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忙活地一头大汗,孩子们一直干到下午才停下打算明天在接着做水车。
“晋王殿下觉得如何?会不会太苦了?”李正吃着干粮问道。
李治也吃着干粮坐在泾阳河边,和别的孩子一样,把脚放在清凉的河水里。
忙活了一天脚是最累的。
李治吃着干粮双脚在河水里晃荡着说道:“不苦,我觉得挺好玩的。”
李正摸着李治的脑袋,“我马上就要做你姐夫了,你的嫁妆准备得如何?”
“呵。”李治轻蔑一笑又咬下一口干粮说道:“李正,你连我这个小孩子钱都要,果然和我皇姐说的一样你就是个死要钱的。”
李正琢磨着,“原来你姐姐一直在说我的坏话,看来等她嫁过来之后,我要好好制定家法了。”
李治懵懂地看着李正,“家法是什么?”
“国有国法,家有家法,晋王殿下连家法都不知道,果然陛下还是疏忽了你们的家教。”
“家法和家教有关系吗?”李治问道。
“应该有关系吧。”李正想着说道。
到了傍晚时分可以看到不少的村民已经回到了村子里,今天的开荒告一段落了。
到了明年泾阳就可以有更多地粮食。
大唐民风淳朴,村民对开荒这种事情很高的激情。
早年前关中遭了灾之后,泾阳村民对粮食很看重。
粮食这种东西越多越好,少了一点心里都会不踏实。
如今泾阳的存粮足够泾阳村民吃一年的,可种田这种事情还是不敢落下。
贞观二年以来的旱灾蝗灾,水灾给太多的人心里都蒙上了阴影。
深怕有一天再来一场灾难导致关中又饿死人。
大唐上上下下都把粮食看作是重中之重。
李义府回来禀报着如今开荒的情况,“县侯今天一共已经开荒了三百亩到时候还要翻土回填,烧桔梗肥田,老村长说这里的地不是太好,用来种田还要先玩水渠,让地先湿一段时间,大多数的人手去挖沟渠了。”
李正点头,“新养殖场的情况怎么样了?”
李义府翻过一页册子回答道:“还在打地基,明年估计可以把地基夯实。”
李正又说道:“长安多风沙,我们已经修建好的新路两旁多种一些树。”
李义府好奇问道:“已经种上了。”
“长安以西一带很容易出现沙尘特别是陇右一带的方向,多种点树木,树木可以挡住风沙,这和我们之前修到长安的路不一样。”
李义府记下李正的要求,“要种多少?”
“里外三成,种三行。”
李义府心中盘算了一会儿说道:“大概是五千棵树。”
李正点头,“安排下去吧,工钱你照例结算,这件事交给许敬宗去办。”
“明白了。”李义府点头。
李世民对绿化这种事情并不上心,对风沙这种事情也不是那么地上心。
对他们来说能够解决民生让中原的百姓都吃饱饭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更不要说在坏境上做出什么成就来。
李正知道只要在,陇右一带建设出一片广袤的绿化带就可以挡住大部分的风沙。
似乎每个皇帝都不是这么关心这样的事情,对他们来说上苍是需要尊敬的。
雷霆雨露都是上苍的恩泽,从思想上压根就把这种事情当作了自然现象。
不会想着这种情况是可以改变的。
到了数百年之后这种沙化的情况会越加严重。
当然和李世民说这种事情没什么大用,人生短短十数年,对李世民来说做出开疆拓土雄霸天下的功绩比做绿化来得重要得多。
有限的人生里,李世民更愿意做出让后世可以传颂的功绩,这对他来说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你李世民不做只能我来做,一步步来先从陇右开始,再到中原的怀柔以西乃至中原所有的黄土高原上都种出大片森冷。
李正想起小时候吃过风沙的苦,至少可以从这辈子做起。
“绿化也不能落下啊。”李正着感慨着,“李义府,你也早些回去休息吧。”
“喏。”
等回到了马圈,程处默也已经从长安回来了。
这家伙情绪不太高,看到李正回来了,程处默大声说道:“今晚我要吃辣椒拌饭。”
李正倒吸一口凉气,“处默兄,你这是怎么了?”
程处默吐出一口唾沫说道:“你送我的刀,老货转眼就敬献给了陛下。”
“好事呀。”李正说道。
“好事?”程处默又说道:“那你再给我打造一把出来。”
“不打紧,说不定过两年军中的刀都要换成那样的新刀,处默兄何必急于一时。”
程处默瞅着李正说道:“我家老货还说了,你李正送我刀就是为了让咱们家给陛下看的,只不过是你的借花献佛的手段而已。”
“这个……”李正犹豫了一番。
程处默拍着胸脯又说道:“我知道,李正你绝对不会是那样的人,都是我家老货为了讨好陛下的借口。”
看着程处默对他爹深恶痛绝的神情,李正转身走入了厨房。
或许是心虚的缘故,李正今天晚上打算做一顿东坡肉加豆腐鱼头汤。
丰盛的菜色端上桌,孩子们都来到了饭桌吃起了晚饭。
李泰也从长安回来,这些日子李泰一直在长安忙着和岑文本他们一起编撰括地志。
饭桌上,李泰对李正说道:“最近可忙坏了我了,最近也不知道怎么了每天早上要是不跑个半个时辰,一整天都会没有精神。”
第三百三十四章 段纶
李正喝着鱼头汤点头,“早起跑步有助于提神醒脑。”
“确实,本王深有体会。”
“恭喜魏王殿下已经养成了这个好习惯,坚持下去,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是啊。”李泰小声又说道:“不过本王听说了,太子的婚事也定下来了。”
“是吗?”本就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李正还是多嘴问了一句。
“而且也是贞观九年,和你的日子差不多。”李泰说道。
程处默又往饭中加了两勺辣椒,这个牲口的耐辣能力实在是常人所不能及。
李正回过神小声对李泰说道:“魏王殿下既然要编撰括地志又不想在长安久留,不如把岑文本他们都叫到泾阳来。”
“为什么要来泾阳编撰?”
李正给李泰盛了一碗汤说道:“括地志在哪里编撰都是一样的,反正只要编撰出来就可以了。”
李泰点头,“有道理。”
“这样也可以不用让魏王殿下两头跑来跑去,在泾阳也不会有这么多的烦心事,可以专心一些。”
“这个主意好,你怎么不早说?”李泰喝着汤水,“过些日子我叫岑文本他们一起来泾阳。”
第二日一早,李泰早起晨跑之后便去了长安。
许敬宗从长安回到泾阳对李正说道:“县侯,长安有好多的言官弹劾你。”
“习惯了,他们要弹劾就弹劾吧。”李正惆怅着看着自己村子的地图说道。
许敬宗小声说道:“有一些言官联合起来说县侯没有功勋当不得迎娶公主,这些人都谏言希望陛下可以收回这门亲事。”
李正喝着茶水说道:“所以呢?”
许敬宗小声说道:“下官以为若是我们可以退一步说不定就可以平息这次的弹劾。”
李正看着许敬宗说道:“许敬宗,你什么时候这么胆小怕事了?”
许敬宗连忙说道:“这不是下官胆小怕事,这是名声的问题。”
许敬宗清了清嗓子说道:“县侯,人言可畏啊,有些事情人云亦云,县侯可知道那些人是怎么说的吗?”
李正要这手里的鹅毛扇,“那些人是怎么说我的?”
“他们说县侯是当朝第一奸臣。”
“哈哈哈。”李正笑着说道:“那些人可真是高看我了,许敬宗要不不要跟着我了,我要是遗臭万年你的仕途说不定也就到头了。”
许敬宗笑道:“下官知道县侯不是奸臣,跟着县侯下官放心。”
“人在做天在看,我们问心无愧就好。”
说完李正带着村民依旧在荒地里忙活着,修建水渠的事情最难的,还动用了不少的水泥。
当朝邹国公张公谨带着一个礼部的官员来到泾阳村外。
如今的泾阳人口很多,地界也非常地大,已经成了长安地界内最大的一个县,若不是在长安城脚下,说不定已经改名泾阳郡了。
走到新修的道路上,十三岁大牛正在指挥着一群村民在道路的两旁种上树木。
远处是许敬宗正在安排树木的种植。
新任的礼部主事段纶眼看那个孩子熟练地清点树木说道:“李正的泾阳就没人了?他怎么让一个孩子来做事。”
大牛也听到了这句话,回头看了身后两个穿着官服的中年人,稍稍行礼之后继续指挥村民把树木拖去许敬宗那里。
泾阳的孩子不能小看,据说泾阳的孩子还是李正亲自教出来的,张公谨见到这个孩子说道:“你是泾阳的孩子?”
大牛之前没有见过张公谨稍稍行礼说道:“小子大牛见过两位官家。”
“大牛?很简单的一个名字。”段纶说道。
张公谨接着问道:“你在这里是在做什么?”
大牛礼貌地解释道:“我在清点树木,还要安排树木的运送。”
张公谨看着种树的场面说道:“李正让你这么做的?”
大牛点头。
“种树何用?”段纶问道。
“当然是为了绿化。”大牛说道。
张公谨示意段纶不要多说话,又问大牛,“这些事情应该是大人来做,怎么让你一个小孩子来做。”
大牛说道:“五公里的路,五千棵树木,敢问怎么排才能种满道路两侧?并且树木间隔相同。”
“这……”张公谨也被问得哑口无言。
“若是算不出来还是要我来做才行。”
段纶不服气地说道:“难道你知道?不如你来说说。”
张公谨瞪了段纶一眼,又说道:“打扰这位小兄弟了,我们是前来看望新任郡公李正的。”
大牛说道:“去村口经过禀报之后,就可以进去了。”
“多谢。”
张公谨这才带着段纶离开。
走远之后段纶闷闷不乐,“泾阳的孩子竟然如此张狂。”
张公谨苦涩一笑:“不要和一个孩子斗,永远不要欺负一个孩子。”
段纶说道:“那个孩子对长辈太过无礼。”
张公谨又瞪了一眼段纶,“你难道没看出来吗?你脑子只有较劲,这孩子说的话是一般孩子能说的话吗?”
跟在后头的礼部官员说道:“莫非那个孩子就是李正亲传弟子。”
张公谨点头。
来到泾阳的村口,张公谨说明了来意,蜀王李恪便来了。
“邹国公。”李恪礼貌说道:“你怎么来了?”
张公谨是当朝重臣,最早跟随父皇的人之一,这人虽说如今不在朝中任职,但是在父皇眼中的地位可一点都不低。
李恪自然不敢怠慢。
张公谨解释道:“这一次我们来这里是给李正带了官服官帽,以及一些事情要和李正说明白,还有氏族谱的事情,如今就要迎娶公主了,要做的事情很多,李正不来长安我们只好我们来泾阳了。”
李恪连忙带着他们进入村子里,“李正这些日子一直忙着开荒,估计也没顾得上来。”
段纶说道:“就算他开荒,也不能如此轻视迎娶公主的事情。”
来到泾阳正在开辟的荒地上,众人一眼就看到了在地里忙活的李正。
李恪上前说道:“李正,邹国公张公谨和礼部的官员来了。”
李正这才抬起头站起身说道:“原来是邹国功来了。”
张公谨笑呵呵说道:“你可真是一个大忙人。”
第三百三十五章 氏族谱
段纶对这个李正这个充满了非议的人物很好奇,这一次也是第一次见到李正,看着这个孩子穿着一身破落的衣衫,手上脚上都是泥,活活脱脱就是一个农户该有的样子,哪里是个驸马。
李正拍去手上的泥巴说道:“其实我就是瞎忙,”
张公谨说道:“这次来把官服官帽给你送来了。”
张公谨给了身后官吏一个眼神,礼部的官员便带着官服官帽儿来。
李正看着这一身官服官帽有些纠结。
礼部官员说道:“驸马,这官服都是让人新做的,驸马放心是新的。”
“收下吧,你打算一直让人端着吗?”张公谨低声说道。
李正接过官服,“这里有些吵闹,咱们去村子里说话吧。”
“也好。”张公谨点头。
一路走向马圈,李正走在张公谨的身旁小声问道:“那啥,邹国公的身子有没有好点了。”
张公谨点头说道:“如今倒是好多了,老夫也想活得久一些,到时候和你多下几盘棋。”
“要说下棋我就不困了,咱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