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第2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清了清嗓子李世民又说道:“西突厥与东突厥开战,草原上战火连天,东突厥的使者好几次想要朕发兵支援。”
    李正给李世民倒上茶水说道:“听说了。”
    李世民又说道:“发兵支援就要粮草。”
    李正点头,“没有错。”
    李世民再次说道:“如今关中粮食最多的人就是你了。”
    李正微笑说道:“明摆着。”
    李世民:“男儿在世当建功立业,史册留名。”
    李正:“没想过。”
    这小子还真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李世民青筋直冒:“如今粮食都给了你。”
    李正:“怎么?这些粮食可都是在下出钱买的,每一粒粮食都是钱,在下一不偷二不抢,愿买愿卖,你情我愿,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李世民抿了抿嘴欲言又止。
    房玄龄说道:“李正,老夫听明白了,这些粮食你要打算怎么出手。”
    “卖当然是要卖的,可也要看怎么卖。”
    “此话怎讲?”
    “如今西突厥和东突厥已经开战,对执失思力来说还没到火烧眉毛的时候,咱们再等等。”
    “若是东突厥的这一仗打赢了,你的粮食可就卖不出去了。”
    李正哑然一笑,“那也是砸我自己手里,陛下不用担心。”
    房玄龄再次说道:“朝中若要出兵,必须要粮草。”
    “出兵?陛下是已经下旨要出兵了吗?”
    房玄龄解释道:“如今正在考虑,陛下是天可汗也不能看着突厥战火起,熟视无睹,有负天可汗之名,岂让天下人耻笑。”
    李正再给李世民续上茶水,“如今执失思力虽说臣服,但是下一次呢?再过几十年呢一百年呢。”
    房玄龄沉默下来。
    李正接着说道:“陛下既然是天可汗,自然有一个天可汗自己需要的责任,但出兵不出兵是两回事,突厥人不行的时候叫陛下一声天可汗,西突厥又行了的时候呢?我觉得这样口号的天可汗只不过是个虚名。”
    虚名?李世民瞪着李正,若是手里有把刀说不定已经把李正给剁了。
    朕是天下人敬仰的天可汗在李正的嘴里像是不值一提。
    李正淡定说道:“陛下,不能出兵啊。千万不能出兵。”
    李世民摆了摆衣袖,“好,既然你说不出兵,那你告诉朕,朕难道袖手旁观吗?”
    “帮确实可以帮,但要怎么帮是个问题。”
    李正对李世民说道:“陛下,是时候让突厥人还债了。”


第三百八十六章 差得挺仔细
    李世民开口说道:“朝中有不少人进言,出兵帮突厥平定这次战乱。”
    李正冷冷一笑。
    看着李正的神情,李世民狐疑,“你笑什么?”
    “看来朝中很多大臣不把将士的命当命啊。”
    李世民整了整衣衫说道:“那你来说说朝中该如何应对这件事情。”
    房玄龄也坐正,铺开一张帛书准备好了笔墨。
    很显然李世民是打算把这一次的对话当作奏对了。
    朝中会有起居郎记录平日里李世民的对话。
    奏对的话语是一定要记录的,以便传阅这也显得李世民广开言路的做法。
    李世民开口先说道:“你说大唐不能出兵?”
    李正看了一眼房玄龄,已经记录下了李世民的第一句话。
    “敢问陛下大唐的将士都是用来做什么的。”
    李世民不假思索当即说得:“保家卫国!开疆拓土!”
    李正接着说道:“那就对了,大唐男儿入伍当兵是为了保家卫国,他们在关外抛头颅洒热血是为了后方的手无寸铁的百姓!何时是为了那些突厥人。”
    见李世民没有回话。
    李正接着说道:“中原大乱的时候他们趁机劫掠,中原孱弱的时候他们闯入关中无恶不作,何曾把中原人当人看,如今平定了阴山,收复了河套,该是扬眉吐气的时候,却要帮着曾经掠夺过我们的突厥人,让我们将士帮突厥人打仗。”
    “大唐将士守卫大唐自然而然可以抛头颅洒热血,开疆拓土也是为了建立军功,光耀门楣,我们大唐将士为了大唐江山自然是理所当然,会有多少将士响应陛下!”
    “可要帮助曾经的劫掠过我们突厥人,为那些突厥人去打仗拼命,莫非我们大唐将士是后妈养的吗?”
    李世民听着李正的诉说情绪起伏不定。
    房玄龄洋洋洒洒写下了李正说的话语,抬头看着李世民的神色。
    李正低声对李世民说道:“至于那些主张出兵的人,在下觉得有必要查查他们是不是收了突厥人的好处。”
    李世民坐在原地思考了许久,思绪也豁然开朗。
    李正小声对李世民说道:“在下以为派出一两个使者去一趟突厥,然后指点突厥人怎么打仗就行了,至于出兵,咱们大唐人口也不多。”
    房玄龄一边记录着李正的话点头。
    李世民站起身说道:“朕明白你的意思了。”
    李正给李世民倒上一杯茶水,“是陛下英明。”
    喝下一口茶水,李世民站起身说道:“朕也许久没有泾阳看看了,陪朕走走。”
    “陛下有令,我敢不尊吗?”
    李世民苦涩一笑,“朕怎么看你都是一副不情愿的样子。”
    起身带着李世民走入村子中,进了村子里就看到了堆积如山的粮食,一座一座地垒着每一座都有房屋般大小。
    “若是当年朕看到这么多的粮食绝对会派大军把泾阳给围了。”
    李正咧嘴笑道:“现在关中连年丰收,全仗陛下英明。”
    “是吗?若是朕要你把这些粮食交予朝中,你肯给吗?”
    “陛下打算明抢吗?”李正反问道。
    “你……”李世民长叹一口气,“丽质怎么就看上了你这么一个死要钱不讲理的人。”
    “多谢陛下夸奖。”
    “朕是在夸你吗?”
    “全当陛下在夸我了。”
    李世民扫兴地挥了挥衣袖,接着往村中走去。
    走到村子里的小道上,李世民一眼就看到,勤俭节约的标语。
    不由得嘴角一抽,李世民指着标语问道:“李正,你们泾阳都富成了这样,还需要勤俭节约?”
    李正尴尬一笑,“富?陛下说笑了,咱们泾阳距离脱贫致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所谓其路漫漫修远兮。”
    房玄龄:“陛下,长安令的意思或许是不论现在的日子好了还是坏了,都要保持勤俭节约的本心吧。”
    李世民不屑一笑。
    泾阳村民很忙碌,基本上人人都有事情做。
    来到泾阳铁匠坊,铁匠坊只有铁家三兄弟在忙活,如今也就修一些农具而已。
    看到有村民骑着三轮车拉着一车货物路过。
    李世民看了好一会儿说道:“李正,有件事朕想问你。”
    跟在李世民身后,李正说道:“陛下请讲。”
    “三轮车为何是三个轮子,而不是四个轮子。”
    “因为它是三轮车呀,嗯!就是这样。”李正解释道。
    李世民又说道:“那若是四个轮子呢?”
    李正叹息一声说道:“四个轮子就不好拐弯,”
    李世民想着自行车使用时候的情况,脑子里把千面的单轮换成双轮,似乎确实是这么一回事。
    走到泾阳河边,李世民看到了几架巨大的机器,远处还有阎立本正在带着一群工匠忙活着。
    “这是……”
    “这个是水力纺车,棉布就是这些纺车做出来的。”李正介绍道。
    看着几个妇人熟练地操作着这个纺车,李世民好奇地多看了几眼。
    一个巨大的水轮借用水力转动,带动纺车之中的机括。
    在纺车的另外一边还有几个线团,随着机括的转动,线团也跟着转动卷入纺车之中,线与线交错一次次层叠成了一匹布,再从纺车的另外一头出来。
    房玄龄对这个纺车很感兴趣。
    带着王鼎和李正走到一旁,李世民看着泾阳河面问道:“李正,西突厥和吐蕃的事情都是你做的?”
    “陛下以为呢?”
    古怪地看了一眼李正,李世民接着说道:“那些粮食你打算怎么做?”
    李正看了一眼还在远处专研纺车的房玄龄,对李世民说道:“朝中的事情还要陛下配合才行。”
    李世民点头,“你放心,朕让王鼎盯着,若是朕也瞒不住的时候,到时……”
    李正说道:“到时候陛下一定拿了我的人头。”
    李世民哑然失笑。
    王鼎小声说道:“其实长安令做的很干净,老奴知道这些日子以来朝中一直在查着事情的来由,可是涉及长安令的人只有这么几个。”
    “李绩大将军,许敬宗,还有那个在西突厥的商户。”王鼎看了一眼李正的神色,“老奴说得可对?”
    “查得还挺仔细。”


第三百八十七章 还不卖?
    李世民瞧了李正一眼,“朕能不查仔细吗?”
    王鼎也附和着说道:“待到秋后算账,只要将那个西突厥的商户杀了灭口,李绩大将军也会提前从龙武军调出来,届时也很难查到长安令的头上。”
    李世民说道,“李正,那个西突厥商人就是你的替罪羊吧。”
    “陛下明鉴。”
    “以前还真是朕小看你了,想必现在吐蕃即便是有了大唐的兵器,对西突厥还是久攻不进,这些是不是都是你在布置。”
    “陛下说笑了,在下哪有这么大的本事。”
    王鼎躬身说道:“那个叫做默呕的商人可是只认长安令一人,在吐蕃和西突厥的细作每日都会来禀报如今发生的事宜,称心进入吐蕃也是长安令安排的吧。”
    李世民盯着自己也盯着泾阳。
    长安的风吹草动逃不过李世民的法眼,大唐周边的小国也有李世民的探子。
    这些事情瞒得住很多人,但瞒不住李世民。
    西突厥这个打手目前看起来还是挺给力的。
    默呕能够让西突厥出兵去打东突厥,说明默呕的计划已经完成了。
    西突厥的王室已经完全在默呕的掌控之中。
    看到房玄龄朝着这边走来,李世民和王鼎也都不再说话。
    有些事情李世民和自己心知肚明,但是对朝中一直都隐瞒着。
    房玄龄对李世民说道:“陛下这水力纺车设计非常巧妙。”
    李世民看了一眼说道:“朕会让工部仿造。”
    房玄龄又问道:“敢问长安令,这个棉线是如何做出来的。”
    李正笑呵呵说道:“若是房老喜欢,在下随后让人多送一些到房老的府上。”
    房玄龄连忙摆手,“不用了。”
    “也不是这么贵重。”
    房玄龄还是摆手示意不想要,如今棉布也只是在长安权贵之间有流传,是长孙皇后先用起来。
    说来丝绸的价格太高,就算是权贵们用丝绸一种负担。
    棉布看起来不是丝绸,没有丝绸的质感,但是用起来应该比丝绸便宜不少。
    有一种可以代替丝绸的棉布想必又是一种紧俏货。
    这小子言词之间还不愿透露棉线的制造。
    显然棉线才是这门生意的重点。
    就像李正的肥皂一样。
    有时候人比人气死人。
    李世民心想着自己的几个儿子,李承乾和李泰都没有李正这般有出息。
    突然有些后悔把丽质嫁给李正了。
    “李正,你既然知道陇右地震也知道江南大水,朕也派出了官吏前去告知江南道各州官府提前准备。”
    “如此便好。”李正点头。
    狐疑地看了一眼李正,李世民又问道:“你既然知道这些,能不能算到更多的事情。”
    李正连忙说道:“陛下,其实这些都是科学。”
    李世民,“科学?”
    “对,就是科学,其实一切事情发生之前都是有迹象的,我都是根据一些些小迹象来推论,就像是蜻蜓底飞要下雨,江南道天气连日闷热,必定会有大雨是一个道理。”
    不知道这么忽悠行不行,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做什么不好做神棍,下次再也不想和袁天罡喝酒了。
    一喝把自己喝成了一个大神棍。
    李世民思量半晌问道:“你说的科学也能占卜未来吗?”
    李正接着说道:“科学不是占卜,科学是一种对世间万物的解释,和袁天罡道长的那些神神鬼鬼不同,我们讲究的是实践出真理。”
    李世民又想了好一会儿问道:“你能算出大唐的国运吗?”
    “算不出来,在下哪有这么大的本事,若是在下有这么大的本事,还用得着苦哈哈地挣钱吗?”
    李正说得很果断,正是因为回答得很果断,李世民依旧抱有怀疑。
    惆怅地长叹一口气,李世民带着房玄龄和王鼎离开。
    回到朝中之后,李世民就召集的一众大臣前来讨论事宜。
    很多人都在打听陛下对这次对突厥人求援这件事的看法。
    几经打听之后,朝中传来的消息,让太子来全权处理这件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