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国高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医国高手- 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原因很简单,大清朝如今虽然是他同母哥哥多尔衮在掌权,但反对势力也不小,大家都在等着他两兄弟犯错。
    五千人被歼,正白旗被打残,这是多铎指挥无方,用人不当,一个识人不明的帽子肯定会扣到他头上。
    而且,最重要的,正白旗可是他兄弟俩手中的王牌之一,如今这张王牌被撕去多半,朝中反对势力肯定会趁势反击。
    自己作为亲多铎一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多铎失势,他也不会有好日子过。
    “看来,跟永历朝打仗,还真得小心再小心,万不可再有闪失了……。”
    博洛想道。

第一百三十三章 难以选择
    博洛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大清朝确实暗流涌动,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的日子并不好过。
    说起大清朝如今的政治版图,还得从顺治帝福临即皇帝位说起。
    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夜,皇太极猝死。
    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死了,自然要有新君即位。可惜,皇太极死得仓促,没有选定储君,也没有留下传位遗诏。
    于是,一场关于皇位的争夺大戏就拉开了帷幕。
    当时有希望夺得大位的有两个人。
    一个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一个是睿亲王多尔衮。
    肃亲王豪格是正蓝旗旗主,而由皇太极亲领的正黄和镶黄两旗,以护军统领索尼和鳌拜为首,坚决支持豪格即位。
    睿亲王多尔衮拥有正白和镶白两旗,且有同母兄弟英郡王阿济格与豫郡王多铎支持。
    除了军队力量大体平衡之外,豪格的优势在于他是皇太极的儿子,根正苗红;而多尔衮的优势则在于他一直帮助皇太极理政,在朝中的威望很高,拥护者甚多。
    在选继承人方面,满人当初并没有汉人那么多规矩,什么“立嫡”、“立长”、“立贤”的,也没有什么“兄终弟及”,但努尔哈赤曾有遗诏,规定皇位的继承要由贵族大臣来讨论决定。
    于是,在给皇太极治丧之后,当时最有话语权的七个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颖郡王阿礼达,偕同八旗大臣进行讨论。
    豪格与多尔衮都觉得自己应该继承皇位,理由也都十分充分,而掌管正红旗和镶红旗的代善,则偏向于豪格,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则偏向于多尔衮。
    两下争执不下之时,索尼和鳌拜按剑而入,对在座的王公大臣们说:“我们吃先帝的,穿先帝的,不立先帝之子当皇帝,我们宁可以死从先帝于地下!”。他们说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威胁多尔衮,你只要当皇帝,我们就动武。
    在这种情况下,济尔哈朗出了一个主意,让即是皇子,又不是豪格的福临即位。
    这一提议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同。豪格不好反对,毕竟是自己的亲兄弟当皇帝,没有让多尔衮将皇位夺了去。多尔衮也不好反对,起因是多尔衮跟庄妃布尔布泰自幼相好,她的儿子即位,自己怎好反对?
    再说了,福临才六岁,由自己摄政,还不跟自己当皇帝一样?
    大权在握,又跟布尔布泰好交待,各方面都说得过去。
    于是,幸运的福临真的是“幸福降临”了,竟然奇迹般的当上了皇帝。
    福临于崇祯十七年于沈阳即位,改年号为顺治。
    多尔衮则被封为叔父摄政王,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理政。
    崇祯十七年,是一个大动荡的年代。这一年,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得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其实已经算是亡国了。
    同年,顺汉帝即位,多尔衮率军打进北京,赶走李自成,并迁都于此。从此,清朝算是从关外,正式入主关内。
    而多尔衮因其功劳显赫,也从当初的“叔父摄政王”,逐步升格,先是“皇叔父摄政王”,后是干脆将叔字去掉,改为“皇父摄政王”。
    他的同母弟多铎,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从豫郡王,升格为豫亲王。
    ……
    阿济格战败的消息传到多铎设在南直隶的王府之中,多铎大惊失色,就好像听到了一个天大的笑话一样。
    五千满人精锐一日之间被歼,别说孱弱的永历朝,就是大明朝当初最为能打的关宁军也做不到。要知道,那不是汉军旗,而是正宗的满军旗啊,是自己的正白旗啊。
    经反复确认这是事实之后,多铎先是心疼不已,后又忧心忡忡。
    大清入关之后,分东西两路往南推进。
    西路是豪格率领的两黄旗和正蓝旗,一路追赶李自成的大顺军,从山西、陕西、河南,一直打到湖北,不但将李自成本人杀死,还将张献忠的大西军打残,大西军只有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部残兵败将进入贵州云南。可以说每战必胜,豪格的威望与日俱增。
    东路则是由多铎率领正白、镶白两旗,一路向南,消灭了南明弘光政权,占领了南直隶这个具有很强象征意义的城市。继而挥师南进,占浙江、福建,灭了隆武帝朱聿键,在朱由榔称帝之前,一切也算顺利。若论功绩,并不比豪格差。
    但是,自从朱由榔称帝以来,战事开始变得不顺起来。先是李成栋兵败广州,继而投降,再是李成栋率军反扑,将清军刚刚打下的福建一省,又全部失首发
    多铎在李成栋投降这件事上,进行了深深的反思,最后总结了一条:汉人靠不住。
    对于永历皇帝朱由榔,多铎是不放在眼里的,他眼里看重的,也就是李成栋一个人而已。李成栋毕竟征战多年,后下军队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他坚信,只要将李成栋消灭,永历王朝的灭亡也不过就在弹指一挥间而已。
    所以,为了挽回颜面,也为了跟豪格较劲,多铎这次将镶白旗全部和正白旗大部全部派了出去。
    在多铎看来,自己将两旗精锐全部派出去,真是给了李成栋足够面子。李成栋再能打,正白镶白两旗精锐一到,也是滚汤泼老鼠,若是博洛用兵得当,最多三个月,大概就能攻下福建、广东。
    然而,他想不到的是,李成栋竟然给他吃这么大的苦头。刚一入闽,就干掉了自己的五千精锐,这还是不堪一击的明军吗?
    明军什么时候这么能打了?
    难道大明气数未尽?
    皇兄那里可怎么交待啊?
    豪格一方若是知晓自己打了这么大一个败仗,会不会拿自己作伐子?别的不说,识人不明,用人不当这一条是跑不了的了。
    多铎知道博洛将阿济格和尼堪送回来的用意,他是让自己在这两人中间选一个当替死鬼,来背战败的黑锅。
    一个是自己的亲信,一个是皇室血脉,还真是难选啊。

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胜隐忧
    “捷报!东路军大捷!征北大元帅李一战斩杀清兵五千!”
    一小队明军从广州东门而入,边手举红旗捷报纵马奔驰,边大声报捷。
    “啊?我军大胜了?斩杀鞑子兵五千?是我耳朵不好使,听错了?”百姓们闻报,纷纷议论。
    “没听错,我听得真真的,是斩杀清兵五千!”
    “李元帅真厉害!鞑子兵听说都是吃人肉喝人血的主,打遍天下无敌手,让他一战就杀了五千,真是太厉害了。”
    “那可不,你不知道吧?我给李元帅看过相,李元帅那是天神下凡,专门来保永历爷的。”
    “胡瞎子,你真特么会胡说,你还看过相?你看得着吗你?”
    “嘿嘿,虽然我看不着,但我会听。听说李元帅的头能一下子从前边转到后边,我说,咱们凡人谁能转过来?”
    “还真是哈,我最多能转到一半,再转就把脖子给扭断了。我说胡瞎子,这有说头吗?”
    “切!真是没有见识,当然有说头了,这叫猛虎回头,懂不?不是凡人!”
    “猛虎回头?你说的也是,李元帅可不就是猛虎吗?我说胡瞎子,你那么能,有眼的都看不到的事,你这瞎子倒能看清楚,那问你,你说这回永历爷会给李元帅什么官?”
    “真是没见识!也是哈,你一个老婆让人偷了都不知道的大傻子有什么见识?”
    “去!你老婆才偷人呢!”
    “嘿嘿,瞎子没老婆,不怕别人惦记。”
    “别胡说了,快说说看,李元帅这回能升什么官?”
    “告诉你,大傻子!李元帅的官已经够大了,不会再升了,只会赏爵位。这么大的功劳,指定给个侯爷当当。”
    “切,说得那么肯定,你能算出来永历爷是怎么想的?”
    “你还别不信,我胡瞎子是什么人?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别的心思猜不着,永历爷的心思还是不难猜的。”
    “吹吧你就,还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你怎么没算出来自己的眼瞎呢?点炮崩的吧?”
    “哈哈哈……。”
    ……
    捷报被迅速递到朱由榔的龙书案上,“臣李成栋叩阙奏闻:三月初九日,清正白旗护军统领阿济格率二千骑兵、三千步卒疾追我军至崇阳溪,臣运筹帷幄,先派副将杜永和埋伏于武夷山,将敌辎重营尽数烧毁,敌辅兵一万五千皆葬身火海,无一逃脱。后于崇阳溪射杀渡溪清骑六百余。至晚,清兵猬集一团,臣设计上半夜实行骚扰,下半夜突袭劫营,两面夹击,清兵不能敌,三千步卒全部被歼。敌酋阿济格率二千骑仓皇北逃,又被杜永和设伏歼灭一千五百余,只阿济格等敌酋与五百清骑逃回浦城。”
    这是讲具体战斗部署与战果,下面则是缴获物资与已方战损。
    “此战共毙敌四千五百,获战马三百匹,兵器无数,金五千两,银十万八千两。我军亡四千一百八十人,伤一千三百二十五人。”
    再往下则是有功将佐名单。
    朱由榔看罢,心想:“如从战兵伤亡数字上看,双方大体持平。不过,清兵强大,能取得这样的战绩就不错了。”当即喜笑颜开:“廷祯真乃虎将也!”
    “李洪,传报捷军士,让他讲讲具体战况,另外,请几位大学士上殿,都累了一上午了,就当听听故事,松泛松泛筋骨。”
    几位大学士都在东面的内阁办公,听到皇帝传召,当即来到勤政殿。
    “诸位爱卿,廷祯在武夷山下取得大胜,一阵斩杀正白旗精锐五千余,这是军报,都传着看一下。”朱由榔笑道。
    “恭喜皇上,贺喜皇上!”瞿式耜等人看罢,连忙给朱由榔道喜。
    只不过,瞿式耜看完之后,跟黄宗羲对了一下眼光。
    “哈哈哈……,同喜,同喜。此次大捷,不只是军事上的胜利,政治上也是一次胜利。那些视清兵如虎,看衰我永历者,必痛心疾首,失望至极;而天下士农兵工商必群情振奋,更会归心我永历朝。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啊。”朱由榔笑着说首发
    “皇上,此次大捷,李廷祯指挥得当,将士用命固然重要,但最为重要的,还是皇上战略得当。”瞿式耜道。
    “还有机动灵活的战术原则,若非皇上耳提面命,李廷祯不会打这么漂亮。”陈子壮怕好话都让瞿式耜说尽了,连忙插了一句。
    “皇上,臣倒觉得,皇上在军队中开展爱民教育,解决了为谁打的问题,给我大明军队注入了一种无形的魂,就叫军魂吧,这才是一支军队战无不胜的法宝。”吴炳也不甘落后,接着说道。
    “哈哈哈……,你们呀,朕叫你们来,是想分享一下胜利的喜悦,不是让你们来给朕唱赞歌的。”朱由榔被众臣挠到了痒痒肉,高兴地嘴岔子都咧到脑后去了。
    笑完,心中一动:“嗯?他们说的确实对,怎么不见李成栋在折子上有只字片语?只好他自己运筹帷幄?是不是有点不知进退了?”
    再一看众臣的样子,又想:“这些家伙是什么意思?嫉妒了?这就想着给李成栋上眼药?”
    再一想:“得了,别跟李成栋计较了,大胜之下,自是不免有些骄纵,只要不过火就行,毕竟此战的胜利,让我屁股底下的椅子又稳了些了。”
    “好了,你们别说了。李廷祯军报中对战况说得不够详细,朕叫报捷军士来了,让他详细说说,就当听书讲古。”朱由榔闪眼见李洪已经将报捷军士带到殿外,连忙说道。
    “皇上这是看臣等坐得时间长了,让臣等松泛松泛。”吴炳笑着说道。
    自始至终,吕大器、陈邦彦、黄宗羲除了附和几句颂圣的话,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报捷军士口才还不错,口说手比,将战况说得非常明白。
    他边说,李洪将地图张在墙上,边找出武夷山、崇阳溪、黄溪口等地点,用木棍指给皇上和诸位大人看,以便有个直观认识。
    一开始朱由榔还听得津津有味,面带笑意,但听到最后,脸色渐渐沉了下来。
    ……

第一百三十五章 匿功
    “杜永和的仗打得很聪明,李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