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卢信作一起进来的还有一个老头,崔傅好奇问道:“这位是……”
老头躬身说道:“老夫只是一个江南商客,老夫姓徐,名竹,公子叫我徐老头就好,大家都这么叫我。”
卢信作的财力,崔傅心里是有数的,崔傅问道:“徐老头,你有多少钱?”
徐老头笑呵呵说道:“家财百万贯而已。”
“百万贯!”崔傅听到这个数字有些吃惊。
卢信作点头,“他从江南来山东地界做生意,当初你来我家门拜访,就是因为他在我不好见你,江南豪商不少,只不过都很低调。”
徐老头笑呵呵说道:“不知道崔公子如何有把握,山东士族真的会倒下?”
崔傅点头道:“世家子弟中当然也不乏聪明人,有些聪明人肯定已经发现了一些端倪,他们会告诉其他人,但接下来有意思的事情就会发生。”
重新坐下之后,崔傅说道:“在世家族中,晚辈是不能忤逆长辈的,只要长辈不同意,就算晚辈说得再正确都没用,更不能逆反长辈的意愿做事,老一辈的人都还活着以前,他们根本不知道现在的世道已经变化很大了。”
一路跟着离开太原的王盛与自己的父亲王屿一路来到了岱山,岱山脚下有一片楼阁,这里就是五姓族中长辈们经常会聚集的地方。
郑撅微笑着先走入这处楼阁,王盛也跟着走入。
在这里赵郡李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的人都已经到了。
赵郡李氏的人先开口说道:“信件已经看过了,现在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了吗?”
面对诸位长辈,王盛行礼说道:“确实已经到了这一步。”
博陵崔氏的宗亲说道:“说什么世家要完了,世家要倒了,这家伙老夫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王家的小子,你要不撰写一本书世家会怎么倒的书吧,或许我们这些老头子还有心思看看。”
在座的人都带着笑意,除了太原王氏的家主面色不太好看。
其他人的脸色都带着一些嘲笑。
“话说老郑家的,你们家的桃花酿该好了吧,什么时候给老头子我送点。”又是这个崔家的宗亲说道。
王盛也看向这个说话的人,这个老人头发已经花白,如今崔氏换了家主,这个老头子又是如今崔氏家主的父亲,这老人家极其的自负。
王盛再次说道:“一旦出现大变故,别说李世民了,那些庶民都会造我们的反。”
郑撅没忍住笑了出来,“那些庶民,王公子说的是那些愚不可及的庶民?他们不认识字更别提懂什么道理,他们还能造我们的反,你是听哪个道士说的?”
说完他脸上轻佻的笑容越发浓重。
王盛目光带着怒意:“郑公子,我们不能用所有世家家底来开玩笑。”
郑撅说道:“就算你说得对,我们也不能对外说世家要完了,当然了我们会派人去朝中问问李世民的意思。”
说完之后,郑撅看向诸位五姓的长辈,“各位长辈,在下说得可对?”
众人也是沉默着没搭理郑撅的话,神情中各自有各自的打算。
郑撅再次说道:“如今世家族中士子千千万,一旦说出去世家要亡了,你说那些士子全部离开世家,全部和我们划清界限,我们还有什么底气说自己是世家,到时候别说李世民亡不亡我们,我们自己就把自己给亡了。”
范阳卢氏的人点头,“这话说得很对。”
王盛接着说道:“郑撅你什么意思?”
郑撅笑了笑说道:“一艘船要沉了的话,所有人都该下水,五姓走不了天下士子也走不了,他们都是我们的人质,还是那句话只要读书人在我们手里,李世民不敢把天翻了。”
王盛对众人说道:“我们一定要在事情发生之前保住绝大部分的读书人,保住我们世家的家底。”
郑撅说道:“现如今赵郡的李家还有我荥阳的郑家,咱们两家都在换家主的时候,现在不宜做出太多的动作。”
王胜看向郑撅,“现在是我们存亡之际,原来你还在想着如何坐上荥阳郑氏家主之位?”
郑撅面色不悦地抬起头,“王胜,怎么说我也比你大四岁,就凭我比你年长你也该对我恭恭敬敬,如何还与我顶嘴?”
王胜大声说道:“我是就事论事。”
郑撅指着王胜大声说道:“你放肆!”
王胜也看向自己的父亲带着探寻的语气问道:“父亲。”
王屿安静了半晌才开口,“我们再看看情况,先不着急。”
王胜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自己的父亲,“父亲,我……”
“你给我闭嘴!”王屿大声说道:“向郑公子道歉!”
郑撅嘴角带着笑意又不屑地看了王胜一眼。
王胜咬着牙转身走出这间阁楼,看着晴朗的天空一时间有些无所适从。
阁楼内的谈话现在还可以听到。
王胜安静地听着里面的对话。
崔氏的老头子说道:“王家的小子话语意思是让我们说世家要亡了?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郑撅低声说道:“若是真这么说,那些跟着我们的千千万士子说不定都会离开。”
赵郡李家的家主说道:“最近老夫的女儿也不消停,买了家产就跑去长安。”
崔氏的老头子说道:“不过那些士子一直养着他们,对我们自己本家来说也是一个负担,这些士子也太能吃了,养着他们,他们也不做事,就知道吃米吃面吃白食,实在是难为人。”
郑撅说道:“那些士子就是我们的人质,若真是李世民发难,我们可以将这些士子抛一部分给李世民,这样既能让我们减轻负担,说不定还能让这些士子给我们顶罪。”
崔氏的老头子咧嘴笑着:“还是你小子懂事。”
郑撅讨好地笑了笑,“天下士子是用来做什么的,我们养着他们已经很客气了,至于怎么用他们还不是看我们心情,谁把他们当人了。”
崔家的老头子再次笑了起来。
第六百八十章 书籍三文钱
郭弘道站在涿郡的城墙上,郭敬之站在一旁说道:“我以后的孩子的名字已经想好了,叫做郭子仪。”
听他这么一说,郭弘道笑道:“你还没到成年带冠的年纪,现在应该好好读书,才刚刚过十岁如今想什么以后孩子的名字。”
郭敬之长叹一口气说道:“最近也是突然来的这个想法,也不知道怎么了心里很不安,想着早点成家留个后。”
瞧着涿郡城内的景色,郭弘道心里也担心如今的山东地界。
自从段纶来了,崤关换将了。
心里也不自觉地开始慌张起来。
这种惴惴不安的感觉还在心头挥之不去,就连只有十岁的郭敬之也有这种感觉,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总觉得他将来会有一番很好的前程。
郭弘道对郭敬之说道:“若是有机会你就去长安,去见见长安的世面。”
说完郭弘道看向了长安方向。
有三万册书流入山东地界。
段纶一边吃着桃子一边看着这些从长安运送过来的书籍。
这些书都是纸书。
现如今世家们的书籍还有很多都是竹简的,只有少数的书卷都是纸制的。
这些书中除了泾阳特色的杂志,还有一些寻常读书人都要看的书籍,大多数都是一些诗经和典义,竟然还有一个个小故事的故事书,似乎是把一些民间的故事整合起来。
看着特别地有意思,一看就是好半个时辰,段纶很喜欢其中一个农夫与蛇的故事。
回过神段纶瞧了一眼依旧站在一旁的小太监,“还有什么事吗?”
段纶好奇地问道,也不知道这个太监一直等着做什么。
小太监笑着说道:“长安运送过来的很多书籍,山东地界的诸多地界的郡县都不肯收这些书籍。”
段纶愁眉把手里的桃子核随手一扔,“那些郡县连书都不收?”
小太监又说道:“确实是这样,所以长安那边的意思是段御史就在范阳不如让段御史来做这事。”
放下手中的书本,段纶站起身寻思道:“我现在才刚刚到幽州地界,也还没到范阳郡,也还未在这里站稳脚跟,这抚宁县倒是好办,但到了幽州就不好说了。”
“眼下这才刚刚到幽州的边上,距离崤关也越来越远,在下心里有些不踏实。”说完段纶看小太监的脸色也不好,连忙又解释道:“不过请这位小公公,长安令和陛下的嘱咐,在下一定会办。”
小太监躬身说道:“段御史也请放心,只管放心地办事,其他的事情会有其他人办的。”
“其他人?”段纶疑惑地问道。
“对。”小太监点了点头。
“在范阳地界除了我还有其他人在做事?”
虽说是明知故问,段纶还是想这么问一嘴。
小太监说道:“对山东地界的情况,其实陛下和长安令很早就开始安排了,段御史也请放心,不只是段御史在奔波,在这里还有很多人也在做事。”
段纶放下自己的心思,说来也是李世民早就把世家视作眼中钉。
说不定很多年前就已经在安排这些事情了。
小太监再次说道:“段御史若是可以把这些书籍卖出去,崤关那边可以再给段御史增派一万人马?”
段纶重新坐下说道:“一万人马?当真?”
小太监点头,“当真。”
说完段纶一拍桌案大声喝道:“好你个五姓七望,竟然敢阻挠朝中卖书,实在是可恶!朗朗乾坤之下竟然有如此禽兽之事,在下一定匡扶正道,为报长安令和陛下的知遇之恩。”
看的小太监擦了擦额头的冷汗,这个段纶的变脸还真快,一开始还有些推推脱脱,没想到这么快就答应了。
或许这家伙是怕死吧,人马一多段纶在这里也会安全一些。
再加一万兵马,加上原本崤关调拨的一万兵马,光是段纶手下就有两万兵马了。
小太监接着嘱咐道:“其实段御史刚刚的书中有一个故事,长安令说要特地和段御史讲一下。”
段纶重新拿起这本故事书说道:“哪个故事。”
小太监笑着说道:“哪个故事叫做三个和尚挑水喝,一个和尚可以喝水自足还有富余,两个和尚可以应付,三个和尚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出现分歧,谁来做挑水的哪个?”
段纶思考着其中的意思,也翻到这个故事瞧着。
小太监又说道:“这个故事其中是有深意的。”
段纶好奇问道:“什么深意?”
小太监低声说道:“这个要段御史自己体会了,长安令也没说太多,长安令只是说这个故事是击破五姓的关键。”
段纶颔首问道:“还有什么其他的话带来吗?”
小太监微笑说道:“没有了。”
段纶又看了一遍这个故事。
小太监再次说道:“再多说一句,还望段御史万事顺利,这是长安令交代要说给段御史的。”
“万事顺利?”段纶稍稍点头,“也代替我向长安令说一句,我段纶已经豁出去半辈子的前程和五姓七望撕破脸。”
小太监点了点头,这才转身离开。
等到这个小太监带着人走远之后,段纶问着身边的小吏,“到现在一共有多少人加入我们了。”
小吏翻看名册说道:“从我们离开涿郡之后,就有三千人愿意和我们一起反世家。”
“很好。”段纶看着眼前这堆积如山的书籍说道:“这就是民心所向,世家的末路就要到了。”
说完段纶看着眼前这些书籍说道:“长安令还真是大手笔,一出手就是五万册书籍进入世家地界。”
小吏又说道:“这些书籍都要卖给世家地界的人吗?”
段纶说道:“凡是加入我们的人,这些书籍我给他们一人两文钱的价格卖给他们,再让他们从用三文钱的价格卖出去,所有人都可以从中挣一文钱,卖得越多挣的越多,我段纶从中一文不拿,就是为了让山东地界更多的人可以有书读,有钱挣。”
“一册书只要三文钱?”
小吏以为自己听错了,再次问道。
第六百八十一章 他们只会坐看云起云落
段纶笑着点头,“没错一册书只要三文钱。”
疯了?段纶疯了?一册书三文钱是什么价格,就算是在长安卖一册书也要十文钱到七文钱,到了如今只要三文钱?
一旁听到这话的人也有些无所适从。
段纶接着说道:“要你去做就去做,别磨蹭了。”
“明白了。”
小吏安排人去办事,用三文钱一册的书籍去卖书。
三日之后,刚刚带着徐老头和卢信作到幽州的崔傅也听说一册书三文钱的事情。
崔傅当即买了一本三文钱的书,看了起来。
这是纸制书,纸这个东西在世家手里显得很珍贵,如今大多数士子用的还是竹简。
徐老头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