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哈哈!太好玩了,竟然还有这种事情。”李佑对他自己的侍从说道:“你们也试试,谁可以做到我给谁一千贯。”
来了兴致之后,李佑又问道:“大哥,还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吗?”
“当然有了。”
“快说快说。”
李佑兴奋得像个十岁的孩子,明明已经十四五岁了。
李正对李佑小声说道:“齐王殿下,若是你和你父皇说你想要把我发往齐州,你父皇一定会很高兴,而且会褒奖你。”
李佑深吸一口气,“当真?”
李正点头,拍着李佑的肩膀说道:“一般这种好事我不告诉别人,齐王殿下可千万不要说是我的,不然就不灵了。”
李佑一听李正可以去齐州一脸兴奋地点头,“我知道了,我这就去和父皇说。”
说完李佑就要走,又说道:“大哥放心,我一定拿着父皇的旨意来。”
李正一脸振奋地点头,“齐王殿下,你可要活着回来呀。”
李佑大笑着说道:“大哥放心!”
李佑走得很快,不一会儿就瞧不见他的背影了。
像极了一个去送人头的。
见李佑离开了,李义府这才走上前说道:“刚刚齐王殿下走得挺高兴的。”
又看了一眼李正,李义府又好奇问道:“为何长安令如此悲伤呢?”
李正抬头看了看晴朗的天空说道:“有些事情短痛比长痛好点。”
有些不明白李正这话的意思,李义府开始汇报最近村子里的情况。
泾阳另一边养猪场,李治瞅着养猪场白花花的猪群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第五百七十二章 李世民的怒火
狄仁杰说道:“晋王殿下,不如我们先算算现在母猪数量的总数,把成猪和小猪分开来计数,以后每一次我们都来计算母猪产小猪的数量,这样就可以大致知道养殖场以后会有多少猪。”
“行吧。”李治点头,看着这些母猪吃着猪槽里的猪食,犹豫了好久鼓足了勇气才迈开脚步走入猪圈。
打扫猪圈的村民见到一群孩子而来有些好奇,知道带头的还是晋王殿下,村民笑呵呵说道:“晋王殿下,这是来养猪了?”
李治看着大群的母猪挤在猪槽边,忍受着密集恐惧症的爆发,神情僵硬地说道:“不,我不是来养猪的,我是来算猪的。”
晋王李治在村子里已经有两年了。
自从长乐公主嫁过来之后,晋阳公主和晋王殿下也住到了泾阳,还有时不时会来长安的魏王李泰。
当然还有太上皇李渊。
一开始村民对皇家的人还是有些拘谨。
皇家的人对村民来说就像是稀有动物,多看几眼,再多看几眼,后来发现其实也就那样。
有了接触之后村民们也慢慢习以为常了。
晋王李治经常和村子里的孩子玩在一块。
李渊常常和村子里的老人谈天。
还有全村上下都知道魏王李泰喜欢吃肉。
该有的敬意村子里还是有的。
见过皇家的人还是会行礼。
坊间甚至有传言泾阳李家,离天尺三。
泾阳又是皇家重地。
皇宫
李世民下了朝,批阅完了堆积如山的奏章。
回到立政殿李世民放松着疲倦的身体,打算睡个午觉。
长孙皇后提着一卷书信而来,“这是李江山送来的,泾阳的情况。”
李江山是长孙皇后的人,时不时就会让人送消息过来。
李世民打开书信看着上面的内容,其余关于村子的事情都记录得很详细。
也都是早就知道的事情,看到后面的内容,李世民眉头猛跳。
“好你个李正!”李世民把手中的书信往地上一砸。
“怎么了?”长孙皇后见状问道。
“这李正竟然……竟……”
见李世民气得说不出来,长孙皇后端来一碗茶水,“陛下先喝口茶水。”
一口茶水下肚,李世民还是气得涨红了脸,之前的疲倦神色一扫而空。
长孙皇后捡起扔在地上的书卷看了起来。
李世民指着泾阳方向说道:“朕这就调兵!一定要把李正这小子给剁稀碎了。”
长孙皇后连忙安抚道:“陛下,切莫动气。”
李世民咬牙说道:“李正竟然让稚奴养猪!堂堂皇家皇子去养猪,成何体统!”
长孙皇后劝说道:“可能事出有因,而且还有丽质看着,应该不是这样的,再说了承乾的婚事就在这两日,乱了分寸事小,承乾的婚事这么多人看着呢。”
“对!”李世民又重新冷静下来,“朕不能在这个时候让世家五姓看笑话。”
长孙皇后点头还又说道:“再说了李正是稚奴的老师,当初还是陛下答应让稚奴拜李正为师,既然李正作为老师,让弟子做一些事情也是应该的。”
“那也是朕的儿子!”
长孙皇后说道:“此事不着急,承乾大婚那日李正一定会来,就算他不来,他也在泾阳跑不了。”
这么一说李世民心里的怒火也渐渐平息了。
王鼎走来说道:“陛下,齐王殿下求见。”
听到李佑来了,李世民的脸色有些不悦,“朕不是早上已经见过他了吗?”
王鼎尴尬笑笑,“老奴这就和齐王殿下说,陛下已经睡下了。”
“慢着。”李世民重新坐正说道:“让他进来吧。”
“喏。”
王鼎出去传话,不一会李佑便走了进来。
李佑走路很随意,见到李世民便行礼道:“父皇。”
李世民喝着茶水说道:“说吧,见朕有什么事。”
李佑先是笑了笑说道:“父皇,儿臣想让父皇把李正发往齐州。”
听到这话,王鼎的脸色骤变,别说李世民了,就连长孙皇后的脸色也变了。
李世民没有表露太多的神情,“为何要让李正去齐州。”
李佑清了清嗓子说道:“儿臣以为李正到了齐州,能帮助儿臣更好地治理齐州。”
“治理齐州?”
“嗯!”
李佑点头说道:“李正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
李世民强拧着笑容说道:“怎么?朕安排在齐州的官吏还不够你使唤吗?还是说朕给你的官吏办事不得力?”
说到齐州的官吏李佑有些嫌弃,“父皇,你的那些官吏一个个办事磨磨蹭蹭不说,打个猎连弓都拉不动,不是一些老弱就是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穷酸,儿臣想在齐州找个玩的人都没有。”
“朕让你去封地,是让你去玩的?”
“儿臣……”
“你还让李正去齐州?”
“其实……”
李世民拍案而起喝道:“说!你到底想要李正去齐州做什么。”
看到李世民突然发怒,李佑一下子怂了跪在地上说道:“父皇,儿臣只是想让李正帮儿臣治理齐州,顺便陪儿臣……”
“你胡闹!”
李世民大喝道。
站在一旁的王鼎早就预料到了这种情况,闭上了眼睛。
李佑有些委屈,支支吾吾说道:“父皇且听儿臣解释……”
“解释?”李世民冷笑着说道:“你知道李正为何一直不出泾阳?你知道李正为何一直不入朝为官吗?你知道李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儿臣……”李佑低着头跪着说道:“儿臣不知道。”
李世民拎起李佑的衣襟说道:“你是朕的儿子,换一个人站在朕面前这么说,朕让他人头落地。”
李佑第一次面对这样的李世民,这种杀气是他从小到大第一次见到。
浑身哆嗦,眼泪和鼻涕一下子都流了出来,李佑委屈地说道:“儿臣确实想让李正去齐州,李正说父皇会答应的,而且会褒奖儿臣。”
李世民突然笑了,“李正让你这么说的?”
见到父皇笑了,李佑也傻呵呵一笑。
转过身李世民走了两步,拿过一把横刀。
刀锋出窍,李世民一刀挥下。
长孙皇后闭上了眼。
第五百七十三章 逃命一般
李佑愣在原地,头发凌乱地披散下来,下意识摸了摸自己脑袋还在。
一刀只是劈断发髻,李佑一动不敢动,低着头看到自己的头发落在地上。
李世民冷声说道:“李佑,朕告诉你,以前你多么顽劣朕都不追究,你要是再敢打李正的主意,再去泾阳,朕让你的余生都在宗正寺内度过。”
李佑伏在地上哆哆嗦嗦说道:“儿臣知道错了,儿臣知道错了……”
“王鼎!”
“老奴在。”
李世民颔首看着李佑,“把这个混账小子拖出去。”
王鼎招手叫来侍卫拖走李佑,浑身无力的李佑嘴里还在念叨着:儿臣知道错了。
李世民在立政殿发怒的事情一下子就传遍了整个皇宫。
李承乾知道了这件事有些意外,“父皇为何会对李佑发怒。”
东宫属官说道:“据说是说到了李正,也没有查探到其他的消息。”
李承乾站在东宫的楼台疑惑地看向立政殿方向。
当天夜里,李泰找到了李正,“李佑的事情是唆使的?”
李正点头。
李泰叹息道:“你可不知道,李佑半个时辰前就离开了长安,逃命一般。”
李正对李泰说道:“齐王殿下智商太低,我是为了他好,我是好意。”
“你唆使他和父皇说那种话,你管这个叫好意?”
“我是为了他好,为了你父皇好,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李泰:“……”
李正把棋盘重新布好,“这么一吓估计齐王殿下也没有造反的心思了,知道老虎有多凶也就不会去冒犯了。”
“造反?”
“昨夜我掐指一算,齐王李佑七年之后会造反,所以我才会这么做,避免齐王李佑以后行差踏错,魏王殿下信吗?”李正把兵往前推了一步。
“要是别人这么说,我肯定不信,可若是你这么说我有点信了。”李泰也把一个卒子上前一步说道:“不过你这种做法,我总觉得不厚道。”
李正把炮挪了一步说道:“我觉得齐王殿下还应该来谢谢我才是。”
李泰挺进一个马回应,“打了人家一巴掌,你还要人家谢谢你?”
……
长安以南过了洛水一路往东南方向数十公里。
这里是距离洛阳三百里开外的一处小城。
一群男子驾马来到一处酒肆。
段纶疲惫地翻身下马,跟着一群世家子弟离开长安已经有些时日了。
这些世家子弟要在中秋之前赶到洛阳。
在段纶眼里这些世家子弟就是衣着光鲜的盗匪。
他们到了一处地方就开始胡作非为,奈何就连官府都不敢管这些五姓子弟。
颜勤礼要留在长安给朝中办事自然就没有跟着来。
段纶希望借助颜勤礼接触世家嫡系子弟。
但也不希望颜勤礼和这些世家子弟接触太深。
有人扔下的一袋钱包下了整个酒肆给众人休息。
段纶也乐得享受,众人坐下便开始大快朵颐地吃着。
这些人中也看得出来,坐在这里的人有的和自己一样三十多岁快四十的人。
也有的只有十五六岁,一副年轻气盛的模样。
段纶慢条斯理地吃着自己眼前的食物,听着他们高谈阔论,聊着长安女人和洛阳女人的区别。
还说洛阳有很多好玩的赌坊。
这些人只有少数几个是世家嫡系子弟,段纶知道的只有三个。
要说真的对付李正,可能也就只有世家的嫡系。
在这里坐着的大多数都是附和者居多。
有几个人真正想要对付李正?
不过打着攀交世家的念头,跟着一起对付李正而已。
李正从来没有触犯过他们的利益。
唯一有利益冲突的也就只有在世家子弟。
段纶看得明白只是觉得有些可笑,也不愿意拆穿。
李正的背后是当今陛下李世民,李正虽然只是孤身一人,可李世民要对付世家,也会给李正很大的助力。
况且现在就看得出来,李世民已经打算对世家动手了。
这里的食物有些油腻,酒水也不是这么地好喝。
段纶站起身来到酒肆的客房。
“段纶,其实你不用跟着我们长途跋涉的。”
听到说话声,段纶回头看去,说话的这个人是崔家子弟,也是五姓崔氏的嫡系,崔林的儿子,崔傅。
段纶礼貌地稍稍一礼,“崔公子。”
崔傅看着窗外的明月说道:“当初李正大婚,在长安迎娶了长乐公主之后我父亲就一病不起了。”
段纶听说过崔林的事情,当初李正的事情崔家也闹得很凶。
崔傅低声说道:“那次之后我父亲就离开了长安,去了博陵养病,到如今还是没有好转,看来是时日无多了。”
听到这个消息段纶有些意外,这种话不应该对自己说才对。
段纶警惕地看着崔傅,不知道对方安的什么心思,退后两步说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