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冷笑道:“河间郡王可知道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李孝恭不假思索道:“岛上的一个小国。”
春日里的风还有些清冷,李正接着道:“那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倭国确实在岛上,但是倭国的岛非常不太平,经常有地震海啸。”
瞧着李孝恭一头雾水的样子,和他解释板块运动和倭国岛所在海沟附近的位置,显然是费力不讨好的。
李正对李孝恭道:“一场海啸,海水席卷倭国岛,粮食被淹,屋子被淹,地震导致房子坍塌,他们活在一个非常恶劣的环境。”
虽然李孝恭还是听不懂,但也似懂非懂地点头。
李正又道:“倭国栖身在这么一个恶劣的地方,你觉得他们会一直栖身这么一个破岛,地方小也就算了,而且还多灾多难。”
李孝恭将信将疑道:“真是这样。”
李正喝下一口茶水道:“身为礼部尚书,经常接洽诸国使者,既然接待诸国使者也要知道各国的情况,地理情况只不过是技术,作为外交的重要人物,河间郡王的专业知识看来是需要补充。”
李孝恭道:“这些先不谈,老夫也明白你的意思了,倭国地方小,多灾多难,他们想要离开?”
李正点头道:“不只是离开,甚至想要侵占他人。”
李正不过是个二十多岁的孩子,李孝恭目光带着怀疑,“老夫会让人去查典籍,若是你的属实,老夫会好好审审倭国人。”
李正笑着道:“在下不过多嘴几句,还望不要见外。”
“别这么。”李孝恭感慨着道:“你得也对,身为礼部尚书,确实需要好好了解其他诸国,这样才能做好事情。”
长叹一口气,李孝恭摇了摇头,“和你聊了这么一会儿,老夫越发觉得自己老迈了。”
李正连忙道:“哪里哪里,您还是壮年呢。”
李孝恭又道:“你的这些若是属实,老夫会向陛下进谏的。”
第八百四十九章 李孝恭辞官
许敬宗也感慨着道:“这倭国人看起来包藏祸心啊。”
见李孝恭要走了,李正连忙道:“我送送河间郡王。”
一路往村口走去,李孝恭看了看跟在自己身边的李正道:“你这个长安令有多少日子没有去长安任职了?”
李正惆怅着道:“有一段日子了吧。”
李孝恭不屑地笑了笑,“从陛下任命你做长安令开始,你就没有去长安任职过,倒是老夫的儿子一直都在打理你的府衙。”
李正连忙道:“崇义哥做得一直挺好的。”
李孝恭点头道:“崇义确实做得很好,整个府衙管理得有条有理。”
着这些话,李孝恭的神情又变得落寞,“李正,老夫其实很欣赏你。”
“是吗?”李正低声道:“在下的哪一点让您欣赏了?”
李孝恭停下脚步,“老夫是真不喜欢你装糊涂的样子。”
李正拱手道:“在下以后一定改。”
这小子根本不会改,这么多年了,李正装糊涂装傻的本事就连陛下也看在眼里。
李孝恭一脸愁容地道:“李正,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长安是天子脚下,长安更是一个大染缸,来还是程咬金聪明,从一开始他就不打算让他的儿子程处默留在长安,眼下处默这小子在泾阳可好。”
“好着呢,他媳妇都要生第二个儿子了。”
听着李正的话语,李孝恭眼底里有着憧憬,“其实老夫也希望崇义这小子可以早日离开长安。”
李正道:“我们泾阳随时欢迎崇义哥。”
李孝恭又看了李正,长叹一口气转身便离开。
四月中旬的长安,还在连绵的雨季。
今年的雨水特别多。
又开始下雨了,李正厌烦地看了看天空。
烤全羊已经被李孝恭吃得所剩无几,剩下都喂给了大狗。
收拾着桌子,李正又停下了手中的动作。
见李正突然停下动作,许敬宗走上前道:“长安令?怎么了?”
李正重新坐下道:“你这倭国人是不是傻呵呵。”
许敬宗思量着:“在下见过他们,确实傻呵呵的。”
李正又道:“那你倭国人喜欢什么?”
许敬宗又犹豫了,也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
李正清了清嗓子道:“咱们好好合计一下,倭国人的主意咱们必须打。”
倭国的使者看起来不太聪明的样子,而且还是倭国的太子,而且倭国盛产银矿。
和李正商量一个多时辰,当天的下午许敬宗回到长安城,还要盯着禄东赞的动静,看看禄东赞回到长安会有什么动作。
正坐在驿馆门口吃着一张饼喝着羊肉汤,就遇到了倭国的太子。
倭国太子在泾阳村口见到过许敬宗,见人立刻道:“恩人!”
正在吃饭的许敬宗差点一口汤水喷了出来,一见面倭国太子就向自己鞠躬还喊自己恩人。
倭国太子苏我信道:“要不是当初这位兄台提醒,在下不定也会和那个人一样。”
许敬宗擦了擦嘴道:“倭国太子何故这么客气。”
苏我信坐下道:“就是那日在泾阳的村口,在下见过李正之后,阁下的告诫实在是太及时了。”
许敬宗这才回过神镇定下来道:“是吗?”
苏我信使劲点了点头,“当初听了阁下的建议,在下就去长安城打听了一番,原来以前和李正接触过的突厥使者,吐谷浑使者,还有那吐蕃使者,都没有好下场。”
许敬宗恢复了神情,一脸淡然地道:“现在明白了。”
“太明白了。”倭国太子一拍大腿道:“在下竟然还想着和李正交朋友,现在想想真是不知死活。”
“是不知死活,不是不知死活。”许敬宗纠正道,看来这个倭国太子关中话有待提高。
苏我信又道:“在下还要多谢阁下提醒。”
许敬宗摆手道:“没什么,我们关中佛门有一句老话,叫做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苏我信看着许敬宗神情上已经满是崇拜,“这么来阁下救了我等一命。”
许敬宗感慨地长叹一口气,“不敢当不敢当,在下不过顺口一。”
苏我信当场站起身道:“救命之恩,在下一定重谢。”
许敬宗喝下一口羊肉汤低语道:“其实我们佛门的典籍也是博大精深。”
“佛门典籍?”苏我信思量着道:“在关中佛门不是被人们鄙夷的吗?我听很多关中人现在都很讨厌和尚。”
许敬宗笑道:“那是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越是好的东西,越不能让别人知道它的好。”
苏我信的神情犹如醍醐灌顶立刻道:“阁下的眼界非凡,能否随在下一起前往倭国,将来在下登基之后一定让阁下做国师。”
这话让许敬宗差点又喷了出来,心中算计着,这个倭国太子也太好忽悠了,他能够从倭国一路跨越半个中原活着来到长安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半道上竟然没有被人给卖了。
正了正神情,许敬宗长叹一口气道:“名利与我何益。”
苏我信崇拜地看着许敬宗,“高人!”
许敬宗拍了拍苏我信的肩膀道:“在下还要其他事情要办,就先告辞了,改日有缘再见。”
苏我信连连行礼,“阁下慢走。”
倭国的太子很好忽悠,但要做高人还要循序渐进。
让自己在倭国太子的心中的形象拔高才是。
钓鱼要有耐心,尤其是倭国太子这条肥鱼。
李孝恭在天黑之前进了宫。
正是用晚膳的时候,李世民见李孝恭来了便道:“留在宫里用晚膳吧,我们兄弟二人许久没有一起畅饮了。”
李孝恭拿出一份奏章道:“陛下,臣有一事上奏。”
看李孝恭一本正经的模样,李世民笑道:“你与朕有话直,不需要这么多的规矩。”
李孝恭举着奏章道:“陛下还是看一眼吧。”
见李孝恭这么认真,李世民拿过奏章看了一眼,立刻就皱起了眉头,“礼部的专业性?”
又看了一会儿,李世民神情纠结着道:“你还要辞官?”
第八百五十章 谋划多年的果实
李孝恭躬身说道:“陛下,臣失职了。”
“失职?有说辞官,有说失职?”李世民放下奏章看着他说道:“礼部一直都是好好的,你如何失职了。”
礼部一直以来管的都是礼仪,祭祀等活动,在李世民的眼里礼部就是一个闲差,除了特殊的日子,礼部基本上没有事情办。
再者说礼部尚书的位置很高,却没有实权,这种位置交给李孝恭是最好的,也是最安全的。
李孝恭本是一个粗人,要他打打杀杀还行,可要他做文人做的事情,就显得不合适。
礼部的情况李世民是清楚的,李孝恭这个礼部尚书无非就是说几句话,礼部的官吏去办事就行了,甚至他在礼部的府衙睡大觉都是常事。
见李孝恭躬身低着头,李世民说道:“坐下说吧。”
“喏!”
李世民和李孝恭相对而坐,菜肴和酒水也随即端了上来。
李世民拿着酒杯,“你若是想说因为你在礼部府衙睡大觉而失职,朕倒也不会辞去你的官,罚你几年俸禄吧。”
李孝恭长叹一口气说道:“陛下,臣在奏章中说了礼部的专业性。”
李世民喝下酒水,点头示意他继续说。
李孝恭正声说道:“一直以来礼部管着祭祀典礼,以及接待各国使者,大多数都是一些按部就班的事情。”
李世民点了点头,这话的确不错。
接过宫女倒的酒水,李孝恭接着说道:“陛下有没有想过,若是礼部中的人能够知道周边诸国的利害,分析周边小国的环境,从中运作之后可以取得利益。”
之前说的李世民倒也没在意,李孝恭这么一说,李世民来了精神。
李孝恭又说道:“陛下,就像是李正操纵吐谷浑,操作吐蕃,这些事情若是朝中也能做到,对陛下对江山对天下何尝不是一种大益处。”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说道:“这些话是谁对你说的。”
李孝恭再次起身行礼说道:“臣今日带着禄东赞去了泾阳见李正,李正和禄东赞之间谈了一会儿之后,臣又和李正多说几句,便由此想到了这些。”
李世民看着殿外的已经漆黑夜色,耐心听着。
李孝恭又说道:“陛下,礼部不能只是礼部,眼下正是科举进行的时候,一旦科举结束之后会有更多的年轻人进入朝中,他们都是年轻人若是这个时候对礼部进行改制,是最好的时候。”
宫女和太监安静地站在一旁。
甘露殿非常安静,李孝恭甚至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声,也在等着李世民的回复。
李世民的目光看着李孝恭,“你这么一说朕觉得挺有道理的,既然你要辞去礼部尚书的位置,那你觉得谁应该来坐这个位置,来实现你说的礼部改制。”
“这个……”
李孝恭三缄其口,犹豫了很久,直到碗中的酒水已经凉了,宫女又添了一碗热酒。
“臣来之前想过一个人选,但是这个人选……”李孝恭神情紧张。
李世民笑了笑说道:“你说的是李正吧。”
“没错,李正有和诸国使者谈条件的经验,并且他对周围的小国非常的了解,有些事情甚至比朝中知道的更早。”
“何以见得。”
李世民摇着杯中的酒水说道。
李孝恭又行了一礼说道:“就比如说如今的倭国,朝中只知倭国人,却不知道倭国。倭国是一个三岛小国,但朝中并不知道倭国所处在非常恶劣的环境,臣查阅过古籍,倭国确实时常海啸大风,甚至地龙翻身,一旦大灾到来会死很多很多的人,甚至是疾病盛行,而且倭国土地小也导致倭国人无法果腹。”
“如此倭国如今见到了大唐的富强,大唐拥有的富饶土地,倭国人会怎么样。”
见李世民还在思索,李孝恭又说道:“臣大言不惭,若是陛下是倭国的国主,活在一个水深火热的小国,国之一側是一个富饶的土地,陛下会如何作想。”
李世民目光越发深邃,“你的意思是说倭国人……”
李孝恭说道:“如今看起来倭国人不过是恭敬的使者,但时过境迁一旦倭国出现一个有野心的国主,一切都难说了。”
李世民长叹一口气说道:“大唐也不会长年这么太平,对吧?”
李孝恭再次躬身说道:“臣是言。”
“不妨事!”李世民冷笑着说道:“朕知道你的心思是好的,不过礼部的改制到现在你还是毫无头绪,是也不是。”
李孝恭又说道:“臣愚钝。”
重新拿起李孝恭的奏章,李世民递给他说道:“这个奏章你拿回去,礼部尚书的位置还是你的,至于你想让礼部改制的说法也暂且放在一边,朕就当没听过。”
李孝恭低头拿过奏章。
李世民又说道:“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