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中,李正坐在的书房。
家中暖和很多,徐慧拿来了干净衣服低声说道:“长安令,把湿衣服换下来吧。”
换衣服的时候李正也不避讳,虽说只是换一件外衣,徐慧还是非常懂规矩地低下头不去看。
换好衣服李正把湿外衣递给徐慧。
接过衣服,徐慧交给外面的侍女又端来一碗姜汤,“长安令刚煮好的姜汤,小心着了凉了。”
看着李正接过姜汤慢条斯理地喝着,顺着李正的目光看去,他正看着窗外院子角落的一小片菜地。
李正低声说道:“咱们今年新种的菜长势不错。”
“嗯。”
徐慧点了点头,这里李正用的咱们,而不是我。
这是主家很少会对自己家下人说我们。
这一直以来就是李正的行事风格。
作为公主的侍女,应当是照顾公主和驸马的生活,可李正一直以来的态度把大家都当作自家人一半,主仆之分非常淡薄。
若是在别的权贵家中,那就是仆人以下犯上。
等李正喝完了姜汤,徐慧接过空碗小步离开,安静的家中另外一个房间,长乐公主和武媚正拿着账本在算账。
徐慧在屋檐下用雨水洗着碗,一个侍女急匆匆来报。
听侍女小声说着,徐慧再次来到李正的书房,见李正在看书小声说道:“长安令,陛下来了,说是在马圈等着你。”
烦恼地放下手中的书本,李正抬头看了一眼窗外,外面依旧是下着雨。
重新拿起斗笠,李正走出房门,这个时候的家里很安静,小兕子和李治都在书院上课。
重新走入雨水中一阵风吹过,寒意直透过衣衫,这年头的衣服也太不御寒了。
大虎已经站在门口等着了。
“长安令,陛下就在马圈呢。”
跟着大虎一路走着,李正皱眉问道:“他说了什么事了吗?”
大虎摇头说道:“倒是没说,只是让卑职来传话。”
走到马圈的时候雨势越加大了,李正了一眼马圈,马儿都在窝棚下,倒也没事。
王鼎站在马圈的小屋外微笑着说道:“长安令,陛下就在里面。”
“不得不说王公公的气色真是越来越好了。”
李正说完走入了屋内。
李世民盘腿坐在一张毛毯上正吃着羊肉串。
李正也在泥炉边坐下,泥炉上放着一个铁架子上的羊肉还在滋滋冒油。
吃完一串羊肉,李世民咳嗽了一声。
站在外面的王鼎非常心领神会地关上了门。
屋子里有些阴暗,倒是炉子的火光可以勉强看清楚对方的表情。
李正收紧自己的衣衫说道:“这天气怪冷的。”
李世民低声说道:“关中各地的官吏都来禀报过了,没什么大事,大体上不会影响今年的收成,这雨再下两三天就停了。”
李正给架子上的羊肉串洒上一些辣椒粉末,“我最近口味比较重。”
李世民拿起一串撒了辣椒粉的羊肉串说道:“太医署的医官说过,这种天气吃点辣椒对身体有好处,而且还能驱寒。”
李正安静地吃着羊肉串,有些不太想搭理他。
李世民低声说道:“你说的那些李孝恭都已经和朕说了。”
李正吃了一串又拿起一串。
“按照你说的,倭国帮助大唐打下了高句丽,若是事后还要对付倭国,是不是显得大唐过河拆桥?”
李正长叹一口气对李世民说道:“陛下,我们什么说了请倭国帮助我们一起对付高句丽?”
李世民琢磨了好一会儿,“这么说好像确实是这样。”
李正又拿起一串羊肉说道:“第一,我们大唐方面从来没有正式的说过要倭国帮助我们大唐攻打高句丽,第二,就算是倭国帮助大唐拿下了高句丽,也和我们没关系,一切都是倭国自作多情。”
李世民点头示意接着说下去。
李正又吃完一串,拿起自己的保温杯喝下一口热水说道:“这一切都是倭国人自己的猜测,他们自己做的事情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
李世民狐疑地看着李正,“你小子还真是阴险。”
“过奖了。”李正盘腿坐着说道:“让倭国去攻打高句丽不是我们,倭国虽然拜大唐是上国,但是大唐从来都是主张和平的。”
“和平?”
李世民的神情越加古怪。
李正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又想了一会儿,李世民的神情又明朗了不少,“所以你才让许敬宗去接近这个倭国的太子,而且每一次都是恰到好处,每一次聊得不是太久,也不是太长时间,一切都刚刚正好。”
“长安的风吹草动还真是逃不过陛下的眼睛。”
“你李正运筹帷幄,事无巨细皆被你算到。”
屋子中的君臣两人默契地笑了笑。
李世民站起身说道:“你有多少把握,倭国人一定会出兵攻打高句丽。”
李正长叹一口气说道:“没太多把握。”
见李世民还要问,李正连忙说道:“不过高句丽的事情办完,称心也该去倭国了。”
称心去吐蕃的时候,西突厥和吐蕃打起了大仗,现在称心去了高句丽,按照李正的计划他还要去倭国。
李世民走到门口背对着说道:“看来倭国也命运多舛了。”
李正端坐着说道:“对陛下来说是个好消息。”
“朕知道你不会平白帮朕的。”李世民颔首说道。
“倭国有银矿。”李正说道。
“倭国的银矿,你要多少随你拿,但事后朕也不会给你半点封赏。”李世民说道。
“这算是把封赏折现了吗?我们这是在分赃了吗?”
李世民:“朕……”
屋内又安静了好一会儿。
“你!”李世民恨铁不成钢的长叹一口气说道:“你要是不这么爱钱,你一定会成为朕的肱股之臣。”
第八百八十四章 贞观的第一场科举
李正尴尬一笑说道:“陛下真是高看我了。”
见李世民要离开,李正又说道:“事成之后,银矿真的随我拿吗?”
李世民打开门外面的风带着细雨便飘了进来,李正连忙说道:“陛下,要不我们立一个字据,就这样空口无凭我心里不踏实。”
“哼。”李世民冷哼一声便转身离开。
李正独自坐在小屋中,这里已经成了大虎的房间,大虎倒是把这里收拾得很干净。
“没有字据陛下赖账怎么办?俸禄都已经赖了这么久了,细盐的份子钱都已经断了两三年了。”李正低声嘀咕着。
等李世民离开之后,大虎走进屋子说道:“长安令,陛下已经走了。”
李正依旧盘腿坐着,“要是他不给钱,就把长安城轰了。”
“长安令为何要把长安轰了?”大虎疑惑问道。
李正咧嘴一笑,“没什么。”
看到李正的笑容大虎打了一个激灵,怕是长安令真的会做出这种事情。
李正走出小屋后,见到王鼎还站在屋外。
“王公公,你怎么还在这里?”李正瞧着他说道。
如今的王鼎又老了许多,发丝间的白发越加多了。
王鼎低声说道:“老奴还要管着印书坊,当然要留下了。”
李正一手搭着王鼎的肩膀说道:“王公公,你老了呀。”
王鼎无声笑了笑,“人都是要老的。”
气氛莫名有些悲伤了,李正很不喜欢这种感觉,尤其是看着这些前辈一个个地老去。
李渊已经走了,老村长也已经老得要走不动了。
王鼎也是一位前辈,纵然他是一个太监,他对李世民忠心不二,为人倒是不错,也不像史书上那些阴损的太监。
李正低声说道:“王公公也要注意身体,咱们村子一直都很讲究养生,我会让孙神医给你看看身体的。”
“不必了,不过一介老奴。”
王鼎稍稍行礼谢绝好意。
李正收回搭在王鼎肩膀上的手,和他一起站在屋檐下看着雨景,“有些日子没有见你了,王公公这些日子都去做什么了?”
王鼎的目光看着满是雨水的天空说道:“陛下让老奴去办一些事情。”
李正好奇道:“什么事?”
王鼎的声音很轻,只有彼此两人可以听到。
“有些事情不用长安令知道。”
王鼎低声说道。
李正捧着自己的保温杯,“这大唐还真不像看起来这么简单。”
王鼎的眼神有些黯然,“外人看到的都是长安的繁华,这暗地里脏活累活总要有人替陛下去办。”
听他说话,总觉得王鼎是一个充满故事的人,他是一个太监,但他的说话与举止又与一般的太监不同。
王鼎重新看向李正,已经恢复了一脸笑容,“刚刚长安令在屋子里说的话老奴都知道了,长安令真的要轰了长安城吗?”
李正冷冷一笑,“你说呢?”
王鼎又稍稍一礼说道:“其实如今朝中需要用银钱的地方有很多,陛下不是不给长安令俸禄。”
李正一脸纠结地说道:“其实我用钱的地方也很多。”
王鼎说道:“长安令挣钱就像喝水一样容易,哪里会缺这些银钱。”
“怎么不缺了,我缺呀,我缺得多了去了。”
王鼎依旧是尴尬地笑容。
李世民走到泾阳村外,李君羡带着护卫的兵马一直等在这里。
见李世民走到眼前,李君羡连忙行礼,“陛下。”
李世民回应了一声便走入马车之中。
李君羡心中想着陛下这一次来泾阳和李正谈得并不愉快。
倭国太子和倭国使者离开中原的两个月之后,中原五月,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季,李世民登基以来的第一场科举开始了。
参加这一次科举的学子有三万多名,从刚成年及冠的学子,到五十岁有余的老辈,皆有参加。
科举的考场在长安城的一处校场进行。
李崇义站在长安城的城墙之上,从这里可以看到考场上一大片的学子正在考试,三万多人,有上千个官吏正在考场之上监考。
李孝恭低声说道:“儿啊,从此大唐的官场就要不一样了。”
李崇义低声说道:“我知道,会有更多的新人进入学子,自陛下登基以来,这是第一次科举。”
李孝恭看着场面说道:“以后会有更多人的。”
校场很安静,安静的只有风声,就连今日的长安城都不像往日那般喧嚣了,所有人都不自觉地放低了说话的声音。
李孝恭又说道:“说来也奇怪,这一次科举竟然没有一个是泾阳的学子。”
李崇义也说道:“孩儿听朝中的人说,房玄龄亲自去泾阳问询,得知的结果却是泾阳学子不参加科举。”
说到这里,李崇义又顿了顿说道:“我知道李正的脾性,他不会碰官场,也不会踏足官场的。”
正说着,见李承乾走向这里父子俩非常有默契地闭口不谈。
李孝恭先行礼说道:“见过太子殿下。”
李崇义也跟着行礼说:“太子殿下。”
李承乾走上前,有些尴尬地说道:“朝中没想到这一次参加科举的人会有这么多,朝中本想让这一次科举在长安城进行,碍于人实在是太多了,只好安排在长安城外。”
这一次科举不看出身,不看投卷,所有阶层的人都可以参加,科举的人数自然是多。
李承乾看了一眼李孝恭,“听说倭国太子的胞弟已经到了山东地界了,过几日就会到长安。”
李孝恭躬身说道:“倭国太子苏我信离开之前就让人快马加鞭去倭国传信,想来这些日子就要到了。”
“这些日子各国使者来得来,礼部怕是忙坏了。”
李承乾说着话神情倒是没有太严肃。
李孝恭依旧躬着身,“这都是臣等应该做得,没有什么辛苦两字。”
李承乾扶起李孝恭和李崇义,“叔父和崇义不用多礼,都是自家人何必如此疏远。”
自家人三个字,李承乾咬得很重。
见两人站直身,李承乾说道:“这几日孤听说礼部派出了不少官吏,离开长安往辽东方向去了?”
李孝恭点头,心中已经明白了太子的来意,陛下谋划高句丽,朝中不免有人猜测其中端倪。
第八百八十五章 让人喘不过气的长安
李孝恭低声说道:“都是陛下安排的,具体的事由臣也不太清楚。”
李承乾也尴尬一笑,“孤就是随口一问,叔父不用在意。”
站在一旁的李崇义心里很清楚,太子问的是什么意思,父亲作为礼部尚书显然知道一些什么,既然这种事情对太子都不能说,显然事情不小。
古怪地看了一眼自己的父亲,李崇义心里猜想着两月前父亲去过泾阳之后,便一直都很忙。
想来这件事和泾阳也有很大的关系,只不过父亲不愿意和太子说。
鼓声响起,已经不知不觉到了午时,第一场考试结束了,应试的这些学子也纷纷离开考场,准备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