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撅说道:“我记得那时候的李正还只是泾阳令吧。”
又走了一段路,郑撅才走到马圈。
李正和大虎正在马圈里忙活着。
许敬宗说道:“长安令,郑撅到了。”
李正从马圈中站起身看到郑撅走出马圈说道:“这些马儿都是龙武军的马儿,谁让我还是一个养马的。”
郑撅躬身说道:“长安令还真是事必躬亲。”
在马圈旁的草垛坐下,李正说道:“也不是事必躬亲,这个马圈一直都是我和大虎在照料,两个人也就够了,不必劳烦其他人。”
许敬宗知道李正家中的侍女很少,从当初宫里给的十几个侍女之后,李正家中就一直没有再添下人。
第七百一十一章 一个郡守
郑撅瞧着李正的模样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他的头发都用一个布袋包着。
脚上穿着一双长筒靴。
而且还戴着手套和一条裙子一样的装饰。
大虎推着一车马粪离开,李正换上一身干净衣服。
郑撅看着李正洗了手,还用肥皂洗脸。
原本从马圈出来有些脏兮兮的李正,很快就恢复了干净。
郑撅小声问向许敬宗,“长安令,是不是一个很爱干净的人。”
许敬宗解释道:“这叫讲卫生。”
“卫生?”听到这个陌生的词,郑撅稍一思量说道:“好高深的话语,是在下才疏学浅了。”
收拾完李正这才倒了两杯热茶说道:“请坐吧。”
郑撅也坐下说道:“在下又来叨扰长安令了。”
李正喝着茶水说道:“之前和你一起来的那位呢?”
“他啊。”郑撅长叹一口气说道:“他身体不适,今日不能来见长安令了。”
“是吗?”李正狐疑地看着郑撅。
“王盛这些日子并没有身体不适吧,记得这些日子王盛一直和太子殿下走得很近。”许敬宗说道。
郑撅苦笑着说道:“让长安令见笑了,王盛也是五姓子弟,只是在下担心长安令知道了他去找太子,会对在下有什么想法。”
说完等待着李正的反应,话被李正拆穿。
再看许敬宗的神情,郑撅接着说道:“不瞒长安令,其实王盛的心里还是希望可以救五姓,他与在下之间有矛盾。”
李正瞧着郑撅说道:“你难道不想救五姓吗?”
郑撅沉默半晌,“之前是有想过,可看到那些老一辈们的面孔,我知道现在的五姓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迂腐又自大,这样的五姓就算是救下来又如何?从根子上他们就不会改变。”
李正颔首说道:“我这里收到的消息是荥阳郑氏的家主已经年迈,而且下一任荥阳郑氏的家主就是你,过不了多久你就是荥阳郑氏五姓七望中的一门家主,你完全不可以不用冒这么大的风险。”
郑撅连忙躬身说道:“长安令是在怀疑在下?”
李正喝着茶水说道:“你以为呢?”
郑撅看向李正,“要如何让长安令相信在下?”
“你说你要一份前程,其实这个并不难,如今我手底下也缺少办事的人。”李正放下手中的茶杯又说道:“你是五姓子弟,我并不是很相信你,但我要知道为了一份大好的前程,你有多么的六亲不认。”
“六亲不认?”
李正笑了笑。
李世民为了登上皇位杀了自己的亲兄弟,这世道想要成大事没有这么多的善意与好人。
郑撅咬牙说道:“长安令想要在下做什么?”
李正笑着说道:“半年内,我要五姓亡,你能从中做多少事看你自己的本事,事后我会给你一份大好的前程。”
郑撅低声说道:“半年吗?”
李正看着对方的神情说道:“办不到吗?”
郑撅又是犹豫了好久才开口,“长安令可以给在下一份什么样的前程。”
许敬宗拿出一份卷宗说道:“这是赵军李氏长女,前些日子所变卖的土地,都在这个上面了,若是办成这件事这些土地就都是你的,并且可以给你一地的郡守之位,掌管一地的军事守备。”
李正说道:“大乱之后必有大治,大乱之后也是最需要人手的时候,郑公子以为呢。”
郑撅收起卷宗说道:“在下明白了,也知道要怎么做了,请长安令放心。”
许敬宗说道:“行了,你现在可以回去了,按照原路回去就可以,千万不要在村子里避暑,你是五姓子弟,当今陛下正在泾阳避暑。”
郑撅拱手说道:“长安令放心,前辈放心。”
等到郑撅走远之后,李世民这才从马圈旁的小屋走出来。
“你可真会开口,让郑撅做一个郡守?”李世民冷笑道:“朕的郡守就这么廉价吗?”
李正对李世民说道:“郡守当然不能廉价了。”
李世民也坐在马圈旁说道:“既然不能廉价,就轻易许诺给郑撅一个郡守,朕可没有这么许诺过。”
李正对李世民说道:“若是一个郡守换五姓亡,陛下以为这笔买卖是不是很值得?我们需要人打入五姓的内部,外界的纷扰这么多只会让五姓的内部更加团结,他们会联合起来一起对付这次的山东乱象,可若是这个时候有人横插一手,事情往往会变得更加混乱。”
“郑撅是五姓子弟,也更加了解五姓,五姓自己更能玩死自己。”
李正长叹一口气说道:“很多时候打败你的不是你的敌人,而是你自己。”
“打败你的不是你的敌人,而是你自己?”李世民听完这句话沉吟半晌说道:“恩,很有道理的话语,没想到你这样一个小子,能够说出这番境界的话语,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后世的鸡汤很多,有些鸡汤听起来是这么一回事。
但看完之后,又是索然无味。
李正喝下一口茶水说道:“陛下,这碗茶两文钱。”
李世民刚刚拿起茶碗,还没下嘴又放下,“刚刚朕才觉得你的境界高了一些。”
李正说道:“就算陛下觉得我境界高也不能不给钱呀。”
李世民还是拿起茶碗喝下一口茶水说道:“朕也没说不给钱。”
喝完之后李世民看李正拿起一本小册子记录着什么,便问道:“你在写什么?”
李正一边写着一边说道:“陛下在我这里喝了一杯茶水,记账两文钱。”
李世民鼻孔出气目光瞪着李正,“你可真是精打细算呐。”
李正记好之后说道:“我这叫一笔归一笔,咱们账目要清楚才行,对了续杯不用钱,老许再给陛下满上。”
李世民黑着老脸,“不必了。”
许敬宗放下茶壶重新做好,不得不说李正做的这个茶壶非常好,随时要喝随时可以倒。
太阳这才刚冒头,如今还不算很热,再过一个时辰酷热就又要来了。
李正摇着扇子说道:“陛下,修缮长安下水道的银钱什么时候交付,我这边也好开工。”
第七百一十二章 大牛在珠峰的消息
李世民整了整衣衫站起身说道:“青雀和朕说十万大军进入西域不是好事。”
李正也站起身说道:“在西域还未治理好之前派十万大军进入西域确实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情。”
“出兵西域的事情,朕会重新考虑的。”
李世民说着就离开。
许敬宗说道:“这个郑撅看起来是一个想要做大事的人。”
李正也说道:“看起来也确实是一个敢冒险的人。”
“就是看起来有些傻呵呵。”
“我也这么认为。”
过了早晨这段时间,天气就又开始炙热了起来,躲在屋檐下的大狗也显得很没精神。
当天下午,李世民就派人从宫里运了三万贯银钱而来。
李丽质带着徐慧和武媚清点着钱财。
王鼎笑呵呵对李正说道:“这是第一期的工钱,因为如今是酷暑天气,强征民力可不好,少用点人。”
“王公公多虑了,我们会安排好的。”
“如此老奴就放心了。”
李正带着王鼎一路走向泾阳书院。
如今泾阳的所有孩子都在村子里读书。
这里也是泾阳最有活力的地方。
走到书院的后方,就看到阎立本照着图纸正在做着预制板。
看阎立本鼓捣着泥和石板,一个好好的木匠似乎就要成为一个泥瓦匠了。
走上前看着眼前这个沟渠的模型做得还挺好。
见到李正来了,阎立本说道:“这个东西做起来确实不难,不过处理石料非常地费时费力。”
李正看着图纸说道:“什么时候开工比较合适?”
阎立本又说道:“明日我就带着人长安城看看情况,顺便测量一下,大致要三天时间,可以把东市的情况查探清楚,大致完工应该需要两月,可以铺设好整个东市的沟渠,并且这两月内可以摸清楚长安的排水渠情况,省时省多了。”
李正点头,“工钱方面的,到时候会给你们安排下来,这些日子又要麻烦阎大匠了。”
阎立本说道:“人手方面可以放心,咱们泾阳一直以来都是给最好的条件,要来的人手不缺,也说不上麻烦,这个预制板是个好东西,以后修房子也可以用到,举一反三,老夫也学到了不少。”
“阎大匠客气了。”
李正拱手说道。
阎立本摆手说道:“不妨事,老夫还可以借此让孩子们也把学到的实践一下,这样反而更好,孙思邈都开始带着孩子治病了,这样学起来比较快,老夫也该带一些弟子出来。”
孙思邈也就算了。
孙神医本就是一个热心肠的道士。
阎立本的工匠本领算是家族所学。
李正小声问道:“阎大匠,你们家的本事应该算是家传,不外传才是?”
阎立本笑呵呵道:“不妨事,只要是我们阎家的手艺走出去,更可以让我们阎家的名声更加响亮,什么外不外传的,其实天下手艺都一样,只是在于精通与否而已,工匠手艺贵在长久耕耘,也不会说是教会了徒弟饿死了自己。”
在这个年代不论是泥瓦匠还是木匠,全靠手艺吃饭。
谁的手艺好,谁就可以有活干。
在江湖上混,那全部都要靠名声。
若是名声不好,这个江湖也会没地位。
你手艺好,人们口耳相传也会源源不断地来活。
在工业还未开始萌芽的年代,手艺活几乎就可以说是天花板了。
阎立本的预制板制作分成三步。
第一步先用沙石做出形状,在外围用更细的沙子固形。
最后则是精修边幅再完工。
先不说这个东西的质量如何,先放到泾阳河道上冲上几天,看看能不能顶住水流的冲刷。
第二天一早,阎立本就带着一群人去长安测绘图纸了。
李正一边吃着早饭一边听着李丽质的讲述,“三万贯的银钱,抛却砂石已经各种开支,应该还有一万八千贯左右剩下,这些剩下的还要给修缮沟渠的工人伙食,估计我们的利润有三千贯左右。”
听她说完,其实也就意料之中。
这一次的工程本就没有太多的利润。
挣的也是以后一年五千贯的后期维护费用。
想要维护费中有利润,这一次施工的质量一定要好。
不然后期很有可能会赔本。
徐慧带着一份书信而来说道:“长安令,这是大牛让人从吐蕃送来的信。”
听到是大牛的信,李正放下手中的碗筷打开书信看着上面的内容。
没想到大牛在书信中写了很多的简体字。
不得不说大牛这个孩子学习能力很强。
如今的大唐文字和简体字相差挺大,寻常人看起来简体字还是很费劲,或者根本就看不懂简体字。
书信上的内容写着的是吐蕃的大部分雪山都已经开始化雪了,大食人这些日子已开始集结部队了,估计也在等待粮食。
大食人的东征大军有三十万人,也不知道这个人数是不是大食人吹嘘的。
真的有三十万人的大军,从波斯天竺两地的人口加起来,会有三十万大军的人数吗?
大牛信上说的位置,应该是在珠峰附近。
而且大牛还在研究火药的机括引爆方法。
这小子已经想到地雷的用法了?
关于地雷的制作最早是在明朝时期使用的。
大食人的打仗方式擅长使用盾牌和弯刀。
在远距离武器上,是大食人的弱项。
书信分成两部分,还有一卷书信是用如今的大唐文字写的。
之后还写一些关于吐蕃的情况,现在松赞干布大肆招揽僧人。
这个架势是想要佛门在吐蕃大兴了。
倒是唐玄奘已经离开了吐蕃,也不知道这个和尚去哪儿了。
看起来是大牛写给自己的家人。
上面也说着如今的情况,大牛就在珠峰下休息着,面对就要进攻的大食人,大牛和王玄策都决定伺机而动,现在没有危险,而且在他们所驻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