与用兵知道。
佛经上所言写得都是慈悲。
看懂了佛经只会让人一心向佛,根本没有用处。
为什么要让太子带走佛经,听长安的人说只是倭国太子自己要求的。
苏我立更是听说了突厥和吐蕃的事情之后,这才知道大事不妙。
“上当了!关中人实在是太狡猾了!”
苏我立此刻很想回倭国把一切阴谋都戳穿。
写了一份奏章交给长安的门下省,希望他们交给大唐你陛下,让自己返回倭国。
只不过奏章像是石沉大海没有消息。
也不知道大唐陛下看没看。
日子一天天过去。
苏我立打定主意,一定要回到倭国。
当天傍晚,苏我立乔装打扮了一番,在城门关闭之前离开了长安城。
借着夜色一路朝着来时的路走去。
刚走不到一个时辰,苏我立听到了身后马蹄声,回头看去一队人马就把自己围住了。
来人举着火把,不是别人正是李孝恭。
李孝恭看着有些狼狈地倭国皇子苏我立说道:“苏我氏?你这是要离开长安?”
“我!”苏我立看了看四周都是对方的兵马开口说道:“我想回倭国!”
李孝恭冷笑道:“要回去,我们大唐自会护送你回去,只是这才刚来几天,就算是想家也不至于现在就走。”
苏我立又想解释什么。
李孝恭说道:“你有所不知道,咱们关中民风不是太好,每当夜里那是山匪横行。”
第八百九十一章 偷跑
苏我立瞧着围着自己的兵马说道:“你们在监视鄙人?”
闻言李孝恭爽朗地笑了笑,“这是说的什么话,你是倭国的使者,我们礼部自然要保证你的安全,你要是出什么事情,我们怎么和倭国交代。”
“我……”
苏我立神情愤怒一时间又有些不知道该如何答话,站在原地又看了看身后的长安城。
想了好一会儿,苏我立说道:“能否容鄙人写一封信,送去倭国。”
“当然。”李孝恭点头说道。
苏我立的神情这才缓和不少低声说道:“那就请阁下送我回长安吧。”
李孝恭面带笑容带着这个倭国皇子往长安城走去。
倭国皇子私自离开长安城的事情没多少人知道。
只是朝中声讨李正的声音一直不停。
李孝恭看了一眼朝堂,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秦琼程咬金这些人开始不上朝了。
陛下也非常有默契地不再过问。
如今陛下的心力都在培养下一代的年轻才俊上。
散朝之后,李孝恭就拿到了礼部官员递来的书信,这封书信是倭国皇子要交给倭国的。
李孝恭打开书信瞧了一眼当即皱眉说道:“这上面写的都是什么?”
礼部官员解释道:“这是倭国文字。”
说完又拿出一封说道:“我们已经准备好了译文,河间郡王请看。”
李孝恭一手拿过译文,神情凝重地说道:“这些事情切记要保密,老夫去一趟泾阳。”
礼部官员用力点了点头说道:“河间郡王放心,就算是刀架在我脖子上,我绝对不会说出去半句。”
李孝恭拍了拍他的肩膀,“要是不出意外,你就是下一任礼部尚书。”
听到这话他神情一怔,看看自己已经浆洗褪色的官服,又看了看李孝恭离开的背影,抬头看天忍着眼泪,熬了这么多年终于也有接近礼部尚书的一天了?
李孝恭急匆匆地来到泾阳。
走了好一圈终于找到了在田地里和长乐公主摘着瓜果的李正。
见到李丽质在这里,李孝恭连忙行礼,“公主殿下。”
李丽质看了一眼李孝恭又看看李正,见两个人一定有正事要商量,开口说道:“叔父不用多礼。”
说着李丽质带着徐慧和武媚走到了田地的另外一边。
李正吃着西红柿说道:“河间郡王,你要不要也吃一个。”
李孝恭接过西红柿一口咬下说道:“这东西好吃!爽口。”
李正把篮子递给李孝恭,“这些都是刚摘下来的果蔬,要是喜欢,带一些回家。”
吃着爽口的西红柿,李孝恭笑呵呵说道:“还是你小子懂事。”
拿着篮子笑呵呵就要离开,李孝恭又停下脚步,急匆匆回来说道:“小子!老夫有要事要和你商量。”
李正用力咬下一大口西红柿,“哧溜……”
汁水飞溅,差点溅到李孝恭的脸上。
李正尴尬一笑,“什么事情来着?”
李孝恭放下篮子把书信递给李正水说道:“这是倭国皇子写的书信说是要送到倭国,老夫见事情不对劲,就来找你商量。”
李正看了好一会儿书信,“我也不是很懂倭国文字。”
李孝恭又拿出译本说道:“对照着看。”
李正在田埂边坐下,看着书信内容,上面写了倭国太子在长安遇到的一些情况,佛经对倭国没有任何用处,若是宣传佛经会让倭国变得国不将国。
这些倒没什么,说明这个倭国皇子苏我立目光长远。
但看到之后倭国皇子举例吐蕃和突厥的事情。
更是说了高句丽的事情,李正脸色越发凝重。
李孝恭低声说道:“你觉得怎么样?”
李正琢磨着说道:“虽说这个倭国皇子苏我信只是猜测,他也没有证据告发我们。”
李孝恭低声说道:“昨日夜里他还打算逃出长安,幸好老夫在长安城门口有眼线,若有疏忽怕不是给他跑了。”
李正感慨道:“一个愚笨的倭国太子是一个好操纵的对象,但是一个聪明的倭国皇子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威胁。”
李孝恭小声说道:“要不要神不知鬼不觉杀了他。”
收起书信,李正看着李孝恭,“我们能不能不要动不动就杀人?”
李孝恭随手摘了一个西红柿,吃着说道:“那怎么办?”
瞧了一眼篮子里还有好几个西红柿,这个李孝恭篮子里就有,还非要摘枝丫上的……
“这人不能让他回倭国。”
李正一脸忧虑说道
李孝恭低声说道:“要不要把他的腿打断,让他回不去倭国。”
李正想着说道:“你说这个皇子和之前的倭国太子的关系怎么样?”
李孝恭回忆着礼部的消息说道:“这个倭国皇子和倭国太子之间的关系并不好,因为苏我立不是长子,而且又不是嫡出,所以他不是太子,但他一直不服苏我信。”
李正稍稍点头。
李孝恭又说道:“而且现在倭国的国君也已经年迈了。”
李正思量着说道:“把他的腿打断也不合适,派人送消息去倭国,就说是苏我立打算说服大唐陛下来谋夺倭国下一任国君的位置,让倭国的皇室彻底分裂。”
凶狠地咬下一口番茄,李孝恭用力点头,“这就去安排。”
等李孝恭离开之后,李丽质走来说道:“最近叔父来泾阳挺频繁的。”
李正扛着锄头说道:“你父皇让我进了礼部,你叔父这是赖上我了。”
李丽质捂嘴笑道:“那你给父皇分忧也挺好。”
“你父皇罚我十年俸禄,我还要给他分忧?我上哪儿说理去。”
听李正这话,李丽质温柔地笑着,倒也不生气。
不得不说这女人的笑容越来越好看了。
让人如沐春风?让人舒心。
见李正看自己有些看愣了,李丽质收回神情说道:“今年的果蔬产量应该是去年的三倍有余,我安排村子里的婶婶们扩大种植。”
“奥……”
李正也回过神说道:“这样也好,过几年说不定不仅我们自己够吃还能卖出去呢。”
一边说着李正不住地点头,“挺好的。”
第八百九十二章 再次偷跑
长安,自从上一次夜逃长安城失败,苏我立这几天一直睡不着觉。
站在驿馆的窗边,举目望去是庞大又繁华的长安。
与长安城相比,倭国的皇城不过是一个小村子而已。
心中不由地苦涩一笑,若是有朝一日倭国也有这样的繁华该多好。
接连几天,苏我立一直都在驿馆闭门不出。
闭门不出也不是整日无所事事,这些天一直都在观察长安城内官兵的巡查路线。
经历过上一次的失败,苏我立更加机警了。
他很快就发现驿馆的伙计多了几个,尤其是给自己送饭食的人,已经不是当初那两个。
草草收拾一番,天色刚黑下来,苏我立便睡下来。
第二天一早,便是早市最热闹的时候。
也是长安城门最堵的时候。
这个时候进出长安城的人是最多的。
也是城防最忙碌的时候。
苏我立观察了几天发现守城的官兵并没有过多的盘问。
眼下正是出城最好的时机。
为了倭国的将来,这一次说什么也要离开长安。
苏我立乔装打扮了一番,背上了行囊翻身跳出驿馆的窗台,这里是一条后巷,一般没什么行人。
一路快步走着,还要警惕不断地回头看去。
走到了长安南门的城门口,苏我立甚至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跟着人群走出城门,苏我立见守城的官兵没有看自己,加快脚步挤出人群。
等到离开城门一段距离之后,苏我立见后方没有人跟上来,这才长出一口气。
走了好长一段时间,苏我立在长安城郊外的河边歇脚,正要拿出包裹中的一张饼来吃,发现一个中年人也来到河边。
只见他用河水洗了洗脸。
苏我立重新站起身,长安附近的地方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