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个傻姑娘!”
朱由榔看她笑得灿烂,心下也为她的深情感动,伸出手去捏了捏她的脸蛋,宠溺地说道。
“走,莤儿,咱们去学宫看看百姓去。”
“好……。”陈皎茜高兴地说道。
忽然抬起头,却见不知不觉间风停雨住。
“哎,皇上,您快看,天晴了!”
……
第一百六十章 太阳一出万民欢
天果真是睛了。
乌云渐渐散去,太阳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脸,向大地撒下万道光芒。
看到太阳,再看看湛蓝湛蓝的天空,朱由榔感到身心立即为之一爽,呼吸顺畅了,身上那种粘乎乎的感觉不见了,压抑感一下子就消散得无影无踪。
“啊,真好,有太阳是真好!”陈皎茜心愿得偿,自是满心欢喜,感觉早已见惯了的太阳和蓝天竟是那么美好。
“皇上,您一出宫,天就睛了,是您给老百姓带来了福音啊。”陈皎茜幸福地看着朱由榔,嘴甜地说道。
“就你会说!不过,你说的也对,老天也算给朕面子,早知如此,朕早就出宫来看看了。走,随朕去学宫看看。”
“是,臣妾遵命。”陈皎茜俏皮地福了一福,还改了称呼。
“得,还没下旨,她就自称臣妾,这是先入为主了。鬼精灵!”朱由榔心道。
“熟水,把我那鹿皮垫子拿过来!”陈皎茜冲她船上喊了一句。
“哎,来了。”
两船靠到一起,小丫环熟水抱着一块鹿皮垫子跳到这条船上,先给朱由榔福了一礼:“奴婢见过皇上。”
朱由榔对她那一脸的婴儿肥记忆深刻,心说:“以后可有机会捏捏她的脸蛋了,嗯,政务之余,调戏调戏小丫头,也是不错的哈。”
陈皎茜和熟水一个帮朱由榔脱下蓑衣,一个把鹿皮垫子垫到木凳上,熟水还细心给朱由榔整理整理裤腿。
朱由榔坐下,陈皎茜和熟水立在他背后,船调头往学宫而去。
……
“皇上驾到!”
来到学宫,李洪站到门口,高声喊道。
“皇上来了?”学宫里的公人、百姓正在惊疑,就见一个年轻人昂然而入,后面跟着男男女女十好几个人。
不用说,当头的年轻人就是当今万岁,永历皇帝了。
“万岁!”
公人、百姓不懂礼节,但跪下磕头总是不错的。于是,在几个上了年纪的百姓带领下,齐齐跪倒在地。
“众位乡亲,快快请起!”朱由榔见好多人跪在泥地里,打头的是几位老人,连忙去搀。
“谢谢万岁爷!”
朱由榔搀起的那位老人抬起头,看向朱由榔,见皇上正一脸和昫地看着自己,激动地眼里流下了泪水。
“万岁爷,能见万岁爷一面,小老儿祖上就算积了大德了,不敢劳动万岁爷亲扶!”
“不就是扶了一扶嘛,值得如此激动?”朱由榔心道。
“你是上了年岁,有了春秋的人了,朕扶你一扶,也是应当的。”朱由榔笑道。
“万岁爷,您真是圣明的君主啊,不但打跑了鞑子,下雨了,还给我们住的地方,还管我们吃饭、喝水,还给我们看病,历朝历代也没有万岁您这样圣明的君主啊。”
老头子毕竟上了年纪,经过短暂的慌乱之后,稳下心神,说出话来真是好听。
果然,朱由榔听了很是高兴,觉得老头的话比自己那帮大学士臣子说的好听多了。
“老丈谬赞了。朕立志打败鞑子,恢复我大明江山,然后让天下老百姓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这个目标要实现,就需要咱们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才成啊。”朱由榔道。
“万岁爷,小老儿姓左,今年已经五十有三,现在只有小老儿和孙子两个人,这回下大雨,要不是皇上派去人,小老儿爷孙两个就死到破屋里了。没说的,万岁爷,等我孙子成丁,小老儿第一个让他报名去当兵,跟着万岁爷去打天下。”
左老头激动地拽过身后一个小男孩,对朱由榔说道。
朱由榔一看那小男孩虎头虎脑很是可爱,问道:“叫什么名字?”
“没有大号,小名叫虎头。”男孩一点不怯场,大声回答道。
“哈哈哈,好名字!”朱由榔笑道。
“多大了?”
“十岁。”
“你爱读书吗?”
“不,我就喜欢刀。”
左虎头看了一眼朱由榔身后的一名侍卫斜挎在腰间的刀,眼里的喜爱毫不掩饰。
朱由榔回头看了看,见那名侍卫正是文金。
“嗯,既见了朕,也算是你的福分。朕给你赐个大号,叫左忠,然后,让你跟这位侍卫学刀,如何?”朱由榔道。
“快谢谢皇上!”
左老头见孙子得了这番奇遇,心中大喜,见孙子傻乎乎站着光知道点头,连忙一拉他,爷孙俩跪到地上。
“谢谢皇上!”左忠连磕了三个响头。这三个头磕得很是实在,咚咚有声。也亏了是泥地,松软,要是实地,非磕青了不可。
“文金,给你个徒弟,好好教教他。”朱由榔很喜欢左忠,回过头对文金说道。
“谢皇上,臣一定好生教导他。”文金单膝跪地,一抱卷,行了个军礼。
“徒儿见过师父!”
左忠很聪明,一听皇上的话头,又冲文金磕了三个头。
“哈哈哈,行,这小子悟性不错。”朱由榔见左忠很机灵,高兴地笑道。
……
“臣宋应升叩见皇上。”
朱由榔闻言一看,就见一名官员带着一帮人从里面匆匆过来,跪倒接驾。
朱由榔见这群人当中,有禁军首领李元胤、苏雄,有禁军医院院长邢小枣,还有老熟人,同行叶紫帆。
“平身。”
“万岁万岁万万岁。”
“宋爱卿,你的差办得不错,解万民之苦,分君父之忧,实是为官者之楷模。”
“臣不敢当陛下谬赞,臣实是遵照陛下以民为本旨意,尽了为官本分而已。”
这话说的,让朱由榔感觉很舒服,不居功,还能给朕脸上贴金,真是会作官。
“能尽本分就很不错啊。”朱由榔赞了一句,迈步朝学宫正殿走去。
那里正是宋应升临时办公之地。
朱由榔坐下,邢小枣殷勤地端过一盏茶来,交给李洪,李洪接过来放到一边,并没有放到朱由榔面前。
外边的东西,他可不敢随便让皇上吃喝。
“邢院长,你怎么也在?”
“回皇上,禁军不是正在开展‘拥军爱民’活动吗?元胤他们帮百姓们修补搭建房屋,臣妾就带人过来给百姓们看看病,也算尽一尽心意吧。”邢小枣答道。
“不但把自己的事说得很清楚明白,还不着痕迹地把李元胤的功劳也捎带上了。啧啧,这份能耐,不亚于个官场人精!”
朱由榔听了,心里暗赞。
第一百六十一章 捡到宝了
“人民军队爱人民,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你俩做的不错。”朱由榔勉励了李元胤和苏雄一句。
“是,臣等遵照陛下旨意开展‘拥军爱民’活动,已经使禁军的精神面貌和战半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老百姓对我们是真心的拥戴,我们也体会到了以民为本的积极意义。”李元胤答道。
“嗯,不错。好好练兵吧,朕很快就用着你们了。”朱由榔首发
李元胤和苏雄对视一眼,心说:“这是快要打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
按住心头的狂喜,俩人高声答道:“是!”
“宋爱卿,你这防疫做得好啊。不过,这天睛了,积水的地方,很容易滋生蚊虫,而蚊虫又是传播疾病的罪魁祸首,有什么好办法吗?”朱由榔转头对宋应升问道。
“陛下,臣这些措施都是舍弟应星建议的,至于消灭蚊虫,臣以前没有想过,请陛下训示。”宋应升回道。
“艾草可以防治蚊虫,而且还可以防治风寒,老叶,是不是可以用艾草煮些水,一来喷洒到积水的地方,二来让百姓每人喝上一碗?”朱由榔问叶紫帆。
“皇上所言极是。只不好,这得需要大量艾草,全城的药铺的艾草都买来,怕是一时之间也难以解决。草民觉得,可以用艾草除蚊虫,用芦根煮水喝,也可以防治风寒和署热。芦根到处都是,百姓们可以就地取材。”叶紫帆说道。
“嗯,很好,就依老叶说的办。另外,令斌,你将今日所议的防疫措施拟个条陈,发往各地,让各地依此办理,务必保证没有大的疫情发生。”朱由榔对陈邦彦道。
“是,臣遵旨。”陈邦彦答应一声。
“宋爱卿,汝弟现在何处?”朱由榔又问宋应升。
“舍弟现居广州,与臣比邻而居。”宋应升答道。
“‘奉新二宋’之名早已远播,汝弟之才还在你之上,如此大才朕岂能不用?”
“陛下,臣与弟都非正牌子进士出身,臣做这知府都已经是勉力而为了,且舍弟也已耳顺,恐负圣主厚爱啊。”
一听这话,朱由榔心里就笑:“真虚伪,假惺惺干什么?若不想让你弟弟出仕,刚才着意提醒朕干什么?”
“不必多说。朕重水平不重文凭,不,是重水平不重功名。如今,我朝需要大量人才,只要人尽其才,才能利国利民啊。”
朱由榔没理会宋应升的虚伪,一挥手说道。
……
在回宫的路上,朱由榔想起宋应星的事心里就想笑。
宋应升一开始提起弟弟的时候,朱由榔还没有反应过来,后来想:“宋应升只说此方是舍弟所献也就完了,为什么要加上应星二字,这是在着意提醒朕啊。”
想到这里,脑子里灵光一闪:“应星,宋应星?莫非是《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
一念至此,脑海里开始搜索宋应星的信息。
宋应星,字长庚,生于万历十五年,江西南昌奉新县人。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与兄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29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其兄名列第六。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
之后,兄弟二人分别于万历四十七年和天启、崇祯年间三次参加会试,均告失利,之后就绝了科举之心。
宋应升确实做过恩平县令,也做过广州知府。不过,在隆武二年,隆武朝灭亡之后,服毒殉国。
如今他活的好好的,说明是自己改变了历史进程,也挽救了他的性命啊。
……
这些信息对上了,完全对上了。宋应星必是《天工开物》的作者无疑。
朱由榔心头狂喜,但却是没有表现出来,而是非常冷静展现了一个睿智的、开明的帝王形象。
宋应星的出现,不能不令他狂喜。
作为后世人,朱由榔比谁都明白科技兴国的意义,这不但关系到能否顺利快速地收复大明江山,而且还关系到中华民族是否始终屹立于世界最高巅的万年大计。
他穿越之后,始终注重收纳科技人才,像哈提斯、焦泥、姚德三和张念宝。前两人不过是泰西人,朱由榔重视的是他们的泰西人身份,希望通过他们将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来,而后两人只不过是两名工匠,但都得到了朱由榔的重视。
这四个人都算不上真正的科学家。
在他眼里,徐光启最为合格,可他已经作古。
每每想到这些,朱由榔就深感遗憾。
可他却忘了,当世还有一个大科学家,就是宋应星。
宋应星编撰的《天工开物》初刊于祯十年,问世距今已经十年了。全书共三卷十八篇,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朱由榔没弄明白,此书已经问世十年,不知道为什么,怎么没有流传开来。
想来原因无非是两个。
一是此书不被士大夫所看重,觉得那是记载“奇技淫巧”的书,于治国安邦无有益处,或者益处不大。
二是天下大乱,原来的社会矛盾迅速转化为民族矛盾,士大夫不是忙着反清复明,就是忙着迎合大清,意图在新的朝代到来之际谋一个安身立命的好地位,所以学术和思想的传播几近停止。
朱由榔需要技术,也需要科技人才,而宋应星在成书过程中,必然接触和认识了大量工匠和各行各业的人才。所以,用好他,必然就解决了这两方面的大问题。
“宋应星今年应该已经六十岁了,不知他身体如何?如果身体够健康,那我可真是捡到宝了。按历史记载,他的寿数八十,身体应该没有大问题吧?”
朱由榔如此想到。
第一百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