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谨走上前一看,这些村民竟然在写字。
虽说写得歪七扭八,不过看起来很认真的模样。
又在村子里走了一会儿,张公谨发现泾阳的不少村民都能写字。
张公谨问着一个记录草木灰数量的妇人,“你们为何都在学写字了?”
这个妇人放下手中的册子,看了一眼张公谨穿着,“你是长安来的吧。”
“正是。”张公谨点头。
这个妇人解释道:“平日里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这些人要把事情做好,就要学识字,这样才能把活给干好了。”
又把自己的册子递给张公谨,“你看,每日的出入数目我们都要核对,这样就可以少做错事。”
看了一眼册子上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作坊的每日出入货物情况。
张公谨把册子还给这个妇人问道:“是泾阳郡公李正让你们识字的?”
妇人捂嘴笑道:“瞧你说的,这种小事哪儿能麻烦正儿,我们都是偷摸着找自己孩子学的,你也可以让你的夫人识字,识字之后做很多事情都可以方便不少,就像我儿子学到的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这个妇人思量半晌说道:“受益匪浅?对!就是这话来着。”
张公谨叹息说道:“确实。”
又一个妇人说道:“我儿子也说了识字就可以读书,读书了就可以学到知识,有了知识人就会聪明就不会被骗。”
李世民一直希望大唐可以有更多的读书人。
现如今的大唐的读书人太少了,这个村妇说得没错,识字了之后就可以读书,读书了人也会变得聪明,多简单的一个道理。
突厥的读书人更是少之又少,在阴山和李靖打突厥的时候,张公谨见过那些突厥的俘虏。
这些突厥人有时候的行为和蛮子没什么区别。
李世民想要增加天底下的读书人,数年以来中原各地的郡县都在努力。
现在看来唯独李正做得最好。
当初的泾阳是什么样子,现在的泾阳是什么样子?
这种天差地别若不是亲眼所见实在是不敢相信。
张公谨不住点头,没想到李正还能让泾阳村子的村民主动读书识字,甚善。
若是可以把这个方法复刻到大唐的各个郡县,大唐可以有多少读书识字的人。
听到张公谨已经来泾阳的消息,还是李恪派人来告诉的。
李正连忙来到村子里,“见过邹国公,有失远迎还请见谅。”
“不碍事。”张公谨越看李正,眼神中的欣赏之色越浓。
“现在也是吃午饭的时辰,邹国公吃了吗?”
张公谨微笑说道:“倒是还没有。”
“我正好要给孩子们做饭,邹国公不妨和我们一起吃,反正也就多一副碗筷的事情。”
张公谨点头,“那老夫就不客气了。”
来到马圈,张公谨说道:“李正,老夫家里有些行李不知道如何安置。”
“行李?不知道如何安置?”
张公谨点头,“你有办法安置吗?”
行李安置?
李正脑子一醒,醍醐灌顶般地醒悟过来一拍大腿喊道:“许敬宗你给我过来!”
正在和大虎说闲话的许敬宗连忙赶来,“长安令什么吩咐。”
李正大声对许敬宗说道:“赶紧去长安,把邹国公家里的家具,铺盖,以及所有行李都给我搬到泾阳来。”
第三百七十章 灵丹妙药
“行李?邹国功的行李?”
许敬宗也是疑惑了好一会儿,这才回过神,“我这就去长安城。”
李正做了一桌子菜,张公谨看着这些菜色,很好奇,李正总能做出一些别人从未见过的菜肴。
而且这些菜肴还特别地好吃。
孩子们一回来就在饭桌上大快朵颐地吃着,吃完之后大牛又带着这群孩子风风火火地离开。
张公谨感慨道:“你的日子还真是惬意啊。”
李正倒上两杯热茶。
张公谨看着面前这个奇怪的杯子,杯子很大足足有十岁孩子的一张脸这么大,杯子旁还有一个手柄,盖子和手柄还用一根绳子绑着。
看着好奇,张公谨问道:“你这个?”
“这个杯子很古怪对不对?”
张公谨点头。
李正喝下一口说道:“我做不出搪瓷只能用竹筒来代替,都是情怀啊。”
张公谨喝下一口热茶,“还算是别有一番风味。”
“老夫前后来看过你的村子,李正你像是那种有着一亩三分地就会知足的人,老夫曾经想过你若是入朝为官或许可以把泾阳县的种种复刻到中原各地。”
李正举杯笑道,“这不是一回事,我知道邹国功的意思,可是治理一个小村子我可以大刀阔斧,若是整个关中也这样,容易伤筋动骨。”
张公谨叹息说道:“不伤筋动骨何以改变天下,当年老夫还和房玄龄杜如晦他们一起讨论天下大势,可每每谈论到一些事情,总觉得一代人的努力或许不够。”
“功成名就,史册留名?有时候想想这个我们这一代是不是要牺牲一代人,才能成全下一代人。”
张公谨的这话境界有些高了。
李正听着又喝着茶水。
张公谨接着说道:“李正,你觉得呢。”
“我觉得,我只会挣钱,不是很懂这些家国大事。”
“是吗?”张公谨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李正又说道:“要是我说,我觉得治国如烹小鲜,少了一种味道不行,多了一种味道也不行。”
张公谨点头,“你的厨艺确实很好。”
许敬宗的动作很快,把张公谨在长安的行礼都搬到了泾阳整整五辆马车的货物。
随之而来的还有张公谨家里的五六个仆人。
李正带着张公谨来到泾阳的居民区,这里都是小房子。
“邹国公,我这里还有一些空房子,有些简陋还望不要嫌弃。”
张公谨打量着这里的房子房屋,“这房子很牢固,虽说不如长安的房子美观。”
李正说道:“重在实用。”
用比较超前的水泥石砖做的房子,可能不是很符合现在唐朝人的审美。
李正一边介绍道:“邹国公别看这个房子小,咱们泾阳的房子不怕风吹雨打,冬暖夏凉,防寒防冻,用来养老再好不过。”
张公谨打量着墙体的厚度,“浪费了。”
“什么浪费了?”李正疑惑道。
张公谨说道:“这么好的石料用来造房子实在是浪费,若是用来修缮城墙就好了。”
李正对城墙这种事物不是很喜欢,“上百万人挤在一个四四方方的城池中我觉得有碍于发展,反正在下不喜欢城墙。”
张公谨说道:“没有城墙何以抵御外敌。”
“这个……”
确实如张公谨所说,城墙的存在有必要的道理。
城墙千年以来早就是人们固有的认知。
可在热兵器时代,城墙虽然也有类似战壕的用处,但如今大唐的城墙坚固程度就不够看了,除非能用到混凝土。
就像长安城的城墙,几公斤的火药埋在城墙比较薄弱的地方。
点火就能把长安城炸开。
李世民还以为自己的长安城固若金汤?
实在是让人不敢苟同。
有利于战争不利于发展。
若是把百万人口都关在一座城中,有碍于城市的扩张。
还走在到刀耕火种的时代,李正觉得自己考虑这些还是有些早了。
再说了不能在城墙上动心思。
明代富商沈万三闲着没事给朱元璋修城墙,结果呢?
有时候感觉这个时代的人都傻呵呵的。
你们才是傻子。
这个彪悍的年代,吃饱饭都不容易,李正觉得李世民的日子和自己并没有太多的关系。
他傻呵呵地以为自己是多么英明的皇帝。
李正觉得自己用一些物理化学的手段,就可以崩了李世民的三观。
自己的村子脱贫致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闲着没事还是少给皇帝卖命。
给皇帝立下千秋功业,自己很有可能会死。
就比如说商鞅。
当然了始皇帝推行郡县制以来,这个制度让后世享受了这个红利,而且享受了两千多年。
张公谨家的仆人很勤快,半个时辰就把新家给安置好了。
很快张公谨在这个村子就找到了几个可以说上话的人。
比如老村长和孙思邈。
半个月后,张公谨已经彻底融入了村子里的生活。
张公谨的肺不是太好,这是早年前积累下来的旧病,孙思邈给瞧过,好好修养还是可以把病养好的。
李正拿出几粒胶囊递给张公谨,“邹国公,这个药对你的肺挺好,起码可以缓解咳痰的情况。”
看着眼前的药,张公谨又说道:“老夫住在你的泾阳已经很叨扰了,哪里能收你的这些灵丹妙药。”
李正尴尬一笑,“这哪里是什么灵丹妙药。”
张公谨说道:“老夫可以收下你的药,不过无功不受禄,老夫也不能白拿你的药。”
“没关系,我以后每个月都给邹国公送来。”李正笑呵呵说道。
张公谨笑骂:“你个臭小子,还每个月送来,你是希望老夫可以每个月都去你的书院给村子里的孩子教书吧。”
“邹国公,不用客气。”
张公谨拿起李正的药点头答应,“老夫每个月都会给村子里的孩子去讲课。”
一场春雨落下,预示着天气就开始转暖了。
李正坐在自己的马圈旁的小屋子里,看着满天大雨心情也放松了很多。
有时候觉得雨天才是最安静的。
徐慧坐在一旁给李正倒上一杯热茶说道:“长安令,这是这个月的账本。”
第三百七十一章 多吃点
李正拿过账本看着,如今徐慧这个会计做得已经很得心应手了。
看了一眼她的神情,李正问道:“算盘已经会用了?”
“会用了。”徐慧点头。
“其他姑娘都会了吗?”
徐慧想了一会儿说道:“想要用得熟练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站在身边,徐慧身上的香味李正还是可以清晰地闻到,出身书香门第她的气质很好。
看了一眼她身上的粗布衣衫,李正说道:“在这里的吃穿不如宫里,让你们受苦了。”
徐慧连忙躬身行礼,“长安令这是哪里的话。”
在她躬身弯腰的一瞬间,李正急忙扭过头不去看她又说道:“李义府那里有一些我的账本,到时候让人给你送过去,我这里的银钱出入很大,你可以找和你一起来的宫女,一起做这件事。”
“明白了。”徐慧也注意到李正眼神里的尴尬又站直的身子。
不过看到李正眼神里的慌乱,徐慧心里还是有些小得意。
都说李正不近女色,看得出其实他也是一个正常的男人。
不过这个男人似乎自律很多。
雨越下越大,李正也给徐慧倒上一杯茶水,“雨停了再走吧,喝杯茶驱寒。”
“多谢长安令。”徐慧小心翼翼地接过茶杯。
两人一时间无话,徐慧又说道:“长安令,在这里的日子其实也不苦,比在宫里自在多了。”
“是吗?”李正喝着茶水说道。
徐慧点头,“村子里的婶婶们对我们很好,每日都会送来肉菜,吃得也比宫里好,在这里没有这么多的规矩,也没有这么多盯着,而且也没有宫里这么多的……”
徐慧的话语顿了顿,又开口说道:“也没有宫里这里的心机,来到这里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说完徐慧见李正看着雨景没有接话,徐慧拿起小泥炉上的水壶,细心地给李正续上一杯热茶。
然后安静地坐着等着雨水停歇。
雨幕里出现一个身影,许敬宗急忙赶来。
来到近前,许敬宗说道:“长安令,吐蕃急报,西突厥派出五万大军大举进攻吐蕃,松赞干部一路退守,如今禄东赞已经入宫,请求陛下是否可以止战。”
“止战就要和亲。”李正低声说道。
许敬宗点头,“没错。”
徐慧听着李正和许敬宗之间的对话也不知道该如何回避,这间小屋的屋檐太小,只好说道:“我去给长安令收拾一下屋子。”
见徐慧走向后院的厨房,许敬宗小声说道:“默呕已经动手了,想来现在禄东赞已经急坏了。”
李正笑着说道:“这个时候吐蕃是热锅上的蚂蚁,陛下不会和这样的吐蕃接亲的。”
许敬宗说道:“可是如今朝中很多人也进言,也有人希望陛下和吐蕃联姻。”
历史上确实有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这件事。
如今的李世民的女儿之中成年的女儿很少。
能够婚配的也就是这么一两个。
记得那个时候李世民是封了宗室里的一个适龄女子为文成公主之后嫁给了松赞干布。
这种和亲联盟李正不是很喜欢。
再说了吐蕃要是和中原和亲了,西突厥还打不打吐蕃了,自己能不能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