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力度明明已经很大了,李世民到底是什么意思?
莫非他有受虐倾向希望我加大力度再接着骂他?
“他有病吧他!”
“旨意送到了,老奴也该告辞了。”
“慢着!”李正连忙喊住他。
“泾阳令还有什么吩咐。”
李正小声问道:“那个……我不是很懂,中书省门下同平章事是个什么官位?”
太监回话说道:“处理政务,平日里就是在中书省的中书令还有房相他们打打下手。”
“要每天上朝吗?”
“不用,每两三日一到便可以。”太监保持着微笑。
李正接着问道:“忙吗?”
“不忙,就是个闲差,平日里在政务有什么拿捏不下的,泾阳令也可以提点意见,平日里出出主意的那种。”
“我还有一个问题。”
老太监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僵硬。
李正递给他一小块银饼,“我能请长假吗?”
老太监接过银饼笑呵呵说道:“泾阳令可是身子不适?”
“哈哈哈。”
李正笑道:“当然不适了,非常的不适。”
走了两步李正看天看地,想了一会儿说道:“我最近也不知道怎么了总是头晕,路走多了就会晕倒,现在我连一个泾阳县都走不出去。”
“原来是这样。”
“这位公公懂了?”李正说道。
“咱家明白了,自然会与陛下说的。”
“需要请假条吗?”
“请假条……”
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老太监还是摆手说道:“应该是不用的,咱家会代为转告陛下的。”
“公公辛苦,以后常来。”
“别送了。”
老太监越走越远,大牛小声问道:“老师是病了吗?”
“没有,忽悠他的。”李正收起神色,“给你的作业做完了吗?”
“学生这就去做作业了。”大牛迅速跑开。
一波三折还不治不了你李二了?
宫里
李世民听到消息后问道:“李正生病了?”
“泾阳令确实是这么说的,说是走几步就会头晕,而且根本走不出泾阳县走远就会晕倒。”
大唐好不容易有一个不世出的人才,怎么就生病了?
昨天见他还生龙活虎的。
细细一想又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
刚刚给他升官了,李正就这么赶巧生病了?
而且说得一副病入膏肓的模样。
李世民吩咐道:“派几个太医署的医官给李正看病,朕倒也看看他是真病还是假病。”
“喏。”
太监急忙忙去安排事情。
李世民的两道旨意很快就传开了,长孙冲被封为门下省侍郎,李正被封为中书省门下同平章事。
李正的官还是压了长孙冲一头,比长孙冲高了可不止一个台阶。
平章事是一个很特殊的官位,被册封的人也很少,这个官职不用看资历。
是一个很特殊的位置,虽说是个闲差,没什么权力,可在名义这个官职的位置不低。
第四十二章 先给村民看病
平章事官位仅次于中书令,是可以直接介入朝政的,相比中书仆射也就一步之遥,踏入朝议可以在当今陛下面前参与朝政。
手中没有实权但可以左右朝政的方向,如今朝中虽说派系不明显,但是不论哪一方加入平章事都会让朝中的平衡倾斜。
李世民这是当着五姓的面明着抢人了,朝中能给的好处是五姓不能给的。
长孙冲听说这件事心中一直耿耿于怀,李正直接被封到了朝中最中枢。
中书省,是朝中权力中心的位置。
那是自己长久以来的目标,中书省的官吏将来都有机会靠近相国的位置。
李正这个一个幸进的臣子,就这么升迁地比自己还要高。
不公平!凭什么?长孙冲心中气愤。
自认自己做的事情不比李正少,做得比李正要好。
第二日的早朝出现了不少官员进言,李正还年轻不过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子。
虽有才华,可无实干,没有政绩或许连朝中的规矩都不懂。
这样的孩子就被封为了平章事,朝中诸多人都有意见。
李世民也只是留下了一句容后再议。
房玄龄坦然自若没有发表任何态度,李正几次立功做一个平章事搓搓有余,封为县子又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爵位,恰到好处而已。
散朝之后,秦琼见程咬金心情不错便开口问道:“今日李正被这么多弹劾,你看起来倒是很高兴。”
瞧着那些散朝的文官,程咬金冷冷笑道:“这些人就是酸,有本事他们也折腾一些名堂出来。”
“程咬金,你说谁酸了!”有文官不乐意了挥袖喝道。
程咬金回应道:“今日某心情好,不和你计较!”
“李正虽有才华,但无功绩,无资历,如此幸进臣子怎可坐任平章事,怎叫众人信服。”
“还来劲了是不?是不是要我程某人改日上门讨教几招?”
“杀才!”、
几个文官各自散去。
秦琼心中思量着说道:“李正确实太年轻了,恐怕是本朝以来最年轻的一个平章事。”
“秦老哥,你不懂。”程咬金高深地一笑,加快脚步离开。
烈酒一直在程家珍藏,被李世民罚俸三年,程咬金自然只能认下。
总不能提着斧子去找李世民论理去。
罚俸是小,认错是大。
明理是一件好事。
程咬金带上了几坛子烈酒去皇宫给李世民送去。
几个御医收到李世民的旨意急急忙忙赶往了泾阳。
来到泾阳还要经过这里的村民几经盘问才可以进入。
大牛急急忙忙找到李正,“老师,昨天的那个太监又来了。”
“又来做什么?”
“说是带了宫里御医,来给老师看病。”大牛如实说道。
“赶出去。”李正想也不想就回话道。
“就这么赶出去了?”大牛小心翼翼问道:“老师啊,那是宫里的御医啊,说赶就赶,不合适吧。”
大牛这个孩子很有数学天赋,做事也谦逊有礼,李正思量着问道:“李义府这个家伙在做什么?”
“忙着招呼人建新房子。”
“把李义府给我叫来。”
大牛急急忙忙离开叫来了李义府。
“县子有什么吩咐。”
起初李义府来到泾阳的时候说不上嫌弃这里,可至少可以留在这里,这里距离长安很近也算是天子脚下。
现在想想,李正的升官速度简直就是令人发指,这才多久从一个小小的泾阳令到国子监编撰。
再到如今的泾阳县子,中书省平章事,这才多久。
简直是吾辈楷模,当学习之。
“外面来了几个太医署的医官,你让他们给咱们村子里的人瞧瞧病。”
“好嘞。”李义府点头答应。
村子里再次忙活起来,在村口的泾阳医馆,几个太医署的医官落坐在这里。
到了他们面前的人不是李正,而是村子里的一些乡民。
“这是什么意思?”医官不解的问李义府。
李义府悲天悯人地说道:“实不相瞒,其实咱们县子是个好人。”
医官越加不解。
李义府再次说道:“县子虽说如今身份尊贵,可也是心系乡民,即便是自己生病了也要给乡民治病,这不是先给村子里的看病,等到这些人看病看完了,你们就可以给县子看病了。”
“这……”
李义府再次感叹道:“有道是济世为怀,为医者……”
“行了,行了。”医官打断他的话说道:“老夫若是不给乡里人看病,还是老夫不讲理了是吗?”
李义府笑着:“在下绝对没有这个意思。”
医官瞅着李义府的笑容默不作声。
“对天发誓,肺腑之言。”
李义府再次保证。
医官非常不屑还冷冷一笑。
见村民都已经排好的队伍,几个医官也只好摆开架势先给村民看病。
泾阳村民倒是倍儿高兴,太医署的医官亲自来给村子里的人看病,这是什么待遇。
“太医署的医官那可是给当今陛下看病的。”
村民们倍感光荣。
忙活了一天,几个医官灰头土脸回到了太医署。
太医令急急忙忙向李世民禀报。
夜里的皇宫很安静,李世民还在批阅奏章,见到太医令来了便问道:“李正的病怎么样了。”
太医令向李世民禀报道:“陛下,其实今日我们太医署的医官并没有给李正看病。”
李世民放下手中的奏章,“怎么回事。”
太医令躬身说道:“这个李正说了,要先给村子里的乡民看病,等乡民们的病看完了,才能给他看病,又不好推脱,所以几个医丞今天给那里的乡民看了一天的病,就连李正的面也没见到。”
“这个李正!”
李世民气得呼吸起伏不止。
“陛下,臣打算明日亲自去一趟,亲自去看看李正的病情,再者说有些事情,臣也想亲自问问李正。”
“陛下!”有太监拿着一份东西而来说道:“有送泾阳送来的东西。”
“什么东西?”李世民疑惑。
打开太监手里的这份布绢,布绢之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感谢信。
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村民名字。
李世民看了倒吸一口凉气。
第四十三章 你才有病
李世民拿起细细看着上面写满了感谢自己下发太医署医官来给村民看病的事情。
上面还写了许多赞扬自己的话,看着这些字迹应该就是李正写的。
千古一帝……
堪比尧舜……
前无古人……
不得不说李正这小子的马屁功力实在是……
看地李世民也是老脸一红。
满满一卷写满了泾阳县村民的名字。
“陛下,据说当时还有不少村民朝着太极宫行礼。”
李世民想笑又笑不出来。
帝王的威严固然重要。
亲民又是自己的想要的。
李正这只小狐狸还真是狡猾,这样一来倒是让朕下不来台。
百姓们感恩戴德,不过也只是泾阳一家而已。
可若是长安周边的所有百姓们呢?
要是就看泾阳一家,现在来看好像也不合适了。
做个圣君明君谁又不想做吗?
李正给了自己一个鸡腿。
得到这个鸡腿,自己很有可能会因此丧失对李正的控制。
李世民心中依然很希望李正可以为自己效力,成为自己的麾下之臣。
看着空洞的黑夜,李世民内心很矛盾。
李正这个小子自己很想抓在手里,至少不希望他会为别人效力。
如今看来李正不会跟着五姓走,可是他又不想来效忠自己,给他做官他几次三番推脱。
这些日子自己暗地里接触李正以来,李正和自己见过的很多人都不一样。
“太医令。”李世民开口道。
“臣在。”
“明日你去见一面李正,只要知道他是不是真的生病就可以,若是他真的生病你必须要治好他,若是没有生病,你就当没有去过泾阳,和谁都不用说。”
太医令低头说道:“臣明白了。”
第二日,李世民便颁布了旨意,发动太医署数十名医官去给长安城乃至长安城周边的百姓们看病。
太医令徐照邻带着太医署的几个医官来到泾阳,和往日一样医官依旧给这里的村民看病。
徐照邻在泾阳村子里走着,初看之下整个泾阳给自己的感觉非常好。
这里非常的整洁,路面非常的平整干净。
让人感觉非常的舒适。
找到一个村民,徐照邻问道:“敢问你们的泾阳县子李正可在?”
村民抬头看了一眼徐照邻,便不再理会他,接着干自己的活。
不打理自己?
再走几步,徐照邻又找到了一个孩子便问道:“李正在哪儿?”
“老师去喂猪了。”这个孩子说完便跑开。
徐照邻走了好半天才找到了猪圈,如今的泾阳不只是比以前大了,而且变化也很大。
瞧着在猪圈里打扫的少年,只有十一岁的模样。
穿着很朴素,也没有多么光鲜,就像是扔到人群里你就会找不到的那种。
上前打量,他好像在教几个村妇怎么照料猪圈。
李正也注意到了徐照邻,便走来问道:“你谁呀。”
徐照邻稍稍一礼,“在下徐照邻是太医署的太医令。”
李正放下手中的活计,拱手说道:“原来是太医令啊,久仰久仰。”
“你知道我?”
“没听说过。”
徐照邻讶异,“那你还久仰。”
李正从水缸里舀水出来洗手,“我就客气一下,你也别当真嘛。”
“陛下,让我来给你看病,说是泾阳县子身体不适。”
李正坐在水缸边摇着手中的蒲扇说道:“我的病你治不了。”
听李正说话的语气倒是非常敞亮气色很好,就是瘦弱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