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他哪里来的冰?”
宫里也有一些藏冰,但数量很少要省着用。
宫女解释道:“魏王殿下派来的人说是李正用偏方制出来的冰。”
李世民拿过包裹,打开一看是满满一包裹的碎冰。
宫女又说道:“说冰镇过的绿豆汤在这个时节吃是最好的,岑中书就吃过冰镇的绿豆汤。”
难怪给岑文本酸梅汤的时候他这么嫌弃,原来是他们早就吃上了冰镇的!
就朕还拿酸梅汤当宝贝?
宫女还说道:“要多少有多少,千万不要省着用,陛下若是要用得到每天都可以送来。”
第九十八章 山人自有妙计
宫女接着说道:“陛下,魏王殿下还托人带话来,这些冰是不能吃的,只能用来冰镇。”
李世民看着这些冰,相比李正现在一定非常得意吧!
还要多少有多少?
“莫非朕还要他李正接济不成!”李世民说道。
宫女躬身站着不敢抬头去看当今陛下的脸色。
李世民对宫女说道:“去拿一些藏冰分给各殿各宫。”
“喏。”
宫女告退去办事。
李世民看向一旁包裹里的碎冰,不屑说道:“朕也有冰!”
岑文本在中书省说了关于泾阳的事情,而且还说了冰镇绿豆汤只要一文钱一碗。
朝野之间都在传着泾阳的事情,现在想来李正不仅没有大肆苦征劳力,还善待了村民。
房玄龄听了赞赏地说道:“朝中那些风闻奏事也不能轻易相信。”
杜如晦也点头说道:“李正确实是个好孩子,再怎么样也不会做那些丧尽天良的事情。”
“李靖大将军收了一个好弟子啊。”
“据说孙思邈也要收李正为弟子。”
……
朝中下令,长安各处的作坊也不敢大肆开工,很多来干活的村民都被减少了工钱。
本来日子就不好过,现在一来更难过了。
从一天十文工钱到现在一天只有四文钱。
有人撒手不干,也有人冒着风险偷偷干活。
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消息,据说泾阳招工,一个月工钱就有一贯钱。
长安没了工作的人去泾阳打探消息,现在泾阳招工的事情是不是真的?
一打听之下还真有这么一回事,而且一天只要劳作四个时辰,清晨和傍晚各干两个时辰就好了。
原本失去工作的人们像是找到了希望一般。
有这么一个地方,给的工钱还多。
待遇又好。
而且还不用被扣钱。
长安城外一群失去了工作的劳工都在议论着。
“听说泾阳县侯是仙家子弟,可以凭空造出冰来。”
“可不咋滴,还能在荒地里种出粮食呢。”
“咱们要不去泾阳干吧,那些工坊主也太黑了,十文钱的工钱扣到只有四文。”
“咱们有手有脚有力气,做甚要给那些黑心坊主干活。”
……
灞上的佃户给大理寺的人拿走了,不少灞上的村民也离开了这个地方。
“长孙家在的时候我们就没好过,现在换了人更是不把我们当人了。”
“不干了!我们去泾阳。”
“对,我们去泾阳!”
……
泾阳
李义府如今忙得焦头烂额越来越多的人来干活,一天时间就来了几千个。
因为这些不是住在村子里的人,李义府还要把他们登册造案,免得到时候结工钱时会一团乱。
灌下一口冰镇绿豆汤,李义府给这些村民们登记。
“小孩子就不要了,十六岁以下孩子我们都不要。”李义府大声喊道,“都排好队慢慢来,不要挤。”
大牛带着村子里的孩子也在数着人数,等统计完这波人手之后对李正说道:“老师一共有五千六百人。”
李泰看着好奇问道:“你数得清吗?五千六百个人?”
大牛回答说道:“一百人一组,一共五十六组,五千六百人没错。”
李泰看向李正,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能够算清楚这么大的数字?
大牛把一卷竹简交给李正说道:“老师,我们接着去安排第二批人。”
分组管理比较好统计,到时候算工钱也比较容易。
李泰看着眼前这个人声鼎沸的场面,村外是乌泱的一片人。
等这些人进入村子,就会被大牛等孩子安排分组,进入工地里的人立刻变得井然有序。
李泰看着情形问道:“李正,你是怎么教这些孩子的。”
“教他们乘法口诀表。”李正说道。
李泰盯着李正问道:“还有呢?”
“给他们分组。”
李泰吃着花生琢磨了一会儿说道:“分组是什么意思?”
李正伸手说道:“十贯钱,我教你。”
“我说你这人死要钱到什么地步了?”
“不想学算了。”
李泰痛定思痛一咬牙说道:“学!打欠条。”
李正从怀中掏出笔和一根竹简递给李泰。
李泰接过看了看李正的神情,“你是不是随身都带着?”
“因为有人可能随时会我欠我钱,到现在为止魏王殿下一共欠我三百三十二贯零五钱。”
李泰在竹简上写下欠条又问道:“李正,你眼里只有钱吗?”
“当然不是了,不能只是让我一个人挣钱,我还要带着村民奔小康。”
虽然不知道李正的奔小康是什么意思,不过已经习惯了李正说一些自己听不懂的话。
李泰接着问道:“欠条也写了,那你和我说说,你平时是怎么教这些孩子的。”
李正收下欠条还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后小心翼翼收好。
“其实也不是很难,我只是让他们保持好纪律,还要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听指挥的能力。”
听完李正说的,李泰又琢磨了好一会儿,“听指挥?是像军中那样的吗?”
“其实也差不多,我立了一个班长可以指挥全班,这个班长要能凝聚整个班级。”
“再分配四个组长,听从班长的安排来指挥下面的孩子,这样下来整个班级就不会像是一盘散沙。”
“我经常布置作业让他们合作协作去完成,配合协作这种习惯就会慢慢养成。”
李泰算是有些明白了,李正的教书方式和以往大唐的教书方式确实不一样。
像国子监那样一般都先教孩子讲解一些儒家经典或者一些先贤的诗篇。
李泰回忆着自己也去看过李正教孩子的模样。
似乎李正从来没有给这些孩子们讲过儒家的一些东西,就连礼仪李正也是很少教他们。
若是被人知道怕是要被人数落有违为师之道。
纪律,凝聚力!
暗暗记下这两个词,李泰再看如今忙碌的工地问着:“这么多人来干活,你的房子应该很快就可以建好了,工钱怎么办?招收这么多劳力,你要付的工钱可不少,你的钱够吗?”
李正摇着手中的蒲扇淡定地说道:“不着急,山人自有妙计。”
第九十九章 一天七千贯
李泰问道:“就靠你那些绿豆汤?你还想把绿豆汤卖到天价不成。”
绿豆汤当然卖不到天价,就算是一碗冰镇的绿豆汤也不见得有人用天价来买。
一天时间泾阳就招收了七千多人,几乎把整个长安地界的劳力要抽空了。
李正来到泾阳的后方,一车一车的硝石拉到了村子里,硝石又叫硭硝、苦硝、焰硝、火硝、地霜。
长安周边林地较少,硝石的开采很容易。
在硝石还没被利用之前,这东西还是挺多的。
在这个年代要用到硝石的,估计也就是那些炼丹的道士了。
把硝石敲碎全部倒入一个个水桶之中。
看着水中凝结出来的一些薄冰。
村民们光是看着硝石可以让水成冰就像是妖术一般的不可思议。
可这种事情就偏偏出现在自己的面前。
就连一个普通的老百姓都能做到。
村民问着李大熊,“这些也是你儿子在书里面学到的?”
李大熊怀疑人生一般地点头,“可能是吧。”
其实李大熊也很怀疑,这小子是从哪里学来本事。
一次两次也就算了,这大半年来那小子的长进太大了。
读书能学到本事倒是没错。
可读书还能学到这个?着实让人怀疑。
李大熊看着蓝天,低语道:“孩子他娘,莫非是你在天有灵显灵了?”
孙思邈忙活了一天,不少中暑的人都躺在了医馆里。
忙完之后孙思邈喝了一口绿豆汤。
不得不说在夏日里可以喝一口冰镇的绿豆汤属实是人生一大快事。
见有村民带着一包包冰出去,孙思邈问道:“拿着冰出去做什么?”
村民停下脚步解释道:“孙神医,县侯说了拿着这些冰去卖钱,三十文一斤,卖出去的钱和县侯五五分账。”
“五五分账?”
“其实这都是县侯教我们制出来的冰,咱们只要挣点跑腿的钱就好。”
孙思邈点头又对李正的为人肯定了几分。
自己有挣钱的方法,还不忘照顾乡里。
确实是一个好孩子。
孙思邈感叹道:“这样的孩子不做自己的弟子,实在是太可惜了。”
村民又说道:“正儿确实是个好孩子从小就懂事,就是他说这个冰不能吃。”
孙思邈回到李正家中,见到正在数着钱的李正问道:“你是怎么把冰制出来的?”
李正一文接着一文的数着说道:“秘方。”
孤疑地看着李正,孙思邈又说道:“贫道听说,你让村民运了很多硝石?”
李正点头,“硝石确实是其中一味秘方。”
孙思邈说道:“医经上有记载,硝石,辛、苦、大温、无毒,甚至可以入药,贫道还是第一次听说硝石可以制冰。”
硝石确实无毒,可吃多了也容易闹肚子。
收拾好银钱,李正把账本也收好对孙思邈说道:“孙神医,其实在下村子里的孩子也挺好,你要不收大牛为徒弟吧。”
“你若答应做贫道的弟子,大牛也收之倒也无妨。”
看来孙思邈是铁了心要收自己为弟子。
李正又说道:“孙神医强扭的瓜不甜。”
孙思邈惆怅着说道:“你虽然瓜了点,但你还年轻可以慢慢学。”
老人家年纪大了就是执拗。
酷暑难耐,长安城的街道上连路人都少了很多。
泾阳的村民带着冰进入长安。
打破了原本长安的静谧。
立刻就有长安的百姓来哄抢着买冰。
三十文一斤的冰,在这个时节属实难得。
平日里来说冰的价格一直都是居高不下。
一贯钱能够买到一块冰就非常难得了。
现如今三十文就能买一斤!?
什么时候冰这个东西这么廉价了。
要度过这个酷暑,没有冰可不行。
长安不少有钱人甚至去一些山林里避暑。
可也吃不上一口冰。
程咬金坐在家中,也是满头的大汗,披着一件单衣听自己儿子说着话。
“三十文一斤的冰?有这等好事?”程咬金被热得有些不耐烦。
程处默把一包裹冰放到程咬金面前说道:“老货,你赶紧泡酒喝一口凉快凉快,要是化了钱就白花了。”
程咬金抓起一把冰就放入自己的口中嚼着。
嘎嘣……嘎嘣……嘎嘣……
“还真是冰!”
说完程咬金又拿起一把放入口中说道:“三十文一斤是吧,先去买个八百斤。”
李世民汗如雨下地批阅着奏章,一旁拿扇子扇风的太监已经换了好几拨。
立政殿的宫女说道:“陛下,皇后说藏冰已经不多了,是不是应该省一点。”
李世民迟疑了一会儿说道:“那就省一点吧。”
宫女又说道:“现在长安就有卖冰的,皇后说是不是要买点。”
坊间当然也有人藏冰,不过这个时节冰太贵了。
李世民又说道:“怕是价钱不低。”
太监来报说道:“陛下,程大将军送了一百斤冰过来,说是给陛下解暑。”
李世民擦着额头说道:“是吗?那就送到立政殿。”
又有太监来报说道:“陛下,翼国公也送来一百斤冰。”
李世民疑惑了,一个程咬金也就算了。
都知道程家是开烈酒作坊的挣了不少。
秦琼的日子本就不富裕,他哪里来的一百斤冰。
莫非他秦琼也有藏冰?
泾阳
李正在泾阳河边挖了一个池子,把水放满之后,把一桶一桶的硝石倒入池子中。
李泰泡在池子里享受地说道:“真舒坦,李正你可真会享受。”
感受着冰凉地水,李正喝下一口绿豆汤。
程处默骑着马而来,“李正!我就知道是你搞的鬼。”
说完程处默看到一池子的冰水,把自己的扒了个精光就跳入池子中。
在冰水里扑腾一会儿,程处默说道:“爽!”
李泰瞅着李正说道:“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