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总是感情用事,若是王鼎说不定就把这段对话原封不动地递交给陛下了吧。
李江山自嘲地笑了笑,心里倒是没有后悔,反而长出一口气。
只要李正不祸乱中原,不与皇家作对,其他的一切都是小事。
第二日一早,泾阳就来了一个客人。
这个客人有些特殊,他一到泾阳张公瑾就亲自来接见。
长孙无忌站在村口看着张公瑾,“许久不见,别来无恙了。”
张公瑾笑着说道:“老夫的身子已经一日不如一日了,倒是你还是壮年。”
长孙无忌说道:“老夫来见李正。”
张公瑾走到他面前,“李正抓那几个门阀子弟,就能惊动你长孙无忌,看起来门阀的脸面不小。”
李恪站在一旁听着两人的对话,话里话外,长孙无忌和张公瑾的对话夹枪带棒的。
长孙无忌看着村口说道:“老夫能进去吗?”
张公瑾低声说道:“进去做什么,去见李正吗?”
长孙无忌说道:“让李正放人!”
“若是不放人,关陇的那几家门阀要带病上门要人吗?他们敢吗?”
长孙无忌目光看着张公瑾,“公瑾,老夫一直以来都很敬重你,希望你不要像一个孩子一样胡闹。”
张公瑾说道:“到地是老夫胡闹,还是你赵国公胡闹!”
“你就这么帮着李正?”
“难道像你长孙无忌一样,帮着门阀子弟为虎作伥!”
两人之间的对话,李恪根本不敢插嘴,长孙无忌和张公瑾当初可都是父皇的左膀右臂,长孙无忌是当今国戚,他的妹妹就是当今的皇后,现如今凌烟阁位居首位的赵国公。
张公瑾同样位列凌烟阁,虽然没有长孙无忌这么风光,但张公瑾不论是兵法还是在权谋上也是一等一的好手,玄武门的事情就是张公瑾在其中帮着策划的。
长孙无忌又说道:“李正是李靖的弟子,可不是张公瑾的弟子。”
“他是不是老夫的弟子不重要,只不过在老夫看来这件事李正做得没错,李正也没必要放人,如今朝中吏治要清明,就算是权贵子弟犯错也要认,而门阀子弟犯错,就要你长孙无忌亲自来要人,你赵国公的老脸可以不要,朝中的脸都要给你丢尽了。”
“那几个门阀子弟,在关陇的那几个老家伙眼中很宠溺,事情不要闹大了!”长孙无忌警告道。
“到底是谁想把事情闹大了。”
长孙无忌怒目看着张公瑾挥了挥衣袖转身离开。
等到长孙无忌走远之后,李恪才敢走上前说话,“邹国公,这个长孙无忌这一次来,就这样让他走了会不会不太好。”
张公瑾笑着说道:“你怕他?”
李恪摇头,“不是怕他,是不敢得罪。”
“也对。”张公瑾说道:“这长孙无忌的手段出了名的阴险,多少人在他手里栽过。”
第七百四十章 在此一举
李恪尴尬地笑了笑说道:“可是这样真的好吗?就这样让赵国公走了。”
张公瑾不屑地笑了笑,“长孙无忌这么做是为了保护关陇安宁,还是为了他在关陇的利益都不好,他赵国公经营关陇这么久从中拿了多少好处,说着为了大唐为了天下实则为他自己谋利,这个老狐狸的心思藏得深。”
有些事情李恪也不好多说什么,当年张公瑾也是一个善于谋略的人。
不光是在帮助父皇登基的事情上。
前前后后,张公瑾帮助父皇做了不少事。
只不过张公瑾一直以来都很低调,相比于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明面上的人物,而且还是凌烟阁的第一功臣。
与长孙无忌不同的是,张公瑾更加地低调。
更像是在陛下的背后为父皇的背后,为父皇出谋划策。
要说谋略上老辣,张公瑾不会比长孙无忌差。
甚至连长孙无忌都不敢小看张公瑾。
沉默了一会儿,李恪说道:“按照李正的说话,那几个门阀子弟要做义工,去给我们干活。”
张公瑾点头道:“就这样挺好的,就让这些门阀子弟做一些脏活累活,让他们知道知道穷苦人家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做一些苦力活,关陇门阀那边自有人向陛下分说。”
李恪让人押着这些富家子弟去干活。
一开始这些富家子弟还不愿意做这些脏活累活。
但以不给吃饭为要挟的时候,饿了一天一夜的富家子弟也老老实实开始干活了。
不得不说泾阳的饭食真的很好吃。
这些富家子弟干活更加卖力了。
长孙无忌去泾阳要人却无功而返的消息,很快就被李世民知道了。
看完手中的奏章,李世民把奏章递给长孙皇后说道:“你看看,你家兄长还真是心急。”
长孙皇后接过奏章,看着上面的内容,“兄长一直都在关照着关陇门阀。”
李世民低声说道:“当初从晋阳起兵,关陇门阀的照顾朕一直记在心上。”
瞧着李世民的神色,长孙皇后低声说道:“再怎么说,这件事李正没有做错,近些年倒是好些了,以前的时候妾身听过很多关于富家子弟的事情。”
“陛下,关陇赵氏的那个老人家来长安了。”
一个小太监走入甘露殿说道。
李世民颔首说道:“朕明白了。”
长孙皇后神色担忧地看了一眼李世民,以前陛下还要关照着一点关陇门阀的脸色。
现如今情况不一样了,今时不同往日。
现如今的陛下是天可汗。
以前需要看关陇的颜色,现在不用了。
陛下对关陇的做法或许也会不一样了。
坐在家中的李正,听着许敬宗的禀报,“关陇那边的动作也很快,据说关陇一带来了一个老人,已经进了长安城。”
李正低声说道:“长孙无忌无功而返,关陇就来了。”
许敬宗小声说道:“长安令吩咐的那个女子,在下已经派人暗中布置好了,也打好招呼了,就算有人闹事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李正看着手中的书本点头。
许敬宗接着说道:“长安令,在下多嘴问一句,那姑娘莫非长安令看上了?”
李正斜眼看着许敬宗。
许敬宗又说道:“只要长安令一声令下,在下就把人把那姑娘绑来,保证无人发现。”
李正拿起茶碗喝下一口茶水说道:“那姑娘不是我看上的,是魏王殿下看上的。”
许敬宗尴尬地笑了校,“是在下误会了,那姑娘也就一般姿色,长安令如何能看得上。”
“上官仪他们怎么样了?”
许敬宗拿出自己的小册子,看着说道:“已经过了洛阳马上就要世家地界了,一路上挺顺利了,过些日子就可以到太原。”
这一次上官仪他们去太原要办的事情有很多,尤其是对付世家的事情了,上官仪和段纶之间的配合不知道会不会出问题。
收拾好心情,李正说道:“这些日子多派人去照顾一下段纶和上官仪之间的事情。”
许敬宗点头离开,走在村子里抬头看着天。
正在安排人手的李义府见到许敬宗抬头看天,他也跟着抬头看着:“看什么呢?”
许敬宗收回眼神说道:“你不觉得今天和以前不一样了吗?”
李义府疑惑说道:“这天不是和以前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了,要变天了。”许敬宗低声说道,“五姓能不能推倒成败在此一举,陛下和长安令用了五年的时间,这五年长安令成长得太快了。”
“原来说的是这个天变了。”
李义府笑着说道。
许敬宗收回心思说道:“李义府,我们以后的路也要好好想想了。”
李义府点头道:“确实是这样,五姓这棵树到了之后,以后的长安令就和现在的长安令也不一样了。”
许敬宗说道:“若真是这样,以后你打算怎么办?”
想了一会儿,李义府长叹一口气,“不知道,还没想过。”
拍着李义府的肩膀,许敬宗说道:“你说进了朝中我们还能做什么?五姓到了之后,长安令一定会比现在更加的避世不出,我们又是长安令的人,一份前程倒是没事,习惯了村子里的日子,这几年过得自在。”
“真要去了朝中还能像现在这样吗?在长安令手下做事虽说无官无爵,但是没有负累。”
李义府苦涩笑了笑说道:“以前说着跟着长安令来谋一份前程,现如今却不想要这份前程了,正像你说的,如今我们再去朝中还能做什么?”
许敬宗和李义府一起在泾阳村子里走着。
远处正有一群村民在做着排水渠的预制板。
那几个被抓来的富家子弟正卖力地拖着石板。
李正抓了这几个富家子弟,没有向官府通禀,而是私自拿人,私自让人做苦力。
泾阳虽说是李正的封地,可于情于理都要按朝中的规矩办事,李正这么做是逾越了。
李世民看完这份弹劾李正的奏章,苦恼地扶着额头说道:“麻烦来了,这李正还真是会给朕添麻烦。”
放下手中的奏章,李世民抬头看见了站在一旁的高阳。
高阳笑着说道:“父皇,女儿想去中书省。”
第七百四十一章 太过平静
李世民越加疑惑了,瞧着自己的女儿,“你去中书省做什么?”
高阳站得笔直说道:“女儿觉得中书省的大臣们一定很忙,在立政殿一直很闲想要做一些事情。”
李世民笑了笑说道:“你要做一些事情?你觉得你可以做什么?”
“女儿可以做一些下人的活,帮忙端茶倒水,打扫也可以,父皇为国事殚精竭虑,大家都已经很忙了,女儿不想一直看着却什么都不做。”高阳像是知道李世民会这么说,非常快地给出了回应。
李世民观察着自己的女儿,不得不说最近确实挺忙的。
科举的事情如今正在紧张地布置着,明年就要开始科举,刚刚派出三万兵马去吐蕃。
还要应对五姓的事情。
如今朝中确实有一大堆的事情。
李世民对高阳说道:“你可以去中书省帮忙但是……”
“女儿不会打扰大臣们办事!”
高阳说道。
李世民这才点头,“你自己做事要注意分寸!”
“嗯,女儿这就去中书省了。”
高阳说完就离开。
看着自己的女儿离开,李世民无奈摇头,也由着她去了,因为婚事的安排高阳闹了脾气,如今她肯跟朕说话,也算是一种好的转变。
刚走出甘露殿的高阳心情很不错。
按照皇姐的嘱咐,想要学本事要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去中书省也不只是为了看朝中大臣是如何批阅奏章,是如何评论奏疏的,多看多想说不定就可以学到很多本事。
当初皇姐也差点嫁给了长孙冲,要让父皇不把自己当作一件礼物就送了,要有自己的能力,要让自己与父皇之间有说话的底气。
高阳心中肯定走向了中书高官安以南的数百里,便是中原的中心腹地,这里是太原。
上官仪带着数百个官吏刚刚踏足这里就见到了段纶。
此刻的段纶身边也跟着许多官吏。
段纶笑呵呵说道:“上官兄好久不见了。”
上官仪说道:“确实很长时间没见了,都差点没认出你。”
段纶就着下巴的胡子说道:“朝中派你们来之前,长安令已经来信和我说过了。”
“借一步说话?”上官仪说道。
段纶跟着上官仪走到一旁说道:“太原的事情有些棘手。”
上官仪长叹一口气说道:“先说说太原的事情怎么样了,我要如何配合你。”
段纶拿出一份册子说道:“这是我搜集来的太原所有官员的名录,有很多官员明明有问题,但是我找不到确凿的证据,在这里宗族的力量太大,我们这些外来官吏难以插手。”
上官仪看了一眼四周说道:“我知道一个叫郑撅,他是五姓子弟,可他却到泾阳想要向长安谋一份出路,到太原之前,据我所知他就在太原。”
段纶低声说道:“我也知道一个人,他叫崔傅,以前也是五姓崔家子弟,现如今脱离了五姓,最近一直在赵郡一带走动。”
两人交换了情报,大致心中有了算计。
上官仪退后一步,“既然如此,我们几个应该碰个面才是,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想要推倒五姓这棵大树,先要了解他们。”
段纶说道:“确实这样。”
说完段纶又拿出一份卷宗递给上官仪,“这上面我对接下来的事情的安排,还望上官兄可以安排一下。”
上官仪接过卷宗点头。
说完段纶带着人便离开了。
上官仪收起这份卷宗,也带着自己的官吏朝着另外一个方向离开了。
来到一处驿馆,上官仪给了店家一块银饼便让跟着自己而来的官吏在这里歇脚。
伙计很热情地端着酒菜上桌,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