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根木条相扣而出的鲁班锁很结实。
看着眼前的鲁班锁阎立本的神情又焦灼了起来。
一旁的小吏对阎立本说道:“阎大匠,休息一晚吧。”
“不用。”阎立本专心地看着鲁班锁,“老夫若是破不开李正的鲁班锁,谈何立足工部,谈何做这朝中大匠。”
“可是您都好几晚没有好好休息了。”小吏一脸担心地说道:“你这样会把身子给熬坏的。”
阎立本灌下一口浓茶提神,盯着眼前这个鲁班锁,“魔方和华容道都已经解开了,老夫就不信解不开这鲁班锁。”
泾阳
挂在墙上的复合弓还是没有逃过李承乾的法眼。
拿着这把弓,李承乾好奇说道:“孤还是第一次见到模样如此奇怪的弓弩。”
“这其实不是弓弩,这是一种衣服架子。”李正试图狡辩。
“是吗?”李承乾说道:“那为何地上还放着一个箭筒。”
“这其实就是一个装饰物,没什么用。”李正再次狡辩。
李承乾拿出一根箭矢,“早就知道你李正通晓百工,就连阎立本对你的匠作技艺都赞不绝口。”
说完李承乾已经搭箭而起,一边说道:“孤从小就和军中的那些将军一起长大,和青雀不同,青雀更喜欢和文官为伍。”
李承乾对准了远处的一个陶罐,一箭射出,陶罐应声而碎。
“嗯?好奇怪的感觉。”李承乾回味着拉弓时的感受,再次搭箭而起。
这一次对准了更远处的一个陶罐,那个陶罐距离李承乾大概三百步。
又是一箭射出,弓弦的声音很清脆。
非常精准地命中了目标。
“太子殿下的箭法实在是精准,在下佩服。”
李承乾意犹未尽地再次拿出一根箭矢,疑惑说道:“李正,你这个弓有古怪。”
“长得就古怪。”李正摇着手中的蒲扇说道:“其实古怪的原因是力学导致的,这也是科学的一部分。”
“科学?”
“没错。”李正看着远处的风景说道:“这种弓使用的就是科学中的一种力学与物理学,太子殿下别看这张弓奇怪,其实这里面的学问很多。”
李承乾再次拉弓而起,这一次铆足了劲一箭射出。
箭矢径直掠过马圈的上方在七百步外落下。
李承乾拿着手中的复合弓说道:“好弓!”
“那是自然,科学一道贵在探索和求证,利用力学可以让弓弦与弓身发挥最大的效力,用最小的力道射出最远的箭,减少震动加大稳定性也大大提高了命中率。”
李正接着解释道:“其实寻常的长弓射出的箭矢,大多都是带着都抖动,与弓弦弓身的震动连带到箭矢上,需要射中目标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力量。”
“孤知道你敛财有道,通晓百工。”李承乾感慨道:“果然一个人如果太闲,他什么都会干。”
“其实在下挺忙的,嗯。”李正一本正经地点头。
“你就差忙着挣钱和数钱了。”
李正惺惺地摸着鼻子,“咱们刚刚说到了岭南。”
李承乾重新收回眼神,“你说让冯盎来长安,这个请君入瓮要如何做?”
“其实岭南一带他们自己也不太平,土家客寨林立,边境又有南诏和真腊,其实冯盎的日子也不好过。”
李承乾好奇问道:“你好像对岭南很了解。”
第二百八十五章 解开魔方
“我也是听别人说起过,要说岭南一地的事情他冯盎自己都过得不安生,何谈造反?”
“当真?”李承乾诧异地说道。
李承乾狐疑地看着李正
“如何才能劝说冯盎入朝?”
李正清了清嗓子说道:“首先安抚冯盎的子嗣,承诺冯盎只要入朝,他的儿子冯智戴就可以回到岭南,成为他冯盎的最大继承人,并且派遣官吏与官兵,安抚岭南。”
“首先要保证冯氏的地位,如今岭南内乱不断,先让冯盎入长安,再派出部分官吏和官兵帮助冯氏平定岭南,当然了还要巩固冯氏在岭南的地位,这才冯盎最想要的。”
听完李正说的,李承乾心中疑惑,“你的这个方法能行吗?你怎么能够肯定,冯盎一定会听从父皇的召见入长安。”
李正淡然对李承乾说道:“因为冯盎根本就不想造反,他也没力气造反,早就被李靖大将军打怕了。”
“你好像很了解冯盎。”
李正咧嘴一笑,“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
这番话李承乾记在心里,关系朝中大事还是要几番问询查证之后才能确认。
看着手中的这把复合弓,李承乾打心里很喜欢这把弓。
可君子不夺人所好,李承乾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带着东宫的属官离开了泾阳。
送别了李承乾,李正把剩下的几块臭豆腐给了大虎。
回到马圈旁的小屋,拿出系统图书馆的世界地图。
在岭南的地域画出一个圈,岭南是个好地方,岭南也是需要平定的。
岭南挨着南海,又与南诏和真腊相邻。
那里的气候很适合用来种植农作物,尤其是适合种辣椒。
平定了岭南,整个岭南就是中原的粮仓。
挨着南海,气候宜人。
水果多,而且作物也多。
更是一块出海的最好踏板。
当然这些都是长久之计。
就算是付出一些代价,在减少冲突的前途下平定岭南对中原来说益处很大。
李正当即写下一封书信,交给大虎说道:“把这封信送到魏王李泰手中。”
“喏。”
想来李泰如今正在编撰括地志,岭南的一地的重要性,朝中必须要重视起来。
回到肥皂坊,李正看着如今的肥皂,桃花已经用完了,现如今正在用牡丹花。
至于那些没有花瓣的肥皂,至于要卖给突厥人的肥皂只是用一些非常的边角料做的。
品质没有长安这么好,没有掺杂花浆,物尽其用而已。
李承乾回到长安,还没回到东宫就来到中书省。
把李正的看法对房玄龄说了一遍。
房玄龄听完之后思量许久,“太子殿下的方略或许可行,如今朝中对冯盎的猜忌不断,可以用这个办法先试探一下冯盎的态度,先看看他的态度,若是他答应来长安便可行,若是他不来长安,再行他法。”
李承乾中肯的点头,“软硬皆施。”
“甚善。”
为自己的父皇排忧解难,李承乾丝毫不会落后。
最近李泰忙着做括地志的事情,分不开身。
正是自己在父皇面前表现的好时机。
心满意足地走向东宫,李承乾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匆匆而过,想去是甘露殿的方向。
“刚刚过去的是李泰吗?”李承乾问向身边的东宫的属官。
“想来应该是的。”
李承乾心中猜疑,李泰这个时候去找父皇做什么?
李泰拿着一份奏章来到甘露殿,对李世民说道:“父皇,儿臣在编撰括地志的时候发现岭南有一大好处。”
手里还在把玩着魔方,李世民说道:“说吧。”
李泰站起身说道:“父皇,儿臣与岑文本在编撰括地志之时,发现岭南一地的粮食可以一年两熟,并且真腊与南诏的粮食一年所出颇丰,即便是大灾之年,也不会饿死人。”
“岭南粮食?”
李泰把奏章放到李世民的面前说道:“南诏与真腊有一种稻种,稻颗硕大,一年两收是常事。”
看着李泰的奏章,李世民的神情也凝重起来。
“父皇岭南或许有冯盎拥兵自重,可与岭南接壤的南诏与真腊是一个大粮仓。”
“陛下,中书令房玄龄求见。”
“让他进来。”李世民点头。
房玄龄来到甘露殿中,将太子的说法与李世民说了一遍。
身在东宫的李承乾等待着东宫属官传来消息。
“太子殿下,有消息了。”东宫属官前来禀报道:“魏王殿下说真腊与南诏有一种稻种,一年两收,产量颇丰,还说……”
“还说什么!”李承乾脸色黑了下来。
东宫属官接着说道:“陛下还说若是冯盎能够来长安,让魏王殿下负责接待。”
说完东宫属官小心翼翼看了一眼李承乾的眼神。
“好你个李泰!”李承乾咬得牙根痒痒,好不容易就要到手的功劳全被李泰给抢了去。
东宫属官又说道:“陛下还说,太子的策略可以采纳,说是派出安抚岭南的官吏由太子殿下安排。”
李承乾的脸色这才好了不少。
甘露殿,等到房玄龄和李泰都离开之后,李世民一个人接着把玩着手中的魔方。
王鼎把太子和魏王的事情都说了一遍。
李世民叹息说道:“承乾去见了李正一面,便有了方略,李泰收到了李正的一封书信,便知道南诏与真腊的稻种,朕的这两个孩子还真是没一个消停。”
王鼎尴尬赔笑着,“太子和魏王殿下都在为陛下排忧解难。”
李世民冷冷一笑,“给朕排忧解难,朕看他们两个没了李正是什么事情都干不成了?”
“这……”
王鼎只好说道:“老奴愚钝。”
李世民又召见了一个人来到甘露殿。
张公瑾早年便在李世民的左右。
当年玄武门的事情,有张公瑾的一份。
相比朝中的程咬金,牛进达,魏征他们都是明面上的人物。
李世民登基之后很多人都沉寂了下来。
张公瑾跟着李靖从阴山回来之后便也随着久居家中。
很少出面,很少上朝。
除了朝堂上的那些人。
李靖,张公瑾,李玄道,蔡允恭这些人都是李世民当年的心腹。
第二百八十六章 秦王府十八学士
当年李世民还没登基,还是秦王的时候,秦王府十八学士都是李世民的心腹,只是自登基以后很多人都蛰伏了下来。
也不在朝堂上抛头露面,即便是他们都蛰伏了,除却武将,满朝文臣他们依旧是李世民最依仗的一批人。
有些人走了,有些人过世了。
当年秦王府十八学士的房玄龄,杜如晦一部分人还在朝中。
秦王府的十八学士之中去年刚刚告老的虞世南就是其中之一。
李世民拿出一份虞世南的奏章,“这是虞世南临走前交给朕的。”
张公瑾接过奏章细细看着说道:“陛下,虞世南一生专研书法,他看字比看人准。”
李世民颔首说道:“那你是觉得虞世南说的没错?”
“虞世南说李正此子心中傲气甚重,此等小子还需要好好锤炼才能收复。”张公瑾想了一会儿又说道:“以臣看来,李正这个孩子不好琢磨,他不要权不要名利,唯独要的只是银钱。”
李世民喝着茶水说道:“你接着说。”
“喏。”张公瑾接着说道:“陛下与李正之间的矛盾便在这里,这世间奇人异士众多,不少奇人脾性也颇为古怪,历来爱钱财的人做不成什么大事。”
见李世民要说话,张公瑾接着说道:“陛下,且听臣说完,若是李正让全天下人认为他心里只有钱,他不是傻子反而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若李正为了钱不折手段,那李正对于陛下不过是一只待宰的肥羊而已不足为虑。”
“肥羊?”
张公瑾点头,“是的。”
李世民笑了,“你这话还真是……”
张公瑾拱手说道:“虽然不中听,可确实是这样,至于李正会不会成为陛下的肥羊,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君臣二人会心一笑。
李世民亲手给张公瑾倒上一杯茶水,“你我君臣多久没有这般说话了,好好养病朕还需要你。”
“让陛下担忧了。”张公瑾低声说道。
李世民看着他把温热的茶喝下,又说道:“朝集使武士彟明日便到长安,待他回到长安你觉得应该如何安置为好。”
每年的元会,各州的遣使都要回到长安,汇报巡查各州的情况,这就是朝集使的工作。
听罢李世民的话,安静了一会儿。
“臣以为不用太高,也别太低。”张公瑾说完便咳嗽了起来。
李世民拍着他的背帮他把呼吸抚顺。
“臣失礼了。”张公瑾躬身行礼。
李世民看着他的脸色一脸忧愁地说道:“早些回去休息,好好养病。”
等到张公瑾走出甘露殿,李世民可以听到他在殿外的咳嗽声。
从阴山回来之后,张公瑾身上就落下了病,太医署也一直在小心照料。
李世民心中感慨,当年的秦王府十八学士,如今还剩下几个
阎立本一天一夜没睡,还是离开了工部去了泾阳。
李义府走到李正身边说道:“县侯,阎立本又来了。”
“他解开鲁班锁了吗?”
“没有。”
“不见。”李正果断地说道。
两句话就回绝了阎立本。
阎立本站在泾阳村口一脸着急,“怎么样?县侯肯见过老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