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国高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医国高手- 第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起折腾了。”艾能奇看着孙可望附和道。
    孙可望见状,知道自己的意见是行不通了。
    李定国手下有五万人马,与自己的军队数量上相同,但李定国素来治军有方,且每战必奋勇争先,在军队中的威望很高,若是逼死了他,他的手下立即就会造反。
    而且,刘文秀和艾能奇虽没有明说,但他们的意思也已经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出来,那就是赞同李定国的主张。
    孙可望叹了口气:“唉,定国,文秀和能奇说得对,咱们情同兄弟,何至于此呢?既然你不同意攻打桂林、广东,那咱就依你,联明抗清。只不过,咱们得派人跟永历皇帝谈判,咱们四人,都得封一字并肩王,否则,决不降明!”
    “大哥,咱们既然诚心降明,就不可要求过甚,永历皇帝可不同于旁人,不会任人要胁……”李定国还是有不同意见。
    “定国,别说了,咱们二十万大军,难道还换不来一个王位?再说了,不趁此时要个好价钱,等到将来,那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样呢。”孙可望坚持已见。
    “二哥,我同意大哥的意见,咱们给他卖命,连个王位都不给吗?”艾能奇站出来挺孙可望。
    “大哥,我倒觉得二哥所言有理。咱们虽然有兵有将,但寸功未立,就索要一字并肩王,怕是不好,有‘挟兵自重’的嫌疑啊。”刘文秀赞成李定国的意见。
    “二比二,但我是你们推的国主,份量得大一些吧?”孙可望道。
    李定国和刘文秀互相看了一眼,无奈地表示了同意。
    ……
    朱由榔所担心的就是这件事。
    朱由榔并不愿意像真实历史上那样,为了拉拢人心,将手下文武众臣,能封爵的都封了爵。
    朱由榔能理解原主这么做的苦衷,要兵没兵,要钱没钱,要地盘没地盘,能拉拢人的,也只有爵位这种虚名了。
    但如今不同了,有兵有将,地盘也不小,自己的底气也很壮,腰杆也很粗,不愿意乱封爵位。
    爵位封多了,就不值钱了,起不到激励作用,还不如少封,非立大功者不封。稀为贵,爵位封的越少,越能激励将士们建功立业的雄心。
    这是朱由榔的本意。
    可如今孙可望派人来谈判,指定是“挟兵自重”,请封一字并肩王,历史上他就要的是“秦王”封号,原主得他投效,大喜过望,当即是允了的。
    许他?
    不合自己的本意,且李成栋、张家玉、杨国栋都是带兵元帅,他们怎么办?不能薄彼吧?对这些早就随自己的手下,怎么交待呢?
    不许?
    大西军陈兵二十万于云南,威胁广西侧背,而且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都是善战之人,杨国栋、焦琏未必能抵挡得住。
    最重要的,若是那样,就少了一支反清力量,广西之西就少了一道屏障。
    从大局上说,不允许自己把这只生力军推出去,更不允许自己将这只生力军变成敌人。
    朱由榔陷入两难之地。
    “陛下,臣料来使必然索饷、索粮、索封,所谓谈判,不外乎这三条。”瞿式耜出班答道。
    “是啊,朕也是如此判断。只是,如果他们狮子大开口,怎么办?钱粮倒好说,国库充裕,多给少给都好说,若是他们索王位之封怎么办?给还是不给?”朱由榔问道。
    一听这话,众人面面相觑,一时之间都没有答话。
    他们自然是想到了此中窍要,确实不好办啊。
    “陛下,若是孙某索要王位,决不可许!恩赏自决于上,臣子哪有索封之理?再说,他们挟兵自重,本就是无礼之举,这样的兵降过来,也不能让人放心。”吴炳率先发表了自己的意首发
    “陛下,臣不敢赞同吴大人意见。孙某等人身为献逆义子,与清兵有不共戴天之仇,抗清意志自当坚决。于此四面受敌之际,决不可将其拒之门外。”陈子壮出班奏曰。
    “是啊,孙可望等人一定是仔细掂量了我朝形势,已经料定我为难之处,所以才敢提这种无礼要求。朕不惜一王爵之赏,但其他人怎么办?不能寒了其他人的心啊。”朱由榔为难地说道。
    “陛下,何必为难?臣有一计,可解此忧……。”

第一百六十九章 先探探虚实
    朱由榔闪眼一看,献计的是杨乔然。
    “桐若,有何妙计?”
    “陛下,如今还没有见着孙某使节,还不能确定其索封就是王爵。倘若果如陛下所见,孙某请封王爵,依臣之见,可赏孙某一人王爵,其他人最多可授为公爵。”
    “桐若,你这计策是一桃杀三士?令其内部生隙,然后大乱,我可趁乱取之?”朱由榔一听就明白了,杨乔然献的是一条毒计。
    “正是,臣就是此意。想孙某未曾降先请封,如此贪婪之人收之无用,将来亦必成大患。”杨乔然答道。
    “陛下,臣对杨大人的计策不敢苟同。”陈邦彦站出来说道:“陛下,孙某请封王爵决不能允可,无论是不是计策,都不可行。一来,王爵之赏此例一开,后患无穷,于孙某而言,日后再立大功怎么赏?赏无可赏之下,只有与朝廷为敌一条路可走;于陛下而言,此赏一出,之后若还有请降者如何处置?不依此例,则降者未必再降,即使降了也必生嫌隙;若依此例,日后必然王爵横行,后患无穷啊。”
    “陛下,臣附议。”吕大器一听陈邦彦的分析,觉得甚是有理,从长远来看,陈邦彦的分析最为正确。
    “陛下,臣等附议。”瞿式耜、陈子壮也都附和道。
    “陛下,诸公,杨某并非不知如此做的危害,可是,如今我永历朝三面受敌,若是云南再反,广西危矣!”杨乔然着急地说道。
    “是啊,当下我朝能应付得了四面受敌的危局吗?陛下,诸公,不可不慎啊。”吴炳非常赞成杨乔然的意见,觉得以一王爵换西部安宁,怎么算怎么都是一笔赚钱的买卖。
    “太冲,你有何高见?”朱由榔思前想后,终是难以决断,闪眼一瞧,黄宗羲一直皱着眉头在思考,也不知他在想什么。
    “陛下,物质决定意识,当前的形势决定了,云南不能乱;而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王爵之位又不能轻赏。诸位大人所见无非就是这两个方面,所以臣在想,能不能找到一个两全齐美的方法,既不赏王爵,云南又不乱呢?”黄宗羲答道。
    一听此言,朱由榔给了他一个大大的白眼:“玩辩证法玩得怪溜,谁不知道两全齐美最好,现在不都在想呢吗?说这些车轱辘话来搪塞朕,有用吗?”
    “太冲,最近想不想吃鸡?”朱由榔阴阴地问了一句。
    黄宗羲吓得一缩脖子:“陛下,臣最近茹素,一切肉食免进。那个,陛下,臣方才之意是说,咱们先不忙下结论,先见过孙某使者再说,若真是索封王爵,咱们先不忙答复他,慢慢计议不迟。或许,以我朝之蓬勃气象,再晓之以理,使者自己就放弃了索封的想法也说不定。”
    黄宗羲的想法是走一步看一步,看能不能在使者身上下下功夫。
    “好吧,就先见见使者再说。不过,朕有言在先,绝不会封孙某王爵。朕不想做受人掣肘的弱主,朕要做的是一个乾纲独断、威加四海的强主;朕需要的是同心协力共抗强清的臣子,不需要挟兵自重、贪图名利的乱贼,兵力再多也不行。孙某若不提非份之想还则罢了,若有非份之想,待朕打败博洛,必提一旅之师西进,殄灭了他。”
    说到这里,朱由榔缓了缓口气,接着说道:“当然,军国大事也不能光凭一时义气,要讲究智谋,但最终结果,必须是这样。”
    “桐若,太冲,你二人先去见见这个任僎,探探他的底,可以带他在广州城里四处转一转,看一看朕之新政带来的变化。”
    “是,臣遵旨。”杨乔然和黄宗羲躬身领旨。
    “呵,任僎一个小小的使臣,竟劳朕之两位大学士亲陪,够给他面子的了。就是不知道他能不能受得住?”朱由榔轻叱一首发
    ……
    任僎,字福存,豫西人,崇祯元年,得中秀才功名。
    任僎本是豫西富人,因陕西闹兵祸,豫西正当其冲,于是他举家迁往湖北避难。谁知道湖北也不是安乐净土,崇祯七年,张献忠杀到湖北,任僎全家被抢,妻子仆女被乱兵堵在屋内,欲行不轨。任僎气得跳脚大骂,但被乱兵所执,又身无寸铁,只能眼睁睁看着妻子受辱。
    就在这时,张献忠义子张可望路过任家,正听到任僎大骂,进来一看,见任僎作读书人打扮,面对刀枪夷然不惧,对他生了好感,连忙喝止乱兵,救了任僎妻子。
    任僎从此之后,就成了张可望的幕僚,因为其有文化,能识文断字,抄抄写写,而且对兵书战策也很熟悉,每有战事,常献奇谋,因此迅速得到张可望信任,成了他的心腹手下。
    如今,张可望改回祖姓,并成了大西国新国主,就任命任僎为大西国兵部尚书。
    孙可望的东攻桂林、广东以观天下风色之计,就是任僎所献。任僎觉得,清兵势大,实在难以与之抗衡,“八大王”张献忠纵横天下,那是何等英雄?!以他之能都不能敌,何况他的四个义子?只有逃到广东,再寻机出海,觅一海岛栖身,方可为万全之所。
    孙可望对他的计策非常赞赏,但没想到这一策略受到李定国的强烈反对,竟不惜一死相抗。无奈之下,孙可望只好放弃攻打桂林和广东的计划,派使者来广州谈判,任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被委以重任。
    任僎非常明白孙可望将自己派来的目的,能谈成当然最好,谈不成也可以,李定国联明抗清的计策就算破产了,但一定要把责任推到永历一方,到时候李定国也就无话可说了。
    ……
    “任大人,大明工部尚书杨乔然、都御史黄宗羲联袂来访。”任僎正在想着心事,负责使团保卫的游击将军马宝进来禀报。
    “快请!”
    任僎一听两位尚书上门,感觉永历皇帝对自己还是很重视的,连忙整理了一下衣衫,迈步迎了出来。

第一百七十章 盘他
    任僎将杨乔然和黄宗羲迎进来,分宾主落座,鸿胪寺少卿李如月陪同进来,吩咐从人上了茶。
    杨乔然坐下后,仔细打量任僎,见他四十多岁年纪,颏下一绺山羊胡,虽是一副书生打扮,但并无书生气质,许是常年居无定所的缘故,面承古铜色,一副苍桑衰老的样子。
    “贵使不远千里来到广州,一路辛苦了。”杨乔然问候了一句。
    “吾奉大西国主之命出使贵国,虽千里召召亦不惧也,何谈辛苦二字?”任僎一摆手用家乡话说道。
    一听这话,杨乔然和黄宗羲不由得面面相觑。心说:“这什么人啊?说他没文化,满口之乎者也,说他有文化,千里召召是个什么东东?莫非人家的方言是把迢迢念成召召?”
    杨乔然还注意到,任僎把两家的关系定位于两国关系,心下不悦,质问道:“贵使难道没听说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华大地哪来的大西国?莫非是献逆的大西国么?听闻献逆已经翻然悔悟,率兵北上抗清,以致于中鞑子毒箭死于凤凰坡。除他之外,还有何人敢称大西国主?”
    “杨大人此言不中,很不中矣!老国主辞世,自有新国主继位,现老国主义子孙讳可望被推为新国主,统兵五十万,已据云南全境。再者,杨大人所称逆之一字,任某不敢苟同。想当初,大明皇帝昏庸、百官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老主举义旗反朝廷,那是为天下苍生计,何谈逆字?”任僎针锋相对地说道。
    “为天下苍生计?请问贵使,献逆造反以来,纵横数省,杀人掠地,所过之处,皆成焦土,这是为天下苍生计?他和闯逆动摇了我朝根本,让满清趁势而入,也是为天下苍生计?近者,他几欲屠尽蜀人,也是为天下苍生计?”杨乔然再次质问道。
    张献忠残暴嗜杀天下闻名,一日不杀人就闷闷不乐。关于他杀人的传说非常多,最著名的就是他的七杀令——“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报天”后面则是一连七个杀首发
    后来清兵打到汉中,兵锋直指四川。作为四川之主,张献忠此时应该善待川人,团结一致共抗清兵才是。可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在成都对川人大开杀戒,先杀书生,后杀百姓,以至于整个成都只有二十余户百姓存活。
    非常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屠杀川人未尽,却因川人而死。他手下的川将刘进忠因惧被杀而投降了清朝,在凤凰坡前,正是这位川将的指点,才让清兵成功射杀了张献忠。
    ……
    在任僎心里,对张献忠要杀尽川人的做法,也是极不赞成的。没人知道他是为了什么才下此决定,他对外的说法是:“川人因我而活,故不留一个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