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第2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鼎停下转身看向李正,“长安令还有什么吩咐。”
    李正把一串腊肉递给王鼎,“一点小心意,还望王公公不要嫌弃。”
    王鼎接过腊肉,“那老奴就收下了,长安令客气。”
    李正又说道:“那我能亲自带兵出关外吗?”
    王鼎脸上挂着没有温度的笑容,“陛下没说,就没准备让长安令出关。”
    “原来是这样,看来我这个人才陛下还是很重视的,还不允许我出关了。”
    王鼎再次稍稍一礼,“这些话老奴会回去转告给陛下的,等到事情安排之后,再来给长安令安排。”
    “麻烦王公公了,王公公慢走。”
    养殖场里很忙,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如今人手不够,粮食又快到收成的季节了。
    村子里上上下下忙得不可开交。
    总算打扫干净了猪圈,还要骑着三轮车把猪饲料运过来。
    李正慢悠悠地骑着三路车来到村子的粮仓,猪饲料村中的伯伯都已经调配好了。
    搬上三轮车运到猪圈就可以用。
    李正坐在屋檐下躲着太阳,远远就看到李治与大虎,狄仁杰几个还在争论着什么。
    走近一看,原来这群孩子已经在学习几何数学了。
    大牛的年纪在这群孩子最大,鼻子下已经有了一些软胡须,他耐心地给李治解释着公式。
    等到伯伯们把饲料装好了,李正这才踩着三轮车离开这里又去了猪圈。
    晚上的饭桌上,李治一边吃着饭食问道:“老师,学习几何有什么用啊。”
    李正细嚼慢咽吃着饭说道:“当然有用了。”
    李治好奇问道:“什么用?”
    李正放下筷子说道:“就比如说在一个无风的环境里,你要射箭,你与你的目标相隔四百步,你要怎么射中目标。”
    李治摸着他自己的下巴说道:“瞄准就好了。”
    李正筷子沾了一些汤水在桌子上画了一个抛物线,“箭矢射出的时候会不断下坠,按照晋王殿下的体格应该没有足够的力量拉开十石弓,也就说根本射不出四百步。”
    “这个时候就要用到抛物线,算出抛物线会有多长,这个时候晋王殿下就要算出抬起弓箭朝上射,保证箭矢可以射的足够远,把弓举多高?”
    李治思索着,“四百米?抛物线?几何?好复杂呀。”


第四百零五章 皇子各不相同
    看着李治的小脑袋,当然人射箭的时候你不可能精准地知道抬高几度才能射中目标。
    老练的弓箭手也都是凭借经验与感觉来得。
    倒是一些攻城器械比如投石机,设计云梯的长度,还要根据城墙的高度。
    这些都要用到几何学。
    其实老祖宗早就知道了这些。
    李正说道:“你可以从最简单的三角算起。”
    “三角?八角”
    “和八角那种药材不是一类东西,我说的三角形。”
    “嗷。”
    李治点头一边往嘴里扒着饭食。
    李泰赶着夜色而来,“饿死我了,还有饭吗?”
    大虎从厨房里端来一碗饭递给李泰。
    李泰捧着饭碗狼吞虎咽地吃着。
    李治吃了饭便又去村子里找大牛,十二岁的李正对什么事情都有一种刨根问底的劲。
    都是李世民的儿子,李承乾,李泰,李治,李恪几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
    给自己倒上一杯热茶,李正坐在躺椅上打算用看星星来打发这漫漫长夜。
    大虎吃完饭坐在一旁洗碗,李泰用竹签剃着牙齿说道:“括地志的事情我都安排好了,打发了一些人,留下来了一些人,现在编撰括地志的除了岑文本都是本王的人。”
    “嗯。”
    李正有气无力地应着。
    李泰又说道:“现在这个括地志没个三五年怕是编撰不好了。”
    说完李泰还有一些得意。
    李世民会看不出其中的问题吗?
    一个括地志编撰了这么多年。
    说来皇子也是人,也是李世民的儿子。
    作为皇帝当然也不想自己的儿子离开身边,尤其是嫡子。
    为了皇位永固,为了江山安稳。
    也是作为皇帝,亲情远没有江山社稷来得重要。
    李正摇着手中的扇子,“魏王殿下,你要不干脆不要做皇子了。”
    李泰苦笑道:“你要我和父皇都断绝父子关系?”
    李正惆怅说道:“这么下去也不是一回事。”
    李泰低声说道:“除非谋嫡?”
    李正冷笑说道:“所谓死道友不死贫道,把太子殿下折腾下去,魏王殿下就可以继承大统,这样一来去封地的就是太子而不是魏王殿下,这样一来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李泰非常赞同的点头,“你看,你我之间还是很有默契的。”
    李正喝下一口茶水,“在下脑子笨,怕是在这种事情上帮不了魏王殿下。”
    李泰连忙说道:“李正!听本王给你细细说来。”
    李正:“我没兴趣听。”
    李泰还是说道:“你能挣钱,本王有权力,你出钱我出力,岂不是一拍即合?”
    李正不屑一笑,“死胖子,你想找死不要捎上我。”
    李泰:“黄泉路上有你作伴,也不枉此生了。”
    话不投机半句多,李泰这个家伙对太子之位总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想法。
    真要亲兄弟之间倒戈相向也未必见得两兄弟下得去手。
    皇家的孩子不好教。
    深宫之内长大的孩子又没有一个完整的童年。
    难免性格极端。
    再看李泰的神情,这家伙哈欠连连吃了饭就想睡的模样。
    其实李泰也不见得和李承乾有多么地水火不容。
    顶多就是两兄弟之间的较劲而已。
    只是这种较劲在李世民的养蛊方法之下,很容易养出问题。
    注意到李正的目光,李泰问道:“你为何这么看着我。”
    李正叹息道:“难道魏王殿下没有感觉到,我的目光是在关爱智障人士吗?”
    回味着李正的话了,李泰思量再三说道:“李正,你刚刚那句话在数落本王对不对?”
    李正稍稍拱手,“在下岂敢。”
    “你明明就在数落我,别以为我看不出来,你是不是觉得本王是个傻子。”
    “魏王太抬举这个称呼了,傻子怎么能和魏王殿下相比。”
    “……”
    李泰扭头离开,走到李正的房间打算再找一本书看。
    王鼎回到宫里,把手里的腊肉交给了内务府的后厨。
    太监们的用食,宫里都有规定,又是陛下身边走得最近的太监。
    内务府的人不敢怠慢。
    等到蒸好的腊肉和一碗黍米饭放在面前,王鼎自语道:“这长安令也真是的,老奴明明说了不喜欢吃猪肉。”
    王鼎夹起一片腊肉放入口中品尝,神情有些讶异。
    又带着米饭吃下一片,神情舒坦地开始大快朵颐。
    作为皇帝身边的太监,平日里收得好处不少。
    有人想要打探陛下的心意都会送点银子。
    这种事情王鼎已经麻木了。
    每一个送过银钱的人都会记下来呈给陛下。
    倒是李正送的这条腊肉味道出人意料的不错。
    相比银钱,这样一条腊肉吃着心里舒服。
    至少能够切实感受到李正的好意。
    这条腊肉的事情就不用告诉陛下了。
    第二日天还没亮,王鼎趁着陛下还没醒就来到了立政殿外。
    殿内的宫女正在给李世民穿着衣服。
    站在门口,王鼎说道:“陛下,昨日长安令说可以派出一部分护卫前往突厥查探军情。”
    殿内传来了李世民说话声,“朕还以为按照李正这小子的脾性,会讨价还价一番,没想到答应得这么爽快。”
    王鼎躬身说道:“其实长安令还是有一些要求的。”
    立政殿内安静了好一会儿,才传来了李世民的说话声,“什么要求?”
    王鼎朗声说道:“长安令说了,派出去查探军情的泾阳护卫队,不能由边军将领指挥,只听命长安令,并且回来之后也只向长安令禀报。”
    李世民穿好了衣衫走出殿外,黑着老脸说道:“李正好大的口气。”
    王鼎躬身说道:“这是长安令的原话。”
    “那日尉迟恭和朕说起,也是为了泾阳安全着想,泾阳有活字印刷术,朕自然不想泾阳出什么差错。”
    王鼎点头,“陛下想得周到。”
    “好心让这小子的护卫拉出去练练手,有多少卫府将士想要建功立业不得,这小子还在和朕提条件。”
    王鼎赔笑着说道:“长安令,年少气盛,想必以后会明白陛下的良苦用心。”
    李世民在立政殿外打着太极,这是陛下每日一早必须做的事情。
    每日早起半个时辰就是为了打太极。


第四百零六章 程处默的大计
    等到陛下打完了太极,长孙皇后和宫女们也准备好的早膳。
    一边吃着早膳,李世民说道:“散朝之后,你去见一趟尉迟恭,他会安排好的。”
    王鼎点头,“老奴明白了。”
    早朝时分,李靖难得出门来到长安郊外,就算是出门也是坐着马车低调出行。
    站在长安城的郊外的渭水河畔,李靖看河水流淌而过,狭窄的木桥还在。
    这是当初大唐和突厥定下渭水之盟的地方。
    虽说已经是过眼云烟,此刻想起来还是有些感慨。
    两个家仆安静地站在一旁,看向远处走来的人说道:“家主,邹国公到了。”
    李靖转头看去,瞧见了赶着牛车而来的张公谨。
    “什么时候到的。”张公谨开口说道。
    家仆搬来两张胡凳。
    李靖坐下说道:“有一会儿了。”
    张公谨观察着对方的神色,“身子怎么样了。”
    李靖看了一眼自己的腿说道:“还是老样子,勉强可以应付。”
    张公谨低声说道:“转眼已经是物是人非了。”
    李靖点头,“你也是,你的白头发更多了。”
    张公谨苦笑道:“人总会老的。”
    “也对。”
    周围很安静,只能听到河水流淌的声音。
    张公谨说道:“还以为你不会出来见老夫。”
    李靖说道:“约我出来有什么事?”
    对方这么开门见山的问,张公谨便说道:“你为什么收李正为弟子。”
    李靖:“要说行军打仗,苏定方比李正更好,真要说收李正为弟子是因为他是一位故人的孩子。”
    “李大熊?”
    李靖摇头,“是李正的生母。”
    张公谨隐约猜到了什么,“和当年的人有关?”
    李靖点头,“出尘已经去见过李正了,泾阳李姓就他家一户加上李大熊又是军伍出身不难猜。”
    张公谨神色有些担忧,“陛下知道吗?”
    李靖无奈一笑,“陛下知道得一清二楚。”
    张公谨点头,“原来是这样,想必李正也还被蒙在鼓里吧。”
    李靖再次看向张公谨,“说来,你是为何看上李正的?”
    “因为这小子有本事。”
    听张公谨这么说,李靖摇头道:“长安有本事的年轻人不少。”
    张公谨:“李正这个孩子和长安的孩子有些不一样,老夫虽然说不上哪儿不一样,这半辈子识人无数老夫却有些看不透李正,就连虞世南都有些看不透李正,这小子心性不好琢磨。”
    “说他心气过高,他心里总有一些敬畏,要说他不作君子与佛家为敌,他看起来更加无畏,总而言之像他这样的人是一把好刀,也是一个孤臣,陛下需要这样的人。”
    李靖点头,“没有世俗的牵绊,李正孑然一身反而活得坦荡。”
    张公谨看向泾阳县的方向,“李正这小子不好收服,他心里似乎有什么执念。”
    李靖说道:“突厥大势已去了。”
    张公谨点头,“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可惜没有我们这些老家伙的事了。”
    两人心知肚明,李世民是什么心思大家都清楚。
    倒不如各自安好,朝堂上不缺能人,当年的故人现如今也只能想着中原以后天下太平。
    张公谨和李靖又说了好半天的话语。
    一场对话之间谈论着李正的将来。
    刚从马圈起床的李正还不知道,有人已经给他规划未来了。
    李泰今日没有去上朝,这胖子说是要回长安了,还是赖在这里白吃白喝。
    打太极本来一件事非常舒缓身心的事情,可是眼前有个吨位两百斤的胖子正在绕圈跑,就非常的煞风景。
    李治跟着打完了太极之后,随口喝下一口粥便去上课。
    收拾了一番自己,李正意兴澜珊吃了早饭,便朝着护卫队的训练营走去。
    军功是一样好东西,立功之后可以得到赏赐,多杀几个敌人说不定还可以有几亩田种。
    李正把李恪和程处默叫到护卫队的营地。
    “朝中让我们带一队人去刺探,突厥的军情。”
    “我去!”
    程处默当即开口说道。
    “处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