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袁天罡使劲揉了揉眼睛,外面的大雨依旧在下。
    第二日中午,还是没有要停下的迹象。
    第三天,袁天罡看着大雨心说也该停了,这也太反常,邪性!
    李世民等不了这么久,吐谷浑的最新情报一时间没有这么快传来。
    在太极宫,李世民召集一众文臣武将议事。
    “朕想往凉州增兵十万,以防备吐谷浑。”李世民开口说道。
    吐谷浑?一众将领纷纷议论,吐谷浑不过是西北边陲的小国。
    如今大唐在草原上大胜突厥,吐谷浑这种小国怎么敢来冒犯大唐?
    “陛下。”长孙无忌上前一步说道:“吐谷浑势单力薄,臣以为他们不会来犯,如今与突厥的大战刚结束,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不宜这般调集兵马。”
    “陛下,臣附议赵国公所讲。”右武卫大将军侯君集也说道。
    李世民看得出这些武将和大臣根本没有把吐谷浑这样小国放在眼里。
    如今大唐刚刚大胜,吐谷浑怎么可能回来攻打大唐?
    或许真的是自己想多了?
    李正说是吐谷浑狼子野心也没有说要进攻大唐。
    看向房玄龄,李世民说道:“玄龄,你觉得需要增兵吗?”
    房玄龄上前一步说道:“臣以为增兵未尝不可,如今大唐西北防线零散一旦吐谷浑发起进攻,边关必定难以应对,恐会失去凉州。”
    长孙无忌听了立刻上前反驳道:“臣以为大可不必,增兵需要耗费太多的兵马粮草。”
    “陛下!”房玄龄又说道:“一旦凉州有失,想要夺回需要耗费的兵马粮草可不只是这些,是上百倍的消耗。”
    房玄龄和与长孙无忌争锋相对,两人时常意见相左,谁都看得出来,两人一直都在明争暗斗。
    杜如晦上前说道:“陛下,臣以为增兵十万或许不用,可以增兵五万,一旦凉州有什么变故也可以用来防备。”
    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房玄龄与长孙无忌也不再争执。
    李世民当即说道:“既然如此,先发往凉州五万兵马以防万一。”
    “陛下。”魏征上前一步说道:“臣要弹劾一个人。”
    魏征一说话,李世民立刻来了精神问道:“谁?”
    魏征开口说道:“臣状告程咬金的儿子,在长安为虎作伥,见人就揍,还讹人钱财,逼着人家买药。”
    “有这回事?”李世民扭头看去,“程咬金?可有此事?”
    正站在一旁神游的程咬金这才回过神,看了一眼四周:“咋了?”
    对程咬金散漫又有些彪悍的性子,李世民见怪不怪了,“郑国公,告你儿子在长安为虎作伥,讹人钱财?可有此事?”
    “他放屁!”程咬金大声说道:“魏征老儿,我程某人的儿子招你惹你了。”
    隐隐还能看到程咬金的唾沫星子飘荡在空气中。
    “子不教父之过!”魏征板着老脸说道。
    “你有本事冲着某来,弹劾小辈算什么本事!”程咬金怒喝着。
    大嗓门在太极宫殿内回荡着。
    程咬金暴脾气嗓门大,太极宫殿内就回荡着程咬金的怒骂声。
    魏征又是一个软硬不吃的。
    李世民痛苦地捂着额头……
    泾阳
    李正和李义府正在指挥着村民开辟沟渠,这雨下得很大,不把水分流出去造成洪涝又麻烦,淹了庄稼也不好。
    整个泾阳的男人都冒雨抢修沟渠,垒高泾阳河的河堤。
    “这季节不该有这么大的雨才对?”李义府嘀咕着。
    李正也知道在长安这个季节有这样的大雨很反常,反季节。
    这种异常的天气在气象学历史中是有记录的。
    那时还有流传,传说有龙王发怒,河间龙王什么的,很多版本。


第二十章 洪水与内涝?
    历史上这场大雨造成了长安附近很多地方内涝。
    大雨也就连下了五天,李世民再次来到泾阳,想问问李正吐谷浑到底会不会进攻。
    能预言这场大雨,着实有些吓到了,这次来想要再确认一番。
    李世民也带着斗笠打扮成普通人家,房玄龄一路跟随。
    李君羡跟在一旁,也不知道为什么陛下要冒雨出来,天气乍暖还寒要是染了风寒得病了可怎么办。
    走向泾阳县,远远可以看见这里有不少村民正在修建河堤。
    长安附近水系发达,有八水绕长安的美誉,瞧着情况李世民问房玄龄,“只是在防止洪水吗?”
    长安这些年旱灾前几年刚刚有过,洪涝倒是好几年都没有发生了。
    李世民看到也带着斗笠的李正,上前说道:“你这是在让村民修河堤?”
    “又是你啊。”李正回头见到他。
    李世民笑了笑,“你前些日子说长安会下雨,真的下雨了,你是怎么算到的。”
    “这很简单,下雨前都会有一些征兆的,比如说看云,感受风,看虫蚁,一些老农也看得出来。”李正说道。
    说完这些李正也有些心虚,应该能糊弄过去吧。
    听完李正说的,李世民笑着心里却不是很相信,一些老农确实能看出一些征兆判断会不会下雨。
    但是老农能够预言一场雨下这么久?
    这小子没说实话。
    李世民心中笃定。
    李世民问:“你让村民修河堤怕洪水?
    李正笑着沉默下来。
    “我问你话呢。”李世民接着追问。
    李正清了清嗓子说道:“今天的风好喧嚣啊。”
    风?问他洪水他竟然说风很喧嚣?
    瞧着李正的表情李世民立刻明白了,不情愿的拿出一块银饼,“还请小兄弟赐教。”
    “老哥,你这么客气做什么,我是那种见钱眼开的人吗?”李正迅速接过银饼。
    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无耻的,李君羡看着李正的嘴脸怒火中烧,就要拔刀……
    “会发生洪水吗?”李世民再次问道。
    李正小声对他说道:“我接下里要说的,你千万不要害怕。”
    李世民点头,“请讲。”
    李正低声说道:“长安各地会遭水灾,淹没庄稼,发生内涝,导致很多地方粮食欠收。”
    “真的?”李世民神情紧张。
    “这种话不能乱说,要是传出去说不定会朝中会以妖言惑众把我抓了。”
    “怎么会。”李世民尴尬笑笑。
    “怎么不会,当今陛下可是一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狠人。”
    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李世民心里想着在坊间朕就是这么一个声色俱厉的人吗?
    百姓们都畏惧朕,还有什么人敢说真话?
    自以为广开言路,又有几个不是阿谀奉承,又有几个敢说真心话。
    李正刚说完见到李世民黑着脸,“咦?老哥你的脸怎么黑了。”
    李世民恢复神情,“你凭什么说长安会有水灾?”
    “你看连你都不信吧。”
    李正说着带他来到泾阳河边,指着水流湍急的河面说道:“你看河水很浑浊对不对?”
    “什么道理?”李世民疑惑。
    “河水浑浊说明水下的河床有很多的淤泥,淤泥多了河床就高了,水能流动的空间就小了。”
    李世民摇头表示不是很明白。
    看在他付钱的份上,李正找了一个水洼,扔下一块石头说道:“你看看现在水是不是都漫上来了。”
    “上游的淤泥不断冲刷下来,下游就会遭殃。”李正又说道。
    听完李正的话,李世民盯着放在水洼里的石头立刻明白了原因。
    水里的淤泥越多,河床就越高,况且长年累月下游的淤泥已经积累得非常多了。
    其实这么多年过去泾阳河河床越来越高,水能流动的空间小了自然会漫上河堤,再加上如今连天暴雨。
    “你立刻去上游看看。”李世民对李君羡吩咐道。
    “可是……”李君羡想要留下来保护陛下,出来时又没带什么侍卫。
    “叫你去,你就去。”李世民喝道。
    李君羡慌张地离开去看上游的情况
    李世民转头又问道:“之前你说吐谷浑狼子野心,吐谷浑会来攻打大唐吗?”
    “会。”李正点头。
    “何以见得?”李世民问道。
    李正微微一笑不再说话。
    李世民又拿出一块银饼。
    淡定地收下银饼李正说道:“你看看他们今年会不会向大唐朝贡,你再去探探吐谷浑后方的吐蕃,你就明白了。”
    李世民沉默下来想着李正的话。
    李正说完离开。
    李世民站在原地与房玄龄四目相对。
    李君羡回来之后禀报道:“陛下,上游有不少地方已经有了河水倒灌的迹象,现在倒是还好可若是雨还在下怕是……”
    李世民看着河流两岸,长安农民一直都是围湖造田,粮食都种在河边。
    要是河水倒灌会有多少粮食遭殃。
    李世民连忙回到长安,来到宫里立刻让人去查探河流情况。
    一番查探之后,果然如李正所说,不只是泾阳还有长安以北的渭水,灞上灞水,浐水……
    这些河流的沿途可都是人口很多的郡县。
    李世民立刻发布诏令,长安周边数十里所有郡县,修建河堤,以防水患。
    长安城也做好排涝准备,以免内涝。
    数十个官差带着斗笠,骑马离开长安,朝着各方而去。
    长孙无忌知道了这件事,长安会发生水涝?
    若是在雨水多的夏季倒也是不见怪。
    可现在刚刚到春季,雨水不会这么多,就算是下雨,这雨水也该几天后就停了。
    “陛下,不该这么劳师动众。”长孙无忌叹道:“如此下来要用多少人力来修建河堤,长安周围的河道数千里,陛下未免有些太过了,听风就是雨。”
    “赵国公的意思是……”几个县官问向长孙无忌。
    这几个县官都是长孙家食邑封地的县官,长孙家是他们最大的地主,虽说他们是算是朝臣但也涉及自己地盘的事情,还是要看长孙家的脸色。
    长孙无忌低声说道:“陛下虽说要修建河堤,你们就照做,但别太过劳师动众。”
    “明白了。”几个县官点头。


第二十一章 明君
    陛下想要修河堤就让他修,也没什么好拦着的。
    长孙无忌想着,不过一场雨何必这么紧张。
    自己的食邑封地吩咐一下,做做样子就好,不用这么劳师动众,这场雨说不定明天就停了。
    长安的动员能力还是很好的,大多数县官还是听从安排,开始大力整治河堤。
    其中也有一些县官没有当一回事,只是敷衍做做样子就了事了。
    皇宫,钦天监外
    宫里的太监们都绕着钦天监走,不是因为别的,是这些小太监害怕。
    一边走还一边议论,有小太监路过说道:“平日里李淳风和袁天罡都好好的,怎么现在成这样了。”
    又一个小太监也小声说道:“据说前些日子李淳风魔怔了,天天把自己关起来。”
    “据说李淳风最近总是画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可不咋滴。”有个小太监看了一眼钦天监里的袁天罡急忙加快脚步离开。
    “袁天罡也魔怔了,你知道吗?”
    “别提多吓人了,有人看见袁天罡整日自言自语,一直说碎碎念说什么下雨不下雨的。”
    “估计修仙修疯了吧,咱们还是离远一点。”
    ……
    一群小太监议论着快步离开。
    李淳风和袁天罡最近魔怔了,孔颖达也开始不对劲了。
    孔颖达坐在自己家中,听着雨声,看着漫天大雨,眼见雨水从天上落下,在地上破碎,汇聚在一起朝着更低的地方流去。
    闭上眼,孔颖达感觉自己可以呼吸到潮湿的空气,大地是圆的?
    海上的桅杆,远方的大军旗帜,一幅幅画面不停地在脑海中。
    许久之后孔颖达站起身,挥开衣袖,感受着风吹动自己的衣衫。
    一种思想的禁锢在脑海中打开。
    “大地可能就是圆的。”孔颖达苦思多日此刻得下结论。
    所谓天圆地方是人们一种认知而已。
    在黄帝内经,还有易经,尚书,阴阳学说,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认知就是方的。
    因在地上行走觉得地永远是方的,四面都能看到天认为天是圆的。
    认为天是一个罩子罩住了地面。
    孔颖达像是大彻大悟一般,从眼见为实,看破虚妄。
    明悟之后孔颖达又想到什么,总觉得要证明这个想法还缺了什么。
    再者说所有人都觉得地是方的,自己若是说地圆怕是会被论为是邪说吧。
    “老夫还要再见一见李正,这个小滑头真是给老夫出了一个难题呀。”孔颖达释然笑着。
    泾阳
    河堤已经修到半人高了,大雨依旧在下,水流越来越湍急。
    “泾阳令。”李义府冒雨来到李正身边雨声很大,只好大声说道:“隔壁几个郡县都说要找我们借人手。”
    “借可以,给工钱。”李正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