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第1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泾阳县令的脸都快笑开花了,等李正吩咐完之后泾阳县令便带着这些官吏离开。
    李世民派来泾阳的铁匠还需要在铁匠铺子里多学习一段时间的锻铁之法。
    其中木风箱是最难制造的。
    当然这些事情李正都不想管,李世民想要造什么样的兵器和自己没有任何的关系。
    一个月后,长安的科举终于还是开始了,这一次很多崔家子弟都被剔除在外。
    给李世民开了一个头,接下来的事情李世民很容易就加大力度地接着安排。
    品行不好的崔家子弟自然不能参加科举了,这一次的科举的人数不多,总共也只有三百多人。
    这也反映了如今的大唐的书籍确实便宜了,但是想要更多的读书人还是需要一段时间。
    毕竟从识字开始到读书,短短一两年不可能达到可以参加科举的程度。
    李正对如今的科举制度嗤之以鼻,想要让大唐拥有更多的寒门学子,科举制度就要从根子上开始改。
    当然这也不是一件小事,第一要看李世民的手腕有多硬,第二五姓的垄断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打破,总之在历史上李世民这一辈人并没有做成这样的事情。
    “虱子多了不怕咬,反正都已经得罪死了。”李正走着象棋对王鼎说道。
    王鼎带来了李世民的眼线,美其名曰是来给自己的印书坊帮忙,可这些人到了泾阳就立刻成了李江山的手下。
    显然李世民不会对泾阳放松,也不会对自己完全放心,他反而会把自己盯得越来越紧。
    王鼎移动了一只炮,看着棋盘上的形势说道:“老奴听说驸马重病缠身命不久矣。”
    “是啊。”李正说道:“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下为陛下做了这么多的事情,身兼数职,平章事,龙武军副将,县侯,长安令,还有细盐……”
    李正抽咽了一声说道:“在下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敢可王公公陛下什么时候可以把我的俸禄给结了,实在是过分了。”
    李正能说出这番话,王鼎心中断定李正根本没病,他不过是为了不做长安令找的借口。
    王鼎又说道:“要不找孙神医瞧瞧驸马的脉象。”
    “不必了,我自己给自己诊脉过了。”李正点头说道:“你知道的,我也是神医。”
    王鼎狐疑地看着李正,“那需要宫里派御医来吗?陛下很是担忧呢。”
    “这个也不必了,若是陛下可以把我的俸禄给结了……”
    王鼎看着李正的神情。
    李正喝下一口茶水放下茶杯,“把俸禄结给我,说不定我还可以多活几年,为大唐的江山社稷继续发光发热。”
    “是吗?老奴活了大半辈子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样的病。”
    李正用车吃了王鼎的象说道:“王公公,你又输了。”
    王鼎勉为其难地拿出一文钱。
    “再来一局?”李正借过钱说道。
    “老奴出门带得少。”
    “可以打欠条。”李正拿出一张字条说道:“魏王殿下也经常打欠条的。”
    “不必了,时辰不早了老奴也该回去了。”王鼎站起身再次说道:“如今崔家子弟多数因为品行不端被剔除科举之外,这一次的事情崔家人不想就这么算了,今日一早就有人提交了奏章说了郡公与公主之间的婚事。”
    “我知道了,多谢王公公告知。”
    “老奴告辞了。”走之前,王鼎还多看了一眼自己输掉的十几文钱,都是省吃俭用好不容易省下来的。
    不甘的忍着肉痛,下次还要赢回来的。
    王鼎心中暗暗做下决定。
    贞观六年的八月,冯盎终于带着一大堆的五谷和一些水果而来,更多的是甘蔗。
    李正掰下一只香蕉吃着,香蕉有点小显然品种不好,不过吃起来的口感很好。
    冯盎说道:“朝中要的粮食都给了朝中,江南道也种下了交趾的稻种,给你带了一些豆子,马料和麸皮,还有五万石没人要的陈粮,要不是运送有些麻烦,可以运送更多的过来。”
    长长的车队排列在泾阳村口,李义府让村民帮忙卸货。
    冯盎说道:“当初你可是说好的,有多少你要多少。”
    李正看着冯盎自己的清单点头说道:“自然是真的。”
    “一共五万贯。”冯盎说道。
    “我再加三万贯当作定金,接着运粮食,还是老规矩冯大将军能运来多少我全要了,过冬之前我就要。”
    “难得见你这么爽快。”
    “但是价格上可以便宜一些,如果下一次还是现在的量我只能付四万贯。”
    “这一次五万贯,你先付定金三万贯,若是下一趟的数量一样你只付一万贯。”
    “一共四万贯,反正冯大将军能让人带来多少我要多少,带来越多我付的越多。”
    “从岭南运到长安可不容易。”
    李正说道:“除了我还有谁可以消耗这么多的陈粮,粮食放在你们岭南都长毛发霉了,倒不如卖给我,从岭南收陈粮花不了多少钱,运输成本也都是大将军现成就有的手下,除却收购的成本和运输的成本,大将军还有的挣,应该可以挣得三成。”
    冯盎笑道:“老夫盘算过,挣得四成。”
    “那不得了,放在岭南浪费不如卖给我多挣一些,以后我还会要很多,给岭南减少了陈粮负担,有更多的新粮可以接着种,以后可以加大种植田亩,有了需求,就有了生产,有了生意就有了利润,咱们互利互惠。”
    冯盎啃着甘蔗可道:“你要这么多甘蔗做什么?”
    李正吃着香蕉说道:“制糖。”
    “蔗糖?”
    李正摇头,“蔗糖容易变质,我要做的是红糖。”
    冯盎好奇可道:“红糖是什么糖?”


第三百三十二章 开荒
    “红糖对脾肝有益、补血活血。”李正接着说道:“又其实孩童时期贫血的孩子,还有刚刚生完孩子的妇人,很有好处,红糖易保存,不像蔗糖容易变质。”
    李正说的红糖冯盎不是很懂,但李正做生意的手段不容小觑。
    只要这小子认为可以挣钱的生意,他就从来没有吃过亏。
    回到村子里,李正和冯盎之间又签下了一份契约。
    冯盎带着李正付给自己的一万贯离开了泾阳。
    岭南的陈粮很多,已经到了堆积如山的地步。
    粮食太多人们种植粮食的兴致不高。
    可现在若是有人愿意收那些堆积了几年没人要的陈粮。
    不仅可以让岭南的人们多一份收入,还可以增加他们种粮食的兴致。
    和关中不同,岭南的山林多要把粮食运出来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
    虽说这一趟挣得不少,可冯盎心中很明白想要挣李正的这笔钱不容易。
    看到泾阳村外新修的路,这条路宽敞,平坦又干净,若是岭南到长安也有这样的路就好了。
    冯盎长叹一口气,李正是一个不吃亏的孩子,像他这样的应该不会想着做白花钱的事情。
    一大堆的陈粮运入了泾阳,还有很多的麸皮和豆子,这些东西用来做饲料最好了。
    李义府拿着账本盘算了一下说道:“县侯,一共有麸皮三万石,豆子六万石,陈粮五万石,应该可以够我们养殖场用到明年。”
    李正摇头说道:“顶多入冬前,不过下一批应该还会送来。”
    如今的养殖场需要再次扩大了,李世民给了一万亩正好可以利用起来。
    村民们看着一车又一车像是有搬不完粮食。
    有了粮食大家都很高兴,不过看到都是一些陈粮有些都已经快要发霉了便有些失落。
    村子里的婶婶们小声对李大熊说道:“大熊,你儿子是不是被人骗了,怎么买了这些粮食。”
    李大熊也挠着后脑勺,“莫非这个小子真的被人给骗了?”
    帮着搬运粮食的大牛穿着粗布短衣说道:“婶婶伯伯,老师用这些陈粮是给鸡鸭和那些猪做饲料吃的。”
    这么一说村子里的婶婶们这才放心了不少。
    养殖场里的小鸡越来越多对村子里来说也是一个负担。
    家禽越多所消耗的粮食就越多,
    倒是现在有了这么些陈粮,村民们头上的压力一下子小了很多。
    李正在地图上圈下一块五百亩的地盘说道:“李义府,把这片地再改造一个养殖场出来。”
    “喏!”李义府点头在自己册上写下李正的要求,有时候李正吩咐的事情有点多,已经习惯了用笔下先记下来。
    李正接着嘱咐道:“把鸡鸭鹅全部放入新建的养殖场和猪场要分开养。”
    李义府依旧在小册子上记录着。
    李正又说道:“原本的猪圈我们已经改建过了,把我们原本的养殖场全部扩建一边,建设成一个专门用来养猪的地方。”
    李义府奋笔疾书地记录着。
    李正再次划出一片地说道:“这里的五千亩地用来开荒,按照现在的时节来看你真的觉得还能来得及吗?”
    李义府明白李正的意思,“若是开荒快,及时种下粮食应该可以在入冬之前再收获一些粮食,眼下正是夏季,应该来得及。”
    李正稍稍点头,“这么说这一次开荒要加快进度了。”
    听李正说罢,李义府说道:“剩下的地要如何使用?”
    “剩下的四千多亩地就先留着,以后我另有它用。”
    “明白了。”李义府点头,“这就去安排开荒事宜。”
    和李义府吩咐完事情,李正来到铁匠铺让铁家三兄弟打造曲辕犁。
    三轮车看起来构造简单,按照上一次的规格全部用铁来铸造就不是这么容易。
    如今的三轮车骨架已经完成了一半,轮子上的铁圈非常不好打造。
    轴承和支架都是问题在这个没有电焊的年代,这些都是难题所在。
    李正对铁大说得:“你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去书院请教阎立本,我记得孩子们应该学会了一种叫做圆规的东西,对你们来刻画尺寸非常地有帮助。”
    “明白了。”
    铁匠铺的人有点多,大多数都是李世民派来学习新式锻铁法的人。
    有经验的铁匠一眼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奥妙。
    融铁的奥妙就在就在火力,只要火力足够大想要融铁也不难。
    而且这种锻铁之法不是很难,之所以可以做到刀锋没有纹络是因为,生铁熔化的温度和熟铁熔化的温度是不一样的。
    看起来李世民的这些铁匠都是精挑细选有泾阳的老铁匠了。
    李正让李泰从军中拿了五十架曲辕犁来到泾阳。
    去年应付雪灾的时候,李泰就用曲辕犁来除雪。
    就算是自己已经造出了曲辕犁,李世民在普及率上做得并不好,还是因为铁器缺少,大唐太缺少铁器了。
    三天后,村子里的壮力来到了泾阳这片新地。
    两千多个村子里的壮年齐聚在这里,农具发放完毕之后就准备干活。
    老村长依旧是村子的领袖,即便是老村子几次推托,李正还是让老村长来讲话。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老村长都是村子里的领袖。
    大家都愿意听老村长讲话。
    对李正来说自己并不想大破村子里原本的讲究。
    李义府挖起一片土壤说道:“县侯,这些地用来种粮食怕是不太好。”
    李正也看着地上的,“这些土壤太过干旱了。”
    李义府点头,“朝中也真是了,给的土地怎么就是这么差,在下去户部说理去。”
    “不用了,你说了有什么用。”
    李正看着从这里到泾阳河的距离,对李义府说道:“开辟一道沟渠出来,从泾阳河开始引流入这里。”
    李义府看着地形说道:“这里的地势太高,河水不好引入。”
    李正无奈地说道:“李义府在我印象里你应该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才对。”
    李义府低头说道:“在下愚钝,还请县侯点拨。”
    李正对他说道:“你知道我放在村子水车是做什么用的吗?”


第三百三十三章 绿化
    “水车?”
    李义府细细想了想,这次一拍脑门说道:“对呀,有了水车就能灌溉了。”
    又尴尬地笑了笑,李义府立刻招呼村子的人去制作水车。
    泾阳村浩浩荡荡的开荒又开始了。
    附近村子的人也前来围观,虽说对泾阳开荒的事情已经见怪不怪了。
    但还是愿意来看看。
    两千多人的开荒队伍,在田地里忙活着。
    在这片荒地的另外一边还有很多泾阳村民正在建设养殖场。
    已经是夏天了,艳阳高照泾阳村子里的建设任务又热火朝天地开始了。
    李正让大牛带着狄仁杰和裴行俭几个孩子一起忙着打造着水车。
    之前村子里的几架水车就是大牛这群孩子们做出来的。
    李治忙活地一头大汗,孩子们一直干到下午才停下打算明天在接着做水车。
    “晋王殿下觉得如何?会不会太苦了?”李正吃着干粮问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