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一个和自己有共识的人了。
狄知逊再次说道:“有一件事情不知道能否请你帮个忙。”
“狄叔叔请讲。”
“那老夫便说了。”狄知逊开口说道:“武士彟这个人不知道你听说过没有。”
“听说过,没见过。”李正皱眉说道:“这人怎么了?”
武士彟如今就在长安,作为朝集使回到长安,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他此刻应该会被派任到荆州。
“此事来说本就与你无关,老夫知道,你这人不喜欢管闲事。”狄知逊接着说道:“不过老夫在朝中没什么结交的人,武士彟和老夫是故交,只是希望你可以给个主意。”
“狄叔叔先说说是什么事情。”
狄知逊长叹一口气:“陛下迟迟不发落武士彟,让老夫有些担忧,武士彟是太原元谋功臣,当时太上皇起兵,跟随太上皇的有十七个人,其中就有武士彟。”
“武士彟也是饱读诗书之辈,陛下虽然赏识他却也不敢重用他,说句老夫不该说的话,武士彟与太上皇的交情匪浅可是与陛下的交情就两说了。”
李正点头道:“赏识与重用不是一回事。”
“没错。”狄知逊再次点头,“老夫希望武士彟可以留在长安,但也不要入朝为官。”
“原本要让武士彟留在长安就要让他入朝为官,这才合适,他虽然有官职可毕竟不是朝中的官职,这么多年武士彟一直带着家人周转各地,如今也该有个可以站住脚的地方。”
“贞观元年,李孝常作乱,陛下让武士彟去平定乱象,这些年武士彟携家口辗转各州,一路平定了利、隆、始,静、西、龙六州,这才让陛下在应对突厥的时候,无后顾之忧。”
“这么多年了,武士彟带自己一家人到处奔走,现在的他只是想要一个落脚地而已,他不容易。”
听完了狄知逊的诉说,李正心里很矛盾。
历史上这个时候因为武士彟进言让李世民泰山封禅,没有得到李世民的点头,应该也快把武士彟下发到荆州了。
武士彟对大唐确实有功封个国公也不为过,只是,从太原起义到平定内乱,功劳不小,直到武士彟死后才给了一个应国公的封号。
第三百零五章 让他辞官
武士彟的遭遇其实很简单,一个从最初跟着李渊的功臣,理应得到更好的赏赐或者帝王给他的家族封妻荫子。
可如今李渊已经退位了,现在坐在皇位上的是李世民不是李渊。
当然了封妻荫子这种事情对武士彟来说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就像是人们爬山,只要你一步步地往上爬你就可以爬上山顶。
所有人都会这么认为,就像是你一直踏实努力,你就觉得自己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
很多的时候是一种希望,或许这个希望能够成真的概率很小。
在这种期望下武士彟平定的六州内乱,哪怕是带着家口在各地辗转也会乐此不疲。
往往讽刺的是,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在绝大多数时候你想要什么,你能得到什么,你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和你怎么做怎么想有一定的关系。
武士彟给李世民卖命,对李世民来说你是大唐的臣子这是应该的。
高楼一步步往上垒,还是要回头看看地基。
在这个世道能够得偿所愿的人太少了。
整个天下都是李世民的。
李世民可以决定很多人的未来。
哪怕是过分点。
李世民大可以因为武士彟进言泰山封禅的事情杀了武士彟。
前提是魏征不会指着李世民破口大骂,李世民是个暴君。
还想要功劳?
真是说笑了。
你对帝王没有保留,很容易被人吃干抹净。
帝王是人他不是绝对公正的。
武士彟对李世民来说没有太多的价值,换一种说法就是武士彟所能够给李世民的益处并没有这么大了。
李正想完这些低声对狄知逊说道:“首先要让陛下觉得武士彟有用。”
“此话怎讲?”狄知逊问道。
“其实很简单,能够被陛下留在长安的大多数都是功臣,而这些功臣留在长安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李靖,程咬金,李孝恭这些人留在长安是因为陛下对他们看重,他们在军中有威望。”
“房玄龄,杜如晦,又或者说曾经的秦王府十八学士的张公瑾,这些人留在长安是因为他们值得留在长安帮助陛下。”
狄知逊再次问道:“你的意思是要让武士彟有本事?”
“错了。”李正笑着说道:“要让陛下觉得武士彟要有留在长安的必要。”
“怎么做?”
李正咧嘴笑了笑,“很简单,让武士彟向陛下辞官。”
“这样真的能行吗?”
“不试试怎么知道。”
狄知逊很不理解李正意思,先说是要让武士彟有留在长安的必要,现在又让武士彟辞官,可辞官之后的武士彟还有留在长安的必要吗?
与李正聊完。
狄知逊回到自己在泾阳的住处,看着自己的儿子狄仁杰已经会很熟练地使用算盘。
虽说自己不知道算盘这个东西怎么使用,但学这个东西对自己的儿子有用,狄知逊就知道自己的儿子在长大。
第二日一早,酱油和泾阳的豆腐就拿到了泾阳坊市去卖了。
一出手不到半天就快卖脱销了。
李正不得不暂时叫停,每日按一定量供应。
泾阳的豆腐也卖得不错。
相比于现在的长安豆腐都有一股怪味。
而且还有一些黄点。
泾阳的豆腐则是非常的白嫩,而且吃起来的味道特别好。
李正一路走向村子的南面,听着李义府的禀报。
用来点豆腐的卤水都是给李世民提炼细盐的时候留下来的。
村子的南边已经开工了。
许敬宗和村子里的人组成了一个个的小组,大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干活方式。
分组分工之后,有了更好的执行力和更好的效率。
有过前一次的经验,之前来干过活的熟练工很快就能带着新人加入修路的工厂之中去。
李义府说道:“县侯剩下的这五公里路修完了之后,修什么。”
修路十公里是系统给的任务,还能预测系统的任务还是咋地?
现在的系统依旧是古井无波。
属地四千六百亩,人口一万九千三十二人。
任务:修路十公里。
任务奖励:铁矿五千吨。
李正长叹一口气,有些无精打采地说道:“看心情吧。”
李义府接着说道:“这两天朝中的人也来打听过,阎立本已经有好多天没有去朝中办差了,再怎么说他也是工部尚书。”
“你告诉阎立本了吗?”
李义府回答说道:“和阎立本说了,也不知道这个家伙怎么想的,一副不管不顾的态度。”
自从上官仪许敬宗,褚遂良这些人来到泾阳之后,李义府心中就有了危机感。
怎么说当初李正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就被杜如晦安排到了泾阳。
那时候跟在李正身边的只有自己。
这才短短一年李正身边的人就越来越多。
尤其是许敬宗,这人是当初的秦王府十八学士。
现如今又有褚遂良,还有上官仪。
更是又来了一个阎立本,和一个捉摸不定的狄知逊。
李义府回头一看自己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
一定要好好干活,可不被其他人给比下去。
“找个机会和阎立本谈谈,他这么下去可不行。”李正思量着说道。
李义府也是点头,“现在工部群龙无首,也是一团乱。”
正在用着抽水马桶的阎立本打了一个喷嚏,起身冲水。
这个东西用起来果然感受不一样,又干净又轻松,冲了水之后一点马桶还是很干净。
回到自己的房间,阎立本继续钻研着指南针的制作。
挠了挠有些零乱的头发,阎立本再次看起了李正让人带来的图纸。
这个指南针在阎立本的认知里,就是一个小型的罗盘。
罗盘的指针和司南是一个道理。
明天就要卖香水了,村子里的婶婶们正在装点着。
把香水用一种很小的陶罐装起来。
婶婶们对香水这种东西不是很感兴趣。
对她们来说就是一种很香的水而已。
还不如用来洗澡的肥皂来的好用。
用她们的话来说,那些权贵有买香水的钱还不如用来给孩子娶个媳妇。
以前泾阳的男人不好找媳妇,那时候是因为泾阳太穷。
第三百零六章 读书
谁家姑娘会嫁到一个穷苦人家过苦日子。
现在日子好了。
村子里的孩子们也在一年年地长大。
婶婶们手里的钱也越来越多。
原来的泾阳村民谁家都有一笔比较丰厚的存款。
家里有存款了,有了钱了。
村子里的婶婶们在给自己儿子找媳妇的时候心气也就高了不少。
以前是别人不要自己的儿子,现在是自己瞧不上人家的女儿。
整个泾阳村说来也奇怪,大多数的妇人都是生的儿子。
有人甚至是生了三个都是儿子,愣是没有生出一个女儿。
整个村子算上嫁出去的也就只有七个小姑娘。
以前没得选,但凡只要年龄合适是个女的,能生孩子。
现在还要挑肥拣瘦,整个泾阳在周边村子里也非常地有脸面。
但凡是泾阳村的人,其他村子都要高看几眼。
香水明日就要开始买,李义府有条不紊地布置着事情。
李正在河边的树荫下看书,不远处是一幢正在修建的房子,这幢房子有一个很大的院子。
村民是按照长安大户人家的庭院来布置的,整幢房子大概有六亩地这么大。
李泰可以顺利地走入泾阳,也是为数几个不多可以出入泾阳的人。
来到正在发呆的李正的身边,李泰也看着眼前这个正在修缮的新房子。
“这就是你以后的新房子?”
李正木然地点头,“嗯。”
李泰说道:“你现在也是一个县侯了,也该有大房子住,也就你做了这么久县侯还住着自己的破旧房子。”
李大熊有一种不想离开老房子的念头,可能心里的一份念想,想要守着老房子。
李泰说道:“你看看长安别的权贵,谁家没有几个丫鬟仆从,也就只有你了,做县侯了还过得和寻常百姓一样。”
“胖子。”李正瞧着他说道:“我和你们不一样,我就不喜欢你们的那种生活,太腐朽了。”
“腐朽?你这才叫腐朽,人活着不就是一个体面。”
找一群丫鬟仆人伺候自己的日子,叫做体面。
吃穿住行总要有自己动手的,对李泰来说那样的日子是体面。
价值观不同,三观不一样,李正对李泰的话有些不敢苟同。
半躺在树下,李正接着看着手中的书。
这本书叫做吕氏春秋,是吕不韦让他的三千门客写的。
当初吕不韦还放言谁可以改动上面的一个字,就赏赐万金。
从此这本书一举名扬天下。
吕不韦是一个商人,也是一个很聪明的商人。
身为商人是一种被朝中大臣和读书人看不起的职业。
吕不韦想要跻身士族,就让自己的门客编写的这本吕氏春秋。
并且让这本书名扬天下。
以至于吕不韦也从一个商人脱身成了一个饱读诗书,有大学问的人。
这就是吕不韦的策略,他充分运用了商业上的一些概念,来给这本吕氏春秋造势。
只要这本书被全天下的人知道,他吕不韦就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当然了吕不韦本人说不定连个字都不认识。
不过他是一个很厉害的商人。
李泰提起放在一旁的鱼竿,鱼竿上的鱼饵还剩下半根蚯蚓,鱼已经咬过钩,但是早就脱钩跑了。
“你说你一边钓鱼一边看书,你到底是钓鱼还是看书。”李泰数落着,给鱼钩重新挂上了蚯蚓,抛入河中。
李正再拿起吕氏春秋的另外一卷细细看着。
“李正,我和你说话呢。”李泰说道。
“魏王殿下,我在看书。”
李正说道:“有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你走完了万里路却不看书,你就算是走十万里,你也是一个空虚的流浪汉而已。”
“你想和我谈论读书吗?”
“不,我只是想和魏王殿下说,不要打扰我补充知识,纸张是可以编排成书,书是一种传播知识的工具,我现在造出来的新纸可以让书籍更加廉价,也可以让更多的百姓对知识的获取减少很多的成本,你看我造出了新纸,我用了活字印刷术,魏王殿下看在我功德无量的份上能不能不要打扰我看书。”
吕氏春秋里有一句话天下之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这算是第一次提及了天下为公概念。
这句话也是吕不韦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