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国高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医国高手-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皇上,臣以为吴大人所奏之两条,就已有鼓励向学之意,皇上所言虽是孜孜求治之心,但臣不敢苟同。”吕大器一拱手奏道。
    “吕爱卿,你是想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么?”
    “是,臣之意确是如此。”
    “你们几位呢,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
    朱由榔一问,另外几位大学士也都点头应是。笑话,这是圣人之言,难道还会有错?谁又敢质疑?
    “诸位爱卿,读书不可死读书。你们都错误地理会了圣人之言。正确的句读应是这样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朱由榔道。
    众人愕然,怎么还有这种句读之法?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吗?这种句读之法和理解都传了二千年了,还能有错?
    “圣人一向讲究仁民爱物,整部《论语》绝没有什么民愚或者愚民思想,相反,恰恰是提倡德化政治、顺民应天、开启民智。这句话与前面的连起来,应该是这样的句读:兴于诗,立于理,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西,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的存在。”朱由榔进一步解释道。
    其实,孔子这番话在后世曾经引起巨大的争议,“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的句读虽然还是主流思想,但朱由榔却坚定地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才能完全体现孔子的爱民思想,而绝不是愚民思想。
    当然,他说出这番话来,一时还不能让几位饱读圣贤书的大学士服气。
    所以,他继续说道:“诸位可以查一查圣人之言,可曾有愚民之意?朕以为,自汉重儒以来,历朝历代都是曲解了孔子之意,进而采取了愚民政策,其结果呢,则是民愚,使盲从者众,作奸犯科屡禁不绝,甚至从贼造反,造成朝代更替,循环往返而不绝。孔子提倡德化,而德化的根本则是开启民智,使民明事理,知是非,懂礼仪,则天下何愁不治?”
    “诸位爱卿再想想,为何武人谋反的多,而文人谋反的少?在大义面前,为什么文人慷慨赴死的多,而武人却少?其本质还不是德化深浅之故?”
    朱由榔一番话说完,众人都陷入了沉思。
    是啊,孔子主张爱民,而不是虐民。亚圣孟子甚至说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话,哪一条都没有认为民愚,或者让统治者愚民的意思。
    再一想文武之别,及大逆不道之人,哪一个是饱读诗书的?历朝历代农民造反,都是一人高呼,应者云从,如果百姓知事明理,这种事能发生吗?即便是在饥饿、灾荒、人祸等死亡的威胁下,这种事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但知事理之民肯定不会盲从。
    越想越是有理,越想越是感觉茅塞顿开!
    “皇上学究天人,臣佩服!”吕大器最先明白过来,连忙躬身说道。
    “皇上明辨细微,臣等不及。”吴炳也忙说道。
    “不但臣等愚笨不及,臣观史上所有儒学大家都有所不及啊。”陈子壮生怕被人把好话说尽了,连忙说道。
    “是啊,皇上高论,开创儒家学说之先河,臣看朱夫子九泉之下,也必自愧不如。”这是陈邦彦的话。
    “哈哈哈……,你们把朕抬得太高了,朕可担当不起啊。”朱由榔得意地大笑起来。
    是人都愿意听好话,朱由榔自也不例外。
    “皇上此论,必开创‘以民为本’治国理念,若以此为根本实施下去,实乃国家之福,万民之幸。”瞿式耜道。
    以民为本?不错,就是这个意思。
    朱由榔不由点头称赞,这才是老成谋国之言,一下子说到了根本上。
    眼光不同,看到东西就能分出高下来。

第九十二章 册封风波(九)
    李永茂除了汇报自己的差使,自始至终没有发表见解。
    各人又说了一些自己的差使,一直至辰末,朱由榔将瞿式耜留下,令其他人各自散去。
    朱由榔有心让瞿式耜当首任首辅。
    瞿式耜德行俱佳,目光超绝,是首辅的上佳人选。但,自己将要采取的几项主要政策,比如土地问题,比如取消士大夫阶层特权问题,必须试探试探他的态度,若是他不能跟自己一条心,就不能选他当首辅。
    站队很重要啊。
    不站在自己队里的,再高的才华也不能用。
    “起田,你刚才说的以民为本这四个字,深合朕心。朕欲以此四字作为为政之要,你怎么看?”朱由榔问道。
    “皇上,恕臣直言,臣是圣人门徒,向来奉行‘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信条,为万民造福,是臣梦寐以求的。”
    “为万民造福,开万世基业,也是朕之梦想啊。起田,你熟读史书,在你看来,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或者说,乱源何在?”
    “这,皇上遽然动问,臣不能即答。容臣思之。”
    “好。”
    瞿式耜还真没有深入地想过这个问题。
    如果单从大明衰败的表像看,党争激烈、吏治腐败、财政乏匮、武备不修,甚至天灾不断,都可以说是原因所在。不过,他自己总感觉这些东西好像还是浮于表面,更深层次的东西,却是没有抓住。
    至于女真人的崛起,女真人的战斗力强悍而明军战斗力不堪,这些东西他连想都不用想。
    女真人起兵时才多少人?满打满算,丁口不过四万,再算上老幼妇孺,顶天四十万人。而汉人在当时达到了二万万,是女真人的五百倍之多。无论从人口,还是地盘上算,大明都应该不是小小的女真人能撼动的。只所以偏偏让女真人占了大部江山,肯定是大明内部出了问题。
    那这个问题是什么呢?瞿式耜一时之间还真答不上来。
    “臣愚昧,请皇上解惑。”瞿式耜想了一会儿,不好意思地说道。
    朱由榔对此并不感到意外,他不认为是瞿式耜愚昧,而是作为这个时代的人,瞿式耜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前世的时候,朱由榔看过一本书,叫《中国北方的那些战争》,这本书系统分析了历史上发生在北方那些战争的根源,分析来分析去,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为了争夺土地。
    这一观点,让朱由榔有茅塞顿开之感。在此之前,他一直认为封建社会更替的根源在于吏治。
    治国就是治吏嘛。
    吏治腐败导致民不聊生,民不聊生就会起来造反,一造反就导致了改朝换代。
    其实,根子真不是在这里,根子还真是在于土地,尤其中国的封建历史,就是一部农耕社会历史。民以食为天,农耕社会里农民失去土地,还不跟失了天一样?
    前世华夏开国太祖实行的土地改革政策,不正是看透了这一本质问题吧?
    所以,瞿式耜看不透不奇怪,看透了才奇怪。
    “起田,在朕看来,历朝历代不断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其根本原因在于两个字。”
    “两个字?”
    “对,土地。”
    “土地?”
    “对,就是土地。你从‘民以食为天’这五个字想开去,再看看各朝各代的历史,就会得到这个答案。你想想吧。”
    朱由榔说完,再不管他,起身回了宫,他得给太后去请早安。
    ……
    朱由榔的话,无异于一声炸雷,在瞿式耜脑海中炸响,从对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不同句读,到对于朝代更替的深刻分析,瞿式耜首先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圣学渊远,非常人所能及。
    继而他又预感到,皇上的治国理念和治政思路将有巨大的改变,将会建立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的朝代,如果抱残守缺,墨守成规,势必跟不上皇上的脚步。
    皇上为什么单独把自己留下?为什么要跟自己说这些话?
    必须好好想一想,必须想通透,想通透了,才能决定是紧跟,还是分道扬镳。
    瞿式耜发了一阵呆,跟掉了魂一样出了勤政殿。他没有去值房,而是回了府里,来到书房——这个真正属于他的私密之地,他要好好想想。
    只要他进了书房,自徐氏以下,谁也不敢贸然打扰,这是他的规矩。
    “娘,我爹怎么了?不去上值,怎么回府了?”瞿莹正在上房跟母亲说话,见爹回府径自进了书房,不解地问道。
    “谁知道呢?看他蹀躞着个脸,跟欠他八百钱似的,肯定是受了皇上斥责。都小心点,别理他,省得让他发驴脾气。”徐氏道。
    “得了,我还是回房里去吧。”瞿莹小声说道。
    徐氏点点头,瞿莹蹑手蹑脚地回自己房里去了。
    “梅娘,去看着博儿,别让他乱跑乱叫。”徐氏又嘱咐梅娘一句。
    “是,太太。”梅娘早就想去叮嘱儿子一句,得了太太吩咐,也慌忙走了。
    徐氏在房里做了一会儿针线,看看天近午时,命人去街上买了一条鲈鱼,命厨上清蒸,又命将皇上赐的鳜鱼烧上一条。
    午时过了,鱼该蒸的蒸了,该烧的烧了,一家人围在饭桌旁大眼瞪小眼,谁也不敢大声说话,自也不敢动筷。
    ……
    “哟,今日烧了两条鱼?”
    就在一家人提心掉胆之际,书房门打开了,瞿式耜一脸兴奋地走了进来,看到桌上的菜,眼睛一亮,问徐氏道。
    梅娘赶紧上前,伺候他宽衣净手。
    徐氏没搭理他,而是跟瞿莹对视一眼,小声道:“天晴了。”
    “说什么呢?”
    “说天晴了。你一回府就蹀躞着脸,跟老阴天似的,一家人都不敢大声说话,生怕触了你的霉头。”徐氏道。
    “刚才心情是有些沉重,现在没事了。吃饭吧。”瞿式耜边说边坐下。
    他一发话,大家开吃。
    瞿莹和瞿正博筷子只冲那条鲈鱼使劲,鳜鱼是动也不敢动。
    “吃吧,吃吧,大家都尝尝鳜鱼。”
    “怎么了这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之前是有点太死板了,皇上赐我的鱼,你们吃点也不算对皇上不敬。”瞿式耜道。
    末了,又加了一句:“还是皇上说的对,不能墨守成规啊。”
    ……

第九十三章 册封风波(十)
    朱由榔给太后请过安,用过早点,回到勤政殿,让李洪把陈子壮请来。
    陈子壮腋下夹着几份奏章走了进来:“皇上,这是刚刚收到的折子。”
    朱由榔接过来一看,是李成栋、张家玉、杨国栋三个在外带兵主将的折子,另外,广西巡抚王化澄、福建巡抚王夫之的折子也同时捎过来了。
    除了军情外,这几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册封之事。
    朱由榔先看军情,杨国栋和王化澄均没有提到孔有德进攻湖南之事,李成栋和王夫之也没有提到博洛分兵进攻福建之事。
    想来也对,对于情报机构,朱由榔早在肇庆时就已经布置了,马吉翔办事也算得力,眼线很快就撒了下去,比李成栋他们早一些得到情报也在情理之中。
    对于册封阿兰一事,李成栋、王夫之是持赞成态度的,尤其是王夫之,大赞“皇上此举是融合当前民族矛盾最英明之举”,并说“皇上及天下万民之主,胸怀如海,智珠在握,当行则行,当断则断,不必理会朝中无知之辈啸犬吠日之举。”
    朱由榔一看此语,不由得乐了。
    他知道王夫之的思想最为先进,自己的想法得到他的支持一点都不意外。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可不是白叫的。
    而张家玉、王化澄和杨国栋极力表示反对,倒是有点出乎朱由榔的意料。尤其张家玉,这是自穿越以来,自己视以腹心的臣子,对于自己的想法他应该比别人了解更深才对,怎么他也会旗帜鲜明地反对?难道他看不出这是文臣对君权的挑战?或者说,他本身就是想对君权加以限制?
    朱由榔看着他奏章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如今皇上未诞龙子,后宫单薄,可广选汉人秀女以充实,早延国祚是为正理。”
    莫非他是觉得我是好色的皇帝,不分良莠,挖到篮里就是菜?
    眼光有问题,眼睛只盯在具体事务上,而没有想其后的深意。张家玉忠则忠矣,却非是治国良臣啊。
    朱由榔思谋片刻,虽不清楚张家玉真实的用意是什么,但眼光太窄这一条定语,怕是跑不掉了。
    除了张家玉之外,陈邦彦这两日只在府里骂人,却也没有明确表态。
    看来,是时候表明自己的态度了。
    ……
    朱由榔把奏章放到一边,对陈子壮道:“朕接锦衣卫密报,清廷耐不住性子了,分两路朝我压过来了。”
    朱由榔把得到情报说了一遍,拿过地图,跟陈子壮研究起来,并将自己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