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气客气。”
冯盎说完便站起身说道:“就这么说定了,你不许和其他人做岭南的生意。”
李正也拱拱手说道:“只要冯将军有诚意,在下保准也有诚意。”
“对了!”李正有说道:“有甘蔗吗?”
“甘蔗?”
“对,就是甘蔗,这和生意无关我自己要。”
“这次来长安带的不多如今都分完了,不过现在正是甘蔗收成的时节,到时候老夫让人给你带一些过来。”
“在下要的不多来个几千杆就好。”
“你要的可真不多。”冯盎从牙缝里蹦出几个字。
李正依旧是面带微笑,既然冯盎肯做,以后的饲料就有着落了。
冯盎打量着四周的环境,“你就住在这里?”
“平日里要照顾马圈,陛下让在下养马来着,只要好好的看管着。”
“老夫来的时候就觉得奇怪,你这里一个下人都没有。”
李正不紧不慢地解释道:“主要是习惯了什么事情都自己来,而且我也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让人家伺候。”
“堂堂县侯日子过成你这样还真是丢人。”
“冯将军这话就不对了,生活是自己选择了,再说了在下家境贫困也雇不起下人。”
“家境贫困?咳咳咳……”一口茶水呛在喉咙里,冯盎不停地咳嗽着。
第一百一十三章 东征的念想
李正拍着冯盎的背帮他顺气再次说道:“不满冯将军,别看长安的人都说我有钱,其实我每日花钱如流水,昨天到了银钱今日就要花出去,这银钱还没有焐热就成了别人的了。”
“再说泾阳村子距离脱贫致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冯盎总算是抚顺了自己的呼吸,就你李正还穷?
“你还穷?据说突厥人都要抢着给你送钱。”
“确实有这么一回事,不得不说突厥执失思力挺客气的,算着时日也该到了交付第一笔款项的时候了,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送来。”
李正如今明明已经家财万贯,还口口声声说着他自己很穷,也不知道这小子到底要挣到多少钱才够。
冯盎一个劲往自己嘴里灌着茶水,本以为李正是一个多么充满才气的人物。
没想到是一个如此狡猾又市侩的人。
心中的落差莫名感觉有些大。
“冯将军,不如去村子里走走。”
“老夫就不去了。”冯盎心中纠结了一番又说道:“最近朝中说起了一件事情。”
“什么事情?”李正问道。
冯盎盯着李正说道:“当初杨广三征高句丽的事情你知道吗?”
李正摇着手中的鹅毛扇稍稍点头,“在下没有经历过,倒是听说过一些。”
冯盎说道:“前些日子,老夫和一群将军饮宴的时候,说起一件事情,高句丽依旧是拒绝进贡称臣,陛下因此勃然大怒。”
李正叹息道:“陛下的身体应该少动怒才对,容易高血压。”
“什么是高血压?”
“就是一种人到中年很容易得的疾病。”李正解释着又问道:“莫非陛下想要东征高句丽了。”
“陛下倒是没有说起,只是最近陛下一直在看高句丽的地图。”
李正若有所思地点头。
冯盎问道:“都说你李正了事如神,连李淳风和袁天罡都要向你请教,老夫问你陛下会东征高句丽吗?”
李正摇头道:“我哪里算得上料事如神,只不过是都是看一些迹象猜测而已。”
“你说说看,老夫听着。”
李正摆手说道:“在下可不敢揣测陛下的想法,朝中的事情在下也不想参与。”
“你放心,老夫觉得不会把你算到的说不出去,有道是天机不可泄露老夫省得。”
“不是在下不愿意说,实在是在下也不知道陛下在想什么。”
冯盎笑着说道:“若是陛下要出征高句丽,朝中的将领必定响应,太多的人想要军功了,老夫也想要。”
“军功?”李正苦涩一笑,“高句丽可不好征讨。”
冯盎朗声说道:“弹丸小国何足挂齿,给老夫三千兵甲老夫踏平了他。”
“将军威武霸气,在下佩服。”
冯盎爽朗笑着说道:“那还是陛下威武霸气。”
李正朝着长安方向行礼。
“知道你李正神算,你算准了那次雪灾,别以为老夫不知道,就连吐谷浑的事情也是你算到的。”
“是吗?在下都忘了有这么一回事。”李正寻思,这情况不对呀,自己什么时候成了一个大神棍了。
以后在自己的墓志铭上写着大唐第一神棍?
想到这里李正倒吸一口凉气,解释道:“其实都是科学而已,雪灾是有迹象,吐谷浑的事情也是有迹象的,哪里是什么神算,冯将军谬赞了谬赞了。”
“谬赞?那老夫问你,你是怎么知道老夫早就有意想要来长安的,老夫可以打听的一清二楚。”
“冯将军还真是门清儿啊。”
冯盎不屑地笑道:“还不是太子手底下有一个幕僚是魏王手下的,那几个幕僚喝醉之后说跑嘴的。”
李正叹息一声,“这么和冯将军说吧,冯将军的儿子在长安你着急自己的儿子,是也不是?”
冯盎点头,“确实有这么一回事。”
李正又说道:“当初冯大将军还被李靖大将军打得满地找牙,更不敢招惹如今的李靖大将军,若是惹恼了陛下换来的可能是十万大军攻打岭南,到时候冯将军的狗命保不住得住难说,给岭南带来的兵灾将军在岭南的威望也就没了。”
“若是来长安不仅可以换个体面,还可以让岭南的百姓以为你会进言给陛下,让岭南人过得更好,所以在下一推断,冯将军若是不想众叛亲离献祭自己的儿子,一定会来长安。”
冯盎看李正的神情变了,先前觉得这个小子只是市侩,现在看来这个小子把自己的心思算得十之八九。
李正又说道:“其实都很好推断,就像有人得罪了我,那人很惶恐,我事先就知道,所以我安排一个算命的家伙拦住他的路,告诉他要大难临头,留住他之后再猜个七八分准,那人就上钩,一算一个准。”
“而且还能宰他一笔钱,给我解恨岂不美哉,不失为一条财路对不对?”
原来还能这么玩,冯盎对算命这种事情刷新了认知,以后再也不相信那些劳什子算命道士。
看着李正冯盎忽然想到了什么问道:“你是不是这么干过。”
李正尴尬地清了清嗓子说道:“想这么干来着,就是太忙了。”
“也有些缺德了。”冯盎说道。
李正也是点头。
李世民后期东征高句丽这件事确实有发生。
高句丽不过是海角的一个小国,充其量比倭国还要小。
不过历史上征讨高句丽的动作一直都有,自大秦一统中原之后,高句丽就一直属于中原王朝的领地。
期间也是反反复复,更是看不上这种边陲小国。
高句丽和倭国都是靠海而生的小国。
生产力落后,农业不发达,对现在的倭国来说,一场台风都会让倭国有被灭国的风险。
相反的高句丽还算是和中原接壤,对中原来说高句丽有长白山这个天然屏障。
想要征讨高句丽的成本很大,收效也不过是高句丽的忠心而已。
在两汉时期,高句丽其实是一个非常有侵略性的国度。
高句丽太需要土地,他们一直想要对外扩张。
杨广三征高句丽耗费的国力可不是一点半点。
第三百一十四章 后方先安定
三征高句丽也是导致隋末暴乱的一个原因。
也有人说杨广三征高句丽是为了消耗门阀的力量。
战争和建设不能共存,皇帝怎么想下面不一定怎么做。
杨广想法是好的,做法确实错了。
李正长叹一口气。
当初汉一统天下之后,并没有高句丽一说,只有高句丽人,那时候高句丽就是汉的领土,汉四郡就是现如今的高句丽。
本就是大汉的领土。
按照现如今中原士族的说法,高句丽就是一个小偷,他们趁着中原混乱甚至都快拿下了辽东的一带。
领土甚至超过了鸭绿江以南。
历史上评说很多。
杨广东征一说是为了夺回属于中原的汉四郡。
一说是为了消耗山东士族的力量。
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是早晚的事情,如今需要积蓄国力。
杨广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李世民不会轻易重蹈覆辙。
如今的大唐国力并不富裕。
但李世民一定会这么做,杨广目的李世民不会不知道。
汉人这个身份是中原人的烙印,夺回汉四郡势在必行。
杨广失败了,可是他的失败给了后世皇朝一个信号。
话说现在的李世民是膨胀了这么快就想要东征高句丽了?
这个想法其实挺危险的,想要东征高句丽先想想自己的后顾之忧,也就是吐蕃的动静。
一天不拿下吐蕃,一天不把吐蕃揍个鼻青脸肿的,想要东征高句丽还是太难。
一旦东征开启,若是河西走廊防御松懈,松赞干布很有可能会借着这个机会拿下河西走廊,到时候群龙无首朝中必定一片大乱。
只要后方安定了,李世民想要东征倒是没事。
说到底还是李世民膨胀了好大喜功了。
李正对冯盎说道:“要说东征现在还不是时候,几年内东征都不是一个好时机。”
“你为何如此认为。”
“杨广三征高句丽都没有打胜,而且战事一旦开始就是消耗国力,也不知道是不是杨广他打急眼了,才会三次征讨,所以在下认为现在东征高句丽并不是一个好时机,风险太大,收益太小,容易让大唐陷入战争的泥潭。”
“战争都是要有付出的,拿出一百万贯的战争准备,想要回本就要打回三百万贯收入才算是有收益,这就是战争的成本,若是拿不回收益一百万贯白白付出,坏的更是名声。”
“一旦出征就一定要拿下,给军功,给军饷,给封爵,这些都是必要的,国战一旦开启关乎的会是整个中原的利益,亏空一百万贯或许不是小事,但是失去了民心就不见得可以收回来了。”
“若是拿不回收益,陛下想要继续加注很有可能会步杨广后尘。”
“高句丽迟早要收回来,可不是现在,至少在大唐的西边还未平定之前,都不是出征的好时机。”
听李正说完,冯盎看这小子目光越加不一样了,分析得头头是道。
之前和房玄龄秦琼他们也私底下议论过,确实不是一个出征的好时机。
房玄龄和李正的话也基本上吻合,房玄龄也是这么认为,现如今要东进高句丽不是一个好时机。
这小子说得很对,战争是有成本的。
一场大战要付出的钱财何止百万贯。
当年杨广东征高句丽的时候,几乎掏空了前隋的百年积累。
这才落得万劫不复。
一旦收不回来足够多的好处,赢了还好,一旦输了丢了民心就不会是小事。
李正说得比房玄龄更加通透,这小子似乎很明白战争的本质。
一个还没成年的孩子,能用这样的态度来看战争确实很难得。
战争又何尝不是一桩生意,渭水之盟的时候,突厥人已经都快杀到长安城门前。
这对李唐江山来说是一个耻辱,李世民积蓄国力咬着牙发动了阴山一战的反攻突厥。
最终大胜,从此大唐得到了阴山天险,这场胜利之后的所得可想而知非常的丰厚。
突厥进献的牛羊不计其数,若是没有阴山这场大胜,也就没有现在的天可汗。
冯盎放下手中的茶碗,“李正,你不做官真的可惜了。”
李正摆手说道:“不可惜,在下就不是做官的料。”
冯盎站起身说道:“老夫该回长安了,如今老夫身份很不好,离开长安太久不行。”
“那在下就不送冯将军了。”
冯盎拍了拍李正的肩膀,“老夫觉得你适合做一个文臣,不适合做一个将军,陛下让你在龙武军任职实在是太浪费了,像你这样的人应该时常在陛下出主意才是。”
李正笑容凝固,“冯将军说笑了,那是太监的事情,我爹就我一个儿子,我还要给家里留个后呢。”
冯盎笑着说道:“你知道老夫说得不是这个,这次来的匆忙,若是以后得空了,老夫一定要和你好好喝一杯,你小子虽然贼得像个狐狸,不过活得通透,话也说得通透,老夫可以和你做个朋友。”
李正急忙说道:“在下不敢高攀。”
“高攀?不敢?哈哈哈。”冯盎朗声笑道,“你小子以后一定可以挣很多的钱,老夫年轻的时候走遍中原,见过很多很多的人,像你这样的人可以活得很久。”
“多谢冯将军吉言了。”
“老夫告辞了。”
李正还是行礼说道:“不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