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器,滑轮轴,分离片,螺栓。
知识落后实在是太万恶了,李正在心里又把五姓那帮家伙狠很唾弃了一遍。
这帮只知道做君子不知道搞发展败类。
读书人都去读礼乐,谁来搞发展。
完整的复合弓是做不出来,在这个连五金技术都没有发展的年代,只能做个简化的复合弓。
画出了零件之后,李正又头疼了,这些零件都需要铁器来打造。
那就需要铁匠,李正叫来大虎,好赖自己是个龙武军的中郎将。
军中有打造武器的铁匠。
大虎知道了李正要做什么有些犯难地说道:“中郎将,军中的铁器都是用来造武器的,哪能浪费。”
“我做的就是武器,我要做大唐最厉害的弓箭。”
大虎看着李正的图纸说道:“中郎将,这是什么武器嘛。”
和他解释这些东西的难度就有些高了,总不能让大虎转述一遍这是复合弓的零件。
怕不是铁匠连复合弓是什么都不能理解。
心里感慨知识与技术落后的弊病,李正对大虎说道:“这些都是我私自想要打造,我一个中郎将想打造一些自己用的兵器还不成了?这世上古怪的兵器多得去了,你知道一种绳子上铁头的武器吗?”
大虎摇头,“不知道。”
“就这样了,打造五百副给我送来。”
“中郎将,这样还是不妥,若是打造一件两件倒也没事,若是五百件一定兵部批复,因为铁料要兵部给才行。”
“那铁料我自己出总行吧。”
“行。”大虎又说道:“不过好要一点好处费,这是铁匠要收的,规矩。”
李恪也解释道:“确实是这样,坊间的权贵人士想要铁匠打造东西确实要送点好处,不多,用几贯钱就行。”
李正拿出三块银饼,“这三块银饼应该够一百贯了。”
大虎拉着牛车,把营地里的五百具盔甲全部带走了用作打造零件的铁料,重铸一下就好。
李正有把握,就算是他们做出零件,没有完整的图纸铁匠也不知道自己打造的是什么。
“程处默呢?”李正看着四周问道。
“回长安了。”李恪吃着一张饼说道。
复合弓的弓弦用现在的牛筋肯定是不行的。
复合弓所需要的弓弦,强度要求很高。
找了一些竹片,把竹片泡在水里。
等到竹片的纤维分离,成了一条条细线。
竹子的纤维韧性很不错。
缠绕在牛筋上增加强度。
宫中,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章,王鼎拿着一份图纸而来,“陛下,李正让龙武军打造东西。”
“又是马蹄铁吗?”李世民头也不抬地说道。
王鼎把图纸放在了李世民的面前,“龙武军的铁匠也看不明白这是什么,说是像玩具。”
李世民看了一眼图纸,愁眉也看不出什么眉目。
王鼎又说道:“说是李正把陛下送出去的五百士卒的兵甲全部重铸,要造这个东西,龙武军的人立刻前来禀报了,还请陛下定夺。”
“不就几个小东西而已。”
王鼎再次说道:“按照李正的说法,要打造各五百件。”
“朕给他的兵甲他就这样糟蹋?”李世民冷冷一笑又说道:“就按照李正说的办吧,由着他去。”
“喏。”
王鼎告退之后,李世民又没了批阅奏章的心思。
好好的五百副兵甲,李正全部都要重铸。
也不知道这小子是看不上自己的给他的兵甲。
还是说他压根就不想好好组建他的部曲。
前些日子还去看过,那些人虽然只是一些村民。
可训练得倒是有模有样。
若是李正不重视,倒是可惜了。
接连三天,李正一直在做复合弓的弓弦。
在这个没有高强度聚乙烯材料的年代。
能凑合也就凑合一下。
用竹纤维和麻绳和牛筋混在一起缠绕成筷子粗细。
再是上蜡,上蜡的好处可以增加柔韧性,也可以增加使用寿命。
第二百八十一章 程处默被揍
把最初做好的弓弦交给李恪试试手。
“你这个绳子倒是很坚实,可用在弓箭上能拉得动弓吗?”
李恪对此保持怀疑,“不过你这个倒是比我们平时用的牛筋结实很多。”
弓身只能用桦树木来做,桦树是比较坚硬的木材之一。
总不能做出铝合金吧。
张齐手下的木匠手脚还算麻利一天就能做出十多把弓身。
张齐看着手下的工匠班忙碌,对李正说道:“在下做过的长弓不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奇怪的弓。”
李正试了试弓身的重量不是特别重拿在手里正合适。
春雨落下的时候,李正坐在家中一边看着弓箭方面的书,一边和狄知逊还能说上两句话,了解一下朝堂的情况。
文官和武将因为借贷记账法吵得不可开交,在朝堂的物种多样性这个问题上,李世民维持得还算是不错的。
大虎把打造好的零件都送过来,打造这些东西花了半个月时间。
李正看着这些零件说道:“手艺真不咋地。”
大虎苦笑着:“那些铁匠说这东西不好打造,特别费工夫。”
拿起一个轮轴,上面还有一些毛刺。
李正一边嫌弃,一边往复合弓的弓身上开始组装零件。
忙活了半个时辰,在李恪的帮忙之下废了吃奶的劲才把弓弦搭在轮轴上。
组装完毕,李恪看着这把复合弓,“怎么怪怪的,为什么会有三根弓弦。”
李正解释道:“副弦是用来调整拉距的。”
李正手里拿着复合弓,调节着轮轴,测试自己的力道。
“不瞒蜀王殿下,其实我也是神箭手。”
李正说完已经调节好了手中的复合弓,搭箭拉弓。
朝着五百步外的靶子,一箭射出。
复合弓的弓弦震动,弦音非常地清脆。
箭矢破空而出,径直射穿了靶子,射在了后方的树上。
李恪连忙去察看,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靶子被射穿,在后方的树上更是入木三分。
回头去看李正手里的弓,那是几石弓?
若说那按照李正的体格,三石弓也应该是极限了。
这样的威力至少是在五石弓。
“蜀王殿下,你要不要试试?”
李恪一脸忐忑地接过这把复合弓,不论这把弓是好是坏,都要试试才知道。
拉开这把弓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轻松,很轻松不像是军中的那些五石弓该有的感觉。
瞄准了靶子一箭射出,箭矢依旧是射穿了箭靶,半支箭身已经射入树木。
“好奇怪的感觉。”李恪自语道。
又审视了一遍手中的这把复合弓,李恪说道:“再让我试试。”
李正把一筒箭矢放在李恪的身边,“蜀王殿下尽管试,我也想知道这把弓的极限和弓弦的极限,得先知道质量才行。”
“为什么可以这么准。”
我装了减震器,李正指着弓身上的装置说道:“寻常的长弓在射出箭矢的时候,整把弓都是在震动的,连带箭矢其实射出去都在抖动,所以命中率就降低了。”
李恪再次射出一箭,意外地发现箭矢的速度很快,而且非常准。
十多次之后李恪已经会自己调节拉距了,整把复合弓用得很熟练。
“换靶!”李恪大喝道。
有护卫立刻跑过去换靶子。
李正看着换回来的靶子一脸怜悯地看着,“你瞧瞧,都成马蜂窝了。”
从白天到晚上,李恪手中的复合弓弓弦终于崩断了。
李正吃着火锅问道:“多少箭?”
“六百三十一箭。”
“比我想的好太多了。”李正吃着烫嘴的青菜,“蜀王殿下请坐,晚上还没吃呢。”
灌下一口酒水,李恪的心情很复杂。
“李正……”李恪欲言又止。
“蜀王殿下怎么了?”
李恪又放弃了自己心里的想法。
当天晚上李恪彻夜难眠,深夜看着这张复合弓,心中一直难下决定。
若是这样的弓箭可以给军中,能够对大唐的军队提高多少战斗力。
可李正他似乎丝毫没有这样的想法。
想起李正看这复合弓的神情,仿佛在李正的眼里,这就像是一个玩具。
重新装好弓弦,李恪再次搭弓而起,不停地射箭。
一个成年男子,用了这种复合弓,轻松就可以拉出五石弓的威力。
村子里的护卫队虽然没有了盔甲,不过都有了人手一把复合弓。
除了平日里练习一下箭法,李恪都不让护卫们带着。
因为这种弓的威力太大了,拉满了弦就算是军中五石弓都没有这种复合弓的威力大。
李恪得出结论,只要稍加训练村子里的护卫队用复合弓,在弓箭的精准上堪比卫府军中的那些神射手。
只要有复合弓人人都是神射手。
春天雨水多,好不容易有一天太阳,村子里的婶婶们赶紧把印书坊里的纸张都拿出来嗮,生怕这些纸都发潮了。
李承乾带着一队人而来,随之而来的还有数百只大鹅。
李正上前说道:“太子殿下,实在是太客气了。”
李承乾笑呵呵说道:“哪里哪里,孤还要感谢你的借贷记账法,帮李纲老先生解围。”
“太子客气。”李正看着这些白花花的大鹅心情很不错。
“本来有七百只的,来的路上吃了几只,跑了几只,就剩下六百只了。”东宫属官对李正解释道。
“不碍事,有就不错了。”李正看着这些大鹅,越来越喜欢。
让大牛把这鹅都交给了村子里的婶婶们。
李正邀请李承乾和程处默在马圈旁坐下。
三人并排坐着,享受地喝下一杯热茶。
李正看着程处默脸色的淤青,“处默兄,这是又被你爹揍了?”
“不是。”程处默板着脸说道。
李承乾苦笑连连,“这还真不是程大将军的缘故,是程处默和冯智戴动手了,在长安酒肆打得好不热闹,都惊动了卫府官兵。”
“冯智戴是哪路人物,竟然敢和咱们处默动手,他还想不想在长安混了!”李正拍案说道。
程处默咬着牙说道:“你放心,我已经把他打的下不了床了。”
“是吗?”李正尴尬地喝下一口茶水,“处默兄威武。”
程处默点头,“就是废了点赢钱,给了几贯钱的汤药费。”
第二百八十二章 花香
“话说这个冯智戴到底是什么来历,放眼整个长安谁敢招惹处默兄,不想混了他。”李正看了一眼李李承乾连忙说道:“太子殿下不算。”
程处默扔了手里的茶杯,轻车熟路地从马厩旁的小屋里提了一坛子酒水,“若是这小子再敢造次,某一定把他的两条腿都卸了”
李承乾解释道:“这个冯智戴是岭南耿国公,冯盎的儿子。”
“冯盎?就是那个在岭南拥兵自重,闲着没事不停造儿子的那个冯盎。”
李承乾僵硬地点了点头,“冯盎的儿子确实挺多的,据说有二十多个。”
“姓冯的未免太猖狂了。”程处默又喝下一口酒水。
李承乾说着事情的始末,“起初是朝中有人给父皇递奏章,说是冯盎意图谋反,一开始只是两三个奏章,父皇没有当回事,可最近一连有十多份奏章递上来,父皇不得不重视。”
“处默因为在酒馆多说了几句冯盎的事情,冯智戴听了不高兴,两人就动手打了起来。”
李正好奇地问道:“冯盎不是已经归顺了大唐了吗?”
李承乾说道:“冯盎说是归顺了大唐,可是已经很多年没有入朝了,而且他在岭南一带拥兵自重,不得不让人怀疑他是不是想要造反,父皇都想要出兵去讨伐冯盎了。”
李正咧嘴一笑说道:“被魏征拦下是不是?”
“你怎么知道?”
“我当然知道了,我还知道你父皇肯定会听取魏征的建议,不派兵前去,反而会安抚冯盎。”
“真的吗?”李承乾好奇。
“不妨看一段时间。”李正向李承乾敬茶。
等到李承乾回到了长安,一直关注着父皇对冯盎的动向。
就连孔颖达老夫子的讲课都没有听进去。
看李承乾走神,孔颖达干脆停下了讲课,“太子殿下是有什么心事吗?”
李承乾回神说道:“是孤走神了,还请孔老夫子接着讲课。”
孔颖达慈眉笑道:“太子殿下的心事,不妨和老朽说说。”
李承乾看了一眼太极殿方向,“孔老夫子,你说父皇会听取魏征的谏言吗?”
“听取了又如何,不听取又如何?”
李承乾暗自点头。
接下来几天,不论是上朝还是在东宫。
李李承乾一直关注着冯盎这件事。
如今越来越多的官吏都递上了奏章,冯盎已经十年没有入朝了。
这么多年过去,自父皇登基以来,冯盎甚至连进贡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