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是一个办事很利落的女子,从给李丽质办事就看得出来。
李丽质嫁过来之后,徐慧成了李丽质的二把手。
饭菜上桌,李正把最后一道菜放在桌子上。
李世民瞧着两盘鸡爪有些不知道该如何下嘴,“这是?”
李正脱下自己做的围裙说道:“这两盆鸡爪,一道叫做红烧虎皮鸡脚,还有一道叫做泡椒凤爪。”
“鸡脚?”
“对!”李正点头,“我们泾阳的养鸡场每天卖出去的鸡鸭都不少,大多数人买半只鸡回家,剩下很多没人要的鸡翅和鸡脚,我就把这些做成了菜肴。”
李世民手里拿着筷子,看着一个个鸡爪有些难以下筷。
转手夹起了一块红烧肉吃着。
李丽质和李治也都已经入座了。
看到李治正在啃着鸡爪,一个接着一个,吃得好不欢实。
鸡爪这么好吃?
鸡爪上又没什么肉。
心里想着看一旁的李渊也吃起了鸡爪。
犹豫再三,李世民还是夹起了一个红烧虎皮鸡脚,刚入口的口感就有些惊讶。
再一咀嚼似乎也不难吃,细细品味好像味道还不错。
扒了一口米饭,再吃鸡爪。
鸡爪皮和骨头像是已经煮得分开了。
骨头很脆,有些是鸡爪关节处的脆骨,一咬就碎。
再吃泡椒凤爪,入口的一感觉就是酸辣。
滋味有些奇怪,但是非常地开胃。
胃口被一下子打开,一直以来的油腻感也被一扫而空。
当胃口被打开也敞开吃了起来。
直到感觉到饱腹感,李世民才发现自己竟然把一大碗米饭都给吃完了。
平日里宫里的饭食,若是不先喝一碗酒,根本吃不下什么东西。
在这里吃饭朕竟然滴酒未沾,就可以吃得这么酣畅淋漓。
心中暗道惊讶,也对李正神奇的厨艺越加不理解。
没人要也没人吃的鸡爪竟然在李正手中可以变成这样的美食。
饭后,李丽质和徐慧回到了房间去小憩。
李治继续带着小兕子做题。
李渊也意兴阑珊地离开了。
给李世民倒上一杯热茶,李正说道:“在下有个习惯,饭后要是没有一杯热茶总觉得肠胃腻得慌。”
接过李正递来的热茶,李世民喝下一口,冲泡了茶叶的茶水有些苦涩,但是这种苦涩一入嘴,李世民发现之前的油腻全部消散不见了。
李世民又喝下一大口说道:“你每日都是这么过的吧。”
李正捧着茶杯说道:“乡下人的日子就这么简单枯燥,还望陛下不要见怪。”
李世民摇头:“朕羡慕你还来不及。”
“陛下现在还觉得朝堂上的风波很严重吗?”
“你觉得朕应该怎么做?”
“也很简单,出兵的事情不否决也不答应,只要无限期延后就可以了。”
李世民低声说道:“朕就这么不管不顾了?”
李正笑道:“若是陛下放心,可以由我全权来处理,只要不经过朝中便可,他们是不想让陛下出兵,又没说不能别人的人手出去。”
李世民略带轻蔑地笑了笑,“你还真是狡猾。”
“陛下过奖。”
“朕没在夸你。”
李丽质看着窗外,李正和李世民君臣坐在一起,似乎很聊得来。
徐慧拿出账本说道:“公主殿下,最近泾阳坊市又有人要进来开铺子。”
李丽质低声说道:“我们泾阳的坊市现在不接受外来的商户来开铺子,凡事要来的全部一应回绝。”
徐慧低声说道:“可是有些来头不小。”
“来头不小?”
徐慧点头说道:“其中有一个就是韦氏的人。”
“父皇后宫那个韦妃?”
徐慧点头。
李丽质收起账本说道:“就算是外戚也不行,我们泾阳若是看着权贵脸色给权贵们优待,以后的泾阳坊市拿什么在百姓心中立足。”
徐慧记下李丽质的话语,“明白了。”
泾阳能够走到如今这一步不容易,泾阳的坊市其实就这么大。
自帮李正管理至今,李丽质心里也明白,很多人来泾阳的原因是泾阳的货物公道,价格也合适。
长安是一个染缸。
在长安的东西两市有多少商户背后有权贵的影子。
很多人都心知肚明。
饭后,李正还陪着李世民在村子里走了一圈。
每隔几个月泾阳都会有一些变化。
李世民看着如今的印刷厂说道:“李正,朕给你这么多地,你就只是建设了这么一座吗?”
李正感慨着说道:“陛下,可知光是建造这么一座印刷厂需要多少时间,如今更是还没有建设完工,还有另外两条生产线,难度系数之高不是以前的手工印书坊可比的,而且现在的印刷速度当然也不是以前可以比的。”
李世民走了一圈,又其实盯着乱转机看了许久。
实在是看不懂轮转机的原理便放弃了。
离开印刷坊,又来到了新扩建的书院。
如今的孩子们依旧在老书院,新书院虽说已经建设好,但是内部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装修,还没有正式启用。
走完一圈,李世民说道:“李正,朕自己走走。”
李正拱手说道:“那陛下请便,我回去睡个午觉。”
李世民板着脸点头,这小子说告退,为什么还要说是去睡午觉。
做皇帝的坐拥江山累死累活,这小子休闲惬意乐得自在。
李世民心里越想越气,低声说道:“王鼎。”
站在一旁的王鼎上前一步,“老奴在。”
第五百九十七章 外戚
李世民低声说道:“李正是一个很好的年轻人,天赋很高只是需要好好磨练,朕觉得不能让李正这么荒废自己了,你觉得呢?”
王鼎笑着说道:“陛下说得在理。”
接下来的时间,李世民又去看了孙思邈,张公谨,阎立本还有李淳风。
李世民在泾阳都做了什么,李正不感兴趣。
也不想知道。
泾阳的一切对李世民没什么好藏的。
李世民也心知肚明,李正也心知肚明。
每一次泾阳的变化以及自己的举动,都会当作密报送到李世民的面前。
在家中的院子里,睡了一个午觉。
李正舒展着懒腰看向一旁正在看书的李丽质。
李丽质低声说道:“父皇让人送了一些上好的丝绸过来,都是江南向宫中进贡的。”
李正喝着水说道:“你父皇什么时候这么好心了。”
李丽质笑骂道:“父皇又没有多么坏。”
徐慧端来一盆水,“驸马,洗脸。”
把冷水扑在脸上,李正顿时神清气爽了不少。
李丽质低声说道:“我们是不是可以商量一下泾阳坊市的事情,最近遇到一些事情,还想和你商量一下。”
李正点头,“可以。”
让侍女搬来一张桌子,准备好笔墨和小册子。
李丽质端坐下来说道:“可以了。”
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这么有仪式感。
李正清了清嗓子,“遇到什么问题了?”
李丽质开口说道:“泾阳坊市自建立以来就一直很火热,也借助新修官道的原因,商客往来不绝,不过最近有不少人想要来泾阳开设铺子。”
琢磨着李丽质的话,李正疑惑道:“很多吗?”
李丽质点头,“光是收到的信件来看足足有十五家权贵,八家外戚。”
李正点了点头,“接着说道。”
李丽质又说道:“那些权贵倒是无所谓,得罪也无所谓,我们也不用他们的脸色都看,但也有不少的皇家外戚,有些人还要喊一声皇叔,姑姑,拒绝了他们难免会有一些闲言碎语。”
李正给自己倒着茶水,“你父皇知道吗?”
李丽质摇头,“还没和父皇说起。”
李正再次说话道:“这件事你暂时不要说起了,泾阳就这么大,暂时没有其他的位置来收拢他们,一应拒绝就好。”
李丽质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泾阳能有今天不容易,和你说也是为了怕因为这件事给你得罪人。”
李正笑着说道:“人都有立身之本,如今我们日子虽然好多了,但泾阳一开始就是穷苦人家,以后也一直都是穷苦人家。”
“嗯!”李丽质用力点头,而后写下,“我们一直都是穷苦人家。”
李正接着说道:“说句心里话,当初我家很穷,我能长大少不了乡里人的照顾,所以我们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离开基层。”
李丽质记下李正的话语又问道:“不能脱离群众倒是明白,什么基层。”
“所谓基层就是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我们要走近他们,帮助他们。”
李丽质记录下来又说道:“你和泾阳的乡亲们走得近,我从小就和外戚权贵走得近,也知道那些外戚的手段,如今我们都拒绝他们,现在是看不出什么,若是将来他们免不了在父皇耳边说闲言碎语。”
皇家外戚和权贵在经营上都是老油子。
若是什么都不做很容易吃亏。
加上现在五姓恨不得自己早点死。
李正心里想着外戚和权贵会对泾阳使出什么狠招,还是要防备一下。
和李丽质又说了一句话,李正走出家门找到了李义府。
李义府躬身说道:“长安令。”
“许敬宗人呢?”
李义府说道:“应该在马圈和大虎吃肉呢吧,一个时辰前刚看到他提着一只刚杀的羊过来。”
“把许敬宗叫来,我有事要你们两个一起办。”
“好!”
李义府一口手中的馒头吃了干净,便匆匆离开。
人不犯我我不犯我,人若犯我我必要他狗命?
李正不是很喜欢这句话,这句话有点太过被动的意思。
等到别人动手了再动手?往往你还没还手说不定就被别人一巴掌打死了,连还手的余地都没有。
先下手为强这句老话就说得没错。
泾阳坊市如今办得好,就是办得太好容易遭人眼红。
一个小小的泾阳县坊市生意比长安还要好,让人家怎么活?
自古以来商业上的手段很多,就比如说你种出了很好的菜叶,人家就是出一笔让你难以拒绝的钱财,买下你所有的茶叶地,从此只种他们的茶叶,并且让你以后无法再种植其他的茶叶。
后世都能如此,别说豪强权贵盘踞的古代了。
律法上有太多的空子可以钻。
而且对商业的律法尤其地棱模两可。
这也是不少朝代商业发展不起来的原因。
甚至还有朝代可以扼杀商业的发展。
李义府带着许敬宗来到泾阳河边。
看许敬宗嘴上还有些油腻,李正问道:“吃饱了吗?”
许敬宗点头,“吃饱了,长安令有什么吩咐直接说吧。”
李正低声说道:“这些日子,你让你的眼线都去查查,长安的商户之中有哪些有权贵背景的,给你三天时间给我查清楚交给我。”
许敬宗点头说道:“明白了,这就去安排。”
李正又对李义府说道:“这些日子你让护卫队多巡查一下来我们泾阳坊市的顾客,看看最近是不是有人经常徘徊来蹲点的,若是有的画下画像,防备起来,并且让许敬宗查清楚那些是什么,是不是有人在泾阳附近盯梢踩点。”
李义府和许敬宗相看一眼。
许敬宗低声问道:“长安令是不是要出什么事情了?”
李正低声说道:“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要动手,我觉得先下手为强比较好。”
李义府拱手说道:“我这就去安排。”
许敬宗说道:“长安令放心,不用三天,两天就可以盘算清楚。”
“李义府,你给宫里送一些鸡爪过去,就说是陛下安排的。”
“明白了。”
李义府和许敬宗一起离开。
看着天空中的白云,李正长长一声叹息,先下手为强踏实多了。
第五百九十八章 看书的称心
李世民回到了之后,来到甘露殿离开颁布了两道旨意。
第一道旨意出兵吐蕃的事情容后再议,待到合适时机再议出兵。
第二道旨意,如今西突厥的动作频繁,野心勃勃,下旨向西突厥与大唐边境线陈兵三万以示警戒。
段纶终于也回到了长安,去了一趟洛阳之后,身边也跟了不少人。
这些人都是从世家走出来之后,跟随自己的。
众人纷纷猜测着李世民这两道旨意的意思。
第一道旨意,出兵吐蕃的事情暂缓,而且是等时机合适的时候再出兵吐蕃,光是从着一条旨意上来看,出兵吐蕃的事情很有可能会无限期的拖延。
这个合适的时机,鬼知道是什么时候。
看来当今陛下也已经妥协了,现在的五姓心里一定高兴吧。
段纶心里想着,可是这对长安令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
吐蕃的谈判事由上,大唐这边是需要出兵的,只是如今迟迟没有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